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7 诗三首教材概述《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亲人。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整首诗,让人不能不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的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的把握。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
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一)林芳华,现执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曾发表于《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7期【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以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要: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和君臣之间的等级制度。
儒家文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孝顺、忠诚、信义等品质,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文化倡导简约、淡泊、无为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三、墨家文化墨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墨家文化还强调实用主义和科学精神,注重手工业技艺和工程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法家文化法家文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必要手段,主张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法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人的修行和悟性,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诗词文化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词人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词作,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诗词文化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远古时期:《诗经》之前的口头诗歌。
2. 春秋战国:《诗经》、楚辞和战国时期的部分诗歌。
3. 秦汉时期: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4.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等,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颇具特色。
5. 隋唐时期:唐诗的鼎盛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
6. 宋元时期:宋词的繁荣,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元曲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
7. 明清时期: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崛起,但诗歌仍然占据一定地位,出现了袁枚等诗人。
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名著《艾青诗选》知识点概括和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名著扫描成书过程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艺术特色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
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
善用比喻,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
经典名言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专题探究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特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虽然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添加义项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1.唐代诗歌通称唐代诗歌通称2.明代无锡学者明代无锡学者1.唐代诗歌通称本义项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目录简介分期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晚唐时期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初唐诗歌古体诗盛唐诗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中晚唐诗歌韩愈的诗白居易的诗繁荣原因唐宋之诗比较佳句展开简介分期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晚唐时期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古体诗近体诗盛唐诗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中晚唐诗歌韩愈的诗白居易的诗繁荣原因唐宋之诗比较佳句展开唐诗意象图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简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文化。
古代中国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阶段。
古体诗(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6世纪):古体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形式,由书面文字演变而来。
最早的古体诗属于《诗经》,是一部以诗歌记录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文献。
东周时期,古体诗逐渐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
风是民歌,雅是贵族的歌谣,颂是宗庙和贵族的颂歌。
近体诗(公元6世纪-现代):近体诗是以汉乐府民歌和魏晋乐府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相比于古体诗更加自由多样。
在唐代,近体诗达到了极盛的时期,被誉为“古今之绝艳者”。
唐代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他们以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生哲理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宋代时期,近体诗开始追求更加细腻和完美的表达方式,代表作家有苏轼、杨万里等。
元、明、清三朝时期,虽然继承了唐宋诗的传统,但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从诗经的豪爽恣肆、道出民众真实情感的风格,到唐代的豪放诗派,宋代的婉约派,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诗歌的现代嬗变
高波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现代诗是具有现代性的诗.中国现代诗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并取得了骄人的实绩.现代诗反叛冲击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诗美理想,体现出一种新的诗学精神.诗的现代嬗变的诗学意义,在于诗艺之变突破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心理囿限;诗意之变凸显了诗歌的智性之美;诗人品格,也由"志士才子"转化为"赤子哲人".现代诗人品格的形成,是诗学精神的深层变革.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高波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表达的焦虑与抒情形式的现代重建——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问题 [J], 王烨
2.诗学论著与中国诗歌理论现代性的建构 [J], 张桃洲;吴昊
3.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嬗变大势的初步确立者——曹植 [J], 傅正义
4.论中国诗歌中\"儿童观\"的发展与嬗变 [J], 张琰
5.科学与中国诗歌审美趣味现代变革 [J], 金新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人的诗体分类
王运熙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1995(0)2
【摘要】唐人的诗体分类王运熙中国诗歌自诗三百篇、楚辞以後,自两汉迄清代,是五言诗、七言诗的时代。
五、七言诗肇始于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唐。
五、七言诗的几种基本样式,到唐代也臻于完成和齐备。
对五、七言诗,长期以来人们大致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总页数】11页(P154-164)
【关键词】古题乐府;新题乐府;新乐府;古体;《乐府诗集》;歌行;律诗;唐人;七言;
《唐音审体》
【作者】王运熙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
【相关文献】
1.朝鲜《东文选》诗体分类与编排溯源 [J], 陈彝秋
2.古代汉诗的诗体分类演变特点 [J], 王珂
3.试论《文选》"杂诗"适志作品的编选——兼论萧统的诗体分类观念 [J], 李有鹏
4.准确辨清诗体,找准鉴赏角度——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指津 [J], 骆汉忠
5.对属分类例释--唐诗体裁研究之一 [J], 蔡义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要
诗歌概说
诗歌起源(诗源人生,诗缘情发,谣—歌——诗,歌、诗、舞、乐)
诗歌特征(感情强烈,语言凝练,结构跳跃,音韵和谐)
诗体演变: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
1、突如,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周易•〈离〉卦九四》
2、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弹歌》
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诗经〈召南•江有汜〉》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6、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诗歌欣赏
诗风:风格、情志
诗意:字面之意、深层之意、言外之意
诗境:形象、意象、意境
先秦诗歌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全书分为“风”、“雅”(大雅、小雅)、“颂”几部分。
《诗经》全书共有作品305篇。
《诗经》创作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500年间。
《诗经》的思想内容
1. 反映古代周朝部落发展历史过程
2. 揭露阶级压迫,反映人民痛苦生活
3. 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4. 表达对战争的不同态度
5. 反映当时社会爱情和婚姻状况
6. 反映当时社会文化习俗和制度
《诗经》的艺术成就
1. 赋、比、兴手法
2. 四言体句式
3. 字、句、段的重复
4. 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韵律和谐
楚辞
一、从四言句式为主体的诗歌形式向杂言(以六言为主的骚体诗)的诗歌形式发展
二、从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向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重的方向发展
三、从短篇的抒情诗歌向长篇叙事兼抒情的诗歌发展
四、从群众创作(无名创作民间流传)向文人创作(个人署名)的方向发展
五、从全国各地统一的文学样式向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样式发展
屈原的作品
《离骚》
——屈原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九章》《九歌》《天问》《招魂》
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厚重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为实现理想苦苦求索的斗争精神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艺术个性
(2)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3)创新的诗歌语言
两汉诗歌
两汉乐府民歌
两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反映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苦难遭遇
反映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无穷苦难
揭露豪门权贵的荒淫生活和丑恶风气
表达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 运用典型人物或事件,形象具体地说明主题
2 叙事性的写作手法
3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4 寓言诗的写作手法
5 杂言和五言诗体的形成
6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最杰出的作品。
——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浓重的感情色彩
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性格
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的结合
优美生动精炼流畅的语言
东汉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创作主题:表达游子思亲恋家的乡情;抒发怨妇思夫盼归的哀愁。
艺术特色: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文字简洁生动,意境优美深邃,结构整齐,语句清新,擅长用典,叠字运用颇有韵味。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诗歌
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多数曾卷入到动荡纷争的时代漩涡中,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以至诗歌情调“慷慨悲凉”,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精髓。
建安诗人的政治地位、生活经历与文学修养不同于一般文人,诗作写出作者切实的生活体会,表现鲜明的个性色彩,取得较高艺术水平,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建安诗人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女诗人——蔡琰(文姬)
魏晋诗人
正始诗人:阮籍——《咏怀诗》嵇康——《秋胡行》
西晋诗人:左思——《咏史八首》刘琨——《扶风歌》
郭璞——《游仙诗》
陶渊明诗歌的内容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哲理诗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1)崇尚自然,抱朴含真。
(2)情、景、事、理浑然一体。
(3)巧妙利用意象。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1. 现实主义精神
2. 五言四句的抒情短诗
3. 双关语的运用
《木兰诗》
塑造英雄形象,歌颂爱国精神。
全诗结构严谨,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手法巧妙独特,感情慷慨激昂,诗风豪放刚健。
南北朝文人诗歌
谢灵运、鲍照、谢脁、沈约、庾信
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兴盛之因
(一)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
(二)开放融和的文化氛围
(三)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
(四)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
(五)诗人创造的丰富成果
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