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byde
- 格式:pdf
- 大小:880.87 KB
- 文档页数:13
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
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
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
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
《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
阳气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
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
显然,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
至此,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繁荣阶段。
在汉代的宇宙演化理论中,东汉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
他在《灵宪》一文中提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高考适应性语文试卷(八)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孤独失意、走投无路的现实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阐述“逐齐师”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①江岭是婺源田园风光的经典,以10万亩梯田油菜花海而著称,阳春三月,梯田之中的油菜花漫山遍野,错落有致,万紫千红....,春意盎然。
②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的做法,决定请君..入瓮..,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③当下基础设施的供给,远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因此发生类似争抢运动场地的事件也就在所难免,而单纯谈论素质与文明,强调理解和包容,无疑只是饮鸩止渴....。
④在当代许多人的印象中,“山东王”韩复榘似乎是一个鲁莽,好色,贪得无厌,整日不学无术....之人,凡是和“、笨”相关的负面词语,都可以贴到他的身上。
⑤有这样一批女性,她们经历了如霜岁月、家国战乱,命运悲苦,到了耄耋之年,却仍笑靥温润,不郎不...秀,如同历史天空中那一抹璀璨的晚霞。
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诗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大多要比长篇冗繁、佶屈聱牙....的有优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A. ②③④B. ②③⑤C. ①④⑥D. ①③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一代人喜欢的游戏,其实是共同心理在虚拟世界的投影,他们玩的不仅是游戏本身,更是在与陌生人共同排解孤独B. 经过两年来在证监会和其他金融主管部门持续从严的监管下,并购重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更加突出C. “社交网络分析之父”哈纳曼认为,微博中单一主题出现的频率可以用来预测很多事情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和同事一起开发了一个程序,用它来监测新微博发布的频率D. 留儿童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是未来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稚嫩的肩膀,将来要扛起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艰巨使命,他们将和千千万万的儿童一起,承担着民族精神薪火相承的重任4.在传统书信中,面对不同的境况有不同的表达,以下几项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 祝贺对方得女:今闻尊夫妇喜得千金,弄瓦之庆,明珠入拿,遥以致贺B. 祝贺对方六十大寿:欣逢花甲大庆,敬奉薄礼,恭祝福寿延年,贵体安康C. 表示吊唁:远道闻讣,不胜悲痛,未能亲至舍间,谨此驰函吊唁,务请节哀D. 请教对方:附拙作一篇,恳请斧正,祈不吝赐教为盼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项,原文说“《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可见“满纸荒唐言”强调的是作品的虚构性质。
C项,原文说“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并非真实物体”曲解原意,另原文说“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中的“功能”前有“实用”的限制。
D项,原文说“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因此,说书法用笔强调虚实关系不合文义。
2.(3分)A 【解析】B项,原文说“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选项扩大了范围。
C项,水旗的运用不能概括为“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
D项,材料三,首段是通过与绘画比较来讲书法的“虚实”关系;第二段从结构,第三段从握笔来讲虚实关系;三个段落是平行并列的,并非总分关系。
3.(3分)D 【解析】A项,“绝不能写”说法过于绝对。
B项,原文说“有浓郁的唯美意蕴”,选项错把客观结果当作主观意图,另原文说“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远虚近实”而非“虚实有度”。
C项,结合原文“疏密”关系可知,书法之“白”,并非自身就能传神,其效用在于黑白相间也即与用笔的相互关系中。
4.(4分)①这句话讲述的是中国画中处理空间的方法,意思是虚空本难以画就,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物就显露出来了,精神同样难以绘就,实在的境界逼真了,那么境界的神韵也就产生了……虚和实相互作用、生发,无画之处也能生成奇妙之境。
这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艺术的布景问题和表演方式有相通之处。
②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如銮仪器仗、一桌二椅等,由此留出空虚来让演员充分表现剧情,这正体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观点。
③演员通过唱、做、念、打等程式手法和舞蹈行动,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真实,从而产生“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效果。
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A项,“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理解错误。
“死亡”是“悲苦”的深层根源,但不是“孤独”的。
B项,变肯定为否定,原文倒数第二段“及时行乐”“珍惜时间”“寻求知音”等都是讲具体的路径和方式。
D项,“不可或缺”表达过于绝对。
2.(3分)B 【解析】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错误。
本论部分应该是从“直面悲苦”和“现实关怀”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
3.(3分)D 【解析】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必然会有”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古诗》的时代,孤独与离愁是诗人们要直面的现实。
4.(3分)C 【解析】“不断下降”错误,85年~95年期间略有回升。
5.(3分)A 【解析】“国家收入”错,应为“国民收入”。
6.(6分)答案示例: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②加快食品工程建设,抑制食品物价上升幅度;③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点2分)7.(3分)C 【解析】“表现中医的落后”属于无中生有。
8.(6分)答案示例:①汉斯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她,她还欠着汉斯的药费;(情节内容)②张奶奶善良诚信,懂得感恩;(人物形象)③希望爱心和善行能够得到传递。
(影响意义)(每点2分,角度合理,条理清楚,即可得分)9.(6分)答案示例一:汉斯是主人公。
①情节作用上看:小说以汉斯救助芝秀为主要情节内容。
②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汉斯的善行以及他对芝秀一生的影响。
③主题表现上看:汉斯以一个外国人身份救助他人,更能突出爱心的无私,利于主题的凸显。
答案示例二:芝秀是主人公。
①情节作用上看:小说以芝秀寻找汉斯、报恩汉斯展开。
②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主要为了表现芝秀的善良。
③主题表现上看:芝秀受人救助并终生难忘,捐眼角膜是颂扬她懂得感恩并传承善良。
(选择任何一种答案皆可,每点2分,共6分)10.(3分)D11.(3分)D 【解析】乞骸骨是自请退职,不一定到正常退休年龄。
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
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
之所以说“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
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
说它是幻象,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
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
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
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术陈规的质疑。
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
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则”。
高考适应性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许多年前,在听老人讲布朗族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时,南康先生不动声色....,到现在他才明白,那时候老祖宗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戏剧票友们妆容精致,身段扮相有模有样,一旦粉墨登场....,一招一式都丝毫不逊于专业演员,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③有些人在贪污腐败后一逃了之,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贪官们出逃在外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他们中的很多人过得期期艾艾....,惶惶不可终日。
④冬至这天,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我市迎来一场铺天盖地、洋洋洒洒....的大雪。
⑤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一举一动都会转化为数字信息,成为商家挖掘商机的大数据宝库,相对于线下零售的盲人瞎马....,线上电商简直就是明察秋毫。
⑥中国无人机强势崛起让美国如鲠在喉....,于是美国到处扬言要制定军用无人机销售、转让和使用方面的规则,使之与其他武器一样受到所谓国际法的制约。
A. ①③⑥B. ②③⑤C. ①④⑥D. 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马福来说,国家冲浪队在成立后,他曾带队到法国参加世界冲浪锦标赛,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场有47个国家参赛的锦标赛中,中国选手的整体排名是第39位。
B.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其海拔相对较低、生态佳、含氧量相对高等优势可以让旅游者逐步适应高远气候、渐进式地游览西藏,因此素有“进藏第一站”之称。
C. 大多数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对象是普通群众,群众利益因为临时工的不当执法而受损,问责结果却是行政执法机关毫发未伤、临时工被开除,群众焉能服气?D. 该市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宣传一个“神童少年”,能够让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人受益,虽然当事人明知自己的成绩是假的,但为了此后出现的利益恐怕也难以开口说出真相。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现代文阅读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
其习俗包含祭神、敬祖、祈年、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
从岁首祭神的上古时代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诸多精神内涵却一代代传承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起源于上古祭祀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古人一般从腊月开始拜神祭祖,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的女娼、伏羲以及想象中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
到后来,祭祀的对象变为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灶王爷)、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
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拜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
拜神祭祖的仪式,各地虽有些许差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礼敬祖先,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粮食,感谢他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感恩祖先开创的家业家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繁荣昌盛、诸事顺遂。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
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而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
"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圆饭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