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代建筑史纲
- 格式:pdf
- 大小:212.22 KB
- 文档页数:5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近现代建筑史 (总述)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冲击a.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
b.住宅、资本家不断建房,而广大民众只能住简陋贫民窟。
c.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建筑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二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反应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二.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一、复古思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建筑形式。
1.古典复兴新兴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极力攻击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矫揉造作。
a 巴黎万神庙 b.古罗马万神庙2.浪漫主义—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有虚无主义色彩,提倡便用中世纪的建筑类型,又称哥特复兴。
英国国会大厦3.折衷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式样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
(集仿主义)a.产生原因:建筑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
b.集仿的式样有: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
c.特点: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
巴黎歌剧院: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参杂了洛可可的雕饰。
对欧洲各国折中主义影响巨大。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建筑的高度和跨度突破传统局限——平面与空间设计上更自由。
博览会与展馆:始与巴黎,发展为全球,成为新建筑方式的试验田。
a.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设计人:帕克斯顿b.顶峰: 1889年埃菲尔铁塔(最高)与机械馆的问世(跨度最大)。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急剧发展,技术飞速进步。
建筑上,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矛盾尖锐,引起对古典建筑形式所谓的“永恒性”的质疑,对新事物敏感的建筑师积极探索。
安徽建筑简介说起安徽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徽州古城、清风阁、广济寺、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安徽标志性建筑。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创造的小岗村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安徽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古城简介:徽州古城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内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
歙县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建筑历史: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
请期后搬行嫁。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
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人杰地灵,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
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第一课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界定:1840~1953年。
近代建筑史的开端:1840年以后建筑学开始做为一门学科。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3、张锳銊—《建筑新法》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科书,中国近代最早一部记录西方建筑史的书籍。
4、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建筑科,三位留日学生柳士英、刘士能、朱士圭创办。
5、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后,教育体系由日系转为混合到欧美体系。
6、黄作燊创办圣约翰建筑系—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强调形式与功能同一,引入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推崇现代主义思想。
黄作燊,美哈弗毕业,上海圣约瀚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后并入同济大学1.现代主义思想,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2.理解不同学科质感形式的关系3.强调使用功能自由创作4.不借用已有的形象一问题展开为线索5.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时代精神科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鲍扎体系并开始本土化。
6、1930年以前由外国学者编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法(伯希和《敦煌图录》谢阁兰《考古图谱》、德(鲍希曼《中国德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瑞典(喜仁龙《中国早期艺术史·建筑圈》、日本(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东洋建筑》关野贞和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和琢本清《支那建筑》。
7、乐佳藻、朱启钤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度和转型。
两位观点:a.从传统君史转向民史b.从传统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现代史观。
乐佳藻:A、受传统经学的影响,名物学B、基本方法是考察文献加实地C、1933年出版《中国建筑史》是20世纪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步本国建筑史D、礼制制度:都城之制、宫室之制、门制、明堂之制朱启钤:A、1919年发现了《营造法式》,中国组早的建筑技术专书B、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建筑研究的专门组织。
8、西方学术的引进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到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A、从传统的君史转向民史,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一切B、从传统的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进化史观,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一切。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代。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在国内推广现代建筑风格,如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建筑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政权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广场、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采用了现代化建筑风格,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的红楼、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建筑师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建设,如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了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塔等,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向现代化进化的过程。
建筑师们在拓宽视野、提高技术、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芜湖历史建筑登记表摘要:一、引言二、芜湖历史建筑简介1.衙署前门2.建筑特点及历史价值3.保护与传承三、芜湖其他历史建筑1.时代背景2.建筑风格与特点3.文化内涵与价值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芜湖,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它们见证了芜湖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文将为您介绍芜湖的一些重要历史建筑,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二、芜湖历史建筑简介1.衙署前门衙署前门位于镜湖区马号街,始建于北宋,沿用至清代。
它是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住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衙署前门在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建筑特点及历史价值衙署前门建筑古朴典雅,布局严谨,反映出古代官署的建筑风格。
它见证了芜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保护与传承近年来,芜湖市政府对衙署前门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力求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芜湖的历史文化。
三、芜湖其他历史建筑1.时代背景芜湖历史建筑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
它们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成为芜湖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建筑风格与特点芜湖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徽派建筑、江南水乡建筑等。
它们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园林景观和人文环境。
这些建筑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又彰显了芜湖城市的个性。
3.文化内涵与价值芜湖历史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徽州文化、江南文化等。
它们是芜湖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四、结论芜湖历史建筑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见证了芜湖千年的发展历程。
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建筑,就是守护芜湖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