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球上的水1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2.57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教学目标】1、能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2、画出水循环示意图3、列举归纳水循环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教学难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研学流程】【学】通过阅读课本P46-P49,标注重点(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等)(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思考:影响各环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类型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
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2)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自主探究:探究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____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________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识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重点)2.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重难点)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1)从形态上看①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②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圈的特征:连续但不规则。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
( )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 )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 )4.大气环流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
( )5.三种水循环类型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
( )6.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 )【提示】 1.×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
2.×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3.√黄河下游河段因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而成为典型的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因此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4.√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主要是借助大气环流实现的。
5.×在三种水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的循环水量是最大的。
6.×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蒸腾和降水,因此只要是陆地上的且发生了蒸发、蒸腾和降水,就是陆地内循环,因此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水》讲义含考题演练卷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2.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补给特点、原因3.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能够分析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读图10-1,回忆下列知识。
图10-1(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和大气水。
陆地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2)由图甲可知,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水体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湖泊水与地下水。
(3)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说明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哪些?(4)图乙中左图表示(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补给。
(5)图乙中右图表示(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补给。
(6)各类水体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2..自然界的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0-2),回忆下列知识。
图10-2(1)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①⑧,②④,③,⑤,⑥,⑦,⑨。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表示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表示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
(填序号)(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诗句中体现了水循环的、环节。
(5)人类活动对(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改变空间分布规律——。
(6)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读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分布统计图(图10-3,未包含南极洲),回答相关问题。
图10-3①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
②水资源的分布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特点具有明显的表现大洲图中的A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E洲,而F 洲最少国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③简要分析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第1讲 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导向 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水循环模式图考查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经常通过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区域图,考查河流补给形式、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 水循环及其影响1. 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体在□1________、大气圈、生物圈和□2________之间连续不断的□3________。
其能量来自□4________。
(2)主要环节:水循环由□5________、植物蒸腾、□6________、□7________ 、地表径流、□8________和地下径流等环节组成。
江河湖泊属于□9________,夏季风、向岸信风、向岸西风和台风登陆都属于□10________环节(如下图所示)。
各环节中,目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11________。
2. 水循环类型: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不同,水循环划分为□12________、□13________和海上内循环等,长江参与了□14________循环。
(如上图所示)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实现了能量转换,使人类得到了□15________。
(2)使陆地水资源得以□16________,使人类获得了□17________。
(3)维持地球上的□18________。
(4)塑造了地表形态。
命题角度一 水循环及其类型 [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降水变率增大D. 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D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山地为甲、乙河流□1________;山地植被恢复,河流径流年内波动□2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导学案(有答案)
河流补
给水源
径流变化规律
主要影
响因素
我国分
布地区
补给特点
雨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枯水期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东部季风区
水量变化较大
季节性
积雪融
春汛
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
东北地区
补给主要在春季,
高山冰
雪融水
夏季汛期,冬季断流
气温
西北地区
补给主要在夏季,
湖泊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
依湖泊蓄水量决定
松花江源头,长江中下游湖泊对干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径流变化小
依地下水水位高低而定
分布普遍
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式错误!(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类型主要环节特点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错误!,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相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大洲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国家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错误!(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水》讲义含考题演练卷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2.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补给特点、原因3.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能够分析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读图10-1,回忆下列知识。
图10-1(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和大气水。
陆地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2)由图甲可知,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水体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湖泊水与地下水。
(3)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说明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哪些?(4)图乙中左图表示(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补给。
(5)图乙中右图表示(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补给。
(6)各类水体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2..自然界的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0-2),回忆下列知识。
图10-2(1)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①⑧,②④,③,⑤,⑥,⑦,⑨。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表示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表示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
(填序号)(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诗句中体现了水循环的、环节。
(5)人类活动对(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改变空间分布规律——。
(6)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读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分布统计图(图10-3,未包含南极洲),回答相关问题。
图10-3①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
②水资源的分布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特点具有明显的表现大洲图中的A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E 洲,而F洲最少国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③简要分析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球上的水(1)及答案链接----【2019年高考题】(2019 •新课标川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3题。
1. 贝加尔湖形成于A .地壳断陷集水B .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 •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 •湖区降水量加大B •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 •湖面蒸发弱B •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 D •湖水深度大【答案】1.A 2.C 3.D【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
故选D。
【点睛】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一一断陷构造湖。
第2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
【地球上的水---考点复习】河流水文特征1.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 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⑵影响因素: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第1页40*⑴根据纬度判定:③ 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 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⑤ 含沙量:主要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2.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人类活动 流量和水位变化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一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一【地球上的水考点复习】洋流的判定1南、北半球⑴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 ) 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⑵根据洋流性质判定:3. 洋流名称、流向的分解判定第一步:根据纬度(30。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专题一海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寒、暖流的判断1.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判读图解(1)判定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高纬递减。
北半球,从低纬→高纬(南→北),故一般水温由南(下)→北(上)递减即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洋流对沿岸海域水温有影响,即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导致沿岸等温线弯曲。
一般可理解为:①暖流增温,使水温高于同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降温,使水温低于同纬度,等温线向低纬弯曲;②沿岸地区可以认定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3)根据洋流分布模式,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2.寒、暖流的判断(1)洋流概念法: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
(2)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判断(风海流)。
根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判断(密度流)。
(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①“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②“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③判断洋流名称根据等温线凸向判定洋流流向,进一步确定其性质;根据等温线数值及其变化判定纬度位置和南北半球,最后确定洋流名称。
如图c,该图若为太平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结论:东澳大利亚暖流。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洋流利于污染物扩散B.暖流利于流经区降水增加C.洋流可影响海洋运输D.寒暖流交汇处天然气丰富2.寒流给流经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增温增湿B.增温减湿C.降温减湿D.降温增湿下图为“某海域的表层海水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南半球寒流B.北半球暖流C.南半球暖流D.北半球寒流4.下列关于该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速度加快B.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速度加快C.①处洋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D.①处洋流使沿海气候降温减湿5.若甲处为渔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海域可能为秘鲁渔场B.甲海域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C.甲海域可能是北海道渔场D.甲海域多冷水鱼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受风、洋面、地形等因素影响。
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
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波浪能的能量来源是()A.天体引潮力B.地球内部C.太阳能D.海洋生物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浪对港口建筑影响不大B.波浪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C.我国的山东、福建、江苏和台湾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D.海啸虽然是由地震引发的,但也是一种风浪8.图中区域()A.位于我国渤海和黄海沿岸B.波浪能密度北部小于南部C.海域的水深北部大于南部D.海岸线平直处波浪能集中9.关于波浪能()A.波浪能不可再生,是新兴清洁能源B.波浪能较稳定,已被广泛开发利用C.北半球比南半球洋面广,能量更大D.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波浪能较大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A.水汽蒸发减少B.地表水下渗增加C.大气降水减少D.地表径流增加11.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减轻城市大气污染B.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缓解城市内涝问题D.根治城市地下水污染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球上的水(1)含答案【地球上的水---考点复习】河流水文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2)影响因素: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⑤含沙量:主要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人类活动流量和水位变化含沙量变化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减少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1.南、北半球⑴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⑵根据洋流性质判定:2.确定季节:⑴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⑵根据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3.洋流名称、流向的分解判定⑴根据纬度判定:⑵根据经度判定:泛练习题一、(【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商丘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城市街道建筑物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有利于缓解城市A. 交通拥堵B. 大气污染C. 住房紧张D. 热岛效应2.实施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最可能影响城市的A. 服务种类B. 交通布局C. 等级职能D. 用地规模【答案】1.B 2.D【解析】根据图示街道两侧楼房的变化,主要是高度变低,便于污染气候扩散,减少大气污染。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球上的水(2)及答案【地球上的水---考点复习】掌握三个水体规律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一条河流可能有多种补给方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
链接----(2019 •新课标川卷)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C,冬季气温较低。
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
据此完成9〜11题。
1 •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A •①地附近B •②地附近2 •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A .收集雨水B .方便通信3 •推测该类地下住宅C •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 1.B 2.D 3.B【解析】【点睛】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气” “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C,冬季气温较低”一一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与寒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所谓密度流,就是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
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最为典型,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没有流量大的河流汇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
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
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低部海水由海峡低层流入大西洋。
(2)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①在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地球上的水(1)含答案【地球上的水---考点复习】河流水文特征
1.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⑵影响因素:
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⑤含沙量:主要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2.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 南、北半球
⑴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
第一步:根据纬度(30 °或60° )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
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⑵根据洋流性质判定:
2. 确定季节:
⑴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
0"
3. 洋流名称、流向的分解判定
1401305
140Q
130°
⑵根据经度判定: 泛练习题 一、(【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商丘市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城市街道建
筑物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有利于缓解城市 A.交通拥堵
B.
大气污染
C. 住房紧张
D. 热岛效应
2. 实施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最可能影响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
交通布局
C. 等级职能
D. 用地规模
【答案】1. B 2 . D
【解析】根据图示街道两侧楼房的变化,
主要是高度变低,便于污染气候扩散,减少大气污
染。
城市人口、生产等人为放热因素没有减少,不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楼房层数减少,住 宅区的面积会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等级不变,服务种类、等级职能不变。
1•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有利于污染气体的扩散,有利于缓解城市大气 污染,B 对。
城市
街道没有加宽,不能缓解交通拥堵,
A 错。
城市街道两侧楼层降低,不能
缓解住房紧张,C 错。
城市人口、工业等没有减少,释放的热量没减少, 不能缓解热岛效应, D 错。
2•实施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街道两侧楼房层数少,城市人口没有减少,只有扩大住宅区 面积,最可能影响
城市的用地规模,
D 对。
城市等级不变,服务种类、等级职能不变,
A 、C
错。
只是道路两侧楼房高度变化,不影响交通布局
,B 错。
二、(2019?北京卷)图6为107国道邯郸一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
读图,回答题。
图6
1. 该段国道能够
⑵根据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判定北半球冬、
夏季节
⑴根据纬度判定:
西澳大利亚底流向北流 超鲁赛硫简北疥
① 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 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 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 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 .①② B.③④ 2.图示区域内,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
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
水
3. 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
该做法可以
① 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② 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③ 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
④ 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1. 107 国道沿线地区交通便利,可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 动;107 国道线与陇海铁路线垂直, 不能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受铁路、 高铁、河流和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单一国道线不会造成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2. 图示区域位于河北、河南和湖北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不丰富;南部的湖北 省以水田农业为
主, 水稻播种面积大, 北部河北、 河南省以旱地农业为主, 小麦播种面积大; 国道以西地形起伏较大, 公路建设难度大,路网密度小; 南部湖北省水资源丰富, 可跨流域 向北部调水。
3. 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对地 下水的利用, 缓
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有利于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农作物抗旱能力与农作物 本身的习性有关, 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 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 不会提高农作物抗旱 能力,也不会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考点:交通线和农业。
【点睛】该题要求根据图中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图中区域跨越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 南方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
三、(2019?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 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 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 引 进适应性树种。
1. 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 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6 分)
3.
为遏制荒漠
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 分)
4. 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 特性。
(4 分)
C. ①③
D.②④
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 D. 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
5. 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4 分)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 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1. 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
考点:考查气候类型。
2. 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考点:考查荒漠带成因。
3. 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4. 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5. 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11 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名师点晴】这道题以北非的荒漠- 草原过度带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及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处副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旱少雨;它分布在纬度20°-30 °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看图时,该地区北部就是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10°-
20 °纬度间,结合两个气候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长城就是两个气候带的过度带。
北非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
治理措施就是从这两方面
入手。
根据自然环境分析适应当地环境强的树种的特性,要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是多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需进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