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道不可失-6页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孝顺的格言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古罗马)西塞罗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歌德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高尔基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德)康德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萨克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美)马克·吐温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国)莎士比亚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富勒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孝悌篇一: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世代传承的古训——孝悌——读《弟子规》有感《弟子规》一书,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融入了儒家思想精华。
“越看,越琢磨,越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深刻领悟到:古人特别是我们的两位先师——孔子和孟子,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圣人!《弟子规》虽然只有短短的1080个字,却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文中360句圣人的古训,113件做事的方法,使我进一步受到了圣贤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拭去了心灵上的尘埃。
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中华传统文明当中,从内心深处感到认知恨晚;拜读《弟子规》,更加感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受他人、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沉迷于吃喝玩乐;以劳为福,努力做到:尽孝道、存善心、讲诚信,博爱众生、心怀感恩、心存包容,以自己的表范对下一代言传身教,求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精大本,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见古德先贤对于“孝”的至高无尚的评价。
“孝”字的造字是有讲究的:“孝”是象形字,分上下结构,上面是老人的老,下面就是子,老人手扶着孩子的头在走,儿女应该将长辈放在肩上,扛起这片责任。
老的护佑着小的,小的肩上背负着老的,“父慈子孝”;从“孝”的造字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多么重视家庭和睦。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跌跌撞撞地走路。
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犯错误、每一次失败,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女们永远报答不完,我们该怎样力行孝道呢?请细细品味《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们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第一篇: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黄怀信[摘要] 孝悌,是人伦之必须。
它不仅可以促使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
孔子讲究“孝悌”,不仅有完整的“孝悌”之道,而且其内涵丰富。
比如他主张孝养父母必须敬,认为孝子不能让父母为其行为担忧,主张孝子必须维护父母的声誉,认为孝子必须顺从父母,认为孝子必须继承父亲的遗志、孝子必须在做人和事业上有所成功等等。
除过子女对父母讲孝,孔子还认为弟子对老师也应讲“孝”。
他把“孝悌”提到政治高度,认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是“士”——干事的人——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
这些思想,均值得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 《论语》孔子“孝” “悌”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尚书•尧典》篇中,就有舜帝对“顽”父“嚚”母“克谐以孝”的记载,说明孝道在中国出现很早。
《康诰》篇记周公的话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可见不孝不友在当时已被认为是甚于“元恶”的丑行。
而“友”,正是指“友于兄弟”,是悌的表现。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对孝悌特别重视。
他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
”[[1]]《论语》中,就有19次提到“孝”,5次讲到“悌”(本作“弟”),可见讲“孝悌”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孝”为什么就是德之始呢?《论语•学而》篇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他认为孝悌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从小就应具备,所以为“始”。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弟子有若进一步总结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2]] 的论断。
关于“孝”的具体内涵,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
字的结构,是“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子承老,即子女承事老人,故曰善事父母。
至于怎样才算善事,并没有明确说明。
《尚书•酒诰》篇,也只提到“孝养厥父母”。
看来,“孝”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人自明的真理,其基本内容是孝养。
孝悌孝悌,为仁之本——国学经典阅读札记赵永武孝,就是孝敬⽼⼈;悌,就是敬爱兄长。
⼈⽣在世,最基本的⼈伦关系,就是⽗母跟⼦⼥、兄和弟、姐和妹的关系了,⽽孝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所调整的、所规范的正是这最基本的⼈伦关系。
《论语》上有云:“其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孝敬⽗母,尊爱兄长,⽽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
不喜欢冒犯上级⽽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
君⼦在根本上下⼯夫,根本建⽴好了,⼈道也就⽣发出来。
孝敬⽗母,尊爱兄长,就是做⼈的根本。
可见,在儒家经典⾥,是把“孝悌”看成⼀个⼈安⾝⽴命的根本的。
这才有了随后的《三字经》⾥的表述:“⾸孝悌,次见闻”。
意思是说⼈⽣急当⾸务者,莫⼤于孝悌,故⼈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第⼀件⼤事。
其次⼀等,才是多见天下之事,以⼴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其所学。
也就是说,⼀个⼈只有先做到了“孝悌”,只有过了“孝悌”的这个道德关⼝,才有资格去做其它事情,才能做好其它事情,才能做成其它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先做⼈,后做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是否成功,就有⼀把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准的尺⼦:是否做到了孝悌?⼤家试想⼀下:⼀个⼈连⽣他养他育他疼他爱他珍惜他呵护他的⽗母都不孝敬,连⼀奶同胞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不敬爱,都不珍惜,都不帮扶,这样的⼈,还有⼈味吗?还值得我们与他为伍吗?在这个资讯很发达的时代,时不时地,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发苍苍的⽼母亲被⼦⼥抛弃,饿死街头”;“⼋旬⽼⽗亲死在家中,⼏⽉⽆⼈知晓”;“被⼉⼥赶门在外的⽼⽗母,沿街乞讨”;等等等等,不⼀⽽⾜。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只会让⼈⽆语凝噎!《增⼴贤⽂》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有跪乳之恩”。
禽兽尚且都知道,要对⽣它养它的母亲感恩戴德呢!只怕是,把这些不肖⼦孙⽐作禽兽,禽兽都嫌污蔑⾃⼰呢!再看“不悌”的故事。
家风——孝悌之道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省心录》有言:“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中国自古就将孝悌之道当做齐家美德,可与璞玉比美,更为百善之首。
所谓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爱,家庭就会美满幸福,此为仁义,更为人性。
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道。
有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幢住着不同种族的人的房子着火了,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首先背出情人,中国人则首先救出老母。
故事只是用诙谐的方式阐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可见中国的教育中,孝道多么重要。
林语堂曾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孝”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郯子为年迈视物不清的父母亲自上山取鹿乳。
为了得到鹿乳,他披上鹿皮,装作小鹿,去母鹿肚子下挤鹿乳,差点被猎人射杀。
一国之君为孝顺父母尚且亲力亲为,可见古代人对孝道的重视。
放眼当今社会,孝道事迹也是比比皆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浙江金华陈斌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老年痴呆症的母亲5年如一日。
普通百姓为孝顺父母不畏艰辛,媒体大众亦为其孝道颂扬。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国人不仅从古今故事中学习孝道,甚至从动物的行为天性中启发感悟,孝,深入骨髓。
中华民族重友爱、讲悌道。
古人云,善事兄长曰悌。
悌道也是天性使然,人在幼童时期,同在外边和小孩们玩耍,如果有人欺负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帮助哥哥,即使弟弟无力帮哥哥去打对方,也一定在旁边哭泣。
自古兄友弟恭的故事很多,周代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
他们三兄弟都是周文王的爷爷太王所生,当太王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
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
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
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
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父子人伦时必备的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认同“孝”的道德价值!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呢?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有许多关于孝的对话,但关于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但关于怎样做是孝的回答却是很多的。
我想,这大约与孔子对孝的理解有关:孝的理论价值远小于孝的实践价值。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使得父子人伦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务工,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等等。
对此,社会通过媒体比如公益广告、影视、歌曲等方式来倡导一种新的行孝理念,我想大家应当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它曾经感动过无数背井离乡的游子和无数望眼欲穿的父母,有时候,孝顺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比如为父母捶捶背,听父母唠叨唠叨,给父母端盒洗脚水,给他递块干净的毛巾!但即使是这些简单的行为我们也常常忽略!孔子非常注重孝除了前文提到的基于父子一伦的重要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原因,那就是孔子内心深藏的愧疚,他三岁丧父,十三岁丧母,因而孔子一生都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
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基于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空间,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源于内心的愧疚,现代社会,人们疲于奔命,追逐声色名利,已然将父母置于一旁,待有赡养之力,却发现亲已不在。
学习传统文化从“孝悌”开始(附:现代版、古代版24孝图)作者:佚名词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1.从历史,说孝悌从家庭中来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
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2.“孝悌”的社会意义:国家长治久安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
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
“孝悌”之道不可失
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相信许多70、80后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不曾让自己遭过罪;为人父母的自己在今天这个生活富裕的年代,依然习惯于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而每一代孩子则理所当然地享用着父母给予的一切。
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类现象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95%以上的家庭!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的某些角落上演了一幕幕为人不齿的丑剧:因赡养父母问题,兄弟姐妹对簿公堂;某某儿子,嫌弃家庭生活条件不如人而向双亲挥拳相向;某某孙子更是人伦丧尽,因为几块零花钱把毒手伸向养育自己长大的高祖……羊儿尚且懂得跪乳
之恩,鸦鹊还有反哺之义,身为万物之灵的某些人,却把“孝悌”这一天理人伦抛在了脑后。
当今社会的“亲情淡漠”问题已经较普遍存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一棵独苗),而在这类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
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的爆发,正在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的人,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刘余莉教授对年轻人最大的忠告――做人以
诚谦孝悌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根。
在家能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能够友爱兄弟,这样才能把这种爱推而广之,做到互爱、互助,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的《弟子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基本道理做起,所以我们希望年轻人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把传统文化的根扎好,不要去谈玄说妙,相信这个社会离和谐并不遥远。
探讨: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积极意义。
聆听了刘余莉教授的忠告,笔者认为“诚谦孝悌为本,仁爱之心为根”的思想首当其冲应落实于现代家庭教育,且应以其为基石,至少在中、青、少三代人的思想、行为中予以根植并坚定不移地在现代家庭社会生活中践行。
我们需要对“孝悌之道”的现代意义进行解读。
“孝悌”二字出处颇多,《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内容中都有提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内涵越来越成为推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
成部分。
所谓“孝悌”之道,就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尊重长者,关心幼稚。
泛指关爱所有的亲人。
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
“百善孝为先”人有孝悌之心,才有可能推行仁义。
仁义之人,往往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想想自己怎样对待亲人的,再来想想如何对待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把对父母、子女、亲人的关爱,推施到所有的老人、儿童和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这是更可贵的品德。
任何人先要有孝悌之心,特别是孝敬父母,才可能会关爱所有的人。
爱的情感源于孝悌,一个
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是最深沉执著的,这样的情感提升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可以说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促进政通人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若从小浸润在“孝悌”之道的家庭环境中,其必将成为有德之辈,于小家、大家中奉行“善”“爱”之举。
笔者坚定地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一定要奉行“孝悌”之道!
举措: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有效途径。
智者认为:小孝爱人,大孝爱国。
的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充满爱心,从我做起,不仅自觉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而且每天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献出一份关爱,那么整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和谐,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那么,如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践行“孝悌之道”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者要先行确立“孝悌”之理
中国现代家庭,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钱意识的加强,使得不少成年人在道德认识、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也因此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改变自己,重拾国学精髓,认真学习孝悌之道。
再则,在知识面前,任何人都是学生。
家长要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领会孝悌之道的意义精髓以及其在现实社家庭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唯有学习与领会才能改变家长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转变家庭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而有效地落实家庭教育活动。
在此,笔者建议每一位教育者请重新定位身份,以谦逊和恭敬的态度,好好学习国学中的孝悌之道,为在家庭教育中落实“首孝悌”而积聚思想文化的智慧之光。
二、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孝悌”之道
孝悌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悌”之道中首推孝道。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
笔者要加一句:父母对祖辈的孝敬,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契机!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亲其人,信其道。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作为家长,要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让子女懂得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
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名誉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一家人的团圆安康,其乐融融。
所以,为人父母在经营自己的三口之家时,更应该关心两边的老人,在日常起居中悉心照料,在言语
行为上尊重为先,兄弟姐妹之间团结谦让。
由小及大,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关爱身边的弱小,平时多行善事,言语谦逊。
尤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践行孝悌之道时,务必要让孩子入眼入心,参与其间。
此举非演戏作秀,乃遵循孝悌之道,为人之根本。
让我们的孩子在共同的敬老爱幼中从小笃受教诲,践行孝悌之道。
三、教育要恪守“学”“行”并举之则
我们说,要让孩子改变行为,首要是要让他懂事明理。
“事理”二字不应浮于面,而应落于行。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悌”字不正也其中包含了我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内容和目标。
现代教育是以上学读书识字的“学文”开始,因此结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来理解就很明白了。
不少家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两岁能背《锄禾》《游子吟》,三、四岁能诵《三字经》《弟子规》,懂得可多了。
问及孩子的言行举止,换来的却是为人父母的牢骚与埋怨: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不明事理,家中每个人都要听他的……试问,这些诗文国学中最基本的“珍惜劳动成果”“反哺跪乳之恩”“尊长爱幼之道”“谦逊善良之德”孩子明白了吗?答案
是否定的,不然何来牢骚与埋怨呢?所以,我们当父母的,除了耐心引导孩子学习孝悌之道,更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道”入“行”,日常起居中践行尊长爱幼,关心他人,珍惜所有,懂得知足,学会感恩。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家人聚餐,让孩子等长辈父母入席后方就坐,等众人举箸后才动筷,离席时不忘礼仪。
试问,此举培养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明理
并践行呢?
“首孝悌”是为人之本,“孝悌”之道的践行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及最优途径,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阵地以及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抓手,我们在注重学校德育的同时,务必引领家长,把“孝悌”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扎实推进,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明天而奠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