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为什么总有人热爱“装逼”?“装逼”——形容人做事说话装腔作势、搔首弄姿的行为和矫揉造作的表情。
经常用来形容装嫩、装纯、装天真的意思以及对某些了解深入的事情故作不知晓状,明明自己很强大却故作平凡;也形容没有能力去做的事却假积极的去演示,令周围人感到厌烦。
“把阿斯顿·马丁撞坏了结果现在在开这种东西 (怒)”每个人的朋友里或者至少在朋友圈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热衷于“装逼”。
无论采取什么角度、何种方式、哪种策略,都不由得让旁人有一种撇嘴竖中指的冲动,大概心里还要送一句F开头的英语常用语。
那些“装主”真的不知道别人对他/她的看法么?为什么这世界上有人如此热爱“装逼”呢?“哎~卫生纸没了”印象管理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一个人利用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形象的控制,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印象管理,以符合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学生、员工、领导、恋人、爱人、晚辈、家长…等等。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就像戏剧,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装逼者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塑造的形象,往往让人不那么愉快。
他们惯常使用“自我抬高”策略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者采用“显示”策略,给别人“高大上”的印象,让别人感到差距。
“今天出门该开哪一台呢?”情境啊情境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高大上”的人,为什么就觉得那几个人在装逼呢?因为情境。
假设马云或者王健林在网上po一张在拉菲酒庄喝葡萄酒的自拍,大概没人会觉得他们如何。
但如果你的小伙伴也在朋友圈晒一张在法国古堡的苍松翠柏掩映下,二指夹个高脚杯低头闭眼作嗅闻并陶醉状的照片,八成你得撇撇嘴;如果照片上面再写些什么“罗斯柴尔德男爵1886年珍品就是拥有不同凡响的馥郁”之类的话,估计你可能已经“切~”出声了。
异装癖异装行为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异装癖是指一种特殊的性偏好,即男性或女性在性行为或意识形态中穿着与自己生理性别不符合的服装,以达到性刺激和满足欲望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之中,异装行为常常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但其实背后存在着深层的心理动力学原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异装癖异装行为进行解读。
首先,异装行为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性别认同密切相关。
个体的自我认同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而性别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认同感。
在社会文化的压力下,个体可能会因为自身性别与社会期望的不符而感到困惑和压抑。
异装行为可以被视为对自己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探索和反思,通过异装行为,个体试图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性别身份表达方式,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
其次,异装行为还与社会角色的转换和逃避现实相关。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家庭成员、职业身份等。
在一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感到对社会角色过度束缚,从而产生逃避的欲望。
异装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转换身份的方式,个体可以通过穿着异装,在性别身份的互换中获得解放和放松。
异装行为可以让个体暂时摆脱社会角色的压力和期望,享受自由和刺激的感觉。
此外,异装行为与性认同和性导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个体的性认同是指对自己性别吸引和性别偏好的认同感,而性导向则是指个体对于特定性别的吸引和性关系的偏好。
在异装行为中,个体可能会穿着与自己生理性别不符的服装,以表达对特定性别的吸引和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
异装行为可以成为性认同和性导向的一种方式,个体可以通过异装行为来体验和表达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性别的愿望与偏好。
最后,异装行为还与个体内心的性愉悦和性刺激有关。
性愉悦和性刺激是指个体在性行为中获得的快感和刺激。
对于某些个体来说,穿着与生理性别不符的服装可以激发性幻想和性刺激,从而增强性行为的满足感。
异装行为可以作为个体满足性欲望和探索性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以达到性愉悦和性满足的目的。
总之,异装癖异装行为在心理动力学上存在着自我认同、社会角色转换、性认同和性导向以及性愉悦等多个方面的动力学因素。
心理学家:真正没本事的男生,往往具有这四种行为,只会“装”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人,明明没什么真本事,却总喜欢吹嘘自己,装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希望通过伪装自己来制造出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赢得他人的羡慕与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心理学家:真正没本事的男生,身上都都有四个特征,只会“装”!1、为人处事的态度从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真本事。
那些真正有实力的男生,往往都是谦虚、客气的,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倾听别人的观点。
而那些缺乏真本事的男生,只会装装样子的人,很难放下架子去倾听他人的建议。
他们总是因为一点小事而沾沾自喜,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他们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成就,却处处瞧不起别人,总是以高姿态去评价他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都是正确的。
因此,当你身边有人用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跟你说话时,你可以肯定他并没有多大本事,只是在装装样子罢了。
2、衣着打扮从衣着打扮去判断,喜欢追求名牌、但是缺乏高收入支撑的人。
这种人在穿衣方面特别讲究,非名牌不穿,极力的塑造出一种高端、大气的外在形象。
然而,他们对于服装的消费往往是和自己的经济收入不匹配的。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人非常注意外在,想通过物质去填补内心的空洞感,但缺乏真正的本事支撑其消费理念。
3、喜欢抱怨生活有些男生在生活或工作不如意的时候,总是不喜欢抱怨,这种人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非常的多。
其实在我们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些事情,要学着怎么才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整天靠抱怨生活度日子,因为这样是不可能去解决根本问题的。
学会自己改变心态,用积极向上的一面去拥抱生活,每天给自己加油打气,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做到问心无愧,相信生活也会向着好的一面发展,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
4、拖延现代社会,人们的拖延症问题越发严重,许多人养成了不到截止日期不动工的坏习惯。
它最容易导致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在许多时候,由于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内心会变得焦虑,哪怕我们确信直到最后一天再动手也不迟也依然会焦虑。
聊聊装逼这件事对于朋友约饭,无论中午还是晚上,我是个无酒不欢的人,当然尽量不喝多,小酌而已。
但是我这个人量浅,喝不了白酒,而自从听说喝啤酒长肚子后,一直信奉“要么瘦、要么死”的我,就再也不碰啤酒。
那么对于我们这种无酒不欢的人,只剩了一种选择:红酒。
但是喝红酒的人有一项尴尬:无论是你自己做东,还是别人请客,红酒基本靠自带。
原因就是,自己请客就别说了,如果别人请客,做东的人基本都是带白酒或啤酒,极少有人特地买几瓶红酒带着。
某日中午,一个朋友相约去面馆吃面,难得相见,我就想喝两杯。
于是我就问朋友:“如果我拿瓶红酒去面馆,不会被人骂装逼吧?”朋友回了个大笑的表情:“自己开心就好,管那么多干嘛?再说现在的人们都很忙,不会有人关注你的!”朋友这几句话说的我比较舒服,是啊,世间万事,只要不损伤别人利益,自己开心就好,何必在意许多?由此想起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约我去南京路一家餐馆吃饭,这个餐馆不是那种富丽堂皇的酒店,但装潢讲究,环境优雅,菜肴精致。
我的这个朋友很有些酒量,我虽然差点,喝一瓶红酒还是没有大问题的。
于是我就提了两瓶红酒,兴高采烈地去赴宴了。
落座后,我把两瓶红酒往桌上一放,我这个朋友用一种羞赧又为难的表情看着我:“进这种地方,两个人一瓶红酒意思一下就得了。
桌上放两瓶红酒让人觉得像老坦儿(注:天津人对外地人、农村人的轻蔑称呼)!”我顿时有些不爽,我问他:“你喝一瓶能尽兴吗?”他说:“不能!”我说:“那就是了,自己喝着高兴就行呗。
你本来也不是那高雅的人,平时说话总屎尿屁的,这会儿装啥高雅?”朋友被我说的哑口无言,一笑之后,乖乖的一人一瓶红酒喝掉,喝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装逼这个词是当前网络和媒体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毫无疑问,装逼令人讨厌。
听的多了,难免就想:人为什么要装逼?装逼分几种?如何装逼才能不令人讨厌?无论讨厌装的人,还是被讨厌的人,其实都是在小心的呵护着自己的价值感,生命本已如此亏虚,何必再苦苦相逼。
爱吹牛说谎的人心理分析报告爱吹牛说谎的人,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心理呢?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两种常见心理原因。
“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
”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要么是领导如何器重他,但这些并不属实。
“这是出于心理补偿。
”“这时吹牛既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
”而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的典范,当属二战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
有一次,德国空军一颗炸弹在他附近爆炸,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躲开。
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
”这种大话也被称为“正常的大话”,它能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降低了焦虑情绪。
如果说这两类人都是刻意而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则表现为不自知。
“一个男孩逢人就说自己要超过比尔·盖茨了。
”这个孩子后来被确诊为轻度躁狂。
人患上了轻度躁狂或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时,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处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其变得亢奋、不知疲倦,自我评价过高。
“这种不正常很容易识别,如果吹嘘得很离谱或完全不符逻辑,就该带他们去精神科检查了。
”无论何种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
一方面,惯于吹牛让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从而极少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难以成功。
另一方面,吹牛或许可以获得他人暂时的虚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愚弄他们,从而失信于人。
改变爱吹牛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爱吹牛的人要从自己擅长的小事做起,认清自我的能力。
另外,这些人还可以把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列举出来,这也有助于他们回归现实。
其实这些心理上面的特点对于很多爱吹牛的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喜欢吹牛并不是什么大事,背后的心理特点也是值得关注。
装b成功的例子-回复什么是装b成功?在当今社交媒体充斥着自拍、炫富炫美的时代,很多人希望通过装b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装b成功意味着以一种夸大或虚假的方式展示自己,从而让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或者获得一时的赞许和关注。
虽然装b带有一定的负面意义,但在某些场合和特定背景下,适度的装b可以起到积极的社交效果。
本文将以装b成功的例子为主题,逐步分析装b的过程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第一步:了解受众需求要成功装b,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受众。
不同的受众对于成功的定义和价值观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装b的方式和内容时,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来制定策略。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可能更关注外貌和时尚,而在工作场合的同事则可能更关注你的能力和成果。
明确受众需求是装b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制定个人形象装b成功离不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形象。
这包括外貌、着装、搭配和行为举止等方面。
对于外貌来说,一副健康、自信的面容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适合场合的穿着和搭配也是成功装b的关键。
通过仔细选择服装、配饰和化妆品,可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自信。
除此之外,优雅的姿态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也能为装b成功增添不少分数。
第三步:展示成果和能力装b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更需要有实力的支撑。
在任何场合下,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能力是成功装b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通过提供可量化的成果来证明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人们眼中树立起专业、有能力的形象。
这可以通过公开展示项目成果、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获得认可的证书或奖项等方式来完成。
第四步:利用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也是装b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精心构建个人品牌,分享炫目照片、视频和文章,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并获得赞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社交媒体时,要确保所展示的内容真实可信,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
只有真实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才能获得他人的真实赞赏。
不要害怕装B,因为装也是一种技术
现在很多人都会装B这个名词比较的反感,因为他们感觉这种事比较的不靠谱的,因为给我们的感觉他们是那种说大话的人,就是不办实事的人,往往这种人一般被别人拆穿,肯定会招大家的烦。
但是,现在的社会往往这种装B的人才能当领导,你连装B都不敢,请问你还能干什么呢?
现在的人给装逼下的定义已经是个贬义词,但是,我今天说的却不是贬义词。
有的时候说大话是很不靠谱,但是有的时候说大话却可以让你威望立刻的提升。
在适当的时候,当你表现出和别人的才能,或者你说的那个事做的非常的人,马上对你就对你有信任感,马上就感觉的你档次向上升。
人与人一开始见面,谁都不知道自己的底,所以只能看气场和说话来看出来这个人的底。
别人一看你说话和气场那么的大,肯定就对你的唯命是从。
所以,装B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
适当的说大话,是非常的可以的。
但是,当你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千万不要说你懂这些。
因为,当你办不成一件事的时候,那么结局还是很悲催的。
所以,有的时候适当,适当,适当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每个人第一次见面想给别人好印象的时候,都会适当吹嘘自己,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装B是一门技术,有些人想学还是学不到的,有的时候适当的学会吹牛,学会自己吹嘘自己,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因为,当自己实力不能,只能靠吹,连吹都不敢,你说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心理学150个效应大全,量大分足装逼利器!101、拍球效应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
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102、旁观者效应1993年,四川达竹矿务局一名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28分的韩姓男同学,戏水不慎滑入深水区。
结果围观者甚众,且其中不乏青壮年,却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终于使小韩溺水而死。
黑龙江一级飞行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歹徒刺死。
1993年夏,在云南昆明,一位农村姑娘被一群歹徒压迫裸体游街……虽然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多,力量却并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人多,力量分散,力量反而显得小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有人戏称为“龙多不下雨”。
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吉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凶杀案。
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30多分钟,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遇害者与凶手抗争的30多分钟里,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有人认为,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而社会心理学家们则不这么悲观。
他们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而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则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因而实际上提供援助的情况倒比较多。
异装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异装行为的动机异装行为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穿戴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符合的服装或扮装。
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并不是很常见,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而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们也对异装行为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和解析这些行为的动机。
首先,了解异装行为的动机需要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性别认同与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不一致,这会使得他们感到不适和困惑。
异装行为有时可以作为一种方式,帮助他们与自身性别认同的脱节感进行调和。
通过选择异装行为,他们能够在外部形象上表达自己内心的性别认同。
其次,异装行为动机的理解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的需求。
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和表达与他们个性、兴趣和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有些人可能对异装行为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方式。
穿戴异装服装或化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并且探索可能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同角色。
除此之外,尝试异装行为还可以被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从而满足个体对于新鲜感和刺激的需求。
个体可能发现异装行为能够带来一种新的体验,使他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疲惫和困惑。
通过穿戴不同于自身性别的服装,他们可以暂时地逃避常规的社会期望,享受一种新的感受。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有些人参与异装行为可能涉及到一种内心的性别身份的困惑和探索。
性别身份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性别认同的心理感知。
有些人可能感到自己的性别身份与生理性别不匹配,这也被称为性别身份认同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异装行为可以被视作个体对于性别认同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异装行为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体现了上述所有动机。
每个个体的动机都可能存在差异,并且可能是多种动机的综合体。
此外,在考虑动机时,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等。
综上所述,异装行为的动机可以从心理需求、自我表达和探索、逃避现实以及性别身份困惑和探索等角度来解析。
了解这些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异装行为,并为个体提供恰当的支持与理解。
话说男女生都是怎么装逼的之前看过一帅哥对装B的总结,非常形象,“装B就是把耍酷,比贱,装嫩,发挥到一个极不要脸的境界。
”这年头装B的成批成批的,平时就能碰上没事儿爱装B的,男的女的都装,要多B有多B。
根据之前那位帅哥写的装B文章,顺便说说所见的装B群众。
男的装B主要就是装酷,装成熟,装深沉,装有品位,只要能装的就都装。
装有品位的一般就是没事儿拿个LV,GUCCI的钱包出来晃悠,接着就跟你白话各种名牌。
打见面开始就没完没了的把各种名牌的文化,历史,厂家,生产编码,款式给你嘚嘚一遍,你根本就插不上嘴,看他说那么半天你想配合一下吧,刚说出GUCCI这词儿,人家立马用鄙夷的眼光看你,然后跟你说像LV, GUCCI这些都俗不可耐,没个性,然后就接着跟你讲解像HERMES,BIRKIN那些才叫品位,跟着就一脸遗憾的跟你说上次跟哪儿哪儿看见谁谁谁拿着一款什么什么,可惜自己去买的时候没货了。
最后给你介绍一什么东西,品牌你根本就没听过,价格非常不厚道,然后还跟你说这个价钱能买到这个东西已经很值了,非常好了。
靠了,非常好怎么你还长得这么不地道~接着说装深沉的。
这类的B就是赶大伙儿都玩的尽兴呢,丫自个一人找棵大树坐树底下仰头看天,要不就看大海,表情超级忧郁,目的就是为了引人注意。
看人也不好好看,你看他自个一人好心过去跟他说话吧,人家飘忽的扫你一眼,眼神里就说“你们这些世俗的人永远不懂我的内心世界。
” 然后接着扭过头看天看大海,整得你当时就想抡起个井盖儿拍过去。
其实这类人话比谁都多,但是得装B ,得装深沉,宁可不说话,也不能不装B。
实在憋的不行了就回家冲着镜子猛侃仨小时,水都不带喝一口的,镜子都碎了,丫还没过瘾呢。
再说装成熟,装酷的。
最烦的就是这种B,总以为自己多能耐,认识几个人就以为MELB是他们家的了,到哪儿都叫嚣,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
自以为多风流倜傥,多了解女人,在街上见着个女的就从头到脚把人家评价一遍,哪儿长得不好,哪儿不够大,哪儿不够细;张嘴闭嘴都是哪个女的床上经验怎么怎么样,以前跟哪个女的做的怎么怎么爽。
浅谈“装”背后的心理提起“装”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也许更会想到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那“出门前用肉皮擦擦嘴”的情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人们嘴中的“装”已经转化成人们的买车、买房。
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即便是“装”一下也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那些甘愿作“井底之蛙”、碌碌无为,并且喜欢品头论足他人的人,却成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红眼病”。
即便如此,也许是笔者对“红眼病人”的一种怜惜吧,我们就把“装”和说别人“装”的人的心理做一下简单的认识。
大家众所周知,事物存在都具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装”也是如此。
其消极的方面是人们所熟悉的,那就是人们虚荣心的外在体现。
其积极的方面就是古代兵法常提到的“势”,就是在谈判或竞争中展现给对方的强大的雄厚实力,或为了达到某种利于自己为目的而显示给对方的不堪一击的弱小形势。
简单的说,一个大企业的老总怎么也不愿意与一个骑着自行车,身着乞丐服的人进行首次见面,就更不用说接下来的合作了。
所以,如果是你也得穿着或座驾和对方差距时才能进行谈判合作意向。
否则,你穿的破衣烂衫去找合作方谈生意,给人家的第一反应就肯定会怀疑你的诚意和可信度。
因此,无论在生意场还是在政坛中适当的“装”一下是极为有必要的。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那些说别人“装”的人的心理,这些人往往是自以为是,却挖空心思找别人的毛病,并且到处传播,进而来掩饰自己“自卑内心”的人。
这样人看到别人比他强,他马上“红眼病”就犯,说别人不怎么行都是“装”;而当他发现别人不如他时,他又以一种鄙视的眼光看别人,将人说的一无是处。
他们生怕任何人瞧不起自己。
当然这类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就是他们这样做能让强于他的更强,不如他们的逐渐的超越他们,进而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装模作样?一、社会压力与自尊心社会压力是导致人们喜欢装模作样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评价标准。
许多人希望通过自我包装和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相信只有做出一副“成功”的形象,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地位和机会。
因此,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来打造一个高大上的形象。
二、虚荣心与自我展示另一个原因是虚荣心的驱使和对自我展示的渴望。
装模作样往往与虚荣心和自我吹嘘密切相关。
有些人认为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财富或者品味,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崇拜。
他们渴望成为焦点和被人关注的对象,因此在外表、言谈举止上会刻意追求与众不同。
然而,这种虚假的塑造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虚荣和自我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尊重和认同。
三、群体压力与社交需求除了个人原因,群体压力和社交需求也是诱使人们装模作样的因素之一。
在某些社交圈子中,人们经常需要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以求被他人认可和接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群体的价值观,有些人可能会加入一些虚假的行为或言辞,以获得同伴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他们害怕与其他人产生差异,因此选择了装扮自己来迎合社交圈子的期待。
四、自我保护与焦虑情绪此外,一些人喜欢装模作样还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和掩盖内心焦虑的需要。
他们担心真实的自我会受到伤害和拒绝,因此选择了伪装和遮盖自己的真实面貌。
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
通过装模作样,他们期望能够掩盖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称赞。
总结:有些人喜欢装模作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压力与自尊心的驱使、虚荣心与自我展示的满足需求、群体压力和社交需求的迎合、自我保护与焦虑情绪的遮掩。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装模作样的行为往往只是暂时的自我满足,并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真实的自我才是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入联系和得到真实关爱的前提。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保持真实和坦诚,相信真正的力量存在于内心的深处。
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自己的假装感到自豪?一、心理需求的满足假装可以满足人们对自尊、归属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
在社交场合中,有些人会假装表现得更加优秀或成功,以获取他人的赞同和认可,从而增强自己的自尊心理;同时,假装可以帮助人们融入特定社群,提升社交归属感;而通过假装达到一定目标,比如取得职场成功,也能够满足个体的成就感。
二、社会压力的影响社会压力往往推动人们去假装。
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激烈,个体往往需要通过假装来适应社会、追求成功。
例如,一些职场人士可能需要在工作场合中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能力,以赢得职场竞争;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展示美好的生活,以在社交圈中赢得关注和羡慕。
社会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假装,甚至以此为荣。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有些人对自己的假装感到自豪,可能是因为假装成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在面对困难、挫折或自我怀疑时,人们会避免面对现实,选择通过假装来安慰自己,维护自我形象和自尊。
他们可能选择假装坚强、假装满足或者假装自信以应对困境,这些假装的自我形象成为他们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使他们感到自豪。
四、对外界评价的追求有些人之所以对自己的假装感到自豪,是因为他们过分追求外界评价和赞誉。
社会评价的重要性使得一些人不惜通过假装来迎合他人,以期获得更多的外界肯定。
他们会把假装当做一种手段,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表现,通过虚伪的外表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和认可。
五、强化自我认同与自我欺骗有些人之所以自豪于自己的假装,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表演和伪装,甚至不再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自我欺骗让他们对自己的假装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表演是真实的自我。
他们借助这种假装来强化自我认同,构建并维持自己对外界的形象。
总结:虽然有些人常常对自己的假装感到自豪,但从心理需求的满足、社会压力的影响、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对外界评价的追求以及强化自我认同等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与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从1974年初到1976年中期,谁在群落内处于等级秩序的顶端,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初看起来,耶罗恩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是奠基在他那傲视群猿的体力之上的。
耶罗恩的庞大身躯和他充满自信的行为方式,会使人产生一种天真的设想,即黑猩猩们的社会是由最强者为王的法则所支配的。
他看上去要比群落内第二大成年雄黑猩猩——鲁伊特强壮得多。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造成这个假象的原因则是,在耶罗恩占据最高统治地位期间,他的毛发总是略微地竖立着的,即使在他不卖力进行那些威胁性武力炫示的时候也是如此,而他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一种缓慢而稳重的夸张的步伐。
这种具有欺骗性的习惯性做法——让躯体看起来显得大而沉重——是黑猩猩中的雄1号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正像我们在后面将再三看到的那样,每当有其他个体将先前占据这一位置的个体取而代之时,他们都会这么干。
处在拥有权力的位置上这一事实会使一只雄性在身躯上也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设想——作为阿尔法雄性[注]的他占据了一个与其外貌相称的地位——得以产生的原因。
”在荷兰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德-瓦尔的名著《黑猩猩的政治》一书里面,出现于第四章“二次权力更迭”开篇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在接下去数个小节,德-瓦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鲁伊特向耶罗恩发动权力进攻并一度成功罢黜了这只阿尔法雄性的过程,包括双方如何对黑猩猩群中的雌性进行争夺,以及对其他雄性进行笼络,一波三折的,看起来十分有趣。
但,事情还没有完,这故事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第一次看书时让我几欲落泪——失去地位以后,老奸巨猾的耶罗恩忍气吞声了一段时间,但暗中酝酿反扑,终于有一次趁鲁伊特睡觉,和其他雄性一起把他给打成重伤,并阉割了他,后者最后悲惨地死去。
1989年出版的《黑猩猩的政治》曾在2007年与《沉思录》、《物种起源》、《君主论》一同入选百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它不仅是作为一本引人入胜、有很多故事的动物书,更多是作为一本帮助我们了解灵长类的行为与需求的普及型读物,受到了政治家、管理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这本书的赞美我不再多说,只想指出的一点是,德-瓦尔德这段描述之所以数年之后还在我脑中呼之欲出随手拈来,乃因为它深刻地指出了一只黑猩猩(或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处于(或维持)优势地位,则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适当地“装”。
耶罗恩成功地通过把毛都耸立着这种方式,装成了比其他个体都体格硕大,从而引起他们的敬畏。
事实上,这家伙后来被打败了,毛就耷拉了下来,德-瓦尔德的团队观察到他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别的雄黑猩猩高大。
非常有趣的事实。
无独有偶,哈佛商学院的美女副教授艾米·库迪(Amy Cuddy)在她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人所采取的身体姿势会如何影响其行为方式乃至行事效果,就发现了另外一些很接近的事实。
她把结果发表在一篇名为《在高风险的社会评估之前采取强有力姿态的利益》(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的论文中,并且在2012年出席TED演讲时,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演讲《用肢体语言重塑自己》。
艾米提到,她一直以来很想知道,如果人外表上伪装成比较强大的模样,是不是就会真的在心理乃至生理层面产生效应,所以她和同事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来做实验。
这些被试在一开始会被要求做出一些开放型或收缩型的动作:前一类如坐在椅子上把腿跷到办公桌上去、双臂打开、叉腰耸肩,这样显得强有力;后一类如双手夹在膝盖间坐着、屈身低头、手摸着缩起来的脖子,这样显得羸弱无力。
让他们保持这个姿势数分钟后,再往下做一些任务测试以及身体激素水平测试。
结果发现:强有力姿势的被试中86%愿意参加一项赌博游戏,而无力姿势的被试中只有60%愿意;强有力姿势的被试睾酮水平上生了20%、无力姿势的被试则下降了25%;强有力姿势的被试可的松水平下降10%、无力姿势的被试则上升了15%。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睾酮是一种和力量、支配力相关的雄性激素(不过在男女两性身上都存在),一般来说,社会性动物中地位越高者身上的这种激素水平就会越高,而可的松是一种压力激素,社会性动物中地位越高者身上的这种激素水平就会越低。
所以艾米的结论之一是,如果你从外表上做出姿态上的改变,将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你的内心状态乃至身体能力。
好,所以,回到我其实真正想探讨的“人为什么装逼”或“人为什么端着”主题上来,我确信科学家们的研究的确证实了,“装”和“端”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能够帮助主体建立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高的群体地位的,前提是,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
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另外一些场景下,人会采取的其他“装”的方式。
和金钱有关的各种消费行为是很值得一看的样板。
2010年伦敦商学院行为管理学教授尼诺·希凡纳森(Niro Sivanathan)在《通过消费象征地位的商品来保护自己》(Protecting The Self Through Consumption Status Goods as Afirmational Commodities)这篇论文中指出,那些自我评估低落的人会想通过消费象征地位的商品(名车、名表、名包等奢侈品)来治疗自我危机。
在实验室中,他召集了150个实验对象,让这些人做了一个测验,然后告诉说他们的得分是在倒数10%的低分里头,于是这部分人感到极其受挫,自我价值受到了威胁。
接下去研究人员又告诉他们会做另一个无关调查,去回答愿不愿意买某些东西之类的问题,于是这部分自我价值处于危机之中的人就比未处于危机之中的人表现出了更大的倾向去消费奢侈品,而面对普通物品时并未受影响。
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用这种方法挽救自我危机。
另一个研究中,希瓦纳森让被试对象看一辆奢侈品车的价格,按照常理,那些低收入的人可能会更加回避这样的商品,然而结果是相反的,他们不但表示出想买的意愿,而且愿意花更多钱来买这辆车。
希瓦纳森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人本能地体会到更多危机感,于是会采取超过自己能力的方式去消费昂贵的、炫耀性的商品,以此来寻找心理平衡。
正如《黑猩猩的政治》开头,作者引了17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一句话所揭示那样——我认为:所有的人类都具有一种普遍倾向,一种持续不断、永不停息、前仆后继、至死方休的权力欲望——在zhuangbility这件事情上,人类之所以如此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就因为它能够产生一种权力的幻觉,从而让身处充满竞争压力的社群中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经济政治地位较低的个体,感觉更好一些,觉得自己也不是那种出门被随便踩的小虫子。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赢取交配优势。
呃,也许这个词实在是太赤裸裸,那么我们换一个说法好了:在择偶中占据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1899年《有闲阶级论》中提出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对于这句话,不用我费口舌解释,想必你也频频点头了吧,我们的生活里就充满着这种效应,比比皆是。
也不说华伦天奴什么的了,像是情感营销做到极的褚橙,又像是怎么看怎么不值的无印良品,就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
而在2011年,来自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大学等五所大学的六名研究者共同完成名为《公孔雀、保时捷和托斯丹·凡勃伦: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性信号系统》(Peacocks, Porsches, and Thorstein Veble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s A sexual Signaling System)的论文,主要探讨以名车消费为代表的炫耀性消费到底在两性博弈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给出的结论是:部分男人们就是在把买名车这种炫耀性消费当做一种性炫耀来展示,就像那些公孔雀需要一副华而不实的羽毛一样,这是性选择规律对他们的做人要求。
当然,不要急着讽刺男人们,在女性身上,科学家观察到了另一个有趣现象:经济不景气时期,女性会通过多购买口红之类消费品来提升自己的外貌,以求得更有钱的伴侣的青睐。
这现象名曰“口红效应”,是来自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莎拉·希尔(Sarah Hill)和克里斯托弗·罗德荷弗(Christopher Rodeheffer)等人2012年在《经济衰退中的美貌激励:择偶、花销与口红效应》(Boosting Beauty in an Economic Decline: Mating, Spending, and the L ipstick Effect)所揭示的,该效应似乎能用来解释那些明明出生贫寒的女人愿意把大把钱花在化妆品上用来提高自己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这一不争事实。
正所谓,有钱装,没钱更要装。
甚至一些不好用金钱直接衡量的事物也可以成为“装”的载体,比如说,爱心。
2010年康奈尔大学的帕特·巴克利(Pat Barclay)就发表过标题为《利他作为一种求偶展示》(Altruism As A Courtship Display)的论文,其中指出不论男人或者女人,都更愿意和具有利他特质的人约会、交往、发展长期伴侣关系。
所以,当你有看到微博上某些人在公益事业上热血满满整天呼吁的时候,还是尽量保持冷静的头脑观察着吧,指不定哪天他会以呛死你的头条新闻主角这种方式出现,让你觉得恍惚至极,啊当日的慷慨啦正义啦公德啦什么的仿佛一场表演罢了。
最后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当前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一种装,那就是装文艺。
从多年前的西祠、北大新青年到如今的豆瓣,文艺青年们势不可挡的力量已然成为了2000年之后中国青年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及至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
好像不知道《爱在午夜降临前》的人都不好意思出去社交的样子,然后是个写两行酸句子的人就要声称自己为诗人,能搞点绘画摄影之类动静的就卯着劲儿去步入艺术家行列……这些现象,让人忍不住想大喊一声,呔,你这么文艺你爹妈知道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啥不管是不是真文艺,都要装一场,这么装有啥好处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的海伦·克莱格(Helen Clegg)、纽卡斯尔大学的丹尼尔·奈特尔(Daniel Nettle)和爱丁堡大学的桃乐丝·米尔(Dorothy Miell)三人合著的论文《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地位和择偶成功》(Status and Mating Success Amongst Visual Artists)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对236个视觉艺术家的调查得出,成就更高的男艺术家情场上会更得意,而且更有可能采取短期的约会策略,呃,因为他们身边围绕着的女子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