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精品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5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人类活动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由此,人类深刻反思,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节讲述回答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的三个问题: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怎样的地理背景?维护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有什么重要意义?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阐释建设主体功能区国家战略入手,进而讲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拓展蓝色空间战略,最后讲述维护海洋权益。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国家重大大战略举措。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蓝色空间”、“维护海洋权益”四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四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和“活动”教学。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和活动教学,增强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分成两部分,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先从开发海洋的必要性开始,然后阐述我国的海洋国情,最后传达了国家对海洋开发的态度;二、维护海洋权益:先说明对海洋权益诉求的变化,然后普及了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之后是我国领海的现状,最后论述了维护海洋权益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条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发现、总结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1. 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
(重点)2. 我国的海洋国情。
(重点)3.开发海洋的必要性。
(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与时间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时间:3分钟左右(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考虑因素、类型和开发重点等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巩固所学知识,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的作用。
板书: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二课时观看、思考、积极回答展示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左右(学习目标展示)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条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发现、总结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措施,促进听讲、对重点内容做笔记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的含义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规划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有序开发。
4.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5.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分类【名师点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具体要求其一,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
其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
其三,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
其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易错辨析】误认为主体功能区内只有一种功能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
主体功能仅仅是一个区域的众多功能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知识链接】生态产品一般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纯自然要素或经过人类加工后的人工自然要素。
生态产品不仅直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还能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注意】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区别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全国未来经济发展贡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个方面。
前者对全国未来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后者对全国未来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主要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
2.典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发展背景:横跨我国三大区域,覆盖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空间格局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主要目的:开发、建设海洋强国。
2.我国的海洋国情(1)海域辽阔,漫长,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影响大。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分析不同发展战略的制定背景、目标、内容及其实施效果,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关于区域发展策略的理解与应用。
4.区域认知: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及其实施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国家发展战略的图文资料、视频介绍)•最新政策文件、官方报告等网络资源•小组讨论案例材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分析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发展战略的优缺点及其实施效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扮演法:模拟政策制定过程,让学生体验决策者的角色,加深对发展战略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事引入:以近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推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为引子,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战略背后的国家发展需求和全球意义。
•问题导入:提问“为什么中国需要制定这些发展战略?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战略概述:简要介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案例详解:•“一带一路”倡议:分析其提出的背景、目标、合作领域及实施成果,特别是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和对沿线国家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
读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示意图,完成1~3题。
1.与川渝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①资金充足②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④技术力量雄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西电东送”工程中川渝地区应重点开发的能源是()A.水能B.煤炭、天然气C.核能D.太阳能3.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A.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C.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1题,川渝地区土地面积大,价格低廉;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
故选B项。
第2题,川渝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西电东送”工程中川渝地区应重点开发水电,故选A项。
第3题,川渝地区土地、劳动力、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A项对;川渝地区石油资源不丰富,不宜发展石油化工,B项错;科技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不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C、D两项错。
故选A项。
2.A3.A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郑州航空港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郑州航空港区累计生产手机超过4亿部,另有手机研发中心、生活小镇、准时达电子商务、手机翻新维修、航空物流园等多个相关项目建成或正在推进。
据此完成4~5题。
4.郑州航空港区将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作为发展目标,该地区的主要优势是()A.自然资源丰富B.劳动力资源充足C.消费市场广阔D.生产协作条件优越5.郑州航空港区吸引多家手机生产厂家入驻,使得()A.手机生产成本增加B.产品运输成本降低C.该地区环境污染减轻D.产品创新力提高4题,郑州航空港区集中了多家手机生产厂家以及相关产业,该地区的主要优势是生产协作条件优越;郑州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不是智能终端(手机)生产所需要的重要条件,郑州也不是智能终端(手机)的主要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