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8.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性质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并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平行线的距离、判断角度大小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估其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数学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挑战精神。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平行线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最新版的数学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最新的教学大纲。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动画、图片和互动元素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行线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行线(6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行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行线1教学过程一、目标展示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2)天上的彩虹;(3)阅兵队的纵队;(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③、 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教学设计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3)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所成的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证明:引导学生推理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础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几何画图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有哪些直线是平行的?”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用几何画图工具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并提问:“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让学生猜想并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几何画图工具绘制平行线,并观察、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直观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
(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操作、交流、总结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这些现象中,平行线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实践应用:(1)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教师挑选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平行线性质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更多的平行线现象,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九、教学拓展1. 探索更多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
2. 了解平行线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十、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了直线和射线的性质,能熟练画直线和射线。
但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桌、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发现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提问:“你们认为平行线有哪些性质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一、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平行线的识别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图形中识别平行线;能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的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2、通过说理渗透合情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索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平行线识别的。
方法,能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图形中识别平行线。
难点:能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学会用数学语言简单的说理。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硬纸片(角的形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1、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2)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3)再把角的两边反向延长得OD、OC,把角的一边靠在延长线OD上,再把这个角画出来得∠OPE;(4)探索这个过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2、在上述操作过程中,角的位置移到了另一个位置,这样的移动称为平移。
在平移前后的相同位置构成了一对同位角,其大小始终不变,因此,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
请同学们根据这样的一个事实用一句话来叙述。
3、学生分组交流二、探索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如果∠1=∠2,那么a∠b。
如果∠1=∠3,可得a∠b吗?同样,你能用语言来叙述吗?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果∠1+∠4=,能识别两直线a∠b吗?让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略)三、识别方法的应用例1、按课本讲,但注意书写格式:∠∠1=∠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
§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教学用具准备: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引入课题如右图,体育馆给人以平行线的性质由此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2.复习回顾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位置上特征呢?学生回答:1、同位角:在截线的同侧,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旁。
2、内错角:在截线的两侧,在被截两直线之间。
3、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侧,在被截两直线之间。
实际问题(存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上节课所学的三线八角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