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离子的迁移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9
离子反应知识要点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知识详解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部分电离“COOH43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
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NaOH===Na++OH-H2SO4===2H++SO42-Al2(SO4)3===2Al3++3SO42-Na 2O 2Na ++O 2-(O 2-只能存在于熔融状态或固体中,不能存在于水溶液中,在水中-2价的O 通常为OH -、H 2O 、含氧酸根)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 ⑴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HClO H ++ClO - CH 3COOH CH 3COO -+H + NH 3·H 2O NH 4++OH -⑵二元以上弱酸分步电离,一次只电离出一个H +H 2CO 3H ++HCO 3-一级电离程度大HCO 3-H ++CO 32-二级电离程度远远小于一级电离 ⑶多元弱碱只要求一步写出全部电离过程Fe(OH)3Fe 3++3OH -⑷两性氢氧化物按两种方式电离 H ++AlO 2-+H 2O Al(OH)3 Al 3++3OH - 3、 酸式盐的电离 ⑴强酸的酸式盐: NaHSO 4Na ++H ++SO 42-(水溶液显酸性) NaHSO 4Na ++HSO 4-⑵弱酸的酸式盐(只考虑在水溶液中的电离):NaHCO 3 === Na ++HCO 3-(水溶液显弱碱性) KHS === K ++HS - (水溶液显弱碱性)KH 2PO 4 === K ++H 2PO 4- (水溶液显弱酸性)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1、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2、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大小......、离子所带电荷数大小有关 注意:1、不能用溶液能否导电来判断所溶解的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只能根据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是否是由溶质直接电离来判断是否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2、不能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来判断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只能根据溶质是否完全电离来判断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3、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导电能力大小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离子浓度的减小而减小。
第一节电离平衡课标要求素养要求课标解读1.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2.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3.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4.能用化学用语正确表示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等。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本质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建立判断强弱电解质和“强酸制弱酸”的思维模型。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会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 盐酸和醋酸的比较(1)实验探究取相同体积、0.1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比较它们pH的大小,试验其导电能力,并分别与等量镁条反应。
观察、比较并记录现象。
酸0.1 mol⋅L−1盐酸0.1 mol⋅L−1醋酸溶液pH较小较①大导电能力较②强较弱与镁条反应的现象产生无色气泡较快产生无色气泡③较慢(2)实验结论a.盐酸中c(H+)④大于醋酸溶液中c(H+),即盐酸中HCl电离程度比醋酸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⑤大。
b.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溶液比较,HCl⑥全部电离,CH3COOH⑦部分电离。
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中能⑧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只有阴、阳离子既有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实例 a.多数盐(包括难溶性盐);b.⑩强酸,如HCl、H2SO4等;a.⑪弱酸,如CH3COOH、HClO等;b.弱碱,如NH3⋅H2 Oc.强碱,如NaOH、KOH、Ba(OH)c.水等想一想氨水可导电,且呈弱碱性,氨水是否属于弱碱?答案: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而碱属于化合物,所以氨水不属于弱碱,但氨水中的NH3⋅H2O属于弱碱。
知识点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
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
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 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类, 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 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 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 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通过第一章学习, 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 本课是第二节, 主要讲述离子反应, 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内容要求】“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由此标准可以看出, 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 本节为概念形成课, 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 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
同时, 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 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 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承前启后。
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以问题导入, 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 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 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习目标] 1.阐述渗透现象的原理及条件。
2.说出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3.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知识点一渗透作用知识梳理1.渗透作用的原理(1)漏斗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01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的水分子数。
02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2)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过。
(3)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03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01半透膜。
(1)具有□(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02浓度差。
1.发生渗透作用的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提示:不会。
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升高时,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会随之变大,当静水压增大到和渗透压相等时(二者的方向相反,静水压向外、渗透压向内),通过半透膜进出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因此,液面就不再升高了。
2.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提示:不相等。
当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时,长颈漏斗中溶液浓度仍高于烧杯中的液体浓度。
3.扩散和渗透的区别与联系?提示:扩散是指某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的过程;渗透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渗透需要半透膜,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
4.实验探究: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请你提出假设,并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
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设计渗透装置三组,分别在烧杯外水浴加热、加冰、不作处理,记录相同时间内的液面变化情况(或相同液面变化所需时间)。
典题分析题型一渗透作用原理分析[例1] 某同学设计了图中所示用于检测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界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解题分析装置中蔗糖溶液浓度较高,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膀胱膜,从漏斗中流出的水分子多于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液面逐渐下降,直至达到动态平衡,液面不再下降,所以曲线先下降,后趋于稳定。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3篇)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
电极反应驱动离子在溶液中移动电极反应是电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电极表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电极反应可分为氧化(anodic)反应和还原(cathodic)反应。
氧化反应是电子由电解质或溶液转移到电极上的过程,而还原反应则是电子从电极转移到电解质或溶液中的过程。
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也与电极反应密切相关。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可以是正离子(阳离子)或负离子(阴离子),其在溶液中的移动是通过电场作用驱动的。
在一个外加电势的作用下,离子会向相应的电极移动。
正离子会向负电极(阴极)移动,而负离子则会向正电极(阳极)移动。
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是由电化学过程控制的。
首先,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必须能够溶解。
当电解质溶液接近电极时,离子会与该电极上的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
具体的电极反应取决于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电解质浓度。
随着电极反应的进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
正离子将从溶液中被“吸引”到阴极,参与还原反应。
与此相反,负离子会从溶液中移动到阳极,参与氧化反应。
这种移动是由于电场的存在,电场会生成离子的迁移速度。
离子的迁移速度与离子的电荷和电场强度成正比,与离子的半径和电阻成反比。
离子在移动的过程中也会与溶液中的其他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溶剂化、溶解度和络合等。
溶剂化是指离子周围溶剂分子的排列,可以减弱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浓度,它是离子在溶液中移动的一个重要参数。
络合是指离子与配体形成化学络合物,它可以影响离子移动的速率和方向。
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不仅与电极反应相关,还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溶液特性有关。
因此,在研究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过程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
在化学工业中,离子迁移可以用于电解过程和电沉积过程。
电解是通过电流将溶液中的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电沉积是指通过电流使离子在电极上沉积形成固体的过程。
电极反应驱动离子在溶液中移动还广泛应用于电池技术。
水合阳离子迁移一、概述水合阳离子迁移是指阳离子在水中的溶液中通过水合作用向周围环境迁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与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物,这些水合物在溶液中起到运载和稳定阳离子的作用。
水合阳离子迁移是溶液中离子迁移的重要现象之一,对于理解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和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水合作用是指水分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
当溶质中存在带电离子时,水分子的负极吸引离子的阳离子部分,形成水合物。
水合物的形成使溶质的离子变得更加稳定,并且增加了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性。
三、水合阳离子的迁移水合阳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是由几个因素共同影响的。
首先,溶液中的温度会影响水合作用的强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合作用变弱,阳离子的迁移速度也会增加。
其次,溶液中的浓度也会对水合阳离子的迁移产生影响。
当溶液浓度较高时,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水合作用变强,阳离子的迁移速度减慢。
此外,溶液的pH值也会影响水合阳离子的迁移。
不同的阳离子在不同的pH值下形成不同的水合物,从而影响其迁移速度。
四、水合阳离子迁移的应用水合阳离子迁移在生活和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中,水合阳离子迁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中离子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水处理和净化。
在工业中,水合阳离子迁移可以应用于电解过程、金属腐蚀和电池等领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结论水合阳离子迁移是溶液中离子迁移的重要现象,通过水合作用,水分子与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物,从而稳定和运载阳离子。
水合阳离子迁移受到温度、浓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水合阳离子迁移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水处理、电解过程和金属腐蚀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水合阳离子迁移的机理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溶液处理和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