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格式:docx
- 大小:20.55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当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类型2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
类型2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占据绝大多数病例。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和容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有些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相关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糖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葡萄糖耐量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糖、均衡饮食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减少酒精摄入等,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尽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保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血糖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血糖升高。
这种疾病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胰岛素的作用不全或二者兼而有之有关。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且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突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类型、症状、病因和预防措施。
糖尿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常在年轻人中发生。
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是由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的作用不全,该型糖尿病通常与生活方式相关,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
糖尿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容易感染和视力模糊等。
尽管这些症状不一定是明显的,但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其中一些或全部症状。
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进行确诊和治疗。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
遗传因素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但生活方式因素更具决定性作用。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风险因素。
适度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保持健康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此外,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能力,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合理的治疗和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使用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体检也是必要的。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了解糖尿病的类型、症状和病因对早期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风险因素,我们可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100问问:什么是糖尿病?有什么症状?答: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或内分泌疾病。
其内分泌改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其临床表现有糖耐量低减,高血糖,糖尿和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等症状。
其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易并发心血管、肾脏、眼部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以致威胁生命。
但如能及早治疗,使病情控制,病人寿限可明显延长,而且能从事正常工作。
问:糖尿病有哪些类型?答:医学上根据病因学分4型: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
问:患糖尿病的人很多吗?答: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发病.据世界糖尿病学会报道,全世界多数国家的发病率为1~2%.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发展中国家为高。
美国的发病率是5~6%,而且近年来有增长趋势,每年增长6%。
日本的发病率为0。
6~5。
10%。
世界各国各民族糖尿病的发病率差别很大。
与种族、遗传可能是影响因素。
此外,即使在同一人群中,发病率也不尽相同,如年龄、性别以及环境等不同因素都可影响发病率。
最为明显的是年龄差别,老年人的发病率高于儿童或青少年。
可能与劳动强度、生活水平、饮食内容等有关。
饮食营养因素对成年型糖尿病发生有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饮食营养因素影响的关键在于营养过劢,热能摄取过多,导致肥胖而使发病率提高,因为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重视合理的饮食管理,加强体力活动,控制肥胖人群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对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加强饮食管理,注意营养平衡,避免食物过于精细也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问: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答:糖尿病的病因复杂,迄今并耒完全阐明,但有些致病因素比较肯定。
(1)遗传因素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统计学的研究,遗传基因已被肯定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调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家族史,发现在糖尿病人组和非糖病人组中,其父(或其母)有糖病的分别为8.33和1.96%;其同胞有糖尿病的分别为5。
糖尿病有什么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长期升高。
这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首先,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多尿、多饮和多食的症状。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机体无法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效地转化为能量,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为了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肾脏必须过滤更多的尿液,因此患者会频繁地排尿。
这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口渴加重,进而导致多饮的症状。
由于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患者会感到持续饥饿,导致多食。
其次,糖尿病还常常伴有明显的体重减轻。
由于机体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身体需要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应能量。
这导致了体重的减轻,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的首次发病过程中。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易于出现疲乏和虚弱的状况。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当胰岛素功能不足时,机体细胞无法吸收足够的葡萄糖供应能量。
这导致患者长时间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进而引发疲乏和虚弱感。
此外,糖尿病还会对患者的视力产生影响。
高血糖可以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引发视网膜病变。
这一症状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除此之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累及肾脏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尿蛋白增多、水肿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常常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麻木和肌力减退等。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疲乏虚弱、视力下降以及各种并发症等。
在糖尿病的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一些轻微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和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举措。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糖尿病科普知识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而血糖则是这台机器运转所需的重要“燃料”。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胰腺会分泌胰岛素,这种激素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血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
但当胰腺功能出现问题,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时,血糖就无法被有效地利用和储存,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是由于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导致的,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密切相关。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由于血糖过高,身体会试图通过排尿来排出多余的糖分,导致尿量增多;同时,身体也会感到口渴,从而增加饮水量。
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血糖,身体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2、疲劳和虚弱。
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身体就会感到疲倦无力。
3、视力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能会损害眼睛的视网膜,影响视力。
4、皮肤感染。
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如疖、痈等。
5、伤口愈合缓慢。
因为血糖过高会影响血液的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伤口难以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定期体检、检测血糖非常重要。
三、糖尿病的诊断诊断糖尿病不能仅仅依靠症状,还需要通过血糖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空腹血糖检测、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空腹血糖检测是指在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
正常范围一般在 39 61mmol/L 之间,如果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 70mmol/L,就可能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基本概述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夏天是老年糖尿病人并发高渗综合征的多发季节,由于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可达40%左右,男女发生率相仿,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可无明确的糖尿病史,或仅仅是轻度的2型糖尿病,故应引起病人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病状 糖尿病分1型 和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是由于妊娠期分泌的激素 所致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系为原发,但很可能【胰岛素抵抗】与【分泌障碍】均存在,只是表现先后,轻重不一。分为三期: 第一期,有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葡萄糖正常;其现血糖正常但血脂异常。 第二期,抵抗加重,虽有高胰岛素血症,但受体愈不敏感,仍出现餐后高血糖症;其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 第三期,抵抗仍存在,但胰岛素分泌降低,导致空腹高血糖症。餐后及空腹血糖均增高于正常。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是“氧化应激” 研究表明: 新诊断且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T 2 DM), 机体的氧化应激程度明显高于葡萄糖不耐受个体和正常糖耐量个体。胰岛素抵抗发生在T2DM 的早期, 氧化应激又和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 T2DM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诱导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 筛选具有胰岛素抵抗易感体质的人群 , 向其补充抗氧化膳食营养素如虾青素等, 对预防 T2DM可能起积极作用。“氧化应激”已经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全过程。因此,解决方法就是早期使用抗氧化剂。 1 型糖尿病患者在 5 年内少有并发症。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并发症发生。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选用胰岛素增敏剂,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使血糖下降,达到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 病理病因
常见病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4、其他研究结果 青岛某研究所声称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致病主要原因,并解释了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其研究结果是: 解剖学证明糖尿病可能是弓形虫引起的。大量的弓形虫寄生于大脑细胞内和神经细胞内。使人的各种腺体的分泌都有可能发生紊乱,其中也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如果弓形虫同时寄生于胰脏,就直接破坏胰脏的细胞。当β细胞受到破坏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认为弓形虫的破坏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和胰腺细胞的破坏,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该所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出现遗传性,是因为这属于器官易感性遗传疾病。 该研究所研究发现弓形虫破坏胰腺分三个阶段。 亢进阶段(亢进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较少,在虫子的干扰下胰腺处于亢进状态,胰岛素分泌有时过多,往往造成低血糖或一过性低血糖,此阶段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 紊乱阶段(代偿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胰脏的β细胞有相当数量受到破坏,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就会不足,机体便会启动代偿功能。因此,这一阶段的胰岛素分泌时多、时少,处于紊乱状态; 衰退阶段(衰退期),这一阶段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更多代偿功能达到极限。胰岛素分泌呈现不足,出现持续的血、尿糖偏高。随着弓形虫进一步破坏便产生了失明、糖尿足、冠心病、高血压等一系列并发症。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 氧化应激成为糖尿病发病的核心
感。ROS 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04年是学说,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内膜的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AS)始动因素在血管细胞分泌的ROS作用下,“原始”LDL成为氧化型LDL(ox-LDL),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因子,诱导单核细胞黏附、迁移进入动脉内膜,转化成巨噬细胞。ox-LDL还能诱导巨噬细胞表达清道夫受体,促进其摄取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同时,ox-LDL是NADPH氧化酶激活物,能增强其活性、促进ROS产生,也更有利于LDL氧化为ox-LDL。另外,ox-LDL能抑制NO产生及其生物学活性,使血管舒张功能异常。 糖尿病加强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又促进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葡萄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故患者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故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