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381.69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图一:物质分类变化模块。
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重难点知识:A:物质的分类原则(氧化物分类)。
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性质的不同点总结。
C: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D: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物质总结。
E: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求法(十字相乘法)。
F: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G:同位素基本概念。
2:物质的量,常见化学计量。
重难点知识:A: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及配置。
B: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换算关系,阿常数的推论总结。
C:物质的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D:气体摩尔体积条件状态的说明及常温常压下的推导公式。
E:配置物质的量浓度的仪器,步骤,以及与浓度的换算,误差分析。
F: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求法总结。
G:质量,物质的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况),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3:分散系重难点知识:A:分散系的分类,特征,性质。
B:胶体性质,制备,提纯,凝聚方法。
C: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晶体析出类,温度改变类)D:常见胶体及应用。
4:离子反应重难点知识:A: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离子方程式中的过量,少量问题。
加入顺序问题。
C:离子共存的判断,包括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D:电解质的概念。
E:归纳总结沉淀,弱电解质。
5:氧化还原反应:重难点知识: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B:表示方法: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C: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D: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及步骤(重点四种题型:基本题型/脚标变化题型/歧化反应/归中反应1E: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二:金属元素模块1:碱金属元素:重难点知识:A:钠的性质,用途。
B: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C:碱金属的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技巧总结。
E:漂白原理总结,漂白剂分类及介绍。
F:焰色反应原理及运用。
原子的组成:质子原子核中子原子核外电子第一讲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的。
在原子中,整个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是在核外的空间里高速运动的,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围绕地球旋转,他们没有固定的轨道。
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化学上把这些区域叫电子层。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着。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常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最近的是第一层,离核较远的是第二层,以此类推出第三层、第四层……这样,电子就可以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表1—1是几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表1—1 几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电子的排布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质子数 元素名称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氢 氦 锂 铍 硼 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3 4 5 6 7 8 8 8 8 8 8 8 8 8 1 2 3 4 5 6 7 8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在每个电子层中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电子。
第一层可以排有1~2个电子,但最多可以容纳2个电子。
当第一层排满2个电子后,排在第二层中的电子可以是1~8个,但最多容纳8个电子。
电子层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离核距离 近远能 量 低高图1—1 电子层与离核远近、能量高低的关系二、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原子的结构,我们在化学中通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电子层1. 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 表示方法:通常吧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做第一层。
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电子层叫做第二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一低三不超)1. 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优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一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电子最先排满K 层,当K 层排满后再排布在L 层,依此类推。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n 为电子层序数)3.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K 层作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超过32个。
四、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1. 2. Cl-五、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1.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 、Ar 。
2.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
3.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
4. 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
5.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 、Si 。
6.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 、P 。
7.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 、Be 、Al 。
8.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Ca 。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 、C 、S 。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
知识点二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2)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大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大纲要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
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8)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9)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
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大纲要求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有机化学
有机抓住
官能团的性质
烃 烃的衍生物
糖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官能团:—NH 2和—COOH )
高分子化合物
链烃
(脂肪烃)
环烃
饱和链烃 烷烃:C n H 2n+2(n ≥1)R —CH 3
不饱和链烃
烯烃:C n H 2n (n ≥2) R —CH=CH 2
二烯烃:C n H 2n-2(n ≥4)R —CH=CH —CH=CH 2
炔烃:C n H 2n-2(n ≥2) R —C ≡CH
环烷烃C n H 2n (n ≥3)
芳香烃(苯和苯的同系物)C n H 2n-6(n ≥6) 天然高分子:橡胶(聚异戊二烯)、多糖、蛋白质
R
卤代烃(官能团:—X ):饱和一卤代烃C n H 2n+1X(n ≥1)R —X 醇 (官能团:—OH ):饱和一元醇C n H 2n+1OH(n ≥1)R —OH 醚 C n H 2n+2O (n ≥2)R —O —R 酚(苯酚)(官能团:—OH )C n H 2n-6O (n ≥2)
OH
羧酸 (官能团:—COOH ):饱和一元羧酸 C n H 2n+1O 2 (n ≥1)R —COOH
醛 (官能团:—CHO )C n H 2n O (n ≥1)R —CHO 酮 (官能团:—CO —)C n H 2n O (n ≥3)R —CO —R ’
酯 (官能团:—COO —R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 C n H 2n O 2 (n ≥2)R —COOR ’ 硝基化合物(官能团—NO 2)R —NO 2 胺(官能团—NH 2)R —NH 2
单糖:葡萄糖、果糖C 6H 12O 6(互为同分异构)
二糖:蔗糖、麦芽糖C 12H 22O 11(互为同分异构) 多糖:淀粉、纤维素(C 6H 12O 6)n (n 值不同)
合成高分子
合成塑料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有
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