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茂大厦工 程
- 格式:pdf
- 大小:177.13 KB
- 文档页数:5
金茂大厦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引言金茂大厦是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带的一座建筑,高度为420.5米,共有88层。
为了保证能够安全、稳定的建造这座高楼,施工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工艺。
本篇文档将介绍金茂大厦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材料准备混凝土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原材料准备、混凝土配合比率的设计和混凝土搅拌。
在金茂大厦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以下主要材料:•水泥•砂•矿物质掺合剂•粗骨料水泥水泥是混凝土的基础材料。
在金茂大厦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的是高强度水泥,并根据设计和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了混合比研究和确定。
同时,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控制水泥的配比和施工中水泥的含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砂砂是混凝土中占比较大的一种细颗粒材料,常用的砂石料包括河砂、山砂等。
在金茂大厦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的是具有良好筛分性能的优质细砂,确保混凝土中砂的含量和配比。
矿物质掺合剂矿物质掺合剂是添加到混凝土中的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硅灰石、煤灰等。
矿物质掺合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混凝土的裂缝率和收缩性,还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升高和体积收缩。
在金茂大厦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根据混凝土设计要求和环保要求,选用了煤灰等矿物质掺合剂,实现了优质高效的混凝土施工。
粗骨料在混凝土中占比较大的一种砂石颗粒材料,粗骨料主要用于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金茂大厦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常用的粗骨料包括碎石、砾石等。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在保证混凝土的结构强度、耐久性、服役性能、外观质量等同时,合理选择和搭配混凝土中的各种材料(水泥、砂、骨料、掺合料等)所需的比例。
金茂大厦的混凝土配合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设计和考虑:抗压强度在金茂大厦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抗压强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施工团队通过对原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多次调试,确定了配合比方案,保证了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优良的抗压能力。
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原理上海金茂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是一座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
其设计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建筑结构、立面设计、空间布局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原理。
首先,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结构采用了钢结构体系。
在超高层建筑中,钢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同时,钢结构还具有较轻的自重,能够减小建筑的负荷,降低地基要求。
此外,钢结构还能够快速拼装,加快施工进度。
其次,上海金茂大厦的立面设计采用了环形玻璃幕墙。
这种设计既能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又能提供广阔的视野。
此外,幕墙材料还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减少建筑的能耗。
同时,幕墙的设计还考虑了风载荷和地震力的影响,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再次,上海金茂大厦的空间布局以高效利用空间为原则。
大厦内部采用了高速电梯系统,确保了垂直交通的效率。
同时,大厦的平面布置采用了环形结构,中央开放空间为核心,既方便行人流动,又提供了一个集中休息的场所。
此外,大厦内还设置了多个垂直交通中庭,方便人员进出各个办公楼层。
此外,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还注重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大厦采用了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如LED照明、高效空调系统等,以降低能耗。
同时,大厦设置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进一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大厦还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灌溉和厕所冲洗,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些措施使得金茂大厦成为一座具有环保特色的建筑。
最后,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还考虑了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大厦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方,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设置了艺术装置、绿植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同时,大厦还设置了观光层和展览空间,供市民和游客参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原理涉及到建筑结构、立面设计、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其钢结构体系、环形玻璃幕墙、高效的空间布局、可持续性发展措施以及人文关怀等特点,使得该建筑成为上海的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也融合了艺术、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 1 页筑龙网 w w w .s i n o a e c .c o m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 资料编号:W Z T U 74-7389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叶可明 范庆国(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顾问总工)[摘要]: 上海金茂大厦是当前世界上排名第三高度的大楼,仅用4年时间基本建成。
由于上海地区属软土地基,因此金茂大厦的建造有着相当高的难度,这里着重介绍该工程基坑支护体系、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模板施工技术、混凝土泵送技术、钢结构吊装施工、总承包管理与立体流水作业。
[关键字]: 高层建筑 基坑支护 大体积混凝土 模板工程 混凝土泵送 结构安装 施工管理[中图分类号]:TU74叶可明,男,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顾问总工,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200002收稿日期:1998-10-05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 2,地下3层,地上名义88层,实际主楼达94层,另有裙房5层,总建筑面积29万m 2,建筑物顶端高度420.5m ,是中国已结顶的第一高楼,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楼。
该工程是一座多功能小社会性质的大楼,集办公、酒店、购物、娱乐于一体。
其中主楼的1~52层用于办公,53~87层为五星级酒店,88层为观光层,地下室、广场与裙房为停车、娱乐、购物等设施。
本工程主楼结构形式是框筒结构,中间的核心筒为八角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在53层下内设井字型隔墙,外侧有8根钢巨形柱和8根复合式巨形柱,在24~26层、51~53层、85~87层设3道钢结构的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复合巨形柱连成整体以提高塔楼侧向刚度。
5层裙房采用一般的多层框架钢结构体系。
本工程主楼、裙房与广场地面之下都为3层地下室,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下部为满堂4m 厚基础板,裙房及广场下部为普通筏式基础。
由于本工程基础底部采用盲沟集流,第 2 页筑龙网 w w w .s i n o a e c .c o m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 资料编号:W Z T U 74-7389 人工排水系统,因此基底不考虑浮力,基础板相对较薄。
置地开发运营管理案例分享:上海金茂大厦1. 案例背景上海金茂大厦是中海油上海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座标志性高层建筑,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陆家嘴金融中心地带,总高度达632米,是当时中国第一高楼,也是全球第三高楼。
该项目于2004年动工,2008年竣工,投资规模超过30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开发旨在提升中海油品牌形象,打造一个集办公、商务、酒店、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厦。
2. 过程阶段一:规划和设计金茂大厦项目启动前,由中海油集团的规划部门牵头进行了全面的市场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利用的限制,决定将金茂大厦划分为办公区、商务区、酒店区和观光区四个主要功能区域。
规划部门还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并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规划部门与建筑设计公司进行长时间的合作,确保设计方案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并符合当地的法规和建筑标准。
设计团队还考虑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采用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措施。
阶段二:建设和运营准备金茂大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涉及大量的施工工人和多个承包商。
中海油集团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注重施工安全和劳动保护。
与此同时,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共同开展了运营准备工作。
他们与国内外的企业签订租赁合同,吸引办公和商务租户入驻。
他们还与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合作,引进了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作为大厦的核心配套服务。
此外,规划部门还考虑到了大厦的观光价值,与旅游机构合作,推出了金茂大厦观光项目。
阶段三:开业和运营2008年,金茂大厦正式开业迎客。
开业典礼上,中海油集团邀请了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以及媒体代表出席。
开业后,金茂大厦迅速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务客户。
在开业后的运营阶段,中海油集团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管理大厦。
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大厦的设施维护、租赁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
他们与租户保持密切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3篇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1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作为上海最标志性的建筑之一,金茂大厦的建设历程至今仍是业内人士争相研究的对象。
金茂大厦高420.5米,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共计88层,有如此之高的建筑高度,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材质、技术与方案均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材料金茂大厦所使用的大部分材料均在国内市场上购买。
建筑骨架为高强度钢筋混凝土,且在混凝土中加入了膨胀剂,以增加其弹性模量。
金茂大厦的墙体由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板和玻璃幕墙组成。
幕墙部分使用的是双层中空玻璃,而预制板在制造后再经过防水和隔热等多道工序的处理,以确保墙体整体性能的稳定可靠。
施工技术建成金茂大厦所使用的施工技术相当先进。
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顶上组装法」:将裸露在大气中的建造元素在高空进行组装、修整,以取代传统工程上喜好「逐层搭建式」的某些地方施工方式并解决了因为高度而减速度。
金茂大厦采用的另一个施工技术是「对称施工法」。
在对称施工法中,施工人员同时在两个大楼对称的位置上劳作。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备可以在两座大楼直接来回运转,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建设期。
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是金茂大厦的施工技术团队着重考虑的一项重点。
因为大厦高度很高,所以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如何避免高层建筑倾斜风险,亦需要研究大楼的结构是否能够稳定地承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例如地震和暴风雨。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负荷,金茂大厦设计师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设计方法,比如采用一些钢构件,同时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检查,以确保大厦结构稳固,不会出现突发事件。
总结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技术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选择和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更在于技术人员对于施工过程精心的布局和周到的细节关照。
金茂大厦工程的成功经验,对于后来的高层建筑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金茂大厦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程设计,其稳定可靠的整体性能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其采用的「顶上组装法」和「对称施工法」,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减少了建设期。
金茂大厦(6张)【建设地点】: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开工日期】:1994年5月10日【竣工日期】:1999年3月18日【占地面积】:2.3公顷【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上88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420.5米【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价】:50亿【投资单位】:中国金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Adrian Smith【中方配合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称】:Jinmao Building大厦简介金茂大厦(JinMao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金茂大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0)、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
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
因为中国人喜欢塔所以中国才把金茂大厦‘搞’成这样。
遥对东方明珠电视塔,毗邻延安东路隧道口,与地铁二号线连通,其主体建筑地上88层,地下3层,高420.5米,占地面积236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曾为上海第一高楼,大陆第一高楼,2008年8月29日被比邻的环球金融中心超越。
金茂大厦是融办工、商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高档楼宇,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第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内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玻璃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距地面340.1米的第88层为国内第二高的观光层(仅次于环球金融中心),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两部速度为9.1米/秒的高速电梯用45秒将观光宾客从地下室1层直接送达观光层,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
上海金茂大厦结构分析上海金茂大厦——结构分析建筑结构类型:框筒结构建筑概况:占地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95万平方米。
高420.5米,88层。
建筑特点:金茂大厦的设计师是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
设计师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成功设计出世界级的,跨世纪的经典之作,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并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1998年6月荣获伊利诺斯世界建筑结构大奖。
1999年10月容膺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首奖。
金茂大厦的设计令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的宝塔造型,随着楼高往上,一步步渐渐地向里退缩,构成一个有韵律的构图。
根据大厦的设计者:基于多处重复出现中国传统上认为是吉祥之"8"这个数字,它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化的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建筑。
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金茂大厦主楼1~52层为办公用房,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层。
大堂内的办公区专用候梯厅造型独特,犹如金碧辉煌的古埃及金字塔。
专为办公设置的五组26台高速电梯采用独特的玻璃轿厢,玻璃门厅,宽敞明亮,可迅速而又舒适地把客人送达各办公楼层而又不必中转。
每十层5-6部电梯的配置可保证客人在上下班高峰时,候梯时间不超过35秒,给人以便捷的交通。
结构分析说明:本工程主楼结构形式是框筒结构,中间的核心筒为八角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在53层下内设井字型隔墙,外侧有8根钢巨形柱和8根复合式巨形柱,在24~26层、51~53层、85~87层设3道钢结构的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复合巨形柱连成整体以提高塔楼侧向刚度。
5层裙房采用一般的多层框架钢结构体系. 整体结构高宽比达9:1,总用钢量18500吨。
本工程主楼、裙房与广场地面之下都为3层地下室,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下部为满堂4m厚基础板,裙房及广场下部为普通筏式基础。
上海金茂大厦结构摘要:上海金茂大厦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一座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
本文将介绍上海金茂大厦的结构,包括主要结构体系、基础设计、承重系统以及结构材料等方面内容。
一、引言上海金茂大厦作为上海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地理位置意义。
建筑的结构设计对于确保大厦的稳定性、安全性至关重要。
二、主要结构体系上海金茂大厦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座建筑共有88层,高度达420.5米。
大厦采用了多种结构体系的组合,以提供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1. 核心筒金茂大厦的核心筒是整座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承担着水平荷载和重力荷载。
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多个连续混凝土墙构成。
2. 外围框架外围框架由大量的钢框架组成,承担着建筑物的整体重力荷载。
这些框架分布在建筑的四个角落,并通过水平和垂直钢筋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刚性的整体结构。
3. 减振器金茂大厦还采用了减振器来降低建筑物的共振现象。
减振器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动态调节,减少了地震、风力和其他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基础设计良好的基础设计对于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上海金茂大厦的基础采用了深基坑的形式,通过钢筋混凝土桩和浮选桩的组合,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承重系统上海金茂大厦的承重系统主要由核心筒和外围框架构成。
核心筒承担着大部分的重力荷载,而外围框架则承担着建筑物的水平荷载。
五、结构材料上海金茂大厦的主要结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建筑物的重力和水平荷载。
此外,在一些关键部位,如核心筒的重要节点处,还使用了高强度的结构钢材料。
六、结论通过对上海金茂大厦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设计之精巧和先进。
该建筑的结构体系充分考虑了强度、稳定性和减震等方面的要求,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上海金茂大厦的成功建造对于中国甚至全球的超高层建筑设计与建造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结:本文对上海金茂大厦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主要结构体系、基础设计、承重系统以及结构材料等方面。
作者: 叶可明 范庆国
作者机构: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上海200002
出版物刊名: 中国工程科学
页码: 42-49页
主题词: 金茂大厦 框一筒结构 大口径钢管桩 超深地下连续墙 可转换整体式自升模板体系钢结构吊装 上海 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
摘要:上海金茂大厦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与钢结构外框架相结合的混合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排名第三高度的大楼。
由于上海地区属软土地基,因此金茂大厦的建造有着相当高的难度,尤其是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施工,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在广泛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施工工艺和严谨的科学管理体系,解决了深基、巨柱和超高空浇筑与安装第一系列施工难题,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厦基本建成的预期目标,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又一新的高速度。
中华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高度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高楼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88年以来,上海以年均184幢的速度递增,1992年正式突破千幢大关。
1997年突破2千幢大关。
昔日长期雄居“大哥大”地位的国际饭店,在申城的高度早已排到100位以后。
大上海确实在“日长夜高”。
不过,在金茂大厦封顶前,上海,或许可以说中国还没有世界级高度的高楼。
目前,地下3层、地上88层、高420.5米、投资达5.4亿美元的金茂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亚洲第二高楼和世界第三高楼已经矗立在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区内。
上篇:SOM事务所的四大绝招曾几何时,中国虽然有一流的施工队伍,可是大型建筑项目的总承包方总是外国人,而金茂大厦的主承包是中国人。
建造中华第一高楼,由中国人进行总承包,请外国人来打工,这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页。
中方向世界招标后,全球不少第一流的建筑设计机构都送来了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方案。
经过反复论证,中方决定由采用享有国际盛誉的美国―SOM设计事务所的总设计方案。
这是由于美方的设计不仅考虑到金茂大厦的牢固要求,而且还兼顾它的美学要求和其它一些要求。
下面就作具体介绍。
其中不少情况鲜为人知。
牢固要求是金茂大厦设计的首要要求。
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非稳定因素”。
这首先表现于高楼的容易晃动,这种晃动是由自身摇晃、风力振动和潮汐振动三种因素引起的。
为了解决金茂大厦的牢固难题,SOM事务所设计了四大固化绝招。
首先是地基固化。
由于浦东地处长江最下端,地层堆积着这条中国第一大河万里行程中数万年来携带的巨量泥沙。
因此金茂大厦地基固化的难度非常高。
经过精确的计算,SOM事务所确定了基础钢管的数量为1062根。
这是迄今为止地下桩基工程的“中国之最”。
整幢大厦就是压在这个巨大的鸟笼般严密的钢架上。
钢管的直径在609―914毫米之间。
埋入地下的深度达47米~83.5米之间。
总用钢量达1.8万吨。
为南浦大桥主桥用钢量的3倍。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测量实例1概述金茂大厦主体建筑地下3层,地上88层,总建筑面积289500m2,总高度420.50m。
主楼1~52层为办公室,总面积115438m2,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层,距地面340.10m,如图4-165所示。
裙房长150.40m,宽45.70m,六层。
地下三层,面积57151m2。
主楼有电梯55台,外墙以不锈钢管为装饰线条的玻璃幕墙,在主楼24层,51层和85层高度范围内有三道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外部钢结构相连接。
图4-165在塔楼顶部中央有一座高约51m的塔尖,其底部标高为369.50m,顶部标高为420.50m。
塔尖于1997年8月8日开始安装第一段,次日进行后三段的组装,到14日上午正式提升,仅用了35min,塔尖就稳稳地坐到了383.50m高的位置上,同时宣告了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塔楼结构工程的基本完成。
2 建筑施工对测量精度要求在大厦建筑施工和安装过程中,测量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塔楼核心筒内的控制点与筒外控制点不能直接通视,又因筒内楼板浇捣滞后,以及56层以上筒中心块圆弧内为空洞,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设计施工对测量精度要求:竣工后塔楼中心垂直方向偏差不大于30mm,塔筒五个垂准基点相对于塔筒中心点,点位误差小于2mm,楼层四边形控制点小于3mm,垂直投点误差小于3mm。
长度精度量距相对误差为1:20000,在玻璃幕墙安装中,要求轴线控制点误差在3mm以内,高程点误差在3mm以内。
3 施工特点和测量难度1.施工特点:塔楼分四踏步施工,分别是核心筒、巨型钢柱、复合巨型柱和筒内外楼板。
主楼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分体组合式钢平台模板系统,复合巨型柱采用爬模施工工艺。
塔楼共有45节钢柱子连接而成,其中1~36节为主体楼层,每层有8根巨型钢柱和16根复合巨型钢柱,在其层间,每根巨型钢柱向核心筒方向共收缩12次,每根钢柱要转换12个坐标位置。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案例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案例:1. 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
该建筑采用了钢结构和预制混凝土板进行装配,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建造过程。
2.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机场项目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装配式建造的大型机场。
该项目采用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如预制钢结构、预制混凝土构件等,使得工期缩短了50%以上。
同时,装配式建筑技术还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3. 广州恒大翡翠湾:广州恒大翡翠湾是一座集住宅、商业、办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
该项目利用装配式建筑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墙板、预制钢结构等,实现了高度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4. 深圳某科技园区:某科技园区项目是深圳的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
该项目利用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组装,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并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5. 上海某酒店:上海某酒店是一座高层建筑,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
该项目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的装配,实现了快速施工和高质量建造。
装配式建筑技术还使得整个建筑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建或改造。
6. 北京某展览中心:北京某展览中心是一座大型展览场馆,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
该项目利用了模块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
装配式建筑技术还使得展览中心的空间灵活可变,可以根据不同的展览需求进行布局调整。
7. 上海某学校教学楼:上海某学校教学楼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的装配,实现了快速施工和高质量建造。
装配式建筑技术使得教学楼的结构更加坚固耐用,并且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扩建或改造。
8. 南京某医院扩建项目:南京某医院扩建项目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的装配,实现了快速施工和高质量建造。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
一、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度。
金茂大厦是一幢集办公、旅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
其1~52层为办公楼,53~87层是五星级的金茂凯悦大酒店,距地面340米的88层是观光层;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
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
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基坑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米,主楼基础承台为4米厚。
13500立方米的00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主楼泵造混凝土高度达到382.5米,在24—26层、55~57层、85~87层有三道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八根巨型往连接成一个整体。
工程结构设计独特,并获世界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国际建筑结构设计最高奖。
金茂大厦的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承包商的青睐,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携日本大林组、法国西宝公司、香港其士集团,一举中标总承包该幢大楼的建筑施工,开创了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首次总包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建筑,也首次实践了运用总包的总管理总协调的手段和高新施工技术完成了该幢大楼,为上海浦东地区及外滩沿线增加了新景观。
二、应用新技术情况
1、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支撑,主楼核心商、复合巨型柱。
楼板等工程部位。
应用的总量达到了157000立方米。
金茂大厦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装水泥。
机械上料、自动称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外加剂和掺合料“双掺”技术,搅拌车运输和泵送浇筑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标准化程度。
并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2、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金茂大厦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采用定型加工的钢大模,所以在核心筒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主楼旅馆区环板与核心筒钢筋连接处,巨型柱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采用锥螺纹连接的施工技术。
整个工程锥纹接头共计58296只,通过对接头的试验及抽检结果均符合A级水平。
应用数量见下表:
新型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从七个方面改进了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改进刀具、滚丝轮的材质;改进了工具夹;增加自动定位装置;设置滚动上料架;端头冷处理,提高强度,保证A级接头标准。
使应用达到了高速、优质、低耗的目的。
3、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
金茂大厦的主体结构层高变化多,还存在墙体收分和体型变化。
共有3.2米、4米、5.2米等共8种高度,53层以上取消了原有的井字型内剪力墙,墙体厚度由850毫米逐步分四次收分至450毫米。
尤其在24~26、51~53、85~87层设有三道外仲钢桁架,给模板脚手的设计及超高层施工作业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为此,我们在主楼核心筒施工中,自行设计制造了“分体组合自动调平整体提升式钢平台模板体系”。
与国外先进模板比较,各项性能毫不逊色,同时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人民币。
成功地完成了高空解体和组装,解了利用一种模板体系在两种不同结构的施工技术,创新地采用了电脑自动调平技术控制系统提升的施工技术,及采用全封闭模板体系,使施工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造了一个月施工13层的施工速度。
电脑自动调平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952465391.1)。
该模板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已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巨型柱施工中,我们创新设计制造了“跳提式爬模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巨型柱施工时。
上部钢梁已安装就位,传统的模板脚手体系均无法圆满完成混凝土施工后的爬升问题。
该体系创新设计了伸缩吊臂,斜面滑板,顶伸式伸缩架,翻转开启式附墙等一系列专门的构件,使爬架能顺利跨越钢梁。
通过这些新型模板脚手的研究和应用,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主楼核心筒和复合巨型柱连续施工。
经专家鉴定,该模板脚手体系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高强混凝土技术
金茂大厦工程采用了C60和C50的高强度混凝土,基础底板均采用
C50混凝土。
主楼核心筒从地下至31层为C60混凝土,主楼核心筒从32层至62层为C50混凝土。
巨型柱从地下室至31层为C60混凝土,巨型柱从32层至62层为C50混凝土。
C60混凝土17488立方米,C50混凝土33708立方米。
其中主楼基础承台厚度4米,为13500立方米C50高标号混凝土,并一次性连续浇捣完成。
在如此大的高标号混凝土连续浇捣中,选择合理的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并采用“内散外蓄法”养护,内设冷却水管,薄膜草包覆盖,及电脑测温系统。
将混凝土内部温升峰值控制在100℃以内,使内外温差小于25℃。
加快了混凝土内部的降温速率,缩短了施工周期,只用了二个星期就完成了养护。
5、建筑节能技术
金茂大厦主要填充墙、防火分区隔墙等均采用空心砌块。
其中,120mm厚砌块4901平方米,190mm厚砌块49742平方米,250mm厚砌块1098平方米,300mm厚砌块3493平方米。
金茂大厦裙房屋面、主楼局部屋面也采用了屋面保温层。
其中,裙房屋面约7500平方米,主楼局部屋面约2500平方米。
6、硬聚氯乙烯塑料管的应用技术
在金茂大厦裙房基础底板施工中,采用了国内首次出现的大面积静力释放层技术。
φ100PVC管1184米,φ150PVC管511米。
将地下水通过大面积滤水层集中排到集水井,再通过泵抽至地面来释放和消减地下水对底板的浮力。
此项技术在纵横交错的盲沟中设置多孔PVC滤水管。
大面积静力释放层技术的应用,使裙房基础底板的厚度仅为0.6米左右,而按传统设计基础底板厚度至少要1.5-2.0米,比传统做法薄0.9m 左右。
7、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金茂大厦主楼基础承台为C50高标号混凝土,方量13500立方米。
在配合比设计中,我们掺入了一定量的磨细粉煤灰,发挥其“滚珠效应”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并因此取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同时,在砌筑砂浆拌制过程中,也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
粉煤灰的用量约4500吨,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
8、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
设计要求在金茂大厦基础底板下施工防水层。
防水材料采用美国胶体公司的纤维装单夹防咸水CR膨润土防水膜、膨润土填缝剂和多用途
膨润土粉粒。
防水膜用于大面积铺贴,填缝剂和多用途粉粒用于嵌缝、填补空洞。
CR膨润上的用量约23608平方米。
CR型膨润土防水系列材料是一种柔性的高强度聚丙烯纺织物和火山灰钠基膨润土的复合物,它的技术特点是:遇水膨胀,柔软、高强度,抗污染,抗老化。
它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了国内防水材料的种类,为今后新型防水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
9、现代管理技术与计算机应用
金茂大厦工程的信息量大、范围广,针对这种情况,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财务管理、合同预算、人事档案管理、施工计划管理、施工方案的设计和编制、施工翻样图的绘制、深化图纸的设计等均采用了计算机管理软件。
10、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在金茂大厦的施工过程中,我们还应用了“超大超深基坑的支护技术”、“高精度测量技术”、“大型垂直运输机械应用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
金茂大厦地下室开挖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坑周长570米,开挖深度19.65米,土方量达到了32万立方米,是上海地区软土地基施工中开挖面积最大,开挖深度最深的基础。
在基坑围护方面,我们设计了空间桁架式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技术,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又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眼睛”,尤其在金茂大厦这样规模的建筑物施工中,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
我们在施工中采用WILDT2经纬仪、DII600激光测距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采用极坐标结合直角坐标法进行轴线放样,用天顶倒锥体法进行严格的测量复核,用往返水准控制高程。
针对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不同的压缩、收缩和沉降,采用预先控制的修正补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金
金茂大厦推广应用新技术使我们尝到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甜头。
不但节约了能源和资源,而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共计节支近2500万元。
同时,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建筑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程,培养了一批新技术应用人才,全面提高了建筑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带动了一批新兴科技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显示出科技生产力的巨大
潜力。
四、体会与建议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解决工程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其中许多单项技术不仅具有中国的特点,而且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建筑技术的整体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筑施工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
提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符合节材、节能、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并能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和施工生产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浪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