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临床路径2改
- 格式:docx
- 大小:52.02 KB
- 文档页数:10
胫腓骨骨折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患者中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住院手术的2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8~68岁,病程1~2周,文化程度不等。
按年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在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给予健康指导,其余时间则随机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组100例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3 临床运用为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特异性和实用性,由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查阅病历及相关文献,根据病程阶段和住院日期制订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具体分为几小点,共同制订出临床护理路径表,路径表的主要内容见表1。
同时制订健康知识调查表1。
表1 胫腓骨骨折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入院24h 人员与环境介绍、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卫生处置、酌情骨科病室告知制度宣教、床上二便的训练方法、各种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石膏固定及牵引注意事项:患肢出现麻木、感觉障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路径表及病室制度告知。
入院第二天强化前一天入院宣教、完善骨科病室告知并签名、饮食指导、手术治疗:行跟骨牵引7~10天,告知牵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保持有效牵引,保持针眼处敷料干燥,牵引绳上不可搭任何物品。
皮肤护理:(1)足跟部适当垫高,防止足跟部皮肤受损;(2)受压处及肛周皮肤护理。
入院第三天至术前日观察(1)患肢运动感觉;(2)足背动脉搏动;(3)足趾活动情况;(4)肿胀情况。
指导患者行(1)股四头肌静态收缩锻炼;(2)足趾跖屈背伸;(3)骨推移活动,小腿肿胀严重者,禁止热敷或按摩,可用芒硝敷于患肢上,利于消肿。
术前宣教:说明备皮、禁食、禁水、体位目的和手术时间,术后体位、进食、水时间。
卫生处置、物品准备、排便情况,术晨工作。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3. 除外病理性骨折;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胫腓骨骨折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胫腓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ICD-10:S82.10)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小腿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患侧胫腓骨X线片显示胫腓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显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0天(部分病人患侧小腿严重肿胀,需要等待1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10胫腓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腓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8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髓内钉、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手术前1天)住院第3-4天(手术日)主要护理工作⏹建立入院病历⏹执行四肢骨折护理常规⏹戴腕带、床头卡、一览表⏹介绍病房环境,设施设备,注意安全防范,办齐证件(新农、合医保)⏹测生命体征,抽空腹血,指导进行心电图,骨折部位拍片,胸片等检查⏹饮食指导⏹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注意预防感冒、坠床、烫伤、跌倒及其他意外⏹入院卫生处置⏹四肢骨折护理常规⏹备皮⏹通知禁食和禁饮: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指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及家属床上使用便器⏹告知家属手术时间及在手术室外等候⏹术前心理护理⏹测量生命体征⏹核对腕带,去除假牙、眼镜、首饰等⏹送病人入手术室时间⏹手术回房,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或全麻护理常规⏹胫腓骨干骨折术后护理⏹心电监护⏹吸氧⏹检查切口敷料部位是否有渗出液⏹疼痛评估,必要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护理要点⏹四肢骨折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做好备皮等术前准备⏹提醒患者术前禁食水⏹宣传教育及心理护理⏹观察患者肿胀情况,趾端末梢血运,感觉,温度,运动情况及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平卧,去枕6小时,协助改平卧位⏹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护理安全⏹防坠床⏹防压疮⏹防坠床⏹防压疮⏹防坠床⏹防压疮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早班中班夜班早班中班夜班早班中班夜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时间住院第4-5天(术后第1天)住院第5-7天(术后第2-4天)住院第7-14天(出院日)主要护理工作⏹四肢骨折术后护理常规⏹观察病情变化,完成护理记录⏹饮食:普食⏹指导患者下床活动⏹检查切口敷料有无渗液发现异常通知医生⏹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疼痛护理⏹自主体位,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普食⏹伤口渗出情况⏹协助或指导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办理出院手续⏹预约复诊时间⏹作息、饮食、活动指导⏹服药指导⏹清洁卫生⏹疾病知识护理要点⏹四肢骨折术后护理⏹心理与生活护理⏹观察患肢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伤口渗血情况⏹术后末梢血运情况⏹⏹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健康宣教⏹观察患肢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伤口渗血情况⏹术后末梢血运情况⏹指导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宣教护理安全⏹防坠床⏹防压疮⏹防坠床⏹防压疮⏹防坠床⏹防压疮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早班中班夜班早班中班夜班早班中班夜班。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横断骨折;(2)斜形骨折;(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胫腓骨正侧位片;(2)血常规、尿常规;(3)凝血功能;(4)病毒系列;(5)肝功能、肾功能;(6)心电图;(7)胸部透视或胸部X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MRI、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胫腓骨骨折。
临床路径在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最全版)【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70例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模式。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可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病人主动参与诊疗和护理,促进病人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CP)是结合所有预期的诊断、治疗要素,特定疾病类型或群众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在预定的时间范围达到预定的医疗结果,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照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1,2],也是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式照顾”的一种新模式[3,4]。
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对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实施CP,旨在探讨CP应用于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院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病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全身多发伤、联合伤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治疗模式,沿用医护人员手写病历,在治疗、护理、检查项目、住院天数等方面不做统一规定。
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模式。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日、手术等候日、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
1.2.1 临床路径模式①成立临床路径实施专家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相关专科的专家、护士长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87)(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北京市卫生局编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1.病史:外伤史;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3.膝关节X片:胫骨平台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北京市卫生局编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1.新鲜,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2.无严重的内科并发症;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187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六)术前准备3-5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HbsAg、抗HCV、抗HIV、TPHA);5.胸片、心电图;6.膝关节正侧位X片;7.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根据病情选择);8.有内科疾病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抗生素二代头孢、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0-1 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 天1.麻醉方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全麻2.手术内固定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切皮前30分钟抗生素使用、术后镇痛泵;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定(九)术后住院恢复5-14 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膝关节正侧位片(十)术后用药:抗生素二代头孢、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用药时间3-7 天(十一)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异常;2.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瓣坏死;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4.术后X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胫骨平台中医骨折临床路径一、胫骨平台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骨平台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骨科CT检查、膝关节MRI、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临床护理路径在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择近期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2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临床路径护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同时评估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1.2%)、褥疮2例(2.3%)、关节功能障碍无,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例(7.1%)、5例(11.9%)、3例(7.1%)。
观察组入院24 h和72 h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临床路径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较少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胫腓骨;临床护理路径;骨折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96-02胫腓骨骨折(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FTF)是长管状骨骨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1]。
对于FTF患者,若治疗中缺乏规范及有效的护理,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2]。
为降低FTF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较有效的护理对策,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FTF患者86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12.5)岁。
左侧患肢数与右侧的比例为41∶45。
开放性骨折19例,闭合性骨折67例。
合并其他骨折3例,颅脑伤3例,腹腔脏器损伤2例。
致伤因素:重物砸伤18例,车祸伤62例,其他原因6例。
收集2009年10月以前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FTF患者42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合路径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7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较对照组的33.33%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为(1.06±0.81)分较对照组的(3.61±0.78)分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起到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胫腓骨骨折;术后疼痛;并发症胫腓骨骨折是以疼痛、肿胀、畸形等为临床特征的骨科疾病[1],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也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2]。
手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胫腓骨骨折方式,但因术中麻醉剂应用、手术的创伤等不良因素引发的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不适与痛苦,而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3-4]。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7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7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
排除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组。
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5.32±4.11)岁。
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56±3.98)岁。
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