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环境 本科 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2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研读本章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接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
一、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今本的知道原则,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让社会主义成为广大民众的事业”为基本方针,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同时,它在新的历史条件先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来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指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盒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路线的正确制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必须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献,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2.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给中国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T1—多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其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下列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B.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T2—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农民退社的情况。
同时,国际上出现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思想准备,习惯把一些闹事问题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
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
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
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
第九章读书笔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到1952年,经济已经基本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土地改革后,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农民组织起业,倡导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还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有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后来就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再结合上下功夫。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的制定了党的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于是开始了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接着又是反右派斗争。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基本概念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
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
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识记: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P172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P174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P175-176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开展。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社论,全面群众性的反右派运动开展起来了。
领会:2、《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P17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系统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
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简单运用:3、(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P172-17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
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识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识记)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识记)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这次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
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反右运动全面开展起来。
4.《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领会)毛泽东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亚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②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双百”方针。
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5.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简单运用)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