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牧场上的家》
- 格式:ppt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5
《牧场上的家》音乐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家园》,具体内容为《牧场上的家》。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描绘了牧场上的家园景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旋律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家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旋律的演唱,如音准、节奏等。
教学重点: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旋律、歌词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音乐书、歌词单、画纸、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园,展示一些牧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教师播放《牧场上的家》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音准、节奏。
(3)分句教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词的咬字、吐字。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歌曲中的难点,如音准、节奏等。
(2)示范演唱,让学生模仿学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纠正、评价。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合唱效果。
(2)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牧场上的家》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分段展示4.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牧场上的家》,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中的美好家园。
2. 答案要求:音准、节奏准确,歌词熟练,情感表达自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描绘美好家园的歌曲,激发他们对音乐和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旋律的演唱,如音准、节奏等。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牧场上的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美国民歌,歌曲描绘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牧羊人的生活。
歌曲为2/4拍,共有两个乐段,结构简洁明了。
歌词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宁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拍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识谱能力仍有所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感情演唱这首歌曲。
2.培养学生对美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
3.提高学生对五线谱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的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歌曲《牧场上的家》,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感情演唱。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阅读和识谱,以及对歌曲中旋律和节奏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歌曲。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
3.运用五线谱教学软件或教具,辅助学生学习五线谱的阅读和识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牧场上的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的结构、拍子等基本知识。
3.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5.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歌,比较其与《牧场上的家》的异同。
7.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五线谱的阅读重要性。
小学音乐花城粤教版(简谱)四年级下册《环球音乐探宝(三)——-北美洲之行歌曲《牧场上的家》》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牧场上的家》【授课课题】花城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歌曲《牧场上的家》【教材简析】《牧场上的家》选自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充满美国乡土气息的田园牧童抒情民歌,歌唱了对“牧场上的家”的无限眷恋,音乐朴素深情,悠长气息的乐句描绘了晴朗辽阔的牧场、甜美温馨的家及人们宽广的胸怀。
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
节奏匀称,曲调抒情优美,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设计理念】在小学高年级的合唱教学中,学生的二声部合唱是学习的难点。
如单纯的进行合唱教学,很容易使音乐学习活动变得枯燥、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导致学生失去音乐学习兴趣。
基于这样的问题思考,通过演奏熟悉歌曲旋律,通过竖笛演奏,创编歌曲B段二声部旋律,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加强音乐实践体验,达到多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初步领略美国乡村、牧场歌曲风格和音乐文化特色,感受北美洲音乐,了解北美洲的文化。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蓝天白云”的唱歌课。
这是一首流传于美国牧人中间的牧歌,也是今日堪萨斯州的州歌。
歌曲为三拍子,弱起拍,速度中等,节奏匀称,曲调抒情优美。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4个乐句组成,其中有3个乐句材料相同,教材选用了二声部合唱,仿佛在向大家诉说着牧场的美,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从横向上看,本单元选材的视野较宽,《牧场上的家》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理解自然、生活与音乐的紧密融合;从纵向上看,通过《牧场上的家》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弱起拍的音乐体验以及二声部合唱能力的提升。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要继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特别是演唱和聆听音乐的习惯,要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当然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设计理念:1.抓住“音乐”主线,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源,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2.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多种体验渠道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3.强调音乐实践,引导学生对歌曲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设计思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也都依赖于“听”。
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听演唱形式”“听节拍”“听旋律”等听觉活动中,通过体态律动、师生合作等方式感受歌曲的节拍、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学生能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一、扣“双基”,揭示学习内容。
二、抓歌唱,体验感受歌曲。
三、有创造,综合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富有韵律感演唱《牧场上的家》,唱准弱起拍,初步尝试合唱。
2.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对牧场、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积极参与体态律动、师生合作等音乐活动,感受节拍、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
《牧场上的家》教案作者:翁晓敏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年级:五年级课型:歌唱课教学内容:人音版教材第九册第四课《牧场上的家》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
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乐地歌唱,为情感而歌、为幸福而唱是我们歌唱教学追求的基本理念,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如何抓住音乐的特征,把注意力放在歌曲的表现性和清晰的歌唱表达上来而层层展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歌词美、曲调美、意境美,受到美的感染,感受到歌曲的艺术魅力和歌曲表达的情感,进而喜欢歌唱,做到有感情、充满自信和快乐地唱歌。
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体验与探究,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明晰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的知识、丰富音乐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
在本课的整体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过合作学习,丰富歌曲表现力,在多声部的歌唱学习中感受多声部歌曲的魅力,建立起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1.一、知识与技能一、二、: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
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在音乐中的表现,掌握弱起、连音线、一字多音的演唱,掌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挥拍。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能过学唱歌曲,用歌声表现歌曲的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对牧场和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对家乡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牧场上的家》教案瓯海茶山三小贾冬教学目标: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教学重难点:1、¾ xx︱x x x︱x–xx︱x x x︱x -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绪。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
如:儿化音一音多字的填法。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课件教学过程:一、律动师: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顿美妙的音乐早餐,让我们一起跟着这段富有动感的音乐摆动自己的身体吧!《牧场上的家》伴奏旋律二、谈话导入1、师: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下什么感觉?2、这段好听的音乐叫乡村音乐。
谁知道它起源于哪个国家?3、对!乡村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乡村音乐除了表现乡村的劳动生活之外,还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自己美丽的家乡和甜蜜的爱情等等……4、有一位来自美国乡村的小男孩说起自己的家可自豪啦!因为他的家在一片美丽的牧场上!这不,他说着说着就唱起来啦!谁要注意歌曲是几拍子?(录音范唱)生:¾拍的5、揭题: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美国民歌,名字叫《牧场上的家》。
是一首¾拍的歌曲。
谁知道3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对比)谁来打打3拍子?其他的同学我们也一起来感受3拍子的魅力吧!边打拍子边读“强弱弱”(师生划拍)三、节奏练习1、复习弱起小节(出示节奏卡)请你们仔细观察乐曲的第一小节有什么特点?¾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x x ︱我的 家 在 牧 场 那有 水 牛 游 荡 还有○ ● ○ ○ ● ○ ○ ● ○ ○ ● ○ ○x – x ︱x x x ︱x – – ︱x – ‖快 乐的 小 鹿和 羚 羊● ○ ○ ● ○ ○ ● ○ ○ ● ○生:弱起小节师:观察得真仔细!弱起小节我们也叫它不完整小节。
牧场上的家教案牧场上的家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牧场上的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场上的家教案 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天山及天山牧场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不同时候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牧场十分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
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难点:体会课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大山脉,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就是天山。
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同走进天山那辽阔的千里牧场。
(板书课题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山牧场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天山牧场给你留下最初的印象是什么?(美丽、辽阔、舒服、迷人等)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默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方写牧场?(教师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板书:晴天、雨天、黄昏、傍晚)。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牧场的美丽、辽阔的呢?(1)、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哪些景色?(2)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
运用“把……比作……”和“用……比喻……”认识勾画的比喻句。
2、小组汇报(一)读1、2自然段,1、介绍了牧场的什么?2、你喜欢哪句话、哪个词语,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演唱牧场上的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演唱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牧场,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歌曲采用了二声部合唱的形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教材中,这首歌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同时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在合唱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演唱牧场上的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3.知识与技能:掌握歌曲的旋律,了解二声部合唱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旋律演唱和二声部合唱。
2.原因:歌曲旋律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二声部合唱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个别辅导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钢琴、合唱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教学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分析歌曲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歌曲旋律。
3.合唱训练: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合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4.完整演唱:让学生分组或全体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5.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编排舞蹈、朗诵等,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演唱牧场上的家》1.歌曲主题:描绘美丽的牧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牧场上的家》说课稿 (4)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五单元曲目。
歌曲以描绘牧场上的美景和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
歌曲为C大调,2/4拍子,结构方整,旋律线条流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妙,体验牧羊人的愉快生活,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演唱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和情感演唱《牧场上的家》。
2.学会五线谱的阅读,提高音乐素养。
3.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妙,体验牧羊人的愉快生活,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演唱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五线谱的阅读,用正确的音准、节奏和情感演唱《牧场上的家》。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阅读,音准的把握,旋律的演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置身于牧场的美景中,感受歌曲的氛围。
2.运用分组教学法,分组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个别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美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牧场上的家》歌曲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2.讲解五线谱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五线谱知识。
3.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音准等问题。
4.集体演唱,教师点评,总结演唱中的优点和不足。
5.再次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6.拓展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类似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C大调 2/4拍子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牧场上的家分声部旋律教案3一. 教材分析《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是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以及在那里的快乐生活。
歌曲采用四二拍,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善于模仿和创造。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他们可以通过歌词和旋律感受到牧场上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声部合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通过分声部合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2.分声部合唱的协调和音准。
3.学生对音乐的创新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声部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创作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创新表现。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音频:歌曲《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音频。
2.教学视频:牧场上的景色视频。
3.乐谱:歌曲《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乐谱。
4.音响设备:音响、话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牧场上的景色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演唱歌曲《唱:牧场上的家蓝天白云》,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熟悉歌词内容。
然后教师教授歌曲的旋律,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为两组,分别练习高低声部。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培养学生分声部合唱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声部合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第1篇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牧歌《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广受欢迎的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牧场风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牧场上的家》进行深入探讨。
一、歌曲背景及意义《牧场上的家》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吕远创作的一首歌曲,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流传开来。
这首歌曲以内蒙古牧区的风光为背景,以牧民的生活为题材,歌颂了家乡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善良。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朴实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授《牧场上的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这首歌曲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歌曲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授《牧场上的家》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内蒙古牧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牧民,体验牧民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 歌曲分析,引导感悟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例如,在分析歌曲的旋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旋律的起伏变化,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活泼的情绪;在分析歌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3. 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演唱法:让学生跟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合唱法: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表演法: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歌曲所描绘的牧场风光和牧民生活。
(4)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歌曲相关的歌曲或绘画作品。
三、歌曲拓展活动1. 举办音乐欣赏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牧场上的家》的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内蒙古牧区,亲身感受牧民的生活,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初一合唱比赛作文(6篇)初一合唱竞赛作文第1篇一年一度的学校园地艺术节开幕式合唱竞赛来了,中心试验学校以“华夏之声”班级合唱擂台赛,拉开了学校园地科武艺术节的帷幕。
每班都在选好听的歌筹备在艺术节大展身手。
我们班也是一样,老师费尽心思的排各种灵巧的队形,正筹齐道具,迎接艺术节的来临呢!合唱竞赛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办。
我们上完两节课,来到了竞赛场地,7(4)班已经开始了竞赛,我们很快找到了位置,坐下了观览他们的表演。
7(4)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那悲恸。
离别不舍的诗句,忧伤的曲调,让我沉醉在这音乐之中,接下来是7(2)班表演,他们唱的是一首欢快的语调。
立即要轮到我们了,我们一个个紧张得不行。
我们在教室外后场,轮到我们了,我们一个个进去排好了队形。
第一首是《春晓》,我们手握绸扇,站在台上,我紧张的想:千万不要错,千万不要错呀,错了就得不到奖了,所幸的是,我们并没有错,第二首是《编花篮》,用欢快的语调唱。
我和熊思思半躺着用手抱着膝盖,后面姚思宇半跪着,用手拿着扇子,其他双方和中间的队形差不多,我们一起唱着,唱完之后,我们站起来,向评委敬礼后,回到了座位上,继续观览别人的表演。
接下来是7(1)班的表演,他们戴着面具真像一个小关公,合唱竞赛完毕,我们回了教室。
很快,结果出来了,我们班的的是三等奖。
这次竞赛,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表演,还听到了不同种类的音乐,更让我们体会到:这是班级形象,同学艺术修养的一次大展示,更是师生团结一心共建和谐学校园地的一次大演练。
初一合唱竞赛作文第2篇合唱竞赛的日子最终到了,我们的心情激动不已。
轮到我们了,大家信心十足地来到舞台上。
竞赛开始了。
紧张的气氛在我们的队伍中扩散开来,我极有可能可以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声和急促的呼吸声。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极有可能立即要跳出来了。
我渐渐地走上舞台,暗暗地祈祷着千万不要唱错,手心里出现了细腻的汗珠。
同砚们也失去了往日淘气的神态,表情极其严肃。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伴奏《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美国民歌。
歌曲以流畅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展现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欢乐的生活。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方整,旋律易于学唱。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田园风光,体验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喜欢唱歌,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
在音乐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符号、节奏和简单的音乐欣赏方法。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美国田园风格的音乐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感受美国田园风格的音乐特点。
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歌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个别音准的把握。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演唱。
3.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牧场的美景,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练习、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音乐欣赏法: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素材。
2.乐谱:打印歌曲《牧场上的家》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音频。
4.教学用具:钢琴、吉他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牧场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氛围。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学生跟随模仿,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每人一句,相互唱和。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巩固(10分钟)全班学生合唱歌曲,加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记忆。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牧场上的家》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五单元曲目。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牧场,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歌词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牧场生活画面。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熟练地演唱《牧场上的家》,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读五线谱,掌握基本的音乐符号和节奏。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牧场上的家》,熟练地识读五线谱。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歌曲中节奏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五线谱教具、钢琴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首与牧场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牧场的情境。
2.新课展示:介绍《牧场上的家》的歌词内容和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
3.教学实践:教授五线谱知识,让学生识读歌曲谱号,练习演唱歌曲。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和声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名称《牧场上的家》,五线谱的基本符号和节奏,以及与牧场相关的关键词。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五线谱识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