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朝为什么不和亲?历史上大明朝有多么的强大
- 格式:docx
- 大小:5.37 KB
- 文档页数:3
明朝没有和亲?只是换了种说法⽽已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明朝,享国276年。
对于整个明朝有⽆和亲⼀事,学界曾⼀度持否定态度。
但这种否定更像是抠字眼式的,认为和亲既要是政治联姻也要符合婚姻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断定,明朝没有和亲。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忽略了和亲的⽬的和本质。
古代和亲,追求的是以最⼩的代价换取和平以达到休养⽣息的⽬的。
和亲起源于先秦,终结于清代。
据《皇明经世⽂编》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廷相在其《请辩冯恩罪状疏》中说,“前辈有云,我朝祖宗以来有三美政,皆前代所不及。
不与夷虏和亲,⼀也;不使外戚政,⼆也;不以论谏杀⾔官,三也。
”嘉靖以前是否没有和亲仍有⼀说,嘉靖以后却是“瞬间打脸”。
兴盛于汉、唐时期的“和亲”制度,到了明朝,反倒犹抱琵琶半遮⾯。
和亲兴盛于汉唐时期汉朝最为著名的和亲公主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与她“请掖庭令求⾏”不同的,却是⼤多数公主们决⾮是⼼⽢情愿的。
史藉上对于和亲公主,通常只记载封号。
汉朝第⼀位被记载的,是刘细君。
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采纳张骞的建议,主动拉拢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昭苏)结盟,以联合打击匈奴。
结盟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头之上,联姻则是最为⾏之有效的举措。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刘细君踏上和亲之路,沿丝绸之路远嫁乌孙国王,完成汉乌结盟。
汉朝⾃公元前200年,汉⾼祖宗⼥嫁匈奴冒顿单于开始,⾄公元前33年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前后共计14位和亲公主,留下名字的仅有三位。
到了唐朝,和亲公主的⼈数攀升⾄⼆⼗⼀位。
这⼀时期,⼴为⼈知的⼤抵上该算⽂成公主和⾦城公主了。
和亲,在明朝被换了种说法明朝没有实⾏和亲的说法⼀直备受争议。
朱元璋建⽴明朝之初,塞北还残留有北元。
⽽北元仍与⾼丽、回鹘保持着原有的关系不变。
明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主动向⾼丽提出要改善双⽅的关系,以图把原先的“”奉元诸藩纳⼊新的奉明体制中”。
朱元璋更提出了要与⾼丽和亲,就是让⾼丽的公主嫁给他的⼉⼦们。
可还没等到付诸⾏动,⾼丽国内就出现了动荡,李⽒朝鲜取代了⾼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崇祯要气节还是苟活,大明最后的选择是对是错?
导语:“大明国祚276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议和,更无满清
之割地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显得悲壮,却让后世
对明朝的铁骨铮...
“大明国祚276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议和,更无满清之割
地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显得悲壮,却让后世对明
朝的铁骨铮铮而拜服。
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大明弯下了膝盖,如果他们愿意妥协一下,明
朝是否会延长下去甚至翻盘?其实这也不算假设,因为在明朝灭亡前,确实有过这么几次机会……
一、努尔哈赤封王
在当下《明史》风靡的氛围里,诸多埋藏在典籍里的真相被翻了出来。
作为被李成梁一手送成女真之主的努尔哈赤,对于自身定位还是
有一定了解的。
尤其是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他还在李家兄弟手下鞍前马后,可见
他并不是无所顾忌。
况且就算努尔哈赤在萨尔浒踹翻了十几万明军,
但是关宁战线的坎是怎么也迈不过去的。
清朝统治者们出于政治需要
将自己的祖先夸成了圣人,其实在努尔哈赤眼中,汉族百姓只有两种人:奴隶包衣或者死人,这样的“土包子”能统治中原?
所以,努尔哈赤的目的一直都是在中原打打草谷,最好在东北称霸
一方。
对此,明廷并非没有应对方法,明初对依附的蒙古族进行安置,设立了朵颜三卫;还有用于西南边境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土司制度,这些
都是有先例的。
那么对于努尔哈赤,明廷能进行类似的安排吗?答案或许可以,就
是划出一块地区供努尔哈赤统治管辖。
当时在朝中有些人持有这种观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君王明朝是很硬的朝代?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在这个朝代出了不少的奇葩皇帝。
诸如不务正业,沉迷于各种木工活的木匠皇帝明熹宗。
宠爱大自己十几岁的万贵妃,上演超级姐弟恋的明宪宗。
喜欢斗蛐蛐儿的蟋蟀皇帝明宣宗等等。
尽管明朝的皇帝大多都荒淫无道,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但是却都是硬生生的真汉子,没有一个软骨头。
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从不和亲不割地赔款,不称臣纳贡。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明朝许多皇帝都是这句话最好的代表。
明英宗是明朝第一位被俘虏的皇帝,当初瓦剌军队入侵明朝边境的时候,明英宗受王振蛊惑御驾亲征,最终遭遇“土木之变”。
明朝大军近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别瓦剌俘虏。
虽然被俘虏,但是明英宗却一直没有投降。
而明朝也迅速的册立新帝,使得瓦剌以明英宗为人质兵不解刃拿下明朝京都的打算落空。
明英宗虽然不是明君,但是他的骨气还是值得赞扬的。
而他死之后,废除后宫殉葬制度,也是一件功德。
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的皇帝,在位之时,明朝内忧外乱。
内有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外有崛起的建州女真侵扰。
面对国家危难,崇祯帝励精图治,想要恢复明朝昔日辉煌。
不过可惜的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北京城被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陷,城破之日,崇祯帝眉山自缢殉国,留下罪己诏。
明朝覆灭之后,大臣们拥立朱明血脉在南方建立各个小朝廷,史称南明。
隆武帝是南明第二位皇帝,同时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兴之君。
他是南明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可惜的是个人力量不足以扭转国家局势。
隆武帝一朝曾出师北伐,最后当然失败了。
后来清军攻陷都城,隆武帝和曾皇后都被俘虏。
曾皇后不愿意受辱,先隆武帝自尽而亡。
隆武帝当然也想自尽,但是却因为清军看守极严,不能成事。
他最后选择了绝食而亡,为国殉葬。
绍武帝是南明第三位皇帝,他后来也被清军俘虏。
和隆武帝一样,绍武帝也选择了绝食而亡。
一个又一个帝王,最终都殉国而死,全了自己的气节。
尽管这个王朝,出了不少在后世人看来十分荒唐的皇帝,但是却都是有骨气的,这种气节还是挺让人敬佩的。
四个世界第一,告诉你明朝到底有多强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汉人所建的封建王朝。
论军事,明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比起军事力量强大的汉唐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论经济,明朝比商品经济繁盛的宋朝更为发达。
但到底明朝有多强大,恐怕很多人还没有概念。
但了解过明朝所创的几个世界第一,你就知道中国明朝的时候有多辉煌。
明朝版图明朝海上船只第一,铁产量世界第一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
康乾时期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
到1840年左右,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
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清朝时期的盛世都远逊明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全面颓废崩溃之势。
天工开物图稿第二,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白银在新航路开辟时代是财富的象征,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就是为了留住贵金属金银,以增加国家财富。
明朝所处的世界,西班牙、葡萄牙逐步殖民美洲,并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但为了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精美的瓷器,大量美洲的白银流向中国。
中国也得以以白银为流通货币,改变了传统中国以金属铜为流通货币的局面。
据统计,明朝占据了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储备,明朝中国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银锭图片第三,军事综合实力世界第一一说到明朝的军事,很多人会想到明末的衰败。
明军被八旗铁骑打得落花流水,但并不代表明朝的综合实力不强,只是明末的社会组织能力太弱,再加上两线作战,再强的军队也难以为继。
说到底,明朝是亡于内乱。
再说,明朝二百多年,也不能只看明末。
在整个明朝时期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一是体现在武器上,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明朝皇帝风评不高:清朝统治者的贬低导语:尽管历史学家对明朝早有定论,认为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尽管历史学家对明朝早有定论,认为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而又比较有成效的封建王朝。
有评论说,“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
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并非虚言妄言。
但明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个推翻暴元统治,却皇帝无能、政治黑暗、官员腐败,最后在内忧(农民起义)外患(后金入侵)之下灭亡的封建帝国。
尤其是对于明朝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名声好的:杀人如麻的洪武、灭人十族的永乐、蟋蟀皇帝宣德、兵败被俘的正统、热衷仙术的嘉靖、二十七年不上朝的万历、木匠皇帝天启、亡国之君崇祯等等,似乎他们每一个都可作为帝王治国执政的反面教材。
按说,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南方统一北方而达到统一全国的帝国,是有其特殊功绩特殊地位的。
假如以事实说话,明朝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正面第一: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中兴等,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西包西藏、云南,东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使得中国势力范围达到顶峰时期;明朝经济文生活常识分享。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风华(对外战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后人对于大明的总结,终大明一代,也基本做到了这样,即便他们最衰微的时代,也不像外部势力低头。
再不务正业的皇帝,也做到了寸寸山河寸寸金。
今天呢,老冯给大家总结一下,大明发出的华夏最强音。
朱元璋征漠北之战主帅: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等我叫明太祖,人狠话不多朱元璋是义军出身,他骨子里就有一个不服输,唯我独尊的性格,所以这个可爱的开国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
为了给大明赢得生存空间,让北疆安定,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消除北元的威胁,所以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朱元璋派徐达、冯胜为将军,进行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洪武五年第二次远征,左路徐达,右路蓝玉,左路大获全胜,右路轻敌冒进失败;洪武十三年、十四年第三次第四次远征,北元势力被赶入茫茫大漠。
洪武二十年蓝玉率军进行第五次远征,彻底解决了北元的威胁。
明成祖北伐主帅:朱棣、丘福、朱高煦最会打仗的朱棣得位不正的朱棣,老冯并不喜欢,但是他对于我们的边疆稳定确实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朱棣但凡用兵,必定亲征,且时间很长,成果很大。
永乐八年,蒙古分部鞑靼让老朱打得无可奈何,称臣纳贡;永乐十二年,瓦剌马哈木部让成祖打得大败;二十年,成祖出击阿鲁台部,烧其辎重,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马哈木子)附逆阿鲁台,击败之;二十一年,亲征阿鲁台,瓦剌王子也先投降,大胜;二十二年,鞑靼犯边,朱棣北伐,在北伐途中病逝。
老皇帝得位不正,但是一生征战,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土木堡之变主帅:朱祁镇也先俘虏朱祁镇明朝最耻辱的皇帝是谁?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朱祁镇,这位明朝唯一两次在位、唯一两个年号的皇帝,创造了中原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以50万大军(实际二十万)全军覆没的代价,让自己成了中原历史上的又一个俘虏皇帝。
不过老朱在瓦剌的两年,只是没有人身自由,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为难。
还和也先的弟弟孛罗成了把兄弟,我中原皇帝的人格魅力绝不一般。
明朝的霸气宣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展开全文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立国,到1644年崇祯帝自缢殉国,享国276年。
276年间,明朝16个皇帝,有的精明强悍,有的昏庸无能,有的励精图治,有的不务正业。
在这16个皇帝的治下,明朝国力有盛有衰,却自始至终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明朝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知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来看,“不和亲”。
所谓和亲,就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政治婚姻,换来边境安宁。
这对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原王朝来说,无异于一种耻辱。
然而,不管是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还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唐朝,都曾经被迫与匈奴和突厥进行和亲。
那些不幸的皇室女子,以金枝玉叶之身,远嫁荒漠草原,受尽屈辱,不在话下。
而且,这种和亲换来的和平,并不能维持多久。
甚至当皇室女子还在和亲的路途上,外敌入侵的冲锋号就已吹响。
明朝276年间,不曾进行一次和亲。
男人吃了败仗,就把女人拿出来讨好侵略者,这样的龌龊事情,明朝从未干过。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明朝公主嫁给外藩的事例。
从这一点而言,身为明朝公主是幸福的。
至少,明朝皇帝不会因为讨好外藩,而牺牲她们的幸福。
再看“不赔款、不割地”。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受到外敌侵略后,打不过人家,往往会赔款割地,这一点,做得最糟糕的当然是大清王朝。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
战争的结果我们早已知道。
英国打败了清朝军队,一纸中英《南京条约》,洞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中国除了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外,还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此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是战无不败,其后果就是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向西方列强赔款、割地。
数据显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大清王朝对外赔款及其借款利息、折扣等合计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总额为13.35亿两白银。
此外,还丧失了3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国土不见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大明豪壮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导语:大明是一个让很多了为之拥趸的朝代。
明朝有祖训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等一系列的言论。
从后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对外很强势的国家。
下面,我
大明是一个让很多了为之拥趸的朝代。
明朝有祖训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等一系列的言论。
从后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对外很强势的国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风云岁月,我对两位皇帝予以了最高的评价。
第一位是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史》中多他的评价是“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晚明学者朱国桢说过:“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
确实如此,他不仅开创了明朝四大盛世之一的弘治中兴,同时,他也是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虽然他并不像唐宗宋祖那样声名远扬,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君。
第二位是明毅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众所周知,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可能有人不禁产生疑问:“他可是一位亡国之君呀!”我只能倔强地回答:“那有怎样呢?”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
这是崇祯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遗诏。
最初喜欢他,也仅仅是因为这份遗诏。
古时候,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紧紧地束缚这人们。
别说是一位至高生活常识分享。
对于“和亲”政策,为何大明王朝坚决说“不”?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中原王朝或自视为中华正统国家的君主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或国内其他女性嫁给藩属国或被视为夷狄的君主或以示两国友好,增进彼此关系,具有政治目的联姻。
中国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
白登被围七日之后周勃解围击退冒顿,刘邦接受娄敬献策,开启了“和亲政策”,从此以后发展成为对外政策,和亲之举不绝于书。
中国历代和亲有自愿也有被迫,有成功也有失败。
面对强大的匈奴,刘邦只能被动地选择和亲来避免战争、维护边疆稳定。
到了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逐渐进入“漠南无王庭”的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此时和亲政策发生了转变,汉武帝崇武绝亲,不再与匈奴联姻。
而到了西汉末期(公元前87年—公元前23年)汉强匈弱,处于劣势的匈奴主动向西汉求和,西汉王朝由原来的“被动式”和亲转变为主动和亲,从而进入一种双赢的状态。
不过《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用“率不过数岁, 即复背约”来形容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效果,意思是双方的友好关系维系不了几年,匈奴就再次背约。
西汉和亲共16次,但在历史上能留下一笔的却寥寥无几,有详细记载的和亲公主仅有三位———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与王昭君。
汉武帝时期遣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其目的是拉拢、维系乌孙等各西域小国与西汉的友好关系,建立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
而到西汉后期,汉朝与匈奴已经达成和解,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政治使命不同于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其和亲是为了巩固汉朝与匈奴的和谐稳定关系,给双方带来了长达50年的和平景象,这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和亲。
西汉的和亲政策虽然是一种稳定边疆的政治联姻,但在一嫁一娶的过程中,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能促成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
隋唐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与吐蕃的战争,并未因为几次和亲而“天长地久”,而是断断续续进行了上百年。
隋朝为发展与突厥关系,将光化公主、安义公主、义成公主等嫁给突厥可汗。
小编:点滴
大明训
大明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公元1368年,就是这个长得奇形怪状在教科书上频繁出现的和尚,攻克了元朝大都,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王朝。
永乐大帝更像他的父亲朱元璋,有着残暴的一面,这也是它靠靖难之役迅速登位的原因。
而且迁都北京,直面北方强敌,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
有人说,他是一个无嫔妃、无嗜好、无亲信的“三无”皇帝,他主政的是一个无专权、无战乱、无弊政的“三无”时期。
这个人不在民间流传,却是史籍中的一代明主-明孝宗朱祐樘。
这个人不是皇帝,却连接了两个皇帝和整个王朝的命运,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
土木之变,传奇皇帝被俘,他拒绝迁都,拒绝外族要挟,为民族大义另立新帝,抵御蛮寇。
当然被俘皇帝也是不低头,不折腰。
此二人真正意义上的践行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想必,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大家都不陌生,这货可能经历了张居正严厉管教加以太久,几十年不上朝,但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战,全部都是大胜,而且朝鲜之役打的日本毫无还手之力。
这个就比较悲剧了,崇祯帝疑心太重,但大明亡也不能完全怪他,主要是从祖宗手里接下一个烂摊子,最后还是丢了。
不南逃,不乞降,遮面自缢而亡,也算是君王死社稷了吧。
而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王朝如此。
共十六帝王,虽有混账,却无贱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为什么不和亲?历史上大明朝有多么的强大
导语:明朝为什么不搞和亲?这还真是个问题。
一般地说,不搞和亲意味着明朝有骨气,有些人说成是明朝“无汉唐之和亲”,这与什么“无两宋之岁币”
明朝为什么不搞和亲?这还真是个问题。
一般地说,不搞和亲意味着明朝有骨气,有些人说成是明朝“无汉唐之和亲”,这与什么“无两宋之岁币”一样,被认为是明朝的气节。
可是,当其它方面被证明是假的后,这唯一的不和亲还能认为是明朝气节的表现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和亲。
诚然,汉朝早期由于实力较弱,无法抵抗匈奴的入侵,于是选后宫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匈奴,以此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
后来汉朝强大了,打败了匈奴,但当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后,汉朝又选取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
此外,汉朝还将诸侯王的女儿嫁给西域的乌孙诸国。
由此看来,汉朝早期的和亲有屈辱的一面,但后期则是强大的表现,和亲并不一定意味只是屈辱。
你再看一下唐朝,唐朝建立之初也是弱小,唐太宗即位之初被迫与突厥人缔结了便桥之盟。
可是此时的唐朝没有对突厥和亲,也没有与其他民族或国家和亲。
可是当唐朝强大后,大唐反而与藩邦和亲了。
唐朝嫁公主给吐谷浑、吐藩、回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
如果和亲只意味着屈辱的话,难道唐朝强大了还要犯贱去讨好各少数民族藩邦吗?用某些人的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
你还可以看一下国外,当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时候,他的公主嫁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包括德国、俄国、希腊等,维多利亚女王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的老祖母”。
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英国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和亲?可它意味着英国的屈辱吗?答案是:不但不是屈辱,相反还是英国的光荣。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