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太原市重污染天气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
区域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系统孙明华;宋振鑫;吕终亮;张备;胡江凯;周斌;马占山【摘要】介绍了针对国内有毒气体泄漏等突发性大气中污染物扩散问题建立的区域精细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基于污染扩散模式HYSPLIT_4,利用中尺度模式WRF为其提供气象场,对污染扩散的路径和浓度以及地面沉降进行计算,系统后端开发了基于GlS的产品制作平台对模式产品进行叠加地理信息的处理.为实现快速应急响应的功能,模式业务系统始终处于热准备状态,并可在接到指令后迅速完成产品制作.文中给出一个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演习应用实例,显示该模式系统对影响范围较大的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应急响应工作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038)005【总页数】7页(P635-639,后插5-6)【关键词】环境应急响应;HYSPLIT_4;GIS【作者】孙明华;宋振鑫;吕终亮;张备;胡江凯;周斌;马占山【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江苏省气象台,南京,210008;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气体的泄漏和扩散频频发生,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1]。
如2003年重庆开县“12.23”特大天然气井喷事件,2004年4月15日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2005年3月29日江苏淮安的氯气泄漏事件等。
风、大气湍流、温度层结、降水等气象条件对有毒气体扩散状况和空中、地面的污染范围,以及应急防护措施的选择和应急响应行动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象部门的应急响应气象保障业务主要是依据突发性事件发生当时污染源参数和前期的气象条件,利用大气扩散模式[2-3]对污染物颗粒或烟羽的扩散路径、空中和地面污染浓度与范围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并将这些预报结果及时分发给紧急响应决策、组织实施部门乃至公众。
后向气流轨迹做法
第一步:打开HYSPLIT主页:/HYSPLIT.php
第二步:点击Run HYSPLIT Trajectory Model进入
第三步:进入之后选择Compute archive trajectories
第四步:轨迹源的起始点个数以及轨迹类型,这里以默认参数为例。
第五步:在此输入要模拟的地点的经纬度值,这里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例进行模拟。
第六步:选择要模拟的时间范围
第七步:设置轨迹图形的一些参数,点击获取轨迹。
选择后向轨迹模拟
48表示每条轨迹的模拟时间为两天,
每6小时开始一条新的轨迹
最大轨迹条数为8条
这些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变
选择模拟高度
这里是一些其他参数,可根据需要
选择是否生成,如“混合层高度”
第八步:生成图片,并保存。
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第34卷第4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冬季以PM2.5为首的重污染天气频发,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危害人体健康[2]。
许多学者针对PM2.5污染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从气象条件[3]、数值模拟[4]、化学组分及来源[5]等多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传统的气溶胶研究方法多用滤膜采样分析结果,难以反映短时的突发性污染事件,而SPAMS具有直接快速获得单颗粒粒径和化学成分的优势,可以快速定位主要污染源并获取污染物特征变化,是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方法。
太原市是我国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在传统煤烟型污染未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叠加以在京津冀及其周边、汾渭平原等区域以PM2.5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异常严峻。
2018年全年共启动22次空气质量重度污染预警,其中黄色预警8次、橙色预警14次,在这些重度污染预警天气中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
因此,对太原市的PM2.5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太原市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和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数据来源PM2.5质量浓度来源于太原市环境空气国控监测站点,采用美国热电Model5030型SHARP自动监测设备;SPAMS来源于太原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采用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SPAMS0515设备;激光雷达位于太原学院。
采样时间为2019年1月2日1:00—12日00:00。
相关图表采用Originlab等软件绘制完成。
2结果与讨论2.1空气质量演变1月2—12日太原市共经历了3次较长的污染过文章编号:1004-6429(2019)04-0100-03收稿日期:2019-04-28太原市冬季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来源分析刘淑丽(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02)摘要:针对2019年1月2—12日太原市发生的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了PM2.5的化学组成,根据太原市PM2.5源谱库对主要成分进行了来源解析,并结合激光雷达监测综合分析了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成因。
1引言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杭州湾,西至南京以西,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中北部,面积约5万km 2,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 以下的一种大气现象[1]。
它除了使城市能见度恶化还严重影响了长江三角洲海陆空交通运输。
不仅如此,霾还引发了诸如环境、健康、生态等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研究长三角霾来源即影响因素不仅为霾的监测、评估、预警及应对的指标体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也进一步保障了广大人民的健康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研究背景和意义根据中国环保部2013年发表的的空气质量状况调查报告[2],长三角区域共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4.2%,高于全国调查的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3.7个百分点。
首要污染物为PM2.5,其次是臭氧和PM10。
而长三角的25个城市中,PM2.5年均浓度为67μg/m 3,24个城市超标;PM10年均浓度为103μg/m 3,23个城市超标;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42μg/m 3,15个城市超标。
由此可见,在我国中东部频繁发生的霾以PM2.5严重超标为特征,它不但使城市能见度大幅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还因其粒径小、毒性大而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而2014年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上海,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霾事件,可吸入颗粒物的峰值出现在12月底1月初、2月中旬,而PM10分指数更是一度逼近400。
图12014.12-2015.3上海空气质量变化柱状图(数据来源:上海环境检测中心)作者简介:张钰伊(1995~),女,云南昆明人,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吴非(1994~),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储文超(1995~),男,江苏海安人,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07.02•【文号】中气提字〔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综合观测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气提字〔2021〕11号高洁等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的提案》(第1982号)收悉。
经商陕西省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秦岭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展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部门持续推进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初步建成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秦岭生态气象监测水平得到提升目前,秦岭地区拥有农业气象观测站4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2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30个、酸雨观测站6个、闪电定位和大气电场监测站各8个、负氧离子观测站32个、辐射观测站1个、温室气体观测系统1套、气溶胶观测系统1套、空气质量监测系统1套。
其中,30个自动站资料序列最长已积累8年。
在秦岭陕西区域,共布设8个高山站、31个自动气象站(六要素)、1个微波辐射站、3个太阳辐射站、3个负氧离子站和3个臭氧观测站,在太白山拔仙台建成青藏高原以东内陆海拔最高气象观测站(3730米),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秦岭山脉断面综合气象观测网;实施了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搭建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可视化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直收站建设,建成了气象卫星数据备份中心。
(二)初步建立秦岭生态气象评估技术体系,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建成了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价等业务系统,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
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秦岭大气科学野外实验基地,开发秦巴水源涵养能力监测评估系统,持续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植被覆盖度及固碳能力研究。
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判断河谷型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祝禄祺; 仝纪龙; 潘峰; 陈敏; 舒璐【期刊名称】《《环境科技》》【年(卷),期】2019(032)005【总页数】6页(P43-47,53)【关键词】空气污染;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无组织面源; 河谷城市【作者】祝禄祺; 仝纪龙; 潘峰; 陈敏; 舒璐【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0 引言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并且其输送范围受大气输送网格和地形的影响[1],而影响一个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须考虑外来污染物输送对该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2]。
本文的研究对象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城位于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河谷内,自河谷内的碳化硅生产工业集中区投入生产以来,县城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该工业区有3个位于县城西北方向沿河谷分布的园区,与县城的距离分别为2.5,10,16 km,总产能约占全国碳化硅生产量的13%,是一处重要的碳化硅生产基地。
该工业区的排污方式属于无组织面源排放,有研究表明无组织面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厂区中心污染源附近[3],但河谷地形内的风场与污染物的扩散形态有密切联系,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污染水平[4]。
该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除该工业区以外并无其他大型污染源。
因此本文以天祝县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污染来源,以探究在河谷地形内大型无组织面源排放是否存在典型输送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天祝县城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PM10,PM2.5,SO2,NO2和CO来自天祝藏族自治县省控自动监测站,数据的起止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1月。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采用的气象数据为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资料同化GDAS数据。
1.2 后向轨迹模式本研究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研究中心空气资源实验室(NOAA)的HYSPLIT轨迹模式,该模式用于计算和分析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轨迹,具有处理多种气象要素输入场、多种物理过程和不同类型污染物排放源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污染物在各个地区的传输和扩散的研究中[5-8]。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式(HYSPLIT)的核污染物扩
散数值预报技术
王广杰;沈红;李娟;兰伟仁;管维彪
【期刊名称】《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年(卷),期】2024(42)2
【摘要】本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式(HYSPLIT)开展了核污染物数值预报试验。
欧洲示踪试验和虚拟事故情景下的模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HYSPLIT模式模拟的1h内轨迹最小绝对误差约为0.2°,该模式可以有效地预报核污染物的扩散轨迹。
模拟轨迹误差主要受风向和风速的影响,且初始状态误差会使轨迹模拟的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逐渐增大;对于单次轨迹模拟,模式模拟轨迹会存在偏差,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轨迹模拟可以很好反映示踪剂在释放后空间范围内整体的分布特征;利用大气扩散模式HYSPLIT和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可以实现区域核污染物的数值预报,模式可以预报出事故区域核泄漏物质的扩散路径和浓度分布。
【总页数】10页(P106-115)
【作者】王广杰;沈红;李娟;兰伟仁;管维彪
【作者单位】61741部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99
【相关文献】
1.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研究
2.热浮升烟流扩散的拉格朗日粒子模拟
3.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模式的风沙跃移数值模拟方法
4.四种拉格朗日粒子浓度计算方法的评估——箱式计数法、高斯核、均匀核和抛物线核
5.胶州湾环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Ⅲ.胶州湾拉格朗日余流与污染物质的迁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