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37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
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
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
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
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 封禅.(shàn) 牝牡..(pìn)(mǔ) 朔.旦(shuò) 东渐.于海(jiān) 重.译款塞.(chón ɡ)(sài) 喟.然而叹(kuì) 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 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到……去)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形容词,舒适,满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动词,享受)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副词,恰好)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2)本⎩⎪⎨⎪⎧本.《诗》《书》《礼》《乐》之际(动词,遵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木的根)自言本.是京城女(副词,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动词,推理,探究)。
经典诵读----五年级第一课。
《史记》名言1、《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任务、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讲述尧舜禹三代圣明君王的心法传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心学之源。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16个字,即是上古时代尧舜禹口口相传的16字心法。
这是儒家心学之源,这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第一句话,人心为危。
这个危有多层含义,暂且我们将其理解为危险。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小我,一个小我就是一份危险。
人生的烦恼,多数都是由小我造成的,这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这个微是微妙的微。
它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难免有小我,但同时你心中更有一个蕴藏着无尽美德的大我。
开发了这样的大我,你就可以承载更美好的人生,更成功的事业。
唯精唯一。
唯精唯一阳明先生曾经用米做比喻,就是去粗取精。
就是不断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大学》中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阐述的就是去除小我的功夫。
最后一句允执厥中。
中就是中道。
《易经》里的中正,中庸里的不偏之谓中都是同一个中。
不偏不倚,中正祥和。
允执厥中,就是去除私心杂念,回归中正,回归中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只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
其实,尧舜禹传承十六字心法之前,距今8000年前的伏羲氏就创造了《易经》原形,以大道至简的图形语言揭示宇宙人生、社会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知道上古时期的诸位圣明君王。
他们是怎样开创了中华文化,但我们确信无疑,中华文化起点即是巅峰。
《史记》记载,尧在位70年,传位给舜,舜在位39年,传位给禹。
这就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王禅让的德政史事。
尧舜禹他们都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贤德之人。
从中我们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有这样四句话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第二句、民心即是道。
第三句、良知即是天理。
第四句、我的良知我做主。
首先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尧舜禹中的尧帝,有一天召集各位首领说,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这份上天的事业啊?大臣说,你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
《史记》选读一·范蠡【指津】都说“伴君如伴虎”,可是依然有人选择图权谋势伴君而就,或削尖脑袋钻君侧,或工于心计伴君旁,或居功倨傲争君权;当然也有人选择功成名就后离君而去,或激流勇退泛舟江湖,或吟啸山林求仙问道,或长伴青灯修身养性。
当人生面临诸如如类的选择时,聪明的你更愿意何去何从呢?春秋名人范蠡定会给你智慧的回答。
范蠡事越王句践①,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②。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③。
”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③,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④,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⑤,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
朱公曰:“杀人而死,职⑥也。
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告其少子往视之。
乃装黄金千溢⑦,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且遣其少子。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杀。
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
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
《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四、课堂反馈1。
给加点字注音.(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3)会稽(kuài) (4)牝牡雌雄(pìn)(5)弑君(shì) (6)改正朔(shuò)(7)股肱(g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