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历史悠久,揉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是两个主要的戏剧体系,它们的舞台美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空间布景、道具运用和色彩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叙事方式中国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传达,追求高度的象征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多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
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倾向于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讲述故事,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对叙事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常采用中国画的元素,比如山水图案、墙壁绘画等,在舞台上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西方戏剧注重情节的展现与演绎,更注重现实感和细节塑造。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西方戏剧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常常注重场景的逼真性和细节的展现,通过逼真的布景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同时,西方戏剧中的舞台设备,如翻转舞台、投影装置等的运用,使得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空间布景中国戏剧的舞台设计常采用门、窗、楼阁、树木等体现实景的布景。
传统的舞台常常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大门,通过改变门的位置、用各种布景来改变舞台上的场景,表达情节的发展。
同时,中心舞台的设计常常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舞台表演空间相对较小。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舞台布景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常用的布景有吊布、大幕和背景幕。
西方戏剧中的舞台一般较为宽敞,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利用相对较大。
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需要大背景和大型道具的支持,以营造出更具欧洲风情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主要表现为戏曲中的奇装异服和戏剧中的音乐乐器。
中国戏剧的道具设计常常以具象与象征相结合。
一些具象的道具,如剑、扇子、鞭等,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其功能和意义。
而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如扇面、符咒等,则通过形状、图案和色彩等方式来传达象征意义。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从舞台设计、舞台布景和舞台道具三个方面对比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手法。
首先,在舞台设计方面,我国戏剧强调整体感、意境和象征主义,追求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效果。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实际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追求真实感和感官刺激。
例如,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通常采用的是帷幕流,即利用空间、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表现舞台意境。
而西方戏剧则通常采用实景,即利用实际的道具和布景来构建舞台场景。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
其次,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常常运用唐卡、屏风、装饰以及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舞台效果,强调图案、符号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而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实用性和视觉冲击力,常常使用极具立体感和逼真效果的道具和布景。
西方戏剧的舞台布景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并常常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增添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舞台布景的认知和审美追求上的不同。
最后,在舞台道具方面,我国戏剧注重象征主义和寓意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
比如,在京剧中常常使用红色道具代表勇气和正义,使用绿色道具代表萧散和温柔。
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实际性和效果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实际功能和使用价值。
例如,在音乐剧中经常使用道具来演绎故事情节或者增强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戏剧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上的不同。
总结起来,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文化和艺术传统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但中西方戏剧对舞台美术手法的追求都是为了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效果和视觉享受,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并通过视觉语言传递戏剧的主题和情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种戏剧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台美术效果。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差异世界上所公认的三个最著名而古老的戏剧系统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剧。
中国戏剧早经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和17世纪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描述,使欧洲人有所见闻。
在西方,歌剧、话剧、芭蕾舞剧共同构成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
话剧以对白与形体动作为表演手段,歌剧的表演手段以音乐与歌唱为主,形体动作为辅,芭蕾舞剧则以音乐舞蹈为表演手段,既无歌唱又无对白,或者说她是音乐舞蹈加哑剧。
总而言之,以上三者都与中国戏剧截然不同。
中国戏剧不仅唱、做、念、打兼备,还穿插着大段的歌舞哑剧以至杂技与功夫表演,并且拥有一套独特的戏剧表演的符号语言。
包括程式化的角色塑造——行当;程式化的化妆——脸谱;程式化的表演——做功、身段和固定几种套路的曲式、唱腔。
中国戏剧最令西方人感到新鲜的,是它那高度程式化的写意传神的表演,如兰花指、水袖、圆场、起霸、走边,以及整冠、甩发、亮相等等。
此外中国戏剧表演中还穿插着一些像“变脸”、“翎子功”、“翅子功”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活儿。
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切程式化的表演,以表演绝活,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现实依据,但却比现实中的动作更美更传神,刻画人物更加入木三分。
所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哪怕最细微的举动,都是现实的提炼。
”中国戏曲的表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意趣的挥洒,神韵的深远,以虚代实,以形传神。
再加上它的独特的艺术化的化妆和脸谱,无布景的舞台,象征主义的道具,都极大地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力。
这也是中国艺术普遍倡导的“神会”、“悟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一切略去的细节都由想象补充得更为尽善尽美。
中国传统戏剧从表演到服装、化妆、道具、效果,都是写意的,都简化得近乎抽象的符号,这样不仅使演员能以表演代替道具,并能凭借演员在台上唱做念打的浑身解数,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丰满、充实的特定意境,使庞大而沉重的布景道具黯然失色。
中西戏剧异同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它们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它们是人们思想、生活和欢乐、悲伤和欢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它们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总体代表,但它们在创作上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西方认为它真的更好,而中国喜欢意境之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
嘿,咱来说说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哈。
有一回啊,我去看了一场京剧。
哇,那场面,可热闹了。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化着浓浓的妆,在舞台上唱啊、跳啊、打啊。
我就觉得这京剧特别有魅力。
后来,我又去看了一场西方的话剧。
那感觉又不一样了。
演员们穿着现代的服装,说话也很自然。
剧情很紧凑,让人看得很过瘾。
这中西戏剧的差异可大了去了。
先说这舞台吧。
京剧的舞台很有特色,一般都有很华丽的布景,还有各种道具。
演员们的动作也很夸张,一抬手、一投足,都有讲究。
而西方话剧的舞台就比较简单,一般就是一个场景,演员们的表演也比较自然。
再说说这剧情。
京剧的剧情一般都很传统,讲的都是古代的故事。
而且剧情比较慢,有时候一场戏要唱好长时间。
西方话剧的剧情就比较现代,讲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剧情也比较快,让人看得很紧张。
还有这表演方式。
京剧的表演方式很独特,有唱、念、做、打。
演员们不仅要唱歌,还要说话、做动作、打架。
而西方话剧的表演方式就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说话和做动作。
不过呢,虽然中西戏剧有差异,但都有自己的魅力。
就像我,看了京剧觉得很震撼,看了话剧也觉得很精彩。
总之啊,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很大,但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嘿嘿。
东西方戏剧的不同的作文500字好的,以下是按照要求修改后的口语化表达:
东方戏剧,哎呀,那情感细腻得跟丝绸似的。
演员们脸上的表情,手脚的动作,还有那独特的唱腔,都好像能把你直接带进角色
的心里去。
这种表演风格,真的就是东方文化的精髓,让你感受到
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度。
剧情嘛,一般都是家庭、社会那点事儿,但演得就是那么真实,让你觉得生活就像个五味瓶。
说到西方戏剧,那就是个“直来直去”的劲儿。
演员们动作夸张,台词激烈,舞台效果更是花里胡哨,把角色的情绪一股脑儿全
展现出来。
这就是他们西方人那股“个性至上,自由第一”的精神
头儿。
剧情方面,那可就多了,什么冲突啊、斗争啊,看得人热血
沸腾,人性有多复杂、多多元,全给你展现出来了。
说到表现形式,东西方戏剧也是各有千秋。
东方戏剧就像是个
诗人,用诗意的语言和唯美的画面,给你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和神秘
的世界。
而西方戏剧呢,就像个记者,拿着放大镜和摄像机,把社
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都揭示出来,让你看得一清二楚。
总之,东西方戏剧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
不管你喜欢哪一种,都能在其中找到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感动。
西方古代戏剧经典与东方传统戏剧的比较分析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世界各地,西方古代戏剧经典和东方传统戏剧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对这两种戏剧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西方古代戏剧经典与东方传统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更注重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着道德抉择和命运的挑战,他们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成为戏剧的核心。
相比之下,东方传统戏剧更注重整体性和集体主义,强调对社会关系和家庭价值观的描绘。
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等传统戏剧形式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动作更为重要,通过精致的服装和化妆来展示角色的身份和情感。
其次,西方古代戏剧经典和东方传统戏剧在题材和主题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戏剧经典常常以神话、历史和传说为题材,探讨人类的存在和命运。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涉及王权、爱情和背叛等主题,通过对人类情感和道德的探讨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东方传统戏剧更注重对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描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常常涉及忠诚、孝道和友情等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传递来教育观众。
此外,西方古代戏剧经典和东方传统戏剧在舞台表演和音乐伴奏上也有所区别。
西方戏剧经典通常采用实景和逼真的表演方式,注重角色的真实性和情感的表达。
音乐在西方戏剧中起到强调情节和氛围的作用,常常通过交响乐队或合唱团来演奏。
相比之下,东方传统戏剧更注重舞台的象征性和艺术性,通过精巧的布景和道具来营造戏剧的氛围。
音乐在东方传统戏剧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常常由传统乐器和声乐来伴奏,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
最后,西方古代戏剧经典和东方传统戏剧在观众的接受和欣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戏剧经典常常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通过对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描写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相比之下,东方传统戏剧更注重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通过精致的表演和音乐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舞台美术手法的运用来展示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我国和西方在戏剧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台美术手法,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分析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的异同点。
一、舞台布置(1)我国戏剧我国戏剧注重整体性和多维度的空间处理。
传统的我国戏剧舞台布置以高台为主,通过层层叠加的台阶和幕布来表现场景层次感以及角色的身份地位。
在京剧和昆曲等传统戏曲中,使用大量的道具(如屏风、桌椅等)来表达场景和角色的情感。
此外,口轮舞台和转轮舞台等特殊的舞台机械也被广泛运用。
(2)西方戏剧西方戏剧注重舞台设计的现实主义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西方戏剧舞台布置以舞台画面的效果为主,通过细节的呈现和幕布等来表现场景。
现代西方戏剧强调简约的舞台设计,往往使用简单的背景幕布或装置来代表场景,由演员和剧情的推进来强化观众的想象力。
二、道具和服装(1)我国戏剧我国戏剧的道具和服装注重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道具和服装设计根据不同剧种和剧目的特点,注重颜色、纹饰和造型的表达。
传统的我国戏剧有丰富多样的服装,如京剧的戏服、昆曲的旗袍和武戏的战袍等。
道具方面,通常使用扇子、剑和纸伞等来表达角色的身份和情感。
(2)西方戏剧西方戏剧的道具和服装注重真实感和角色的塑造。
道具和服装的设计更加注重时代背景和环境,追求真实性和可信度。
服装款式和颜色的选择往往与角色的性格和背景相关。
我们常见的西方戏剧服装多以雅致、简约的形式为主,通过剧情和角色的对话推进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三、舞台灯光(1)我国戏剧我国戏剧的舞台灯光设计注重色彩和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我国戏剧使用自然光和烛光作为主要的照明方式,通过灯光的调整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现代我国戏剧使用更为复杂的灯光设备,如亮度可调的聚光灯和LED灯光,以满足多变的舞台效果需求。
(2)西方戏剧西方戏剧的舞台灯光设计注重景深和阴影的运用。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其实本人对戏曲是外行,有些说法可能牛头不对马嘴。
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有多一些的了解,讨论时也能更理性一些。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是一门复杂且深入的课题。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剧情结构、表演风格、角色刻画以及观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对于剧情结构,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戏剧强调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激烈性。
西方戏剧往往注重剧情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节奏,尤其是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其中的悲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剧情的中国性和人物命运的表现。
中国戏剧常常采用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题材,主要关注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离散。
其次,在表演风格上,中西方戏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体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西方的剧场中,演员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西方戏剧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自由表达,强调人物的个性,追求角色表演的自然流畅。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则强调整体演出的和谐与美感。
在中国戏剧中,演员往往注重动作的繁复和造型的美感,通过严格的动作规范和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状态。
此外,中西方戏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人主义和角色的独立性。
西方戏剧中的角色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目标和愿望,他们被赋予了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西方戏剧通过角色的言行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角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通常以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中心,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最后,在观众参与方面,中西方戏剧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戏剧强调观众的主动思考和个体审美体验。
在西方的剧场中,观众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位置观看戏剧,并且他们有权利对戏剧进行评论和批评。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强调观众的被动参与和集体审美体验。
在中国的剧场中,观众通常采取坐式观看,观众对戏剧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是集体性的共同体验。
中西戏剧简要比较我们可以从再现与表现、舞台时空、舞台表演、戏剧结构、戏剧文学的不同审美追求—-冲突与意境、中西戏剧的结尾方式—-否定之否定与反者道之动等方面加以比较。
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结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是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来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二、中西戏剧的舞台时空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拉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空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间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通过场与场的间歇度过以莎士比亚戏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代表的戏剧也采取正观的审美方式,是舞台物质的再现。
不同的是,他们要求舞台是流动的空间,让时空环境在舞台上连续不断地展开。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主要不是舞台物质的再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来表现。
因此,它要求观众采取反观的审美方式,即运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如果没有演员的唱、念、做、打.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舞台。
中国戏曲不创造独立于人物之外的自然环境,它的自然环境存在于演员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当中,存在于舞台人物对它的态度和反应之中。
立足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看戏曲的当代发展当前,戏剧艺术在中西方国家均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中西方戏剧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传统,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戏曲在中西方戏剧艺术中的发展和存在就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将立足于中西方戏剧艺术的异同,探讨当代戏曲的发展。
一、中西方戏剧艺术的异同1.1 表演风格中西方戏剧艺术在表演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自然主义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演员通常通过言语和身体语言来塑造角色形象。
而中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形体表演和音乐表演,以及特殊的化妆和服装等元素。
这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格偏好。
1.2 叙事结构中西方戏剧在叙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戏剧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通常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而中方戏曲则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和艺术手段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与中方文化中所倡导的“山水画”的思维方式有关,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
1.3 角色塑造中西方戏剧在角色塑造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人情感和角色心理的表达,角色形象通常较为真实。
而中方戏曲则更加注重符号化的角色形象,通过化妆和服饰等元素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这种符号化的角色形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戏曲风格,反映了中方文化中对象征性和象征意义的重视。
二、当代戏曲的发展2.1 继承与创新在当代,戏曲在中西方戏剧艺术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创新上。
在中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古典戏曲作品得到了重新演绎和演出,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和韵律。
另一方面,一些新型的戏曲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出更加时尚和现代化的风格。
在国外,西方戏剧也对中方戏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西方戏剧演员学习中方戏曲的表演技巧和风格,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表演中。
2.2 融合与交流当代戏曲的发展还体现在中西方戏剧艺术的融合与交流上。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对两种戏剧进行比较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理性等价值观;而中国戏曲则源于汉唐时期,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注重礼仪、节制、忠孝等道德准则。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反映在两种戏剧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方面,西方戏剧更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中国戏曲则更强调传统美德的塑造和传承,反映社会现实。
另外,由于历史的不同发展,西方戏剧已经成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但是中国戏曲则正在面临传承困境和市场衰退的问题,需要寻找出路。
其次,在表现手段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差异。
西方戏剧主要通过文字和舞台表演来表现剧情,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而中国戏曲则强调以音乐、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多种手段来表现戏剧形象和情感。
中国戏曲还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和仪式化,例如古典曲艺的三绝(即唱绝、念绝、打绝)和各种传统剧种的表演套路等。
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演员的个性化表演和创新,尝试多种表现手法,例如现代主义戏剧的多语言表演、实验性表演等。
最后,在剧情结构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区别。
西方戏剧多采用三幕五幕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表达剧情,通常以冲突和转折为核心,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变迁。
中国戏曲则多采用“开场白——正戏——武戏——净戏——嘴功”等结构,以武术和舞蹈为亮点,注重情节的情理交错和节奏的升降。
综上所述,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以及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戏剧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而戏曲之外的戏剧形式十分孱弱,难登大雅之堂。
西方上古戏剧是将诗与歌融为一体,诗歌是她的根本要素。
因诗歌的奔放、无羁,有真有情、无绳无锁的特性让西方戏剧在演化的过程中容易裂变,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多种体裁:以语言表达为主体的戏剧称为话剧,以歌唱为主体的称为歌剧,仅以舞蹈作为基点替代基本戏剧语言的称为舞剧。
较少的条条框框,自然有多元的发展。
在西方戏剧历史上还有一种既不用语言也没有歌唱的独特艺术表演方式,那就是“哑剧”!二、写实写意之不同中国戏剧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写实而是写意。
“乐本位”限制了真实描摹和再现人物、生活的表演手段,只能通过写意的手法,求其神似而非形似。
这种写意的整体风格让中国戏剧表演显得十分有意思。
就动作程式而言,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
靠一根带丝穗的马鞭,可表现烈马奔驰;几个跑龙套的绕场一周,就能表现千军鏖战、关山飞度;舞台动作的游戏性、虚拟性、象征性纯属写意的艺术手法。
这种写意,需要依靠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方能实现展开剧情传递内涵的目的。
受西方科学精神和写实主义的影响,西方戏剧追求求真求实的艺术精神。
其题材大抵攫取于现实的生活,以反映生活中的纠葛和斗争为主旨,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
“真实才能感人”这是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经过无数戏剧大师反复论证过的一句至理名言。
[3]演员首先要忘我,要进入角色,全身心融入角色。
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明晰、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和语言、将完整的角色的艺术形象演变成鲜活的舞台形象。
随着剧情的铺陈和展开、冲突和高潮的迭起,引起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这些表演,写实是她的基础,求真是她的追求。
这种写意和写实的区别与传统的中西绘画艺术一样。
中国的墨色有焦浓、厚薄、干湿、枯润,讲究的是意境;西方采用棱镜下真实的七彩、讲究光影、视角焦点,追求的是真实。
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掌握不同的理解和欣赏方式。
三、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中国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集中、概括、提炼,形成了其独有的一整套极其夸张的艺术程式。
戏剧中的角式分成“行”,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范式。
戏剧中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也须符合剧情规定和人物身份、符合“行”、“角”的分野,拿腔捏调。
那种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那种抑扬顿挫、矫柔造作的语音发声,远离生活中的语言规范,是中国戏剧特有的。
中国戏剧的舞台动作是夸张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这些动作极具技术性、难度很大。
青衣、花旦的水袖舞动;花脸、武生的刀棍功夫,一招一式若无经久苦练,难以掌握,更谈不上出神入化。
所以中国戏曲强调“童子功”,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国戏曲的曲谱格律和板腔规则也是有严格的规定,旧时梨园的常客和行家上戏院,不是去看戏而是“听戏”。
那种目闭耳张,按鼓点击节打拍、随腔韵摇头晃闹,静听中霍然大声喝彩,完全不顾左右的独特风景,是中国旧时的戏院常态。
中国戏曲的“唱功”是成就“名角”的重要条件。
各名角自成一个流派。
如众所周知的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麒派等。
名师开门收弟子,新人入门行叩礼。
师授徒学,一招一式以得真传、模仿得惟妙惟肖为最高成就与荣誉。
这种程式,虽然能将各流派的表演艺术的精髓得以保留和传承,但也对艺术的突破和创新,设下了樊篱。
西方戏剧,肯定人的价值、本能和欲望;无论在内容抑或形式上都紧密联系社会,反映人性的矛盾冲突。
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重在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
中国戏剧可以喝茶无杯、斟酒无壶,西方戏剧有必备的道具。
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绘在脸上的脸谱;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真实再现。
四、艺术理念之不同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
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冤戏”、“哭戏”为特征。
舞台上大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是如窦娥般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这种苦戏演示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却缺乏剧烈的冲突。
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主人公的抗争非常软弱,仅表现在对上苍和青天的乞求。
悲剧的脚本作者,希冀以道德、伦理、来评判善恶、来贬责社会的不公;以轮回报应抚慰受伤和破损的心灵,来缓释社会的矛盾。
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能激发出观众的眼泪,甚至激起义愤。
但义愤仅仅是义愤,缺乏殊死抗争的刚勇和对社会的感召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
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这一固有模式,这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自我的满足。
权力场域力图矛盾对立的转化,靠“中庸伦理”、“消愁补恨”来平和冲突。
“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各自所需,它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必然产物。
中国悲剧以惩恶扬善、先苦后甜为结局,但这种结局一般不是抗争的结果,而是依赖外力的作用,表达的只是善恶有报的愿望,这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理念。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为主角。
赞美使其拔高,甚至神化。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抗争,让人看到正义的力量。
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利都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但人类的希望也正在于此。
西方戏剧塑造出许多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正面形象。
哈姆雷特品格脱俗、精神超拔,在克服犹豫、迟疑和过分善良的个性之后终于拿起正义的复仇之剑。
西方戏剧的结局方式与传统的中国戏剧大相径庭。
它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功德圆满。
剧中的英雄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去斗争,哪怕选择与邪恶共同毁灭的极端方式。
正是这种不惜以牺牲宝贵生命为至高代价的斗争,体现了西方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核。
它是社会改造、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俯角与仰角之不同中国戏曲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采用的俯角,让观众俯视剧中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
而西方戏剧让观众采用的是仰角,人们对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的感人精神,有一种由衷对英雄的仰视和崇拜。
这种视角的差别造成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
中国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
观看演出时无甚拘束,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如聊天、吃东西),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甚至干涉演出(如喝彩、喝倒彩)。
中国戏剧的本质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的需要,戏曲走进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也可以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观众的阶层虽然不同,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出钱买乐子的心态都一样,都想得到娱乐。
为避忌不吉利不愉快,常对演出剧目有改动、撤换的要求。
每当达官贵人重量级人物进场,演出中断,必须加入“跳加官”之类向来宾祝福的“例戏”。
这种对戏曲表演艺术的不尊重,是鄙视社会地位低下的演艺从业人员的必然结果。
梨园、勾栏中人只不过是逗王侯将相开心的玩物,民众也把他们称为“戏子”。
“一妓二丐三戏子”的说法,竟然形成社会共识。
戏曲的远祖是倡优,身份还是奴隶,没有人生自由。
曲目的作者,虽才气过人,但大多是科举失意、仕途无望的落拓文人,或者说是无地位之人。
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倾向于演出中心制。
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戏剧的演出过程有整一的连续性,不容许无端中断、更不能插入与剧情无关的内容。
观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
西方戏剧始终带有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它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圣徒心历路程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
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
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西方戏剧演员和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被看作宗教仆人,受人尊敬。
古希腊联邦会议规定,他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无论战时平时,他们能去各地,甚至敌国演出。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戏剧家的社会地位仍很高,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布瓦洛等都是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这种现象不只在法国,在欧洲都是普遍的。
[7]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谈到西方戏剧家在民族战争中用戏剧使国民振奋,民族复兴的壮举,并说“戏园者,实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学教师也。
”这虽然是他根据西方的情况对中国戏剧提出的希望,但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戏剧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戏剧演员社会地位的评估。
试想,“学生们”观看“大学教师”的演出,自然是仰视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