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浅述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方面,包括事故因果论、事故频发倾向论、随机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轨迹交叉论、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综合因素作用论。
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
这种理论强调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挖掘,通过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在事故因果论中,因果关系通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原因则是引发直接原因的因素,如管理制度缺陷、人员培训不足等。
2.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体或组织具有事故频发的倾向性。
该理论强调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重点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频发倾向论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避免将个体或组织的特征与事故发生划等号。
3.随机故障模型随机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许多因素如设备老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需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4.疲劳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于设备或零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损伤导致的。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通过对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来预防。
疲劳故障模型对于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5.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能量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将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于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6.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通过控制两者的时空轨迹,避免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引言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了解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原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故的本质和规律,为预防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事件连锁反应的结果。
这些事件包括基本事件、间接事件和结果事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失去控制而导致的。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采取措施控制能量的释放和转移。
3.人因失误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为因素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
人因失误包括操作失误、判断错误、反应迟钝等,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4.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事故的成因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二、事故预防原理事故预防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预防原理:1.消除危险源:消除危险源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使用安全设备、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手段,消除危险源,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减弱程度:减弱程度是指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例如,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阻燃材料、降低设备运行速度、增加安全距离等措施都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隔离和闭锁:隔离和闭锁是指将危险源、危险区域与工作人员隔离开来,或者通过设备的安全装置、连锁装置来防止意外启动或运行。
职业事故致因理论occupational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 review•从大量事故案例中寻找导致事故的贡献变量•早期:控制这些变量的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后期:变量预测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度1.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accident proneness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Greenwood)和伍兹(woods)、法默和查姆勃、纽伯尔德1)原因:事故频发倾向者导致事故的发生。
2)频发倾向者特征:感情冲动;容易兴奋;喜怒无常;脾气暴躁;没有耐心;缺乏自制力。
动作生硬,工作效率低;理解力低,判断力差。
3)应用控制事故就是不雇佣这些工人。
4)评价:过于简单。
夸大了人的性格特质对事故的贡献。
1.2 事故遭遇理论Mintz M.L.B因素:工作条件(噪声)、个人特质(自觉性差、男子汉作风、老年职工)、经验技能(临时工、新职工、缺乏指导)1.3 因果链理论:链的创建1.3.1 Heinrich Domino Model:操作者和物的故障1931 industry accident prevention海因里希借助于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
伤亡事故是突然发生的,但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如一枚骨牌倒下,引起连锁反应,使后面的骨牌依次倒下。
每一个原因是一枚骨牌。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人的血统因素ancestry: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成长的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个人缺点fault of person:包括不良性格、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不足。
•不安全动作unsafe act 88%•物的不安全状态unsaf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10%•这两个因素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被称为危险源Hazard•人身伤害injure:事故后果。
事故致因理论简析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可靠性理论详解分析第三讲交通安全基本理论交通安全基本理论是揭⽰交通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交通安全研究的基础.包括事故致因理论、可靠性理论和事故预防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为了防⽌事故,必须弄清楚事故为什么会发⽣,造成事故发⽣的原因因素——事故致因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事故发⽣。
1、事故产⽣原因分析1)⼈因素分析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由于⼈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70%以上。
在整个运输⽣产过程中,如果⼈不发⽣错误,即使其他⽅⾯某⼀环节或⼏个环节出了故障,也会由于⼈的调节和控制,可能避免事故的发⽣或降低事故的损失;但是如果⼈出了差错,除⾮装有⾃控保护装置,否则事故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对⼈员可靠性进⾏研究是现代社会⽣产安全事故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多数情况下,⼈机系统主要是通过⼈的操纵、调节和检查等⽅式来实现控制的,即使是⾼度⾃动化的⼈机系统,也不能完全离开⼈的监视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同⼯业化之初相⽐,设备的运⾏环境已得到了极⼤的改善,直接由硬件的原因导致事故的⽐例已经下降到⽐较低的⽔平,⽽⼈相对成为系统中更为不可靠的因素,⼈为失误诱发的故障或事件却呈上升趋势,成为导致重⼤事故发⽣的主要原因之⼀。
特别是当⼀个系统变的越来越复杂时,系统失效事故中⼈为失误的⽐率将会变得更⾼,⼈为失误将会严重地影响着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员可靠性分析就显得愈加重要。
许多研究业已表明: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很⼤程度上取决于⼈的可靠性。
据⽂献统计,20%-90%的系统失效与⼈为失误有关,其中直接或间接肇发事故的⽐率为70%-90%,所以要研究⼈员系统的可靠性切⼊点就是⼈为失误。
⼈为失误,即⼈的⾏为失误,是指⼯作⼈员在⽣产、⼯作过程中导致实际要实现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不⼀致,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产、⼯作带来不良影响的⾏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