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仕女画的发展和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4.40 MB
- 文档页数:44
论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摘要】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
仕女画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价值。
仕女画经历了六朝的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隋唐时期的浓丽丰肥,宋元时期的端庄秀丽以及明清时期的风露清愁,可谓风格迥异。
有人说仕女画好比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审美风尚。
本文结合相关作品与史料论述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从而揭示出仕女画所蕴含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仕女画;风格中国绘画史涵盖了许多画科类别,其中人物画的历史最为悠久。
仕女画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一种,专以描绘封建女性形象为题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价值。
公认为现存最早的、带有仕女画性质的画作是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其中的细腰女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除此之外,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帛画中也有女性形象,但大部分不作正面描绘,这些帛画在当时都只是作为丧葬用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而非供给生人欣赏……由此可见,仕女画在最初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科,只是伴随着绘画形式的出现而一并出现的。
仕女画从它的起源、发展到概念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从古典书籍中,我们可得知仕女画这一名称的来源。
最初还没有仕女画一称,“士”和“女”既包括了男性,又包括女性。
直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才出现“仕女”一词,但是还没有相对普及。
[1]而这一词见于典籍中的画作主要是来源于北宋时期,如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和黄居寀的《写真仕女图》。
直至唐代,仕女画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且日渐成熟。
六朝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较于早期的帛画,开始逐渐脱离了鬼神宗教的范畴,陪葬的功能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画家们标榜女德,并开始关注艺术本身了。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东晋顾恺之,他的传神论在当时影响颇深,“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融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物画作品,其中仕女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其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汇聚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文化,仕女人物形象反映着当时的审美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兴起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仕女形象在当时大多没有正面形象,主要以纤瘦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风貌和文化,但仕女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墓室壁画的一部分,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起源和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关联。
在《历代名画录》和《唐朝名画录》等文献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兴起和形成都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开始从墓室壁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人物画表现形式,成为优美的艺术形象进行展示,对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对仕女形象的传神描绘,让人们对仕女形象风格有了清晰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形象风格多为长圆形,体态纤瘦婀娜,衣服穿着较为宽松,秀骨清像仕女形象成为当时的主要风格,这种仕女形象风格对后世对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形象描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发展对于仕女形象风格进行记载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唐宋时期的仕女形象创作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历代名画录》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翔实的记载,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获得提高,仕女画作为单独画的种类进行表现,唐代的宫廷画家对宫廷仕女的描绘成为当时仕女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唐代以胖为美的仕女形象,浓重艳丽丰腴的仕女形象成为主要风格,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张萱和周昉。
在《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于宫廷仕女形象的描绘,将当时女性的雍容华贵和丰腴体态较好地表现出来,唐代这种女性丰腴富贵形象的表现风格具有代表性,后世对女性形象研究只要看到丰腴富贵华丽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作品,但是这种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五代时期仕女形象的表现风格更多与政治相挂钩,没有了唐朝时期的丰腴华美富丽风格。
横翠含丹银盆水杏——中国古代仕女画浅析“眉不点而横翠,唇不点而含丹。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作者以此句描写宝钗出场时的美貌。
清代才女吴琪在《红蕉集》序言中曾言“女子之不朽”。
游过漫漫历史长河,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古代知识阶层男性的人生理想。
他们以载入史册的功德伟绩和文章永垂青史。
虽然女性不能在庙堂之上为天下社稷建功立业,但翻开史册,那些贞节烈女、诰命贵妇、教子有方的良母不绝如缕。
比照男子的立德立功,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古代女性追求理想人格的主题之一。
唐宋以来,正统观念和传记、墓志铭中表达的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评价,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需求中的角色。
通过古代绘画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人格魅力。
画作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映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
一、仕女画的概念明陈洪绶斗草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仕女画”指表现“仕女”的绘画作品。
在古代,“仕女”与“士女”通用,秦汉以前,士与女是不同概念,分指男、女两者。
秦汉以后,“士女”合成为专指贵族妇女的名词。
在绘画作品中,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词。
唐代,“士女”尚未成为绘画题材的专有名词,使用并不普遍。
唐代仕女画主要表现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其含义与早期“仕女”的词意一致。
在宋代,“士女”一词才被普遍使用,并逐渐成为一门画科的固定称谓。
“士女”一词的含义,发展成为了美人的同义词。
《宣和画谱》中有“论美女”章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论妇人形相”一节,明确指出“士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
在《宋中兴馆阁储藏》一书中,周昉的仕女画被称为《美人围棋图》《美人按乐图》等。
“仕女”一词的含义经历了时代变化,从男女兼称到专指女子,由主要指贵族妇女到泛指美人佳丽,最终确定了仕女即美人的概念。
二、仕女画的发展美术史上,仕女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仕女画作品。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发展及其现实思考摘要: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婀娜的身姿、富贵华丽的衣衫鲜明的特点,本文将从此时期的代表作中分析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到今天,工笔人物画在传统工笔仕女画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关键词:仕女画;传神;继承;工笔人物画一、唐代及各时期工笔仕女画的特色《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作品,以线作为造型基础,加以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
由于唐代自身发展的不同,工笔仕女画在初唐、盛唐、中晚唐时期风格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工笔仕女绘画依然具有六朝时期“秀骨清象”“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此时期的代表画家是阎立本。
阎立本:开创了中原风格,擅长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该图以贞观十五年(641年)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情景。
此时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画面不画背景;人物地位决定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
在画面中的中,人物抬辇的侍女透露出一种劲健,谈吐自然,唐太宗则是气宇轩昂,沉着稳重。
此时的人物画的特点清瘦的造型、章法洗练,用色沉着而鲜艳,采用单线平涂略施分染,所以说此时的绘画作品继承了浓厚的六朝遗风1.2盛唐时期(713年-765年)在绘画方面,吴道子创“吴家样”,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充分利用了毛笔的起落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使为毛笔绘画由“描”发展到“写”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工人物,尤擅长绘贵公子、仕女,名冠于时”。
特点“以朱色晕染耳根”(无此类作品传世)代表作《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描绘了宫廷贵妇在捣丝、络线、缝制时的劳动情景。
从细处看,画家的精细刻画将正、侧、等姿势表现出来,尤其是对抬胳膊仰头向上看的红衣女童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仕⼥图的形成与发展仕⼥图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仕⼥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等,这类形象的原型⼀般来⾃于诗、赋等⽂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活、带有理想化⾊彩的⼥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质。
从⽬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摹本)中对洛⽔⼥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瘦⾻清象,⽓度⾼古的风姿。
洛神⾯型椭圆,眉⽬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边与曹植巧遇⽽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对事态的发展,从⽽成功地昭⽰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逸美,这种美与魏晋时期⼈们崇尚⽞学、关注⼈的内在精神⽓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世的⾏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闲逸的⽣活⽅式,单调⽽悠闲的⽣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时期著名的仕⼥画家。
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图》、《挥扇仕⼥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画在形神兼备⽅⾯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质雍容⾼贵,展⽰出⼤唐盛世下皇家⼥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备受瞩⽬,并成为唐代仕⼥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有所变⾰。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伎与唐代的仕⼥相⽐,最显著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臃懒的体态,⽽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仙图》中仙⼥们修长的⾝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改唐代即使画仙⼥,也始注重表现⼥性⾝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化昌盛的时代。
《中国仕女画史》——明清仕女画赏析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的历史最悠久,而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不仅是传统人物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
“仕女画”作为特定的专用词,最早见于北宋《宣和画谱》中所记载的两幅画:黄居来的《写真仕女图》和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
可见仕女画从它的源起、发展、到概念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仕女画发展到明清时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塑造了具有病态没的纤弱清秀的女性形象。
此类审美倾向风行于整个明清画坛,除陈洪绶,吴昌硕等少数大家能跳出框架自创一格,多数画家均以此作为创作向导,逐渐形成了明清以阴柔、羸弱、忧郁为主要特征的仕女画风。
尚雅是历代仕女画共同追求的目标,明清仕女画也不外乎此。
与此同时,由于明清世俗生活的丰富,世俗的文化的盛行。
是明清仕女画有增加了与前代仕女画不一致的因素,那就是纯粹观赏性的特征以及尚雅不避俗的双重性。
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而不失“静女悠闲之态”,成为明清仕女画像塑造形象的标准,以高雅为创作主导思想的同时,为适应世俗的要求,创造了雅俗共赏的仕女形象。
明清是仕女画作品传世最多的朝代,不管是传统仕女画还是受西洋风影响的仕女画都异常繁荣,这是明清世俗生活的需求,也是明清艺术市场的需求。
与前代的仕女画相比,明清仕女画的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前烈女题材的教化功能在明清仕女画中贝逐渐淡化,由“成教化、助人伦”转化为纯粹的把玩欣赏。
与画家的主观创作目的相一致,明清仕女画的题材,如《顺治妃行乐图》;才女形象,如《鱼元机诗意图》;美女佳话,如《百美图》;仙佛及神话传说,如《善天女像》、《天女散花》;历史故事,如《文姬归汉图》、《木兰从军图》;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红楼梦图册》;以及明清以来流行的一般仕女画题材,如《修竹仕女图》。
在这七种常见的题材中,又以观赏性特征明显的一半仕女画题材最为多见。
由此来看,烈女题材的比重比前代大为下降,而代之以世俗题材的增多,这是明清时仕女画观赏性功能的必然要求。
大 众 文 艺39摘要:仕女画作为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起源很古。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后,仕女画在唐代终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繁荣兴盛。
在宋代,郭若虚用“近不及古”评价宋代仕女画。
文章主要从仕女画中仕女的改变,线条表现能力的增强以及对景物的描画增多三方面入手对其风格流变进行浅析。
关键词:仕女画;形象;线条表现力;景物仕女画,又名“士女画”,是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以女性形象为描写对象。
它在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表现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贵妇、贤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处境的女子。
从唐到宋画仕女的画家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盛唐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五代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南宋文人画家牟益、民间画家王居正和宫廷画家陈居中等。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以后,仕女画在唐朝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自中唐周昉之后,唐朝人物画(当然包括仕女画)已步入了顶峰,其后的画家在极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摆脱唐代人物画的桎梏。
人物画的发展,一度进入了平缓的低谷、呈滞积之势。
北宋中期的美术史家郭若虚曾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古今优势),说宋代人物画、士女画不及唐代,应该是就其发展速度与对风格的贡献程度而言。
以张萱、周昉为代表创造的唐代仕女画,成为后来画家画仕女的典范。
五代在继承了唐代仕女画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作风更加细密精丽,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精妙入微。
而宋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之势又有所创新。
毫无疑问,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图示,由唐到宋的仕女画存在着风格的演变。
一、仕女画中仕女之改变从形象上看,由唐・曲眉丰颐、丰肌秀骨到宋・俊俏秀丽、窈窕修长。
从初唐开始,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日益发达,且出现了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
在画史上,首先以此类题材知名的画家是张萱和周昉,另外还有陈闳、杨昇、周古言、谈皎、李凑等。
中国仕女画在粉彩陶级饰中的影响一、中国仕女画的起源中国画历史悠久,中国传统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和题材的不同来划分的。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而中国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多彩,自唐代独立分科之后,经五代、宋代提高发展,形成了中国仕女画的基本格局和形式,到元、明、清几代,仕女画家及民间画师在继承唐宋格调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充实与发展,使仕女画造型及技法具有独特的形式,成为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
古代仕女画,从画史记载、画论评述及迄今存世的作品分析,按历史分段、题材特点、等方面综述比较,可分五个时期:(一)魏晋成熟时期: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与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相比较,魏晋时期仕女画的造型与技法已趋向成熟。
(二)唐、五代繁荣时期:“仕女画”一词,从《唐朝名画录》始,唐、五代仕女画家辈出,各家流派标新竞艳,画坛出现繁荣鼎盛之局面,仕女画亦开始分科独立。
唐、五代仕女画家名作很多,如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文矩的《宫中图》,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
(三)宋代发展时期:两宋时期的仕女画,继唐、五代之后又有新的发展,在题材方面从表现宫廷闺阁转至历史故事与世俗生活,仕女画的造型从唐代隐艳丰腴的“环肥”变为秀丽俊俏的“佳人”。
宋代优秀仕女画家及作品很多,最负盛名的有李公麟的《维摩诘像》、牟益的《捣衣图》、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宫素然的《昭君出塞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
(四)元明徘徊时期:元明两代画坛兴起怀古之风,文人画形式兴起,仕女画趋向萧条,后虽有兴起之势,但总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
仕女画随着画坛脱离现实的滋长,及文人画逸气的影响,题材转向怀古与抒意,多采用虚幻的神话及诗意超脱的文学作品。
这时期有影响的画家及代表的名作,元代有赵孟^的《吹箫仕女图》、张渥的《九歌图》、钱选的《杨妃上马图》,明代有仇英的《汉宫春晓》和《百美嬉春图卷》、唐寅的《秋风执扇图》和《孟蜀宫妓图》、吴伟的《嫦娥图》,以及民间的《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
10幅画串起两千年的仕女画历史,哪个时代的女子,让你眼前一亮?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时间比山水画、花鸟画都还要早,而人物画内容也多,其中的仕女画是一个醒目的代表,它是专门描绘上层妇女生活的科目,简单来说,就是女性画了。
提起仕女画,许多人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唐代的那些仕女吧,毕竟唐代是仕女画的辉煌时期,不过仕女画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画作,也都不同的风貌特色。
下面就来看看历朝历代的仕女画代表。
春秋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虽然也属于画的范畴,但它并不是纸质画,而是画在丝织物上的图,但这幅帛画有特别的意义,它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幅帛画,也是现在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人物画之一。
湖南省博藏《人物龙凤帛画》此前又名《夔凤美女图》,画中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个挽着高髻的女子,看她的形象,细腰、长裙曳地、神态庄重,衣袍上还有云状花纹装饰,显然是一位贵族女子。
《人物龙凤帛画》可以说是最早的仕女图,技巧虽然不够成熟,但可视为是仕女画的雏形。
从这个时期开始往下,女性形象作为绘画题材开始被大量创作,但这个阶段还都属于比较原始的表现方式,真正意义上的仕女画,是在魏晋时期。
东晋:《洛神赋图》顾恺之在画史上声名显赫,他特别擅长人物肖像画,也画了很多女性主题的作品,比如《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还有被视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宋摹)。
《洛神赋图》算是故事画,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改编的,主要描绘了曹植和洛水之神宓妃两人从邂逅相恋到分离的故事。
洛神无疑是历史传说中最为典型的女神形象之一,她最让人神往的就是那“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轻盈体态。
这点显然也被顾恺之捕捉到并重点展现了出来,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虽然面部并没有过多细致描绘,但从她那被衣裙遮盖住的灵动婉曲的姿态却是生动异常,看似简单的勾勒之中,已将洛神的身体“形”之美尽数展出。
唐代:《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唐代是毫无疑问的仕女画的鼎盛时期,这时的仕女画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都说唐朝以胖为美,所以画中女子的体态都显得非常丰腴,服饰也穿着特别富丽,很有盛唐气象。
浅谈中国画中仕女形象的演变作者:杨苗蕾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8期摘 ; 要:中国古代仕女画从产生到近代,在风格上经历了诸多的表现形式,从六朝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肥腴丽,再到宋代的端严秀丽,明清的弱不禁风,可以说,仕女绘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风格各异的画风。
关键词:仕女画;风格;变化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182-01一、仕女画的初兴中国古代绘画,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摆脱了作为一种工艺装饰的附属地位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这时出现了以墓室帛画形式的最早的仕女人物画作品。
就现在所发现的仕女画而言,最早的一帧当是两千三百年前现于长沙出土的帛画《夔凤仕女图》,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画图中描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
画中女主衣着华丽,面容清秀,窈窕细腰,画面上一盛装细腰阔裙的仕女,似为二者相斗之图。
细腰或许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传说有关。
也由此可以知道这一古代审美标准传说之依据。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传统仕女画风格初步形成时期。
《洛神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
作者顾恺之。
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
我们可以从东晋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中发现其中女性形象大致类似的造型特征:人物一般直立而稍有动势,面部多呈椭圆形,上身微前倾;下身借助衣纹随风势飘动而呈现动态。
二、辉煌多彩的盛唐气象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乱,到了李唐盛世由于酝酿发展已久,形成了仕女画的黄金时代。
张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二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
仕女画美术史名词解释【导言】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画作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它描绘了优雅而富有礼仪的女性形象。
仕女画的美术史地位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对古代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人物形象的重要记录。
本文将为您介绍仕女画的美术史名词解释,了解其起源、演化和艺术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文】一、什么是仕女画?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以美丽的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绘画体裁。
通常,这些女性形象展现出高雅的仪态,经常身着华美的服饰,以及讲究的妆容。
仕女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宋代日趋独立,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二、仕女画的起源1. 宋代的仕女画宋代的仕女画主要是绘制宫廷中的女性形象,这些画作承载了宫廷文化的审美观念。
宋徽宗赵佶本人也是一位喜爱绘画的皇帝,他的创作和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代仕女画的发展。
2. 元代的仕女画元代的仕女画受到了南宋画风的影响,加入了新的元素,呈现出更加立体感和空间感。
元代的仕女画着重于表现女性情感,画面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魅力。
3.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明清时期,仕女画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流派。
明代的仕女画展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形象更加真实自然;而清代的仕女画则更加注重描绘女性的美态和丰满的体魄。
三、仕女画的艺术特点1. 形象多变仕女画的形象多变,既有婉约秀丽、清纯可人的少女形象,也有丰腴美妇、娴淑端庄的成熟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的表现通过线条的轻重、形态的丰满、服饰的富丽以及表情的细腻来展现。
2. 构图精湛仕女画的构图注重平衡感和流畅感,以呈现出优雅和和谐的美感。
画面中经常出现播种、犁地、针线、弹琴等表现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3. 色彩丰富仕女画的色彩通常采用鲜明而丰富的调色,尤其是在宋元时期,色彩更加醒目。
仕女画的色彩表现了画家对自然和女性的独特观察,同时也代表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
四、仕女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仕女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饰研究:仕女图造型演变浅谈(转自百度贴吧)2009-12-22 10:37:34| 分类:汉家衣裳|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撷芳主人仕女图对于服饰研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宋元以来仕女图逐渐有了自身的创作特点,到了明代,一些非现实题材的仕女造型基本和生活真实服饰完全脱钩,以致形成了独特的仕女图服饰,最后被清代画家继承,由民国而至现在,凡画仕女图者基本不脱此造型框架。
而且这种程式化的造型对象有时候是人间仕女,有时候是天界仙女,甚至还会是一些墓葬壁画的墓主人形象身边的侍女,并且出现的范围很广,除了一般纸、绢绘画,在壁画、版画、刺绣、织物里都有,所以其情形错综复杂,虚实相混,有时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一种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不过,任何艺术造型都有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比宋代以来的艺术形象就能大致找到仕女画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人物绘画有个初步的正确判断。
在这里我通过少量一些图来简单做个说明,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一、仕女画基本形象上图是当代仕女画名家黄均的作品《嫦娥》,之所以引用当代画作,是因为仕女画造型到今天基本定型,而且是继承了历代绘画前辈所采用的元素,比较能体现仕女画造型程式化的特点。
标准仕女图的造型元素有:1.头:富有变化与想象力的发型与首饰,越到后期,仕女发型与生活距离越大,充满创作自由,变化也越多,同时首饰也是款式繁复,且大多与传世、出土的当时实物有较大差别。
有时也会有锦帕包裹部分发髻。
2.衣:基本款式为交领(另有少量直领、圆领、立领等),多为窄袖、中袖,而重要的仙女、女神多为大袖。
上衣下摆束在裙腰内。
领、袖常常有纹样繁缛、色彩鲜艳的缘边。
有时上衣外还会出现一层类似“半臂”的无袖短衫。
而仕女图最常见的就是披帛,窄而且长,绕于肩臂,随风舞动。
3.腰:早期仕女多为简单的腰带结束,与生活接近,后期腰带编结逐渐复杂且有多个花结,甚至还有加上革带。
腰部正中下垂有两重很宽的垂带,同样是纹样富丽、色彩鲜亮,这是自宋代发展来的,应该是文献中记载的“花看带”,多被后人误以为是“蔽膝”或者“大绶”。
汉唐绘画仕女形象之演变作者:邵世缘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7期摘要:汉唐之际,时代变迁,仕女画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故此以汉唐绘画中仕女形象的演变为切入点,阐述不同时期仕女形象的特征,分析仕女形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仕女形象背后隐藏的审美、社会、文化等信息,从而对汉唐仕女画的变化与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梳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仕女画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仕女画;仕女形象;审美一、汉唐仕女画艺术形象的变化两汉时期,表现女性形象的绘画多见于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之上,多为宴乐、采桑、杂技表演等内容,作品中频繁出现侍女、农妇、歌舞伎等艺术形象,但并未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
据记载,东汉蔡邕曾画《小列女图》,顾恺之评价“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以自然”[1],说明此时仕女画形象塑造较为质朴。
又有武梁祠列女画像石,内容出自刘向《列女传》。
画中仕女形象塑造极具特色,画像石大量使用正、侧面形象强调平面性和抽象性,排斥对三维空间和人物服饰妆容的具体写实,排斥对个人和个性的视觉性艺术表现,具有“剪影”式的艺术效果[2]。
此时仕女形象塑造并不倾向姿容外貌的表现,人物形象多端严肃穆。
魏晋南北朝仕女画在两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绘画中的仕女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视觉欣赏的需要在仕女画中得到体现。
以顾恺之《女史箴图》为例,画像题材取自张华的《女史箴》一文,该文记载了春秋至汉代贤妃事迹。
《女史箴图》画面已不见武梁祠列女画像中符号化、剪影式的女性形象,用精妙的笔触表现女性的服饰、妆发以及生活场景,线条流利绵延,色彩艳丽浓重,女性身姿柔软曼妙,衣袂飘飞,给观者充分的视觉审美感受。
此时仕女画承袭人物画秀骨清像的审美特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传世作品中的仕女形象,皆容貌秀丽,身材颀长,举止端庄,富丽精致又古朴典雅,庄重中透出浪漫风情,观赏性更加突出。
至唐代,仕女画发展达到高峰,作品众多,技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涨知识工笔仕女画历史概述仕女画是我国人物画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我国历代都出现了不少擅长仕女画的画家。
他们以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为题材,塑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璀燦的瑰宝。
仕女画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下面分四个时期作简要的介绍。
—、汉、魏、晋时期这个时期见于记载不少,据《西京杂记》所记载,汉代宫廷画工毛延寿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专画妇女肖像的画家。
毛延寿画王昭君的故事流传至今,他的作品有《宫女图册》,但只见于画史记载,并没有流传下来。
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彩绘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应是我国所能见到的最早以女性为题材的画,然而它并不成熟,只具有仕女画的雏形。
真正以女性为题材比较完美的卷轴画要属东晋顾恺之的《洛神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
其中《洛神图》(宋代摹本),作者采用圆润挺秀、细劲连绵的线条,宛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把洛神回首顾盼,凌波微渡的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这个时期的造型特点为秀骨清像、薄衣广袖、风带长裙,显示出飘飘欲仙的动势,配景极富于装饰性。
人大于山是早期人物画的特点。
顾恺之从理论上还提出“于妙处传神,正在阿堵中”“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的形与神的关系。
并提出“迁想妙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艺术夸张的手法创造典型人物的理论,对后世人物画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唐、五代时期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
绘画,特别是人物画成为上层人物的主要宣传工具。
强大的国力,与此相应的审美意识,使仕女画形象追求丰腴肥体,雍容华贵的特点。
无论是宗教壁画和近年来发掘的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宫女群像,宫廷妇女和生活中的女性,以及唐俑等妇女形象,无不丰满圆润。
唐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这种健康丰满的造型特点更为显著。
唐代仕女画的另一特点是发梳高髻,发髻的高低代表一定的等级。
贵族妇女的发髻相当高,有“发髻峨峨高一尺”的诗句。
仕女纹的发展趋势
仕女纹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题材,在唐代开始出现,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唐代仕女纹以曲线流畅、姿态优美的形象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婉约的气质。
宋代仕女纹则更加注重细腻的笔触和表情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内心情感。
元代仕女纹开始出现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包括细腻的装饰细节、线描的丰富变化等。
明代以后,仕女纹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明代初期,以洪承畴为代表的画家注重了仕女形象的表现,画面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以丰富和深沉的感受。
明代中后期,仕女纹在主题上更加注重了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写实,注重了仕女纹作品的实际生活性和具体情景的表现。
清代的仕女纹则更加注重了文人气质和格调的表现,画面更多地以山水背景和文人雅士的相会为背景,传达了文人士子对美好生活和仕女气质的向往。
近代以来,仕女纹在中国美术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并继续发展和创新。
一些现代艺术家通过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仕女纹的题材,创作出了独具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总体来说,仕女纹的发展趋势是从唐代的优美、宋代的细腻、元代的多样,到明
代的丰富和清代的文人情怀,近代以来又在结合当代艺术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