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籍作家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44.05 KB
- 文档页数:3
会宁杨华的简介
会宁杨华,男,汉族,1965年生于甘肃省会宁县。
198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批评等领域。
近年来,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多部著作。
曾获得多项国内外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文化等领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2008年第3期敦煌研究NO 1312008 (总第109期)DUNH U ANG RESEARCH T OTAL 1095全敦煌诗6与张锡厚先生伏俊琏(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收稿日期:2007-10-02作者简介:伏俊琏(1960- ),男,甘肃省会宁县人,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全敦煌诗;敦煌文学;敦煌诗歌校勘整理;张锡厚中图分类号:G 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64-042006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皇皇20大册的5全敦煌诗6,这是近年来敦煌文学文献整理的又一重大成果。
本书的顾问是著名学者周绍良先生,主编是著名敦煌文学研究专家张锡厚先生,而我则忝列副主编。
这些署名是书出版后我才知道的,现在周、张两位先生都已作古,我有义务把我知道的这套大书的编辑情况作一说明。
张锡厚先生是当代全力研究敦煌文学的少数学者之一,他在敦煌文学研究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毋庸我评述。
从1980年出版5敦煌文学6起,他先后向学术界奉献了5王梵志诗辑校6、5王梵志诗研究汇录6、5敦煌赋汇6、5敦煌本唐集研究6、5敦煌文学源流6等数以百万字的敦煌文学论著。
5全敦煌诗6是张先生最后奉献给敦煌学界的一件礼物。
本书的最初编辑缘起我不知道。
2001年初,张先生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青年教师秦丙坤同志承担5全敦煌诗6中5诗经6的校辑工作,秦丙坤是我和赵逵夫教授的研究生,所以张先生又给我写信,要我给丙坤同学做指导。
但过了大半年,张先生又给我写信,说秦丙坤同志要去攻读博士学位,请我承担校勘敦煌本5诗经6的工作,说5全敦煌诗6是周绍良先生亲自负责的,让我参加也是周老的意见。
我当然不能推辞了,因为在此之前,我曾仔细阅读过潘重规先生5敦煌诗经卷子研究论文集6,并对照新出版的图录本初步校读了敦煌写卷中抄录的200多首诗篇,撰写了5敦煌3诗经4写卷的文献价值6,提交1999年在桂林召开的5诗经6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 bei U ni ver s i t y of E co nom i e s(Phi l osop hy8L.S oc i al.S c i enc e s)V01.24N o.6亲戚圈与走亲戚——以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韩村为例韩学谋(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以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自己曾生活过的小山村(笔者称为韩村)的人们走亲戚为基础,提出了“亲戚圈”的概念.并试着对此进行人类学的描述和解读并以此重新解释中国汉族的过年现象.关键词t会宁县l走亲戚f亲戚圈}习俗距离会宁县城50余公里的韩村是个小自然村.人口不到500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代以农耕为生.以农事为业.以耕读传家。
据《会宁县志》记载.会宁县“春秋战国皆为秦地.疆界本为羌戎所居。
”东汉设祖历县”.“三国始置会宁县”。
会宁人“人性真纯、尚俭约、习仁义、勤耕稼畜牧.无复寇盗”。
一、亲戚圈概念对于“走亲戚”.我们根据有限的经验观察。
可以给一个简明定义。
韩村人的“走亲戚”是一种较大范围的、具有跨宗族性质的交往方式。
它施行于居住在同一村子或跨村子的村民之间.把散布于同一村子或跨村子的。
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们连接在一起的一个个循环圈,称它为“亲戚圈”。
亲戚圈内的人们不但进行一种亲情的联络.而且也进行礼物交换。
这种“走亲戚”行为.也受到一定的规则制约。
(1)走亲戚成员的资格:一般要进入少年期.有独立行事的能力.懂得一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及人际交往的礼节时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走亲戚成员。
(2)走亲戚成员关系:走亲戚是在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进行.这种血缘关系一般以女子的嫁娶关系.亦即通婚关系为纽带.其原则是“一旦亲戚.总是亲戚”.这种亲戚关系.不但是一种亲情,而且还时常是有一种帮助或被帮助的互助伙伴关系.有利于化解个别家庭困难。
217作者简介:冯娜娜(1987— ),女,汉族,甘肃会宁人。
主要研究方向:红色文化及革命文物。
红色教育基地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搭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平台,用党的历史、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学习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人物先进事迹过程中,触及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实现心灵和精神的洗礼,不断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基本概况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占地面积4.2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建设的革命遗址。
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辉煌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
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将帅碑林长廊、地球上的红飘带、会师遗址等10余处;有革命文物1127件,其中珍贵文物107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80件)。
自2008年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共计接待游客1200多万人次,10000多个团队的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等前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年接待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是全国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如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已成为人们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成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紧扣以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狠抓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红色旅游项目,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强化使命担当,夯实教育载体,创新宣传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成为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教育和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
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活动阵地。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先后接待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体达200余个,受教育人数达5万多人次,成为社会各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好评。
清华会宁籍在校及毕业生简介(2012-06-11 22:32:27)转载▼清华大学(41人)1.曹树良,男,汉族,1955年1月出生,会宁汉岔乡荆家坪村人。
1972年毕业于甘沟中学,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
现任清华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李云川,男,汉族,会宁二中毕业,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博士。
3.刘景城,男,汉族,会宁一中毕业,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博士。
4.刘星桥,会宁一中毕业,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
5.董海,会宁二中毕业,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
6.胡旭隆,男,汉族,会宁一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博士。
7.武晓峰,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会宁县韩家集乡人。
1985年会宁三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先后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和环境工程的双学士学位、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进行博士后研究。
现任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8.赵有健,男,汉族,1969年2月出生,会宁县郭城镇黑虎岔人。
1986年会宁三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先后获中科院沈阳计算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起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9.王弘,会宁二中毕业,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
10.王树虎,男,汉族,河畔镇中滩村人。
1991年会宁三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
11.王小军,1992年会宁二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
12.孙亚军,男,1977年9月出生,会宁县甘沟驿镇人,1994年会宁二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环境系,硕士。
现任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投融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新城开发、房地产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13.薛建团,男,汉族,1975年出生,会宁县土高山乡薛沟村人。
1994年会宁二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2001年攻读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2010年9月第8卷第3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Zhej i ang V ocat i onal A c ade m y of A r tS e pt em be r,2010V oL8N o.3徐海波文章编号:1672-2795f2010)03-0118-07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存在状态浅析——以甘肃省会宁县南门村徐川社眉户戏10年来演出情况为例摘要:自2000年起,笔者开始关注流行于甘肃省会宁县丁沟乡南门村的眉户戏演出,并以南门村徐川社的“演出团体”①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自己的观察、参与,可以看出它发挥的功能在日渐减小,和我国其他民间文化一样,存在着走向衰亡的危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眉户戏;会宁县;徐川社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B r i ef A na l ys i s of E xi st enc eC ondi t i on of I nt angi bl e C ul t ur e of M us i c—TaI‘i ng t he Per f or m a nc e of M ei hu O per a i n Ten yea r i n X uch uanN a nm e n V i l l age H ui ni ng C ount y G a n s u Pr ovi nce as an E xa m pl e×U H a l-boA bs t r ac t:Fr om t he year of2000,t he a ut hor st ar t ed t o pay at t ent i on t o t he per f orm ance of m ei hu oper apopul ar i n X uch uan N anm e n V i l l age H ui ni ng C ou nt y G ans u Provi nc e,a nd t ak es t he per f orm ance ass oci a-t i on i n X u C hu an N anm e n vi l l age af t t he m ai n r ese a rc h obj ect.T hr ough obser va t i on a nd pa r t i c i pat i on,t h e aut hor f i n ds out t hat t he r ol e i t pl ays i s r educi ng,a nd is de cl i ni ng l i ke ot he r f ol k cu l t ur e s i n our count r y.K ey w ords:i nt angi b l e cul t ur e;m e/hu oper a;H ui ni ng C ount y;X u C hu an会宁县地处甘肃腹地,是笔者老家,此地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2200米以上”…。
100多名会宁籍博士的资料张自和1944 年11 月23日生,现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沙勇忠1968年7月生,平头川乡人,武汉大学情报专业博士,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万同1964年10月生,头寨子人。
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兰大基础数学研究所所长。
武生智1964年6月26日生,2003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忆春1970年生,青江驿乡人,2000年攻读兰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王文1957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教学中心副主任。
刘玉冰1974生,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苏培玺1964年4月生,老君坡乡人,1999年考取中科院兰州分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职博士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张志斌1965年9月生,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西北师大任教,现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冯曦明1964年7月生,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
张兵1965年1月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蔡宝来1965年生,新塬镇人,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学强男,1971年生,白草塬镇人,1996年考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杨勇男,1967年7月生,大沟乡人,1998年攻读兰州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兴武男,1962年生,丁沟镇人,博士,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柴守玺男,1962年出生,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俊义男,1957年12月生,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作物耕作栽培系主任、教授、博导。
孙万仓男,生于1957年4月,博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教授、博导。
邵军祥,(1964~)出生于甘肃会宁,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诗神》《黄河诗报》《当代诗坛》《飞天》《新诗文大观》等五十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四百余首(篇),部分诗作被选入三十多种选本,本人业绩被编入《历代陇中艺林人物》辞书,获2013年“华夏情”诗歌邀请赛一等奖和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优秀奖。
兼任《中国网络诗歌学会》编辑,渭河源诗社顾问。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文集《爱的潜流》,散文集《故土魂音》。
诗观:诗,是生命自强不息的搏动,是人类崇高精神的结晶,是世界丰富优美的回声。
它应当使人感受到一种力,一种爱,一种永恒的精神。
一首真正的好诗,都是对真善美的一次充满喜悦的重新发现,诗用自己的温柔、美丽和大爱讴歌生活。
陇籍客居现当代诗人作家及文化学者名录选辑(按出生年月排序/1891-1989/2022年版)安任山(祖籍甘肃通渭,高教,历史学学者)汤用彤(出生甘肃渭源,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卫聚贤(祖籍甘肃庆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李满天(祖籍甘肃临洮,革命作家、编辑、记者)常林炎(祖籍甘肃通渭,高教,古典小说专家)霍松林(祖籍甘肃天水,博导,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罗锦堂(祖籍甘肃陇西,文学博士,博导,文学家、佛学家、曲学及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刘发俊(祖籍甘肃临洮,民族民间文艺家、《玛纳斯》史诗专家)孟丁山(祖籍甘肃兰州,作家、编审)马俊民(祖籍甘肃临夏,硕导,作家)郝关中(祖籍甘肃武威,作家、编辑、译审)李作祥(祖籍甘肃临洮,作家、文艺评论家、编审)裴苍龄(祖籍甘肃民勤,硕导,刑诉法学专家)李思孝(祖籍甘肃礼县,博导,文艺理论及美学家、作家)朱英武(祖籍甘肃渭源,作家、编辑、译审)洋雨(祖籍甘肃定西,原名杨玉才,作家、诗人、编辑)张武(祖籍甘肃渭源,作家)王戈(祖籍甘肃陇西,原名王斌,高教,作家)阎好荣(祖籍甘肃民勤,作家、编辑)雷达(祖籍甘肃天水,原名雷达学,文艺评论家、作家)王也(祖籍甘肃天水,诗人、作家、记者)张涛(祖籍甘肃通渭,作家、新闻学学者)张寿年(祖籍甘肃武威,作家、诗人)杨显惠(祖籍甘肃东乡,作家)王作人(祖籍甘肃灵台,作家、编辑)汪开国(祖籍甘肃陇西,社会学学者、作家)郭中堂(祖籍甘肃陇西,人文历史学家、书法家)黄怒波(祖籍甘肃兰州,诗人、企业家)李建军(出生甘肃兰州,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人体工程学专家)杨志今(祖籍甘肃民勤,文艺理论家、作家)牛汝极(祖籍甘肃天水,哲学博士,博导,民族学家、民族宗教及古文献专家)宁新路(祖籍甘肃武威,作家、编辑)吴天智(祖籍甘肃古浪,作家)林少雄(祖籍甘肃陇西,文学博士,博导,影视学家、人文艺术学者)孙明君(祖籍甘肃静宁,文学博士,博导,古典文学专家)雪漠(祖籍甘肃凉州,原名陈开红,作家)吴文科(祖籍甘肃清水,博导,曲艺学家)田学斌(祖籍甘肃会宁,作家、经济学专家)张培合(祖籍甘肃宁县,作家、文化学者、企业家)杨万勇(祖籍甘肃陇南,作家、诗人)吴强(祖籍甘肃陇西,作家)第广龙(祖籍甘肃平凉,诗人)汪世荣(祖籍甘肃陇西,法学博士,博导,法学家、法律史专家)武砺旺(祖籍甘肃兰州,诗人、文艺理论家)周占华(祖籍甘肃平凉,作家、编辑、记者)韩建业(祖籍甘肃通渭,历史学博士,博导,考古学家)阿慈(祖籍甘肃定西,原名孙云乾,作家、诗人)马海轶(祖籍甘肃通渭,作家、诗人、编辑)秦岭(祖籍甘肃天水,原名何彦杰,作家)石锡铭(祖籍甘肃陇西,地方文献学者)许锋(祖籍甘肃兰州,作家、传播学学者)漆思(祖籍甘肃会宁,哲学博士,博导,社会学学者)王族(祖籍甘肃天水,作家、编辑)堆雪(祖籍甘肃榆中,原名王国民,军旅诗人)五五(祖籍甘肃古浪,原名沈学武,作家、诗人、记者、编辑)张新兰(祖籍甘肃酒泉,作家、自媒体编辑)杨新生(祖籍甘肃天水,作家、诗人)于光明(祖籍甘肃某地,作家、诗人)黄重文(祖籍甘肃通渭,作家)李军芳(祖籍甘肃通渭,作家、自媒体编辑)唐新运(祖籍甘肃民勤,作家)张晴(祖籍甘肃岷县,作家、自由撰稿人)李建军(祖籍甘肃靖远,记者、作家)支禄(祖籍甘肃定西,作家、编辑、记者)辛荣桢(祖籍甘肃秦安,作家、诗人)邵维增(祖籍甘肃天水,作家)叶梓(祖籍甘肃天水,原名王玉国,作家)了一容(祖籍甘肃临夏,原名张根粹,作家)张刚(祖籍甘肃通渭,作家、记者)姬英明(祖籍甘肃平凉,《姬氏道德经》传人,文化学者)王小兵(祖籍甘肃天水,学者、作家)左存文(祖籍甘肃陇西,文学博士,高教,作家)任祚旺(祖籍甘肃陇西,高教,作家、画家)姬长有(祖籍甘肃陇西,作家、诗人)王托弟(祖籍甘肃秦安,作家、律师)书桐(祖籍甘肃通渭,高教,作家)柴广翰(祖籍甘肃会宁,作家、编辑、记者)高有鹏(祖籍甘肃通渭,诗人)党琦(祖籍甘肃古浪,诗人)说明:旨在启示后学。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68Vol.2001 会宁县不可移动文物总体概况说起会宁县,不得不提会宁县的红色文化。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这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会宁境内除了红色革命文物外,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牛门洞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堡子红军战斗旧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窠粒台遗址、石石湾遗址、甘沟驿遗址、关川道堂、老人沟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慢牛坡红军战斗旧址、大墩梁红军战斗旧址、范湾墓群、武举城遗址、郭城驿遗址、铁木山古建筑群、蟠龙山卧虎寺、北极莲花山龙凤寺、厉河月牙堡城址、早期猛犸象化石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处。
2 会宁县不可移动文物特点2.1 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据考古调查,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会宁境内开始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设祖历县;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
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处。
会宁县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全县域内,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
田野文物并不集中,尤其是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远离人类聚居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田野文物的保护,同时也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难度。
会宁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见表1。
2.2 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会宁境内有古老的猛犸象化石点,有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宋代的西宁城遗址,有明代的甘沟驿遗址,有清代的关川道堂,有近现代的革命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时间跨度极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宁的这片土地上都有重要的文化遗存,而保护这些遗存是我们基层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动力。
不可移动文物的种类就更加多样了,有化石、遗址、墓葬、建筑、革命文物等。
甘肃走出的历代名人,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甘肃省历史名人:伏羲: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故地在古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陇南)一带,《史记》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
”据郦道元《水经注》:“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 1992年8月,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 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
其《渭水篇》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
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
庖羲之后有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秦非子: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
陇西人。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
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大秦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祖籍陇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
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
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城县人。
清代甘肃会宁籍士人著述研究清代甘肃会宁籍士人著述研究甘肃会宁地处中国的西北边疆,在明清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该地蕴藏着众多的贤才士人,他们以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为当地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研究清代甘肃会宁籍士人的著述,旨在探索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清代会宁籍士人在文化研究领域中表现出了充分的才华。
他们以文学、历史、哲学、诗词等方面的著述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昶和尹道林。
王昶(1768年-1831年),字康斋,会宁人,被誉为“北关三秀才”。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多见于《北关三先生诗文集》。
这部诗集以咏史抒怀和描绘风景为主题,表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的观察,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会宁诗坛的瑰宝”。
尹道林(1785年-1841年),字永年,与王昶齐名。
他以历史著述见长,所写的《会宁县志》被誉为“会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该书详细记述了会宁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王昶一样,尹道林也注重将个人的思考和观察融入到自己的著述中,使其更具有真实性和深度。
除了王昶和尹道林以外,还有许多其他会宁籍士人也有着重要的著述。
例如,朱彦龄(1809年-1882年)是一位学者和官员,他在官职生涯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著述。
他的代表作品是《滇黔道里杂记》和《黄土之赋》,涵盖了多种领域的知识。
他对于甘肃民族地理和历史的研究,对于后来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这些会宁籍士人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他们不仅关注当地的地理和历史,还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文价值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们的著述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士人的自恃和对文化的追求。
甘肃会宁籍士人的著述不仅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文化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会宁魏成章工作经历简介(最新版)目录1.魏成章个人简介2.魏成章的教育背景3.魏成章的工作经历4.魏成章的成就与荣誉5.魏成章的社会影响及评价正文【魏成章个人简介】魏成章,男,汉族,1963 年生于甘肃会宁。
他是一位富有成就的企业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魏成章的教育背景】魏成章从小就表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教育,并顺利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专攻企业管理,为自己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魏成章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后,魏成章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从基层做起,逐步晋升至高级管理岗位。
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魏成章的成就与荣誉】在魏成章的带领下,他的企业荣获了多项国内外大奖,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他本人也获得了众多荣誉,如“优秀企业家”、“杰出管理人才”等。
这些成就和荣誉都是对他多年努力和付出的肯定。
【魏成章的社会影响及评价】魏成章的成功不仅给他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他本人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捐赠了大量资金。
他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魏成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肃会宁籍作家简介(令琪清整理)1)孙志诚甘肃作协会员。
1944年生,甘肃会宁人。
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1990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2)李文衡中国作协会员。
1944年生,甘肃会宁人。
大学毕业。
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评论《知识劳动美的审美价值浮沉》、《新人形象的美及其个性差异和多层次结构》、《文学结构美与时空观念》,《权德舆文艺观浅论》、《非理论心理和非理性心理描写》、《论崛起的新诗学》等。
3)林野中国作协会员。
本名符晓波,1964年生,甘肃会宁人。
任《敦煌》诗刊主编,《甘肃理论学刊》副主编,副编审。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纸船》、《灯》、《黑的白》,散文集《大河魂》(合作)、《轻叩家园》。
发表散文、诗歌及文艺评论600多篇。
作品曾多次被转载、选入文集、译介国外。
诗歌《水的回忆》获《诗刊》社与山西省文联等七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新田园诗歌大奖赛二等奖,系列散文《乡村寓言》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敦煌文艺奖,评论《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流变与趋向》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4)牛庆国中国作协会员。
1962年生,甘肃会宁人。
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先后在《诗刊》、《星星》、《飞天》、《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组诗作品。
诗集《热爱的方式》入选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长诗《红旗红旗红旗》被列为中国作协2005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曾获甘肃省第三、四、五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诗刊社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等奖项。
有作品入选数十种权威选本。
2008年获首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5)苏醒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
本名苏震亚,1955年生,甘肃会宁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届文联委员。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英文版叫作《Red…Star…Over…China》)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第五次战役仍没有定局。
它没有能达到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预期目标,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把红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
”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的“把红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中的“新根据地”就是陕西延安。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以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革命遗迹、革命遗址,而文章要说的则是红军会师旧址院内文庙大成殿里保存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明代文庙大供桌,它具有“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至高无上的“身价”,它让我们想起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那些优秀儿女,在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而光辉的形象。
1 修建文庙大成殿是因为会宁人历来重视教育崇文修德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甘肃省会宁县,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匙”之称,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设立祖厉县,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会宁由此闻名中外。
甘肃会宁不只是“会师圣地”,还是西北教育名县,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号。
所有这些,都是与“会宁人历来重视教育崇文修德”分不开的。
1.1 文庙的“文”指的是孔夫子——历代文人的祖师爷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是读书人和文化人心中的“祖师爷”。
1.2 文庙的“庙”就是孔夫子庙——读书人心中的圣殿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也由此,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已经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首发式领导致辞首发式领导致辞内容简介:首发式领导致辞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铜城六月,惠风和畅。
在这热情洋溢的美好时刻,靖远师范学校,白银市作家协会在这里隆重举办靖远师范93届校友马绍埔同志的长篇小说《回望关川》首发仪式,共同分享他的创作成果,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在此,我谨代表白银市作家协会表示热烈地祝贺!马绍埔同志是我市会宁籍人,现在新疆工作。
多年来,他情系家乡,关爱家乡,以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历时七年时光,在教学之余完成了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记忆和怀念,以一个回族知识青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关川回汉民族的生存与奋斗,苦难与抗争的创业史和艰苦奋斗、自强图存的奋进诗。
这部小说以会宁关川一个回族家庭颠沛流离的命运为主线,牵出了那个年代整个甘肃的历史事件,年代跨度大,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后35年的历史;地域面宽广,包含了陕甘宁三省;人物众多,先后有近400个鲜活的人物活跃在书中;语言朴实、活泼,土语特点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民俗风情显著。
是一部展示民国风情、倡导大爱的史诗巨篇;是一部演绎西部回汉民族悲欢离合,风云变幻的情感交融史。
在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多元文化的今天,《回望关川》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具有不同寻常的划时代的意义。
白银缺乏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处偏远之地,文化地理区位劣势明显。
白银的文化交流疲乏,作家大都自我封闭,各自为阵的思想浓厚。
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为什么那些经济比较繁荣、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文化也很发达。
就是因为发达地区交流广泛。
因为有交流,才会有灿烂生命。
一溪活水才会浪花四溢。
你在北京、上海,你融入的是世界文化中心,你在甘肃,你只能融入到全国文化中心,我们的信息、资源相对于他们,要落后好几年,你拼命超越自己,都因为文化地理的先天限制,能超越多少都很难说。
如果你稍微自我感觉良好一下,再回头去看,已是百年身了。
一个作家不是为一个地区写作,也不是为一类人写作,他应该是为人类写作,为自己的灵魂写作,应该有大视野、大胸襟,应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应该有坚实的文化自觉。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
2、体会场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领悟优秀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
[导入新课]
导入语:有一群党的好干部,他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作出
了自我牺牲,这不是一般的牺牲,而是我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故事感天地、泣鬼神,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下面就让我们零距离接触这些伟大的灵魂。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资料
周梅森:男、1956年生,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人间正
道》
《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等;《中国制造》通过描写平阳市十几
天发生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一批为民请命甘愿牺牲自我的领导干部
式和普通群众,同时也揭露了个别腐败分子的丑恶形象。
2、掌握字词:给加横字注音
圩()堤坍塌()瘫()泵()踹()消耗殆()尽湿漉漉()气喘吁吁()徒()步
3、复述课文内容:
[合作探
究]
1、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课文开头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又有何作用?
4、田立业、胡早秋他们明知死亡随时威胁着自己,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为什么呢?
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的含义。
[当堂达标]
1、形似字注音组词
2、依课文故事情节填空:
发现险情()转移群
众()
3、田立业与胡早秋的性格有什么异同?。
甘肃会宁籍作家简介
(令琪清整理)
1)孙志诚
甘肃作协会员。
1944年生,甘肃会宁人。
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1990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2)李文衡
中国作协会员。
1944年生,甘肃会宁人。
大学毕业。
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评论《知识劳动美的审美价值浮沉》、《新人形象的美及其个性差异和多层次结构》、《文学结构美与时空观念》,《权德舆文艺观浅论》、《非理论心理和非理性心理描写》、《论崛起的新诗学》等。
3)林野
中国作协会员。
本名符晓波,1964年生,甘肃会宁人。
任《敦煌》诗刊主编,《甘肃理论学刊》副主编,副编审。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纸船》、《灯》、《黑的白》,散文集《大河魂》(合作)、《轻叩家园》。
发表散文、诗歌及文艺评论600多篇。
作品曾多次被转载、选入文集、译介国外。
诗歌《水的回忆》获《诗刊》社与山西省文联等七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新田园诗歌大奖赛二等奖,系列散文《乡村寓言》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敦煌文艺奖,评论《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流变与趋向》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4)牛庆国
中国作协会员。
1962年生,甘肃会宁人。
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先后在《诗刊》、《星星》、《飞天》、《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组诗作品。
诗集《热爱的方式》入选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长诗《红旗红旗红旗》被列为中国作协2005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曾获甘肃省第三、四、五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诗刊社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等奖项。
有作品入选数十种权威选本。
2008年获首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5)苏醒
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
本名苏震亚,1955年生,甘肃会宁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届文联委员。
现为《白银文艺》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1984年在《定西文艺》发表处女诗《晨曲》后,先后在《陇苗》《飞天》《金城》《星星诗刊》《诗人》《绿风》《诗刊》《青年文学》《人民文学》增刊《甘肃日报》《长江日报》等省内外近30余家报刊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约120万字。
诗作《进城之初》、散文《冬日忆娘》分别收入庆祝建国50周年《甘肃文学作品选萃》(诗歌、散文卷),诗歌创作在《甘肃文学50年》中得到提名点评;诗《六盘神韵》等五首入选四种诗集选本。
中篇报告文学《这一片苏醒的热土》分获甘肃省政府奖,《人民文学》“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首届甘肃“黄河文学”优秀奖。
著有诗集《望远方》《抒情方式》《20世纪苏震亚抒情长诗选》,报告文学《透明的窗口》《走向辉煌》四部。
6)雅兰
中国作协会员。
甘肃会宁人,89年毕业于陇东学院。
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书评等一百多万字。
近年来,“红”系列长篇小说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
2005年12月由省文联主办“雅兰长篇小说研讨会”,数十篇评论文章见于报刊,并由甘肃电视台跟踪采访,先后制作了《生命的歌者》《为生活而歌》《魅力女人》等专题片。
06年5月特邀编辑《天地人生态》之《为禽兽喝彩》并荣获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7月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采风活动;长篇小说《红磨坊》获第五届敦煌文艺奖,《父亲的心结》荣获2010年中国散文年会奖。
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甘肃作家作品大辞典》《甘肃文艺三十年》《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白银志》《甘肃作家作品精选》等文献资料。
现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西部、红磨坊、稻草人文丛主编。
7)毓新
本名张明,笔名毓新,1961年生,会宁杨崖集人,大学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调入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已公开发表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三十多万字,先后刊载于《小说月报》(选刊版)、《朔方》、《飞天》、《小说月刊》、《芒种》、《短篇小说》、《中国校园文学》等省内外杂志,内容大多以故乡陇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为背景,通过求学、打工及经商等故土游子的踪迹辐射域外,叙写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及心理境界。
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女儿谣》于2010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校园小说《绿如蓝》于2011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8)陶耀文
1965年生,甘肃会宁人,男,研究生学历。
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白银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会宁县文联副主席、会宁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入以“颜柳”楷书,渐习“二王”、苏米行书,后习《张迁碑》为主的汉隶和武威汉简。
文学作品有《影子是根》、《春天的羊》等。
9)雁翎
甘肃省作协会员。
本名逯向军,1967年生于甘肃会宁。
著有长篇小说《护垫》、《爱也无妨》,长篇报告文学《时间的重量》,主编出版长篇励志读本《百姓英雄》,已在《飞天》、《芒种》、《山花》、《海燕》、《延河》等纯文学杂志发表过50多篇中短篇小说。
2003年6月创办“雁翎工作室”,采写了王石、潘石屹、任正非、陈启建、韩庆、岳建武等大量有阅读价值的新闻人物。
2006年参与策划了甘肃省第一档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直面》。
其创作的纪实文学《太平中国》系列在《兰州晨报》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