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寡头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中国移动通信业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移动通信业必须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并获得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移动通信业应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目前,移动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到饱和阶段,市场份额分割趋于平均。
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来吸引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可以推出不同的价格套餐和功能定制,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中国移动通信业应加强技术创新。
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5G技术的快速推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对于高速、高质量的通信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中国移动通信业必须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研发更高速的移动网络,提供更稳定的信号覆盖,以及开发具有先进功能和性能的智能手机。
第三,中国移动通信业应扩大服务范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对于移动通信业的服务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话、短信和上网等基本功能,而是逐渐扩展到支付、购物、娱乐等更广泛的领域。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中国移动通信业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和综合化的体验。
同时,积极参与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以拓宽盈利来源和市场空间。
最后,中国移动通信业应加强品牌建设。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业必须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此外,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通信业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要制定理性的竞争战略以保持领先地位。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技术创新、服务范围扩大和品牌建设是实施竞争战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国通信市场的寡头博弈分析【摘要】寡头竞争一直是移动通信市场的主要形式。
本文根据Bertrand模型分别对我国的2G和即将到来的3G进行分析,得出3G推行后移动通信市场价格降低的趋势,并指出3G推行缓慢的原因。
【关键词】第二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寡头竞争Bertrand模型一、移动通信市场的寡头竞争模型寡头竞争一直是移动通信市场的主要形式,在2G时代,我国通信市场的两个寡头主要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3G是未来通信的主流,是我国通信业无法回避的趋势。
之前,对于发放牌照的数量,中国联通公司副总裁李正茂说过:“如果只发两张,由国内的两大移动运营商拿到3G牌照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发牌的数量达到了4张甚至更多,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作为一种理论探讨,在本文的分析中,假设3G发放牌照的数量为3张,竞争者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新加入的运营商。
Cournot模型和Bertrand模型是分析寡头竞争的重要模型。
Bertrand模型中假设两个厂商生产的是同类产品,但在品牌、质量和包装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厂商的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但又不是完全可替代,即价格不同时,价格较高的不会完全销售不出去。
这种假设很符合通信市场的情况。
二、针对国内移动市场的研究状况在陈飞的《3G移动通信市场多寡头不对称竞争模型的研究》一文中,他运用Cournot模型和Stacklberg模型得出了先行者的产量和利润都比后动者的产量和利润高,这就是所谓的先行者的优势。
因此基于理性参与人的假设,只有在实力相当或者实力不成为共识的情况下,企业才会采取同时行动的Cournot模型,否则都会积极采取先行策略。
卢安文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一文中,通过Bertrand寡头模型来分析了2G时代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囚徒困境,接着提出了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最后分析了价格战产生的原因。
万同海在《我国移动通信价格竞争模型及博弈分析》一文中,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双寡头竞争的需求、成本函数,进而对价格竞争进行了连续重复博弈分析,最后指出了通信市场上的Bertrand悖论。
论中国移动市场竞争策略论中国移动市场竞争策略摘要:随着全国通信运营企业竞争环境的越来越激烈,中国移动通信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式更加严峻,但都比较有实力,例如: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网通。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手是竞争者前进而有力的动力,但更是生存的压力。
身为行业的强者,在市场竞争里中国移动怎样才能做到从优秀到卓越呢?关键词:网络上风;市场品牌;销售渠道近几年来中国电信不断的被分割重组,如今已经成为实力最为雄厚、通讯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
随着全球移动通讯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在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新品牌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讯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移动通讯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环境:(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夸大可持续发展和创新;(3)城镇化进程对移动通讯业提出了新的需求;(4)合作与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共鸣;(5)网络技术升级换代为移动通讯业发展带来新商机;(6)开放市场,移动通讯业面临新的3G业务考验;(7)企业“走出去”,有机遇也有壁垒。
1 移动通讯市场的现状1.1 移动通讯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1)数据才露出“尖尖角”。
虽然话音业务仍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但以短消息、WAP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则已进入了起步阶段。
从目前看来,移动数据基础网络正在建设之中,移动数据业务运作的商业模式尚未出台,限制移动数据应用的速率瓶颈还未打破,无线互联应用仍欠丰富,这一切意味着,移动数据市场尚未成熟。
然而,移动运营商全面拓展数据业务、向移动3G进军的努力正在加速这一市场的启动。
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通均推出了3G业务。
今年年底,将覆盖全国31个省会城市,移动数据的基础网络——移动互联网呼之欲出;与此同时,GPRS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短信平台已日益成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辽宁科技大学《竞争者市场分析》课程论文中国移动公司竞争者分析报告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期:2013—2014(一)专业年级:市场营销2010.1*名:***任课教师:***成绩:摘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两家寡头运营商,各具优势。
它们在多方面展开博弈,试图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制定最合适自己的竞争策略,从而成为市场的赢家。
根据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际情况,本论文主要分析了现有竞争者分析、潜在竞争者分析、替代品、产业融合、3G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得出结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态势处于一个逐步开放并逐步趋向激烈的阶段,国产移动电话生产仍然很难走出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移动通信;竞争;客户需求1 移动通信市场竞争1.1 现有的竞争者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有两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脱胎于中国电信,经营业务的时间较长,在市场占有、技术储备、资本积累和网络覆盖方面都有着领先的优势,占有了71.7%的用户市场份额;而联通作为竞争者,虽然在运行机制和政策上享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占有率较低,仅为28.3%。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这两大移动运营商在不断运用新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用户和提高服务水平,抢占新市场的高端用户群。
为了适应整个世界移动通信的技术升级,中国移动自2001年7月9日开始在全国16个省(市)的25个城市投入2.5代的GPRS试商用,同时二期工程也在8月份开始建设并准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运营,为向3G过渡铺平道路。
而中国联通也在1999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统一负责我国CDMA网络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CDMA网络建设和运营风险存有疑虑,出于对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业绩的考虑,中国联通成立了子公司--联通新时空来进行CDMA的网络建设,然后再由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时空签署"CDMA租赁网络容量协议",支付14.7亿元租用其网络运营。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根据博奕论经典模型——豪泰林模型所体现的理性竞争实质来见,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应当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
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见,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
对此,我们采用西方经济学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令人注目。
到2002年10月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60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8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4.95部/百人。
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达到10%左右,而仅从中国的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见,已超过这个指标,但人均GDP只有900余美元。
这表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发展过快?仍是信息化要求提高了这个指标?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水平。
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应该是加快,而不是减速。
据新华信市场研究和咨询X公司近日在北京实施的壹次针对新增手机用户业务使用状况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0.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用户占80%。
这从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尽管收入低,但家庭、生活负担较轻,对于日常生活中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络更加注重,对于择业信息、获利信息等的获取需求较强,其中,学生群体更有肯为子女花费的父母做坚强的后盾。
这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有后劲的,不断扩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正日益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
而且,从现实的国内市场运行来见,消费者也壹直在不断呼吁“资费下调”。
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作者简介:汉中,实战型市场营销及品牌管理专家,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优势<中国)品牌智业机构总经理相关专业咨询联系邮箱://5两个垄断寡头,一场矛与盾的较量。
这是一场众人翘首企盼的血拼。
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根据市场角色战略理论,任何一个市场竞争者都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进而才能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成为市场的赢家。
从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两大运营商的实力来看,各自的市场角色是十分清晰的。
他们在市场竞争时所采取的一切策略、措施都是依据这一角色。
1997年9月3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移动公司)将国内主要地区的移动业务整合组成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于同年10月22日和23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截止2004年底,移动公司客户总数达到2.042亿户,其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员工12万多人,是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
移动公司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通公司)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于2000年6月21日、22日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联通公司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够经营所有电信业务的运营商,同时也是唯一双网<GSM、CDMA)运营商。
目前,联通公司总资产为1468亿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2亿户。
联通公司具有政府的非对称管制扶持、全业务经营许可等相对优势。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联通公司也已经攀升到了全球第二大运营商的位置。
毫无疑问,移动公司是市场领导者,而联通公司则是一个强势的市场追随者。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是处于双寡头垄断下的不完全竞争状态。
因为两大寡头市场角色不同,于是,坚守与追击则成了这场竞争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产品定位:稳定渗透vs猛冲猛打应该说,联通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打破移动一家独占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格局。
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双寡头 垄断存在的历史合理性1.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双寡头垄断 的形成所谓寡头垄断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包括: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中国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之后,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经历了改革与重组、拆分与合并的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目前已形成了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两大运营【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基本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以及企业的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从而为其培育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应对“入世”过渡期后国际移动通信业巨头的竞争提出了建议。
商2003年移动通信市场格局如表1所示:表1 2003年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由于移动通信属于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这两家公司均有相当大的业务量,能够形成规模效益,并且两家公司在基站、传输线缆、交换机等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PLMN方面拥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加之政府的政策扶持使这种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得以存在和延续。
根据厂商的行动,寡头行业可以分为勾结行动寡头行业和独立行动寡头行业。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在市场中通过价格、业务、品牌、技术、广告展开全面竞争。
由此可见,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是有差别的、独立行动的双寡头垄断市场。
1.2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双寡头垄断 存在的合理性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寡头垄断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原因如下:首先,移动通信行业的“大数原则”和“规模经济原理”要求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存在。
行业壁垒的提高避免了众多小规模企业的进入,而规模越大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寡头竞争的策略与后果寡头竞争是指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主导企业存在的竞争形式。
在这种竞争中,少数几家企业通过各种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控制市场价格和供应。
本文将探讨寡头竞争的策略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一、寡头竞争的策略1. 价格竞争策略价格竞争是寡头企业之间最常见的竞争策略之一。
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市场份额。
价格竞争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
然而,价格竞争也可能导致利润下降,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
2. 产品差异化策略产品差异化是另一种常见的寡头竞争策略。
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等方式来区分自己的产品,从而吸引消费者。
产品差异化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
然而,产品差异化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挑战。
3. 垄断策略寡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垄断策略来控制市场。
垄断策略包括收购竞争对手、建立垄断地位、限制竞争等方式。
垄断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但也可能引发反垄断调查和法律诉讼,对企业形象和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二、寡头竞争的后果1. 价格波动寡头竞争往往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当寡头企业之间进行价格竞争时,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这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
然而,价格波动也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2. 产品同质化寡头竞争还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当寡头企业之间进行产品差异化竞争时,他们可能会不断模仿对手的产品,导致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
这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3. 市场集中度提高寡头竞争往往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少数几家主导企业通过竞争和合作来控制市场,从而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权受到限制。
4. 创新动力减弱寡头竞争可能减弱企业的创新动力。
当企业控制了市场后,它们可能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它们不再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解析:中国移动公司市场竞争策略解析:中国移动公司市场竞争策略中国有句老话:“强者亘强”,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无处不体现着这句话的精髓。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激烈,中国移动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被激发得越来越强。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强大的对手是竞争者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更是生存的压力。
身为行业的强者,在市场竞争里中国移动自然是众矢之的。
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些方面呢?一、基础建设策略——巩固网络优势对移动通信企业而言,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网络质量指标。
不可否认,网络优势是中国移动在市场上同其他运营商竞争的一个天然优势。
中国移动的网络经过10多年的建设优化与运行磨合,目前已渐入成熟、稳定、智能化的良好状态,并且中国移动仍然在不断地完善其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和质量。
“移动通信专家”正式品牌化的那一刻,昭示着中国移动开始走建设精品化网络之路。
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指标显示:在全国36个重要城市中,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率平均值为99.86%、网络接通率平均为98.24%。
所有省(区市)公司网络运行指标均达到基本要求,其中19个省(区市)的指标达到优秀水平。
全国高速公路平均覆盖率达到96%以上,其中13个省(区市)公司的覆盖率在99%以上;三星级酒店等室内重要场所覆盖率平均水平达到99.9%。
“无缝隙覆盖、千金找盲点”已成为其体现网络优势的主要宣传口号。
国际通信运营发展经验表明,建设一张成熟的可运营的通信网是网络服务商的立身之本,同时网络的成熟性和覆盖率也是吸引用户的最有效的指标,所以中国移动的基建策略就是继续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网络差距。
二、市场品牌策略——强调整体运营品牌策略是激烈市场竞争后的产物,是企业规避价格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则是优质服务的象征和保证,客户忠诚度的产生最初是源于品牌效应。
品牌在定位上可以分为业务品牌和客户品牌。
业务品牌的定位在于业务的种类,而客户品牌则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
移动通信市场多寡头竞合博弈分析刘克飞;赵然【摘要】Using the Cournot model and Stackelberg model analyze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Mobile, China Unicom and China Telecom in China's mobile communications market, and to further discuss more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game after more competitors entering the market.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cooperation benefits outweigh competitive gains. Considering their own interests, in future, mobile operators may choose co-competition competing game.% 利用Cournot模型和Stackelberg模型,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间的寡头竞争与合作,探讨未来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后,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多寡头竞争博弈。
结论显示:合作收益大于竞争收益,未来移动通信市场寡头之间的博弈最理想的方式是选择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博弈【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76-79,97)【关键词】移动通信;Cournot模型;Stackelberg模型;竞合博弈【作者】刘克飞;赵然【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石家庄 0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38.2移动通信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2008年我国电信业重组前,移动通信市场上主要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双寡头竞争,重组之后,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寡头角逐的新格局。
3G时代中国移动的竞争战略分析3G时代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移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
本文将从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中国移动的竞争战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市场环境是中国移动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
3G时代的中国移动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移动需要满足用户对高速、高质量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还需要应对市场饱和度逐渐增加的压力。
此外,不同地区和市场段的用户需求差异也增加了中国移动的经营难度。
其次,竞争对手是中国移动竞争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3G时代,中国移动面临来自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的竞争。
这些竞争对手具有自身的优势,如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市场的强势地位、中国联通在3G市场的先发优势等。
而且,这些竞争对手也纷纷加大了对3G市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移动的竞争压力。
最后,中国移动需要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来应对上述的挑战和竞争。
首先,中国移动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移动通信服务的质量和速度,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次,中国移动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品牌影响力。
此外,中国移动还应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等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竞争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中国移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持市场敏锐度,对市场变化保持敏感,及时调整战略。
其次,要加强内部组织协调,提高反应效率,促使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高员工素质和竞争力。
最后,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
综上所述,3G时代的中国移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需要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以应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
中国移动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强市场竞争,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合作,提升市场占有率。
同时,中国移动还需注意内部组织协调和员工素质的提升,以及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形象,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寡头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分析
作者:李伟婷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2期
[摘要]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两家寡头运营商,各具优势。
它们在多方面展开博弈,试图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制定最合适自己的竞争策略,从而成为市场的赢家。
根据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际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价格竞争策略,资费套餐竞争策略以及卡特尔。
在分析价格竞争策略时,采用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
在分析资费套餐竞争策略时,采用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智猪博弈模型。
然后又探讨了两家运营商合作形成卡特尔的可能性。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国移动寡头
一、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价格竞争
假设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保持现有价格而不采降价策略时,两家公司的盈利分别R1和R2。
如果中国移动首先降价,则它会以低价吸引走中国联通的一部分客户,记这时中国移动的盈利额为R1+T2,中国联通的赢利额为R2-S2。
如果中国联通首先降价,则情况相类似,即中国联通的盈利额增加而中国移动的盈利额减少。
当两家公司采取价格战,同时降低价格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盈利额则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记此时的盈利额为R1-T1以及R1-S1。
若双方同时降低价格,则双方各自的亏损要小于只有一方降价时给另一方带来的亏损。
表格中,R2-S2
二、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智猪博弈模型分析资费套餐竞争
根据欧美电话运营商的成功经验,移动和联通将其消费者进行细分,然后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有针对性的推出相对优惠的资费套餐来吸引客户增加收益。
当中国移动首先推出资费套餐时,大量的消费者将会被其新套餐计划所吸引而成为其客户,我们设其增加的盈利为S1。
由此,我们得到了当中国移动采用资费套餐而中国联通不采用资费套餐时,两家公司的盈利分别为S1-T1及-W2。
通过分析,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采用资费套餐。
至于哪家公司会首先推出套餐服务?中国移动目前仍是市场中的主导运营商,而中国联通是电信市场中的小运营商,。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首先推出资费套餐的运营商,即开拓市场的先行者将会获取较多利润,但同时也会付出一定的成本,承担一定的风险。
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博弈矩阵。
注意,以上矩阵中的数字只是定性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两运营商的赢利额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运营商来说主动开拓市场一定能扩大的赢利额,所以在有市场开拓者的情况下,假设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盈利总额为30,而在没有市场开拓者的情况下,假设双方的盈利总额为25。
在确定双方各自的赢利时,考虑到中国移动是主要运营商,所以除非中国联通首先开拓市场,否则,其赢利额总是大于中国联通。
然而,即使是中国联通作为先行者,中国移动也能利用其较为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迅速模仿,缩小差距。
所以,博弈的结果为中国移动开拓市场而中国联通模仿。
三、卡特尔
我们先探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合作形成卡特尔的动机以及可能性。
首先,持续的价格战无疑会使运营商的赢利额下降;其次,持续的价格战也会使消费者持币观望,等待价格进一步下降。
运营商的降价策略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减弱。
最后,为了防止移动通信行业的恶意竞争,以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也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所以,我们认为两家运营商在竞争的同时,是有可能合作的。
然而,合作形成的价格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
因为两家运营商的边际成本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有可能盈利的情况下,双方往往都会有违反协议从而谋取更大利益的动机。
如果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的卡特尔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将价格定在P*,在生产同质产品的市场中,相等的价格很可能导致两家运营商平分市场。
但是由于两家厂商的边际成本不同,所以实际上,它们此时的最合理产量应该是不同的。
四、结论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寡头运营商虽然有可能会形成卡特尔,但是在没有政府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它们依然会以竞争为主。
这两家运营商会采用降低价格以及推出资费套餐的竞争
策略来吸引客户,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竞争形成的均衡往往不是最优均衡。
所以,政府应该在移动通信市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促进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应该防止恶性竞争。
就运营商而言,它们应该使竞争形式多样化,而不是局限于价格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
[2]孟晶:《从博弈的角度对我国移动通信价格大战进行分析》,江苏商论,2003年4月刊
[3]张蓓:《电信市场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中国物价,2007年2月刊
[4]杨晓玲刘梦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江苏通信,2006年12月第6期
[5]潘新兴冯英:《对我国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3月刊
[6]李乃清:《对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的思考》,移动通信 2004年11月刊
[7]吴晓雯:《浅析电信的双雄竞争》,市场周刊,2004年10月刊
[8]《移动VS联通_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