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培训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分享本次幼儿园安全培训主题为预防手足口病,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特别邀请了专业医生就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进行了分享。
以下是培训记录的内容回顾与总结。
I. 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和污染物传播。
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口周围皮疹等。
手足口病在幼儿园中流行较为常见,因此幼儿园的教职工有必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意识。
II.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职工要加强对幼儿的卫生习惯的教育,包括经常洗手、正确使用肥皂、避免接触污染物等。
同时,要注意婴幼儿或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共同营造清洁卫生的环境。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幼儿园各个区域,特别是公共场所,如教室、食堂、卫生间等。
使用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预防病情的扩散。
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幼儿园要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向幼儿家长传达预防知识,提高家长和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4. 隔离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若出现手足口病病例,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感染者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同时,加强对玩具、床上用品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
III. 预防手足口病的具体操作1. 空气传播- 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教室、卫生间及公共区域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食物污染- 蔬菜和水果要洗净消毒后再食用,避免生食。
- 做饭前要洗手,保持厨房环境整洁。
3. 直接接触传播- 接触病儿后,要及时清洁双手。
- 避免与病儿共用餐具、毛巾、玩具等个人物品。
4. 粪-口传播- 家长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便后要洗手。
- 幼儿园要建立良好的手卫生制度,监督幼儿定期洗手。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深入了解了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以及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作为幼儿园的教职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这些预防知识,加强幼儿园的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幼儿和家长的预防意识,确保幼儿园的安全与健康。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预防传染病为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和健康环境,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进行了一次安全培训,内容如下:1. 介绍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幼儿园中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流感、水痘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2. 识别传染病早期症状及早发现传染病的症状可以有效阻止传播。
常见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疼痛、流鼻涕、呕吐、腹泻等。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向园长和家长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加强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卫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保持场地的清洁和通风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教室、餐厅、卫生间等场所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废弃物需要妥善处理。
另外,要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消毒处理。
4.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幼儿应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特别是在接触食物、接触宠物后,以及上厕所后都要及时洗手。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老师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洗手指导。
另外,幼儿园要鼓励孩子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5. 家长的配合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预防传染病的工作。
幼儿园要定期向家长传达有关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并鼓励家长定期带孩子体检,及时报告孩子的身体状况。
此外,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传染病症状时,应尽快通知幼儿园,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通过这次安全培训,我们更加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个人卫生和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幼儿园将持续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卫生保健培训记录表春季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培训日期:2022年3月15日
培训地点:XX幼儿园
培训对象:幼儿园教职工
一、培训内容
1.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介绍:手足口病、流感、水痘、麻疹等。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3.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4. 手卫生和通风、消毒措施。
5.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二、培训记录
1. 培训开始时间:上午9:00
2. 培训结束时间:上午11:00
3. 参与培训的教职工名单:
- 张老师
- 王老师
- 李老师
- 赵老师
- 陈老师
- ...
4. 培训内容详细记录:
- 介绍了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流感、水痘、麻疹等,
并讲解了各类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 强调了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减少人员拥挤、加强与家庭的沟通等措施。
- 详细介绍了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消毒等,并强调了
教职工在处理食品、接触生病幼儿时应注意的卫生习惯。
- 解释了通风和消毒在传染病预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定期通风、定时消毒的具体措施。
- 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鼓励教职工与家长共同做好传染
病防控工作,及时沟通和报告幼儿健康状况。
三、培训效果
1. 培训后进行了小结和答疑,教职工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措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教职工纷纷表示将积极落实培训内容,提高自身卫生意识,加
强幼儿园的环境卫生管理并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3. 幼儿园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教职工的卫生意识和预防措
施的有效实施。
幼儿园手足口病培训记录手足口病培训记录:时间:未提及地点:未提及主题:手足口病培训培训对象:未提及主讲人:未提及出席对象:未提及内容:1、手足口病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2、手足口病知识:1)主要表现: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伴有低热等症状。
2)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或粪口途径传播或呼吸道传播,感染对象主要为托幼、学龄前儿童。
3)幼儿园同一周内同一个班发生2例以上(含2例)手足口病,关班2周。
4)幼儿园同一周内发生10例以上(含10)手足口病,关园2周。
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14天。
6)班级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7天。
7)患者隔离期为21天。
3、预防手足口病:1)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多饮白开水火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同时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它用品等。
2)“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3)75%的酒精不能将肠道病毒灭活。
4、托幼机构预防手足口病措施:1)晨检工作:晨检人员:保健员、老师、保育员。
晨检牌与人数:相符。
物品:齐全。
保健员手消毒液:有。
手电筒:亮。
幼儿来园洗手:有。
发热疑似病儿的登记反馈:有不全无。
2)预防性消毒工作:1)消毒药液的浓度:符合。
2)物品的消毒:桌面:规范。
手足口病培训记录:本次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训对象、主讲人和出席对象未被提及,但主题为手足口病培训。
内容:1、手足口病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2、手足口病知识:1)主要表现为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伴有低热等症状。
2)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例如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或通过粪便和呼吸道传播。
感染对象主要为托幼、学龄前儿童。
3)若同一班级在一周内发生2例或以上手足口病,该班级将被关闭2周。
若同一幼儿园在一周内发生10例或以上手足口病,该幼儿园将被关闭2周。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第一篇)时间:2022年5月20日地点:xx幼儿园培训对象:全体教师培训主题: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内容: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让大家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例如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让大家了解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预防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日常卫生保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教师的宣传教育、定期体检等。
应急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在发现幼儿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患病幼儿、通知家长、消毒场地、加强卫生监测等。
儿童疫苗接种: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
问答环节:教师与参训人员进行互动,解答大家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培训总结: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增强了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们掌握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教师们在儿童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家长进行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问答环节,教师们的疑惑和困惑得到解决,提高了他们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和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为幼儿园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支持和帮助。
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培训教材:教师应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相关卫生机构获取最新的传染病防控指南和信息,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一一、常见传染病及其症状1. 流感: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头痛、肌肉疼痛等。
2. 水痘:发热、咳嗽、咽痛、身体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皮疹、发热等。
4. 麻疹:发热、咳嗽、流鼻涕、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c spots)、皮肤斑丘疹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如流感、麻疹等病毒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2. 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水痘等病毒通过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3. 生物媒介传播:如乙型脑炎、疟疾等病毒通过昆虫、动物等传播。
三、预防传染病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2.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场所和物品表面。
3. 避免接触患者或可疑感染者,如发现有症状者应及时隔离。
4. 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5. 按照疫苗接种规定,及时给孩子接种疫苗。
四、发现传染病的症状及处理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应立即报告给幼儿园保健老师或相关领导。
2.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3. 对患者所在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对接触物品进行消毒。
4. 对患者进行健康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上报疫情。
五、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流程1. 保健老师或相关领导收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给上级卫生部门。
2. 上级卫生部门对疫情进行核实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3. 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指示,对幼儿园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如停课、消毒等。
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措施。
5. 对疫情进行监测和上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六、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1. 教育儿童勤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和接触公共场所后。
2. 教育儿童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避免病毒传播。
3. 教育儿童不要分享个人物品,如杯子、毛巾等。
4. 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挑食。
5. 教育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幼儿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1年10月17号下午14:00-16:00培训地点:会议室培训人:朱丽香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2-7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2-7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
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受到感染的孩子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愈后良好。
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一周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
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1日期:年月日地点:幼儿园会议室参与人员:全体幼儿园教师、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培训目标: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提升幼儿园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一、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1.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了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
2.讲解如何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3.强调了早期识别传染病症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病在幼儿园内的传播。
二、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培训1.针对不同传染病,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
例如,对于流行性感冒,应加强室内通风,教育幼儿养成戴口罩的习惯;对于手足口病和水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培训教师和保育员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液,以及如何对教室、玩具、餐具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幼儿生活环境的卫生安全。
3.讲解了幼儿出现疑似传染病症状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立即隔离、通知家长、上报相关部门等。
4.强调了加强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幼儿传授传染病预防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1.通过分析近两年发生在幼儿园的传染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强化防控意识。
2.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实战演练,模拟幼儿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的应急处理流程,检验和提高幼儿园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四、互动环节与答疑解惑1.在培训过程中,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提问,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困惑。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解答。
2.通过互动环节,让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与展望1.总结本次培训的要点和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对全体教职员工在本次培训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幼儿园未来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提出加强监测、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我园于2021年开展了传染病防控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旨在让教职工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确保幼儿园卫生安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二、培训内容1.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讲师详细介绍了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和病原体。
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四大类。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教职工需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以便在发现疫情时能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2.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培训讲师针对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流感、腮腺炎等,讲解了其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如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教职工需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降低传染病在幼儿园的发生风险。
3.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培训讲师强调了传染病应急处置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了应急处置流程。
一旦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患者,通知家长,并报告相关部门。
同时,要对患者所在班级进行彻底消毒,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管理。
教职工需熟悉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应对。
4.传染病防控策略培训讲师提出了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策略,包括加强传染病知识宣传、提高教职工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管理、做好个人卫生等。
教职工需将这些防控策略付诸实践,切实降低传染病在幼儿园的发生风险。
5.互动环节培训过程中,教职工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就传染病防控相关问题向讲师请教。
讲师耐心解答,帮助教职工进一步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
三、培训效果本次传染病培训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教职工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训结束后,幼儿园组织了传染病防控知识测试,教职工均取得了良好成绩。
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知识培训记录一、培训目的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卫生保健意识和知识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卫生保健知识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做好幼儿园的卫生工作,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培训内容1.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1)手足口病、流感等常见儿童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措施2. 日常卫生保健知识1)幼儿园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要点2)儿童日常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3. 健康饮食知识1)儿童营养需求的基本概念2)儿童饮食安排及食物安全的注意事项三、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
通过专家讲解和真实案例分析,教师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卫生保健知识,而互动讨论则有助于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四、培训效果1. 教师们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教师们对日常卫生工作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自身在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师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五、培训总结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意识到卫生保健知识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过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定期组织类似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们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为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未来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七、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次培训的教师和专家,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宝贵意见,让本次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
同时也希望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为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知识培训的相关记录,谢谢。
八、实施持续的卫生保健知识培训为了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我们将实施持续的培训计划。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一)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和家长深入了解传染病基础知识,掌握预防控制措施,学会识别常见幼儿传染病,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加强幼儿园日常防控措施,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明确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以提高幼儿园整体传染病防控能力。
二、培训内容1. 传染病基础知识1.1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2传染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3传染病对幼儿的影响2. 预防控制措施2.1环境卫生管理2.2通风换气、消毒杀菌的重要性及方法2.3晨检、午检和晚检的流程与要点3. 常见幼儿传染病识别3.1手足口病、流感、水痘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3.2传染病与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4. 应急处理流程4.1发现疑似病例后的报告程序4.2隔离、转诊和追踪观察的操作步骤4.3家长沟通与信息发布5. 幼儿园日常防控措施5.1幼儿日常活动安排与调整5.2健康监测与上报机制5.3健康教育活动与宣传6.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6.1勤洗手、戴口罩的正确方法6.2不随地吐痰、不揉眼睛等个人卫生要求6.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7. 教师及家长责任7.1教师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责7.2家长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配合与支持7.3家园共育,共同维护幼儿健康三、培训方式与参与人员培训方式: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参与人员:全体教职工、家长代表四、培训效果评估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职工和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2.观摩幼儿园日常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3.定期总结与反思,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效果五、培训总结与反思本次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体教职工和家长对传染病防控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流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部分教职工在日常防控措施执行中不够严格,家长在配合方面也需进一步加强。
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职工和家长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幼儿园中班优秀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2) 幼儿园中班优秀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2)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预防手足口病年级:幼儿园中班教学目标:1.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
2.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
2.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者等。
3.幼儿园的预防措施:定期消毒、教室通风、注意食品安全等。
教学准备:1.手足口病的图片、视频等教具。
2.洗手液、洗手盆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向幼儿介绍手足口病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
新知呈现:2.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回忆和总结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并向幼儿解释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示范操作:3.引导幼儿参与示范操作,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和时机,如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
活动实践:4.分小组讨论,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手足口病的宣传海报。
5.让幼儿观察身边环境,找出可能存在传播手足口病的风险因素,并想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结回顾:6.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宣传海报,并让幼儿回顾和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
延伸拓展:1.幼儿可以将所学知识告诉家人,并鼓励家人在家中也注意预防手足口病。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脏物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了较好的了解,并能够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能够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不断的巩固和重复教学,后续还应该继续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提醒。
此外,教案中的活动和教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中班优秀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2)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 预防手足口病适用年龄: 幼儿园中班教案目标:1. 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了解其病因和传播途径;2. 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3.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记录整理一、引言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季节,气温变化大,空气湿度大,病毒易传播,幼儿园成为传染病的易发地点。
加强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教职工和家长的防控意识,对幼儿园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二、培训内容1. 传染病基础知识在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中,首先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如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等。
这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将帮助教职工和家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传染病的发生。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培训中,要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定期消毒、加强室内空气流通等。
这些预防措施的落实将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3. 传染病的应急处置除了预防工作外,培训还要就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进行详细介绍。
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需要及时的隔离患儿,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培训总结通过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我们深刻了解了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了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培训内容深入浅出,让我们受益匪浅,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而幼儿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只有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总结:通过对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的记录整理,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和应急处置的必要性。
希望我们能够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这篇文章中,我详细讲解了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共享了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培训的知识。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季节,气温变化大,空气湿度大,病毒易传播,幼儿园成为传染病的易发地点。
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培训记录前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极易在幼儿园中传播。
为了提高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的能力,本文记录了一次幼儿园幼儿防治手足口病培训的过程。
培训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染方式;2.学习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3.了解家长和园方在发现幼儿患病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区分手足口病和其他婴幼儿相关病;2.能够注意观察幼儿是否有手足口病的症状;3.能够有效防治手足口病的传播。
情感目标1.培养关爱幼儿健康的情感;2.培养爱护自己和他人的习惯;3.培养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情感。
培训过程主讲人本次培训的主讲人是安康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张博士。
讲授内容1.手足口病的病因和症状;2.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3.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4.家长应当采取的措施;5.园方应当采取的措施。
互动环节主讲人组织了一些小游戏,帮助幼儿们更好的理解手足口病。
•游戏一:模拟“传染模式”,以帮助幼儿们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游戏中,幼儿手中拿着不同的球,轮流传递,并记录下每个幼儿手中球的变化过程,以此模拟病毒的传播方式。
•游戏二:模拟“养成习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的习惯。
游戏中,主讲人向幼儿们介绍如何洗手,并通过实际操作模拟洗手的过程,帮助幼儿们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培训总结通过本次培训,幼儿园的幼儿们学到了关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如何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同时,幼儿园的家长和园方也了解了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此次培训,全园教职工都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婴幼儿的健康。
幼儿园教职工安全培训记录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幼儿园教职工安全培训记录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为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对儿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能力,确保园内环境安全卫生,我们特举办了一次关于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安全培训,以下为培训内容记录:一、培训目的本次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职工了解常见儿童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提高教职工对儿童疾病的认知和负责任的态度,从而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培训内容1.了解常见儿童疾病- 了解手足口病、流感、感冒等常见儿童疾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各类传染病疫情,避免疾病蔓延。
2.学习预防疫情措施-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手部;- 强调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上臂遮挡口鼻,避免使用手掌遮挡;- 加强饮食卫生,不吃生或未煮熟食物,保证食品安全。
3.掌握清洁与消毒知识- 学习保持教室与公共区域清洁整洁的方法;- 掌握常见物品的消毒方法,如桌椅、玩具等;- 了解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
4.学习疫情初步处理方法- 学会识别儿童可能的疾病症状,及时提醒家长并建议就医;- 学习急救措施,如处理皮肤破损、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
三、培训形式本次培训采用小组研讨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职工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带头人首先对一种常见儿童疾病进行介绍,并展示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其他小组成员则提出疑问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四、培训效果通过参与本次培训,教职工对儿童疾病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了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并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同时,教职工之间相互交流和共享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持续,我们将定期组织复习和演练,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应对能力。
五、总结本次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安全培训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通过帮助教职工提升对儿童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每一位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0月17号下午14: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朱丽香
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
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
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2-7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2-7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
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
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受到感染的孩
子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愈后良好。
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一周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
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
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
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
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专家提醒,在孩子饮食方面,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
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
过高。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
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六一实验幼儿园
2011年10月17号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1.23号下午14: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侯洁
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以儿歌形式教会幼儿:1、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2、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3、勤洗手、勤通风、晒晒被褥讲卫生。
4、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让幼儿牢记儿歌,并应用于生活当中。
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一般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是由于发疱疹,皮肤的清洁、饮食是护理的要点。
隔离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应该停止去幼儿园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同时不要与其他的健康宝宝接触。
一般需要在家中隔离两个星期左右,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消毒宝宝用过的各类用品、玩具、餐具都要消毒,用开水煮烫或者用家用消毒水都可以。
清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清淡饮食为宝宝提供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不能吃辛辣刺激以及硬的食物,否则容易刺激口腔,增强痛感。
同时还要让宝宝多喝温开水。
口腔护理口腔内长泡,宝宝可能会感觉痛,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还可以口服一些B 族维生素。
物理降温部分宝宝患上手足口病后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体温在37.5℃—38.5℃之间,可以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脱衣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来降温;但是如果体温超过了38.5℃,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六一实验幼儿园
2011年11月23号
幼儿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1年12月22号下午15:00-16:00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朱丽香
培训主题:预防手足口病,保护身体健康
1、小儿患病5岁以下居多,成人也可感染。
2、发热:体温38度左右,部分早期有咳嗽等。
3、皮疹:可首先出现发热,发热1~2天后或同时出现皮疹。
用手去摸明显有一个小包。
一般来说直径有2~4毫米大小。
4、患病部位:此病又称为“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皮疹是在手足口这些部位出现。
5、危急重症: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预防原则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专家提醒,在孩子饮食方面,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专家提供了预防手足口病的药方,可喂给又给吃:1.双花防毒饮: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
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
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六一实验幼儿
园
2011年12月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