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发展脉络
- 格式:docx
- 大小:15.03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以下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古代哲学时期: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开始对思维、感觉和知觉进行哲学性的探索。
19世纪的心理学早期:威廉·詹姆斯创立了心理学的实验室,并开创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同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建立了心理物理学,并介绍了感觉和知觉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威廉·詹姆斯的学生爱德华·布拉德福德·塔钦纳,以及威廉·瓦德瓦斯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威廉·詹姆斯本人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关注心理活动如何适应个体的环境和需求。
行为主义: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和伊万·帕夫洛夫。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可见的行为来理解心理过程。
人本主义: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对人类个体的理解。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知革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
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最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对大脑功能和心理过程关系的研究。
进化心理学则试图通过进化的观点来理解人类心理。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并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革命和神经科学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几个主要流派。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相关因素。
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个阶段是结构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结构主义者强调通过分析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来理解心理过程。
例如,他们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元素,如感知心理的主观体验和感觉心理的质量。
接下来是行为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持续。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上,而非主观经验。
他们通过实验和条件反射等方法来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主要受到在学习理论和行为控制方面的影响。
随着对心理过程的关注增加,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兴起。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如思维、记忆和注意力。
他们使用实验和模型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扩展了心理学领域,并对教育和临床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人类情感和主观体验。
这导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者通过研究个人的人格和存在来探讨人类意义和目标的发展。
该流派强调个体的选择权、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
除了这些主要流派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如心理动力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的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
这些流派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上有所侧重,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总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主要流派的兴起。
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每个阶段都为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初级心理学家考试必背知识点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初级心理学家考试是评估候选人在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试。
以下是初级心理学家考试必背的知识点:
1.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心理学的起源和演变
- 主要心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 不同心理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
2. 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
-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传递和神经递质
- 注意力和感知的基本过程
- 研究和记忆的机制
3. 发展心理学
-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点
- 发展阶段理论与发展任务
- 父母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
4. 个性和社会心理学
- 个性理论和评估方法
- 社会认知和社会化过程
- 团体动力和领导理论
5. 心理疾病与治疗
- 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
以上是初级心理学家考试必背的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参加考试的候选人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
请考生结合教材和参考书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关注最新研究和理论进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脉络梳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学习、发展和教育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以及教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育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梳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从传统到现代,阐述了该领域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模型。
一、启蒙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在启蒙时期,教育心理学开创了对学习的科学研究。
18世纪的教育家如卢梭和庄德认为,个体的天然倾向和环境对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的观点强调了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内心世界的塑造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对教育的重要性。
二、行为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行为主义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主导思潮。
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主张利用奖惩系统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例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都强调了学习与环境之间的刺激-响应关系。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崛起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交往和主动建构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四、情感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情感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习者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认为情感和社会因素对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爱默生和维斯特曼提出的情感智力理论,以及巴德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都强调了情感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五、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关注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
研究者们试图理解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针对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沃格的个体差异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对教育的重要性。
六、技术与创新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心理学逐渐关注利用技术手段来改善教学和学习过程。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以及内心体验等方面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生活和促进人类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 古代心理学的雏形在古代,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宗教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心灵和心理过程的思想,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
古代宗教中的修行和冥想也与心理学有着密切关联,人们通过这些实践来探索内心的世界。
2. 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18世纪末,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关于感觉和知觉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的威廉·旧金在他的研究中引入了实验方法,开启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先河。
同时,他也创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3. 心理学的学派和流派自19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认为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结构主义则关注分析意识和经验的结构。
而功能主义追求研究思维和行为的功能和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则培养了对潜意识和个体心理的关注。
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应用领域。
临床心理学研究和治疗心理问题,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治疗服务。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和教育过程,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习困难。
工业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于组织和职场,优化工作环境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
5.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脑与行为的关系。
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得心理学能够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另外,正向心理学的兴起则侧重于个体的幸福和积极心态。
总结起来,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哲学和宗教的探索到现代实验研究的兴起,再到各种学派和流派的出现,心理学在追求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2.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以下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性质:1.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2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四、各种发展心理学派都必须对如下一些问题作出阐述: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空间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主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五、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六、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 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物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獐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于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20 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
3.1957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
医学心理学关键发展历程梳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初,医学心理学就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的心理与生理状态的相互作用,为医学提供心理学支持,辅助医学治疗。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第一阶段:心身医学
20世纪初,心身医学被提出。
它是医学心理学的起点,也是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端。
心身医学主要关注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第二阶段:精神医学
20世纪40年代,精神医学崛起。
此时期主要研究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此外还研究了精神分析、人格心理学和诊断方案的发展。
第三阶段:临床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临床心理学逐渐发展起来。
临床心理学主要
研究自我调节、适应和情感障碍等问题,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第四阶段:卫生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在卫生医疗领域出现了卫生心理学。
它主要
关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和康复治疗。
第五阶段:社会医学
21世纪,社会心理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它主要研究人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健康的影响,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医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将在未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
发展。
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九月,为了做好备考复习,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的发展简史”,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①艾宾浩斯:长的过去,短的历史②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世硕性善恶、告子无善无恶③希波克拉底: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盖伦提出拮据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分类④古代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辩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不具备实证的性质,19世纪以前,隶属于哲学的范畴⑤19世纪中叶,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独立;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⑥冯特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和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应该用能够测定直接经验方法,即实验内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
2、学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人的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影响,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3)行为主义(华生):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心理学发展历程总结归纳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归纳:
1. 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探讨思维、意识和灵魂等问题。
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对心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2. 结构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心理学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结构主义心理学关注心理过程的构成要素,并通过实验研究来获取数据。
3. 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过程的功能和适应性,关注心理现象的目的和对个体的影响。
4.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行为对环境刺激的响应,重视观察和实验证据。
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人物包括华生和斯金纳。
5.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叶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像马斯洛和罗杰斯这样的心理学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6.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至今的主要心理学流派之一,研究思维、记忆、研究和注意等心理过程,并关注人类的信息加工能力。
7. 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综合了不同心理学流派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
心理学研究现在涉及到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总之,心理学发展历程经历了哲学性的探索、实验研究的兴起以及对心理过程的不同角度的关注。
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在我们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发展脉络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方便大家了解心理学发展脉络。
特别注明:此表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年代时间—相关人物—重要事件25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1.把气质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500年后—盖伦—提出气质的概念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 ,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182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1840年—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1860年—费希纳—发现费希纳定律1860年—布洛卡—1.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2.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3.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言语运动中枢)1861年—帕斯德—对身体的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1861年—布罗卡—发现大脑额叶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中枢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建立“自由联想的方法1884年、1885年—詹姆斯、兰格—二人分别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研究记忆成果的著作《记忆》,提出遗忘曲线1890年—塔尔德—出版了《模仿律》,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书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被称为先内后外律;1890年—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1890年—卡特尔—1.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2.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3.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标准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普莱尔是奠基人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19世纪90 年—巴甫洛夫—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896年—韦特默—在宾西法尼亚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作为咨询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9世纪末—韦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论;提出“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内容,是性本能;提出人格结构三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20世纪初—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年—比奈——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条件1904年—斯皮尔曼—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因素分析之父1905年—比内、西蒙—编制比内——西蒙量表1907年—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学术贡献1908年——出版的比内——西蒙量表的主要新点为:1.使测验题目总数增加到59 个;2.首次使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3.建立常摸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罗斯、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908年—比内、西蒙—提出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1916年—推孟—将比内——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内量表,该量表首次使用智力商数(比率智商)1920年—坎农—使用人体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过详细描述(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所的特征),又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1924年—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1924年一F.H.奥尔波特一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1925年—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20世纪20、30年代—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31年—勒温、米勒—将内心冲突分为四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佃36年一勒温一提出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B=f (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937年—库德.理查逊—提出一组分析题目间一致性以估计信度的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1938年—瑞文—编制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1939年—韦克斯勒—首编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W—B)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米德—创立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霍尼—提出“文化因素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坎农—情绪丘脑理论。
后来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论1942年—罗森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为“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1949年—威廉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为:受过训练的A —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求助者提供缓助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罗特—提出一种控制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先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1954年一G.W•奥尔波特一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1954年—20多名心理学家—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5年—韦克斯勒—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 —RC)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1956年—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1956年一一APA咨询心理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佃56年一H.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状态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是“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1957年—费斯廷格—关于态度转变理论中提出了认知失调论1958年—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958年—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佃58年一海德一1•提出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平衡理论),可简称为“ P-O-X”模型,P—个体、0—他人、X —另一个对象2•指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958年—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PO);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1959年—霍夫兰德—提出态度转变的模型,其要素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1959年—霍尔—对美国白人中产生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社交距离为4~12英尺、个人距离为1 •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6 英寸20世纪50年代中叶——综合快速疗法,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首创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译做“理性情绪疗法” (又叫合理情绪疗法)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一霍曼斯一1创立《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其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20世纪60年代一罗杰•斯佩里一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1960年—卡茨—提出态度的四个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佃60年一En gle—提出器官敏感论,认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1960年—推孟、梅里—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表示测验成绩,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1961年—霍曼斯—提出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1962年—沙赫特—沙赫特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生理变化、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1965年—伊贝尔—根据长期的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鉴别指数D 为0.19以下,说明该项目差,必须淘汰20世纪60年代—汤姆金斯、伊扎德—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1965年—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佃66年一Sternbac—提出体质、压力论,认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1966年—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67年—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立体以及背景1967年—霍尔姆斯—正式在临床中应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为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佃67年一A . Lewis—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的特点为:1•焦虑情绪指向未来;2•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3•焦虑情绪是一种不快的和痛苦的体验;4.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1967年—霍尔姆斯—正式在临床中应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为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1968年—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1968年一安德森一1•认为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1972年—凯利—提出折扣原则,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1973年—多伊奇—提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佃73年一J. Lee—总结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1974年——《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一书中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1976年—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哲学思辨(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始于20世纪20年代),即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1977年—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1981年—坎纳—编制了两个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计117个题目;二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计135 个题目佃81年一龚耀先一修订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成中文版1982年一戴隆基斯一用坎纳的两个量表做研究,其研究表明:1•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2•提出一种见解“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3认为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主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