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病例分析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997.97 KB
- 文档页数:50
临床技能考试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例分析临床技能考试: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例分析本篇文章描述了一个24岁女性患者的甲亢病历。
患者出现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已有6个月,夜间睡眠时感觉心跳明显,伴多食,体重下降15kg。
查体发现甲状腺Ⅱ度弥漫肿大,双上极可闻及血管杂音,心率为116次/分,可听到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手颤(+)。
辅助检查显示FT3和FT4显著升高,TSH降低,ECG显示窦性心律过速。
初步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或Graves病),鉴别诊断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
进一步检查建议进行TSH受体抗体检测。
小改写:本文介绍了一位24岁女性患者的甲亢病历。
患者出现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已有6个月,夜间睡眠时感觉心跳明显,伴多食,体重下降15kg。
查体发现甲状腺Ⅱ度弥漫肿大,双上极可闻及血管杂音,心率为116次/分,可听到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手颤(+)。
辅助检查显示FT3和FT4显著升高,TSH降低,ECG显示窦性心律过速。
初步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或Graves病),鉴别诊断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
进一步检查建议进行TSH受体抗体检测。
湿润,大汗淋漓;突眼(-),甲状腺弥漫性Ⅲ度肿大,质软,无结节,双侧上极均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3)、实验室检查:FT3、FT4及TRAb明显升高,XXX 明显下降。
2、上呼吸道感染:1)、症状:发热、咽痛,伴轻咳、流清涕。
2)、查体:咽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3)、实验室检查:未提供相关结果。
三、鉴别诊断3分1、甲状腺毒性结节(或Plummer病)2、亚急性甲状腺炎3、甲状腺癌以上每种疾病列出至少一项鉴别诊断依据,否则不得分)四、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10分1、进一步检查:1)、甲状腺彩色超声波(或甲状腺B超)2)、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扫描(或甲状腺同位素检查,或甲状腺素实检查)。
教学条件>>内分泌系统病例讨论病例1怕热、乏力、意识不清病例2多饮、多尿,意识不清病例3心悸、怕热、多汗、乏力、体重下降病例4乏力、多汗、心悸、低热病例5畏寒、颜面浮肿病例6烦渴、多饮、多尿病例7多汗、乏力、恶心、呕吐病例8口渴、多饮、多尿伴体重减轻病例9闭经、腹泻、意识丧失病例10口渴、多饮、多尿病例11面部皮肤变黑、乏力病例1怕热、乏力、意识不清李××,男性,55岁。
主诉怕热、乏力1年,加重伴意识不清1日。
现病史该患者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怕热、乏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服用甲巯咪唑30mg/d后症状明显好转。
2个月前因皮肤瘙痒,自行停用抗甲状腺药物。
入院前4日,出现咳嗽、咯痰,无发热。
未进行任何诊治。
入院前1日出现神志不清,大汗淋漓,为求进一步诊治急入我院。
家族史无甲亢家族史。
体格检查T 39℃,R 26次/分,Bp120/60mmHg,P 150次/分。
意识不清,皮肤潮红,甲状腺Ⅲ度肿大,质韧,局部可闻及持续性吹风样杂音。
室心率16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整,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左肺下部可闻及干、湿音。
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双侧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快速型心房纤颤。
胸片提示:左肺下叶炎症。
甲功三项:FT313.28pmol/L、FT4 12.83pmol/L、TSH1.33uIU/ml。
血常规:白细胞15×109/L。
问题1甲亢危象的先兆有哪些?解说①全身性症状:严重疲乏无力,烦躁,多汗,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体重明显下降。
②心血管系:心悸,气促,心率达120次/分以上,脉压增大,可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
③消化系:食欲反而减退,恶心。
淡漠型病人无烦躁不安、怕热、多汗等症状,而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乏力加重。
问题2甲亢危象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解说①全身性症状:高热,体温达39℃以上,大汗淋漓,皮肤潮红,继而汗闭,苍白,脱水。
中枢性尿崩症一,要点解析1,该例患者每日尿量达6500ml,多尿确定。
对于多尿的诊断思路,究其病因大致可分为水摄入或排出过多的原发性疾病和原发性肾脏溶质性吸收不良性疾病两大类。
水摄入过多常见精神性烦渴、下视丘疾病(如炎症、感染、肿瘤和肉芽肿性疾病等)、以及药物性多饮。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包括抗利尿激素缺乏(如中枢性尿崩症、药物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等)和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无反应。
后者称为肾性尿崩症,又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
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可继发于尿路梗阻、肾动脉狭窄、肾移植、急性肾小管坏死、低钾、慢性高钙血症、药物(如锂盐、地美环素等)、以及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
原发性肾脏溶质性吸收不良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以及使用了各种利尿剂后等。
2,尿崩症常常提示存在更为严重的疾病,因而病因诊断极其重要。
尿崩症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病因不明,部分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尿崩症的病因中肿瘤占绝大多数(52%),其次为炎症(20%),其余为颅外伤、脑血管病变、肉芽肿、颅内或垂体手术损及视上-垂体束等。
尿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多尿,继而引起多饮和烦渴。
每日尿量及饮水量多在5000ml以上。
尿比重低,多为1.000~1.004,如水份补充不及时时尿比重可达1.010。
病人还常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皮肤干燥、口干便秘、头痛失眠、精神焦虑、体重减轻等不适和表现。
根据典型表现和特点,一般诊断不难。
其诊断要点包括:多尿,一般在5000ml 以上;低比重尿,低渗尿,尿渗透压<血渗透压,一般尿渗透压低于200mOsm/L,部分性尿崩症患者尿渗透压可高于290mOsm/L;禁水试验不能使尿渗透压和尿比重增加;去氨加压素治疗有明显效果。
3,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常见于以下疾病:1)下丘脑-垂体区的占位性病变或浸润性病变:最常见于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病变,原发的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等,继发的如肺或乳腺转移癌,也可为淋巴瘤、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