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移数字全息术
- 格式:ppt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34
数字全息3D图像再现的方法论述本文以数字全息技术原理及相关理论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并从相移数字全息原理和相移数字全息计算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相移数字全息技术的图像再现,以期为能够真实再现原物信息的全息显示技术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标签:数字全息;3D图象;相移数字全息数字全息技术相较于普通光学技术而言,具有成本低、灵活运用、速度快、储存空间大、实时处理等优势。
因此数字全息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医疗美容、特征辨别、外貌检测和全息防伪等各种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光学领域的普及与发展,许多学者就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真色彩显示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最优方案策划,以达到实现图象质量的目的。
1 数字全息术相关技术理论(1)全息图的分类。
全息图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同轴全息图和离轴全息图两种类型。
就同轴全息图而言,如题1所示,一方面,同轴全息图具有光源低、稳定性高、光路简单、色差趋向小、记录介质分辨率高等优势。
另一方面,同轴全息图具有衬比度低、质量整体性不高、孪生全息像分辨率低、透明度效果差等劣势。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同轴全息图的缺点利用科学技术平台得到大大改善。
通过科研人员线性记录可以得出同轴全息图振幅透过率为:假设AC表示全息图的再现光泼,在现光泼得出垂直照明全息图,如图2所示:衍射之后的光场表达公式为:由衍射之后的光场表达公式可以得出,公式的第一项表示为同轴全息图的零级衍射泼,公式的第二项也为同轴全息图的零级衍射泼,公式的第三项表示为同轴全息图的虚拟图象或者原始图形,公式的第四项表示为同轴全息图的实像,实像与虚拟图象构成孪生像。
(2)数字全息原理。
相较于传统全息技术而言,数字全息技术在介质上与传统全息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数字全息技术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化时代的进步。
另外,数字全息处理技术可以在光影平面内部实现数值模拟全息图像,并利用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实现全息图的再现。
数字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数字全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三维物体
的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全息图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三维模型,并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光学信息,最终以全息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首先,数字全息技术需要获取被拍摄物体的三维信息。
这可以通过使用3D扫
描仪或者立体摄像机来实现。
这些设备能够捕捉到被拍摄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纹理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数字表示形式。
接下来,这些数字化的数据将经过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将使用一系列算法来处
理这些数据,以生成物体的三维模型。
这个模型包含物体的表面形状、纹理信息和其他细节。
在生成三维模型后,数字全息技术需要将其转化为适合全息图像展示的格式。
这一过程涉及将三维模型分解为数百万个微小的光学记录点,每个点都包含有关物体表面的信息。
这些记录点的位置和属性将被编码到光学介质中。
最后,当光源照射到编码后的光学介质时,光线将与介质中的记录点相互作用,形成干涉,并在观察者的眼睛中形成全息图像。
这种全息图像能够产生逼真的三维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视角和深度感。
数字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可总结为将三维物体的信息数字化,并通过算法将其
转化为可编码的光学介质,最终产生逼真的全息图像。
这项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医学、工程、艺术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我们可以期待数字全息技术在未来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数字全息术综述zzj摘要本文对数字全息进行较为全面的叙述,谈及数字全息的发展历史与其应用。
传统的全息技术是利用高分辨率记录介质,如银盐全息干板、光刻胶等记录介质来记录全息图,难以实现实时、快速及数字化处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高分辨率CCD电荷耦合器件的发展,全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利用CCD记录全息图并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数字处理与再现,即所谓的数字全息术。
数字全息最早由顾德门在1967年提出,它是一种光电混合系统,其记录光路和普通光学全自、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的记录介质和再现方式。
数字全息术可方便的用来进行多种测量,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数字全息发展历史应用1.1数字全息的发展图1 传统光学全息术流程图图2 数字全息术流程图全息术是英国科学家丹尼斯·加伯(Dennis Gabor)在1947年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喇格(Bragg)和泽尼克(Zernike)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
由于需要高度相干性和大强度的光源,直到1960年激光器出现,以及1962年利思(Leith)—乌帕特尼克斯(Upatnieks)提出离轴全息图以后,全息术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全息术的出现是光学学科中一个划时代的进展,全息图再现物体三维像的能力是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息图的记录通常涉及曝光,显影、定影等一系列比较繁琐的处理过程,难于做到实时记录和再现。
1967年,顾德门最先提出数字全息【1】,它是一种光电混合系统,其记录光路和普通全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CCD摄像机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普通照相干版来拍摄全息图,并将所记录的数字全息图存入计算机,然后用数字计算的方法对此全息图进行数字再现。
同传统全息相比,数字全息有它突出的优点:首先它采用光敏电子元件作记录介质,大大缩短了曝光时间,没有了繁琐的湿处理过程,很适合记录运动物体的各个瞬时状态;其次它采用数字再现,不需要光学元件聚焦,方便、灵活,并且对于记录过程中引入的各种诸如像差、噪声等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编程来消除其影响,使得再现像的质量大大提高。
四步相移数字全息中随机误差的抑制方法秦怡;王志鹏;张颖颖;杨兴强【摘要】提出一种在四步相移数字全息中消除随机相移误差及CCD噪声的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四步相移数字全息的实验过程,使得每一步的相移都有多幅全息图像与之对应,把每一步对应的多幅全息图像进行数学平均就会得到4幅全息均值图像.理论分析表明,使用这4幅全息均值图像进行数字全息的重建,可以得到精确的物光波的分布,有效地消除随机相移误差及CCD噪声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数字全息重建光场质量.%A nove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random phase-shifting errors and CCD noise in four-step phase-shifting digital holography. By carrying out the phase-shifting process repeatedly, a series of holograms for each phase step are obtaine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andom phase-shifting errors and CCD noise can be completely removed if we substitute the single hologram with the average of multiple holograms in the reconstru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construction in phase-shifting digital holography.【期刊名称】《应用光学》【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6页(P872-876,883)【关键词】全息术;数字全息;随机误差;图像平均【作者】秦怡;王志鹏;张颖颖;杨兴强【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73;TB877引言在最近的几年中,数字全息术因其在三维形貌测量术中有强大的应用潜力而被广泛地关注和研究[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