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中外家具发展史家具是人类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从远古走向今天,就象人类生活的另一种诠释,演绎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国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家具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首先传统家具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商、周至汉朝时期的传统家具(公元前17世纪—公元280年)这一时期人们习惯席地而坐,所以这一时期属于低行家具时期。
(1)、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其造型古朴,人们信奉鬼神的观念,家具往往有种庄严之感。
(2)、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从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的漆木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汉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座榻、坐凳等家具类型。
二、两晋至五代时期的传统家具(265—960)(1)、两晋、南北朝时期。
期间主要围绕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变化。
与少数民族融合,出现了低型和髙型两大家具系列。
(2)、隋唐时期。
是我国髙型家具的形成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3)、五代时期。
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三、宋、辽、、元时期的传统家具(690—1368)(1)宋、辽、金时期,宋代家具已经普及一般家庭,结束了矮行家具时代。
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
此外还重视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
四、明代传统家具(368—644)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家具人中国家具发展简史中国家具发展史目录:1.夏、商、周时期家具2.秦汉时期家具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4.隋唐五代时期家具5.宋元时期家具6.明清时期家具7.民国时期家具8.近现代家具01夏、商、周时期家具(公元约前16世纪~公元前249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
但当时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由于房屋的低矮和狭小,于是诞生了传统的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且延续了数千年。
木构建筑出现,人类脱离原始的穴居生活,家具得到新发展。
从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像几、俎、禁这样的青铜礼器成为后世家具几、案、桌、箱、橱的母体形象。
此时期青铜家具的特点是质朴浑厚、神秘威严,以饕餮纹、蝉纹、云纹等为主的装饰纹样和图案同样有力而凝重。
此时的坐具还只是席、筵,用篾编织,技术熟练。
——青铜俎——青铜云纹禁02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至春秋、战国时期,髹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漆木家具开始出现。
当时的低矮型漆木家具色彩艳丽,以黑色为底,配以红、黄等颜色,装饰以浮雕的四方连续图案。
秦汉时期,家具的类型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床、榻、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
但由于席地而坐,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都很矮,几在春秋战国时多置于床上作凭倚之用;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案面逐渐加宽加长;屏风呈两面或三面形,置于床的后边和侧边。
至东汉后期,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开始向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家具的品种和样式也由低矮型家具向渐高型家具演变。
0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公元220~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教派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家具在形制与功能上得以相互渗透和吸收。
高型家具的发展: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多民族的大融合,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与中原家具相融合,出现了渐高型家具,如扶手椅、方凳等,床、塌亦开始增高加大,四面围置可拆卸矮屏,下部多以壸门为饰。
中国家具的演变发展(一)2010-07-13 10:54 来源:木石隅古典艺术网我要评论中国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共经历了史前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1、史前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为初始家具阶段。
中国现已知的最早的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构筑房屋的技术,榫卯结构为家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社会进入了青铜文化相当发达的商代,出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
如青铜俎、青铜禁等,而这些礼器应是后世桌、案、箱、柜的雏形。
随着奴隶社会的不断进步。
手工业的日益发展,除了青铜家具外出现了木制、漆制家具,但起居方式仍为席地而坐,家具制作也相对简单,主要有席、俎几(似桌案)、禁(似箱柜)、扆(后世的屏风)等,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奴隶社会,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常常做为祭祀用的礼器,所以商周时期的家具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约,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振兴己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生产开始衰落,大部分生活用具被漆器所代替。
同时由于青铜器的逐渐商品化,促进了品种的繁富,从出土实物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青铜俎,而且还出现了设计精巧的四龙四凤青铜案。
髹漆工艺虽然在古文献中早见记载,如《周礼.考工记》中,在“轮人”、“弓人”中多次提到漆饰。
在西周墓中也见过漆俎,但是漆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很多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漆家具的品种有明显的增加,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装饰采用彩绘和雕刻等多种手法。
纹样也很丰富,有涡纹、动物形象等。
家具的品种主要有案、俎、几、床、箱、禁、屏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不单具有使用功能还开始具有观赏功能和价值,如战国的彩漆透雕座屏,它的长是51.8厘米,高仅15厘米,是一件小型家具。
中国历代家具家具设计风格的演变伴随着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国家具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按照某些学者的观点,在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明显形成四种最重要的设计风格,即: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和清式家具(清中期以后)。
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中国家具是从低到高逐渐演变的,它最早起源于"席地而坐"的席,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 的坐具。
最早最原始的家具是坐卧铺垫用的席,人们日常生活或跪或盘腿而坐,配以低矮的家具。
这时候,为了阻挡风寒,是用帷幕围起而成为室的。
汉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漆木家具,漆案(图1)和漆几(图2)是普遍使用的家具。
在汉代之前,人们席地而坐。
到了汉代,一种供坐卧的家具----榻(图3),已经被广泛使用。
这时候,屏风代替了帷幕,但几和案依旧盛行。
东汉时,桌子出现,形状与现代方桌类似。
汉末,胡床(图4)传入中原,两木相交叉,床面用绳索连成,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很象后来的交椅,又象今天的马扎,这可能就是椅子的前身。
魏晋以后,因房屋增高,居住面积加大,家具也相应加高,种类日益繁多。
晋代的床已与今天相差不多了。
楚式风格实际上就是中国早期的漆家具,中国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年代尚不能确定,但最迟在西周时已广泛使用于某些阶层。
在战国时期,漆器(见图5)在中国真正达到了普及。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战国七雄,南方的楚国为其中的一国,因为楚国一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漆树种植地区,楚国的漆家具也最为发达。
漆器由于自身的优质耐久,防腐防潮适于装饰,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
从周代至南北朝,漆家具一直是中国家具体系的主流,如果从皇家御用和上流社会的使用来看,漆家具的主流地位一直保持到清末(图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令西方人称奇的巧夺天工的铆榫结构,在战国时代就大局初定,并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到了隋代,凳与现在基本相同了。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化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化研究唐彤20096631 ⽊材科学与⼯程09级2班序号:51⼀、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化研究(⼀)、家具特点⾼型家具的出现由于佛教的传⼊和当时各民族的⼤交流⼤融汇,⾼型坐具开始出现,垂⾜坐的习俗已经问世。
⾼型坐具的品种增多,除了以往的胡床之外,⼜增加了椅,凳,墩,双⼈胡床等。
这些⾼型坐具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垂⾜坐习俗,像⼀股飓风,对传统的席地⽽坐是⼀次根本性的冲击,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式⾰命的开始。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扇屏风榻床,在贵族⼈家是极受宠爱的。
此时期床榻的⾼度显然增加,床体加⼤。
另外,三⾜凭⼏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世,奏起了序曲。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在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
这⼀时期的家具,⼀改前代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型坐具和垂⾜⽽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家具历史的新篇章。
(⼆)、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产次民族⼤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椅、束腰圆凳、⽅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可以跂床垂⾜,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坐已渐推⼴,促进了家具向⾼型发展。
(三)、家具列举1、禁南朝时期青铜禁,禁为家具之雏形之⼀。
该禁仿照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成,造型别致。
2、床东晋床榻,附有屏风别致。
3、陶案⾼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形家具过度。
4、床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的装饰花纹,代表净⼟,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它随着佛教的兴起⼤量应⽤在⽯刻、彩画以及陶瓷、⾦⼯、刺锈等装饰上,⼜名荷花、芙蓉、⽔芝、⽔花。
5、胡床胡床是⼀种便携座具,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西北游牧民族,是⼀种便携座具。
中国历代家具介绍我国是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因此,无论是文化积演还是物质文明都有着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其中的家具成就尤为显赫,蜚声中外的“明式家具”就是我们的祖先给人类艺术宝库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家具”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工艺美术用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习俗,因而生产出不同风格的家具。
我国有史以来自夏、商、商、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具同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起居方式,自古至今可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大时期。
一、商周时代的家具“席地坐”包括跪坐。
可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的前代,距今已3700年。
商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反映出当时家具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明一定地位,从现在的青铜器中我们着到有商代切肉的“俎”和放酒用的“禁”。
推测当时在室内地上铺席,人们坐于席上而使用这些家具。
二、春秋战国、秦时期家具西周以后从春秋到战国直至秦灭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
是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奴隶的解放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春秋时期还出现了著名匠师鲁班,相传他发明了钻刨、曲尺和墨斗等。
人们的室内生活,虽仍保持席地跪坐的习惯,但家具的制造和种类已有很大发展。
家具的使用以床为中心,还出现了漆绘的几、案、凭靠类家具。
如河南信阳出地的漆俎、周围绕以阑干的大床等,不仅有彩绘龙纹凤纹、云纹、涡纹等,还有在木面上雕刻的木几。
它反映了当时家具制作及髹漆技术的水平已相当高超。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家具西汉建立了比秦更大疆域的封建帝国,并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使商业经济也不断发展,扩大了城镇建设,增加了许多新城市。
经济的繁荣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古代文人的家具理论和古典家具发展演变古代文人的家具理论古代文人的家具理论,大都散见于议论的只言片语中,最集中的当是清人李渔的《闲情偶寄》。
现将文人的家具理论归纳如下:(一)创新论李渔在《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明确地阐述了在家具设计和室内陈设方面,不能拘泥于旧式古法,不能专事仿效,而要追求变异与创新。
他自谓:"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
”“予生平耻拾唾余,何必更蹈其辙”。
李渔志在“自出手眼”作“标新创异之文人”。
在造园方面,他批判那些亦步亦趋地旨在效仿名园的富人,他说:“兴造一事,则必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谓其立户开窗,安廓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噫,陋矣。
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
”李渔尖锐地指出:“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此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
”“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
”另外,李渔认为室内陈设也不应终年不变,他说:“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皆当活变……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
”室内位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能于此等处展其才略,使人入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
“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
”李渔在文中又明确地指出:“有耳目,即有聪明,有心思,即有智巧。
”除李渔而外,我们所见《燕几图》、《蝶几图》以及前代众多创新者,当必有创新之识见,但未见文字记载,也只好为憾了。
(二)实用论李渔在《闲情偶寄》之《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还强调了家具设计原理是实用,即“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
”所以他所设计的具体家具,都明显地贯穿着实用这一指导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唐彤20096631 木材科学与工程09级2班序号:5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家具特点
高型家具的出现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当时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汇,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垂足坐的习俗已经问世。
高型坐具的品种增多,除了以往的胡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双人胡床等。
这些高型坐具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垂足坐习俗,像一股飓风,对传统的席地而坐是一次根本性的冲击,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开始。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扇屏风榻床,在贵族人家是极受宠爱的。
此时期床榻的高度显然增加,床体加大。
另外,三足凭几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世,奏起了序曲。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在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
这一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高型坐具和垂足而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家具历史的新篇章。
(二)、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三)、家具列举
1、禁
南朝时期青铜禁,禁为家具之雏形之一。
该禁仿照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而成,造型别致。
2、床
东晋床榻,附有屏风别致。
3、陶案
高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高形家具过度。
4、床
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装饰花纹,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它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锈等装饰上,又名荷花、芙蓉、水芝、水花。
5、胡床
胡床是一种便携座具,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座具。
胡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用方便。
它可张可合,张开可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带方便,用途广泛。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胡床已经广泛使用了。
6、绳床——椅子
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见于南北朝。
两晋以前,人们一直都是席地而坐。
随佛教东渐,佛教文化和艺术涌入,高型座具进入中原。
7、腰鼓形圆凳
3、方凳
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的座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
有方型、圆型、腰鼓型,有三重、五重、七重,有实才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壸门、有开光、有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
这些佛与菩萨的高型家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佛座的造型,又大致可分为腰鼓形和方形两类。
二、隋唐五代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隋唐五代家具的特点
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
至五代时,家具风格改为崇尚简洁,为宋代家具的风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五代的家具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坐具类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
几、案的高度与坐具的高度有关,坐具高了,几、案也势必加高,这样就引起大多数家具向高型发展,而高型家具的发展又会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二是家具种类增多,以致可按使用功能分类。
(二)、家具分类
坐卧类家具有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几、案、桌等;贮藏类家具有柜、箱、笥等,架具类家具有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三)、隋唐五代家具举例
1、唐圆椅
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
2、案
桌面条纹装饰,腿用流畅的曲线构成,雕刻成形。
3、桌
桌子四腿较粗,造型简单,是最普遍使用的粗用桌子。
4、腰鼓形圆墩
坐墩与南北朝时期北魏菩萨像坐墩极为相似。
这种圆墩是由战国来妇女为熏
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发展而来。
5、长条桌和长条凳
唐代家具在造型上别具一格,这种大型桌、凳在唐代壁画中多有表现。
盛唐时期社会繁荣,餐饮娱乐业兴盛,配套家具需求量很大。
6、燕尾翘头案
这类案为书案,体形较矮,坐在地上或床上书写,“伏案疾书”就指这种案。
7、壶门案、腰门凳
食案体大浑厚,装饰华丽,腰圆凳也称月牙凳,符合人体功能。
8、屏风
唐代屏风以立地屏风为多,木制骨架上以纸或棉裱糊。
士大夫比较喜欢素面。
而屏风上绘以山水花鸟也是一种风格。
9、带幔帐床
箱形床架,前沿镂有壶门形装饰,帐幔富丽华贵,坠以彩穗装饰,精致的编制坐垫,既美观又舒适。
而在屏风上绘以山水花草也是一种风格。
10、圈椅
这种圈椅也是唐代的新兴家具,极其罕见。
椅子腿雕花,与身着华贵服装的贵妇协调一致。
二、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1、高桌
《蚕织图》中的木桌。
桌面为长方形,圆腿,前后无枨,左右是双枨。
桌面与腿子上端,有牙子。
此桌的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牢固性强。
历来被公认为是宋代家具风格的代表。
2、长桌
宋画《孟母教子图》中夫子先生所用的桌子。
前后无枨,左右是双枨,腿子上端与桌面的交角处,有牙条和牙头。
这种造型的桌子,在宋画中屡见不鲜,如《村童闹学图》里,夫子先生和玩童们所用的书桌,皆是这种式样,可见这是宋代最流行最普及的式样。
3、花腿桌
宋代家具的装饰特点之一就是对于腿子的装饰。
从出土的实物、墓室壁画,以及宋人画中,都可见对桌腿的用心装饰,花样很多,没有定式,因此只好以花腿予以概括。
4、方桌
辽宁朝阳金代墓墓室壁画上的方桌。
腿子更是不平凡,在横枨与桌面之间,用了两组双矮老。
腿子上饰以云纹翅子装饰。
5、琴桌
依照古制,琴桌应是以其特殊功能要求而特意设计和制作的桌子。
它用特殊材料,形成中空的桌面,以加强共鸣和声音的扩大。
图5这只琴桌是宋徽宗赵佶所画的《听琴图》中所用的琴桌。
从画中不敢断言它是否符合古制。
只能见其造型不似一般用桌,它的桌面狭而长,桌面下前沿有雕花板装饰。
雕花板由双横枨承托,横枨两角也有角牙,很清秀。
6、折叠桌
这种桌是宋代的新兴家具。
看出来是由胡床演变而来。
下部就是胡床形,上面加桌面。
此桌见于山西繁峙县岩上寺金代壁画。
在岩上寺西壁之《酒楼市肆图》中,一商贩正在桌前操作,另一商贩腋下夹着一桌,桌面及工具都顶在头上,正迈步走进市场。
这种折叠桌能开能合,使用方便。
7、矮桌
金代墓室壁画上的矮桌。
它的造型别具一格。
桌体为箱形,有六只腿,前后护板上都镂以壸门轮廓,四腿之下是雕花座子。
此桌是辽宁朝阳金代墓的墓室壁画上所绘。
‘
8、炕桌
金代家具。
它是山西大同道士阎德源墓出土的炕桌。
杏木质,桌面下部的前后两面,有替木牙于为饰。
桌腿上细下粗,桌面很厚。
9、抽屉桌
元代的新兴家具,见于山西文水北峪口元代墓的墓室壁画。
桌面下有两个抽
屉,抽屉面上有装饰,有拉环,三弯腿,兽蹄足。
腿子上端有花牙托角,兽蹄足下有托泥。
其造型是前代所未见的。
10、长桌
见于内蒙昭乌达盟赤峰县三眼井元代墓的墓室壁画。
画中原绘男女墓主人坐于桌前宴饮。
桌腿较低,四周为裹腿枨,造型比较简单。
裹腿枨也是前所未见的。
11、矮桌
宋代风格的延续。
桌面也是四边有框,中间镶板满雕的作法。
、
201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