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诊治进展及护理启示
- 格式:docx
- 大小:31.02 KB
- 文档页数:6
精神科:抽动障碍患儿的护理(一)概述抽动障碍(TicDisorders)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的不自主运动障碍。
抽动的特征是身体某部位肌肉或某些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收缩运动,如眨眼、皱眉、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运动等,通常可伴有发生多动、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
抽动病程可呈短暂或慢性,也可以持续终生。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心理因素、躯体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发育障碍等有关。
一般认为抽动症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基础,其表现形式明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的波动则和精神紧张因素有关。
极少数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部分缓解后发展为慢性运动抽动、发声抽动或Tourette综合征,而后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因为它们常常共发于同一个家族。
(三)临床表现抽动症多见于男孩,常有抽动家庭史。
抽动伴有各种情绪紊乱者并不少见,尤其是伴发强迫症状和疑病症状,也可伴有特定的发育迟缓。
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而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一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1.短暂性抽动隙碍短暂性抽动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期和少年期,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3:1。
大多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较为局限。
一般以眼、面肌抽动为多见,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波动或部位转移,可向颈部或上下肢发展。
患儿可出现同一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的抽动。
最常见于头面部肌肉,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皱缩鼻子、鼻翼抽动、露齿、咬嘴唇、伸舌头、面颊肌抽动、伸缩颌部、点头摇头、颈肌抽动、头向一边倒、头部转动等。
亦可发生于上肢,表现为:手指弹动,手不停地抓握,一阵阵紧握拳头,前臂摆动,耸肩。
也可见于下肢与躯干肌,表现为:下肢一阵阵抽动,或脚趾一阵阵抖动,特别是步态、躯体的扭动或跳动。
又见于呼吸或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呃逆、叹息、呵欠、喷嚏、深呼吸、打嗝、吮吸、咂嘴,不停地清嗓子。
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心得体会模板标题:走出抽动症阴影:一位家长的治愈心得体会引言: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其困扰。
作为一位家长,我亲身经历了与抽动症斗争的艰辛与挑战。
然而,在殷切的希望和坚定的决心的驱使下,我走出了抽动症阴影。
本篇文章分享了我与孩子一同经历的治疗旅程以及获得治愈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其他家长在抽动症治疗过程中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了解抽动症:认知是治愈的第一步(500字)1.1 抽动症的定义和特征1.2 抽动症的病因与诊断1.3 抽动症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1.4 抽动症治疗的综合管理方法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寻求专业支持(600字)2.1 寻找合适的医疗团队2.2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2.3 接受抽动症治疗的各种方法介绍2.4 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三、促进家庭支持与理解:与孩子共同成长(600字)3.1 家庭的重要性3.2 如何与孩子沟通与相处3.3 家庭支持的角色与方法3.4 兄弟姐妹的角色与影响四、引导积极态度与自我管理(500字)4.1 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心4.2 引导孩子积极应对挫折与压力4.3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4.4 创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五、配合专业治疗与药物干预:综合治疗的关键(600字)5.1 抽动症药物治疗的原理与方法5.2 配合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5.3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调整5.4 专业治疗与家庭支持的结合六、坚持与希望:打造光明未来(300字)6.1 治愈的道路并不容易6.2 坚持是治愈的关键6.3 孩子的潜力和进步6.4 持续关注与支持的重要性结语:通过与孩子一同战胜抽动症的旅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家长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并获得专业支持,抽动症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其他家长,为他们提供勇气和希望,让我们一同为孩子的未来而努力。
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心得体会模板(二)标题: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心得体会引言: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常常会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不少困扰与痛苦。
传统古方中成药在治疗中的适应症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孔圣镇中丹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型多动症;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养心汤适用于心脾气虚型多动症;滚痰丸适用于湿热内蕴、痰火扰心型多动症。
(一)精神心理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精神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治疗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支持和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
精神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和指导。
帮助患儿消除得了这种“怪病”而产生的紧张和自卑心理。
医务人员应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本病,特别是要让家长知晓患儿所出现的症状是疾病本身的病态表现,而不是患鹅调皮或患儿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
同时要将疾病的性质和可能的转归向家属进行解释,让家长了解到抽动对患儿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明显影响,也不会因为抽动而使患儿变傻,更不会发展为精神病以达到消除患儿家长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顾虑,消除他们因不了解这类病情到底有多严重而出现的过分紧张与担心,并取的他们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家长对患儿正确教育及耐心帮助。
家长对患儿既不能关心又不能过于焦虑,不要带患儿反复求医就诊,不要过分注意与提醒患儿出现的抽动症状,更不要整天唠叨或责骂患儿所出现的这些异常动作,以免造成患儿的病情加重。
要给患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日常生活,要鼓励和引导患儿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要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不要贪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电影或电视,不要勉强患儿做一些患儿极为反感的事情,如强迫练琴、超额的课外作业等。
对于学龄儿童,要和学校老师和同学作好沟通工作,应向患儿的带教老师讲解有关的医疗知识,使老师能够理解患儿所出现的一些异常动作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或歧视患儿。
9:中国#间疗&CHINA'SNATUROPATHY,Apr2021Vol29No8儿童抽动障碍研究进展及预后分析吕玲玲1,杨曼「,郭新月「,王志如2,周正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可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该文通过分析并整理已有文献,简述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及预后建议,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儿童抽动障碍;发病机制;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845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2015年美国儿童TD的患病率为0.3%〜0.9%[1],我国TD总患病率为6.1%[],且部分患儿共患多种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品行障碍等,为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文阐述儿童TD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建议,以期为临床提。
1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TD的发生是遗传、免疫、神经生化、精神心理(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微量元素缺乏等[10]。
TD“癒疯”“肝风”“痉病”等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张氏医通•癒疯》言:“癒者,筋脉拘急也;疯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小儿稚嫩,对外界刺激敏感,易情绪波动,,肝失疏泄,可致气畅,故该病主要肝。
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为脏,主曲直动摇”为,肝风内动或肝亢均可引起抽动症状,可表现为眨眼、耸肩、肢体抽动等。
五脏关系密切,故该病亦可涉及其他脏腑。
肺为娇脏,易被邪侵,且肺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与天气直接相通,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因此易得“肺”病。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摘要: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表现在运动、言语和抽搐方面,是一种行为障碍类型的疾病。
本文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探究该病症的治疗进展,意在能够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点;治疗进展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儿童抽动障碍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类型。
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另外,罹患多发性抽动症的儿童经常会出现许多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需要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进行及时科学地治疗。
现阶段,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治疗上广泛应用的西医治疗方法为采用神经阻滞剂,比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等,亦或是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如利培酮、奥氮平等等,这些药物具有明显的疗效,但是伴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发挥着良好的治疗作用,相关方面的医疗专家需要针对中医疗法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与分析。
1.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和病症表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简单地运动抽搐、通常在眼睛与面部肌肉方面比较多见[1]。
部分小儿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搐,例如经常发出清嗓子的声音、干咳声等等。
抽动症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以面部的简单运动性抽动现象最为常见。
罹患这种疾病的小儿患者的病症表现为经常眨眼、皱眉、咬唇、张口、噘嘴、点头、摇头、扭颈、耸肩、清嗓子等等。
抽动症在发病时具有突然或是重复的特点,患者的抽动一般都没有目的性,且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动作能够受到主观控制,动作范围较小,通常只表现在患者个人的身体形态方面。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抽动部位都局限在某一块肌肉上,有时也表现在两组以上的多部肌肉发生抽动现象,同时抽动部位还会发生变化。
抽动症状在数周或是数月内还会发生部位转移,通常会向着颈部与躯干位置蔓延[2]。
儿童抽动障碍研究进展
刘娣;张瑛
【期刊名称】《长治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6)3
【摘要】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确,且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人们对儿童抽动障碍又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通过参阅已有文献,对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病因及发病机制,1.1遗传因素通过对TD患儿及其直系亲属调查研究发现,约3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TD患儿一级亲属患病率较正常人群一级亲属增加数十倍或数百倍,由此可见TD具有一定的基因易感性,但尚未证实其特定基因及遗传方式,有专家指出,该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有关[1]。
【总页数】4页(P237-240)
【作者】刘娣;张瑛
【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盐酸托莫西汀对儿童多动症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认知功能及抽动障碍程度的影响
2.抽动障碍症研究进展(下) 抽动障碍症研究进展
3.抽动障碍症研究进展(上)
抽动障碍症研究进展4.中医药从肝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5.抽动障碍儿童的家庭养育问题及养育体验——基于对抽动障碍患儿母亲的访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抽动障碍诊治进展及护理启示摘要:抽动障碍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逐渐升高,且常共病其他精神类疾病,给患儿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TD的发病机制、诊治进展及护理干预等予以综述,旨在TD治疗作用中护理可发挥的作用予以启示,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儿童,抽动障碍,中西医诊治,护理启示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多部位或单部位肌肉出现反复、不自主、快速的抽动为主要表现,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1]。
根据抽动的类型以及发病持续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Provisional tic disorder,PTD),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和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tic disorder,CTD)三大类。
本病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有研究显示,儿童TD的发病率约为3%[2],而我国儿童TD的总患病率为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3]。
由于TD患儿往往存在共患一种或多种精神类疾病,如强迫症和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因此,给患儿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和影响。
新冠疫情期间,约有45.3%患儿存在病情的反复,其中,学习压力与电子产品使用为两大影响因素,受其影响的人数高达79.4%、73.2%,明显高于既往显示的46.3%、16.4%[4]。
TD的治疗常见为药物治疗,但若患儿病情较轻,可仅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便可治疗,故临床中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关注[5]。
以下将对TD的发病机制、诊治进展及护理干预等予以综述,旨在探索护理在TD治疗作用的发挥并予以临床护理启示。
1.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其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均有密切相关性[6]。
例如:①遗传方面,多认为TD倾向于复杂的遗传模式,SLITRK1基因突变被认为是本病的易感基因,但尚未发现本病的致病基因;②神经生物因素方面,可能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异常、多巴胺过度敏感、突触前异常和调控失衡、谷氨酸信号增强等多种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
③家庭环境方面,不良的育儿方式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而引起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1.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方法2.1.1 西药治疗根据TD的发病机制,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可主要分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中枢性α2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
目前,TD的药物治疗全球缺少统一的方案,国内专家共识指出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为治疗TD的一线用药,可乐定和氟哌啶醇为二线药物;日本专家共识认为阿立哌唑为一线用药,利培酮为二线用药,氟伏沙明为TD合并强迫症的一线药物,托莫西汀则治疗TD共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7]。
药物治疗能够改善TD的症状,但总体疗效有限。
2.1.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TD可归纳为三种治疗思路:脏腑论治、病理因素论治、卫气营血论治。
①脏腑论治方面,医者多认为与肝、心、脾、肾、肺和胆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风热上扰”引发抽搐;《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到:“风木过动,则中土皆受戕,不能御其所胜”,故脾虚肝旺,引动内风;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故有医家指出TD是由肾志失于封藏所致[8];小儿“肺常不足”及“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外风引动内风,故平外风亦有息内风之效[9]。
②病理因素论治方面,多认为与“风”、“痰”、“湿热”有关。
“风者,百病之长也”,“百病多由痰作祟”,痰蒙清窍,阻滞经络,发为抽动。
③卫气营血论治方面,卫气固护机表,防止外邪侵袭,营气可化生血液,濡养筋脉,营卫不和,血虚生风,导致阴阳失衡,筋脉失养,发为抽搐。
2.2 非药物疗法2.2.1 中医外治法由于外治法可提升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依从性,故其治疗优势日渐凸显,临床中常用的中医外治法有针刺治疗、推拿治疗、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灸法、磁疗贴等疗法[10]。
针刺疗法作为应用最广的治疗选择,其可以进行单纯针刺治疗,也可合并其他治疗方法。
文献调研显示[11],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合谷穴、四神聪穴及三阴交穴为治疗TD的前六位选穴。
针刺疗法具有调理气机、调节头部经气和脑的功能、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以及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等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12-14]。
小儿推拿疗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法刺激,发挥调节经络,调通气血的功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其别气走与耳为听”,通过刺激耳穴同样可达到疏通经络、抗抽动的作用[15]。
2.2.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用于不适宜药物治疗的抽动症轻症患者,因其无副作用且效果较佳,逐渐备受关注,其中习惯逆转训练、综合行为干预及暴露和反应预防成为一线治疗措施。
习惯逆转训练于1973年所提出,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行为疗法,其核心为意识训练、竞争反应训练、社会支持,同时也包括泛化训练、放松训练、行为奖励等内容。
综合行为干预包括了习惯逆转训练的核心成分,通知增加了奖励及放松训练等内容,旨在教会患者再抽动先兆发生时,使用特殊技巧抑制抽动。
有研究证实,奖励内容的设置大大提升了TD患者的抽动抑制能力。
暴露与反应预防要求患儿忍受长于2h的抽动前不适感、抑制抽动的发生,但因时间过长,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治疗疲劳,故此研究相对较少。
2.2.3 心理教育治疗抽动症患儿常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有调查显示:8%-11%的青少年TD患者有过自杀意念,共患的精神疾病也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心理教育可通过对TD患儿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纠正对其的误解,减轻抑郁情绪,增强信心,改善抽动症状。
有研究显示:对TD患儿开展相应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改善其及家属对的疾病认知,缓解其负面情绪,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16]。
2.2.4 其他疗法神经调控技术、手术治疗以及补充与替代医学也被用于TD的临床治疗。
神经调控技术,如脑电生物反馈、重复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虽然TD的病理生理尚未完全阐明,但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异常与TD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相关神经调控技术,可降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改善抽动的严重程度[17]。
而手术治疗大多针对于难治性TD患者,通过双侧内囊前肢射频毁坏术,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抽动症状[18]。
3. 小结TD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类疾病,在儿童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成长。
针对轻症TD患儿,非药物治疗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其中临床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视。
启示我们在临床中应注重护患沟通与支持,引导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减轻其心理负担,进而改善其抽动症状,发挥治疗TD的作用。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15):1137-1140.[2] Knight T, Steeves T,Day L,et a1.Prevalence of tic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ediatric Neurology, 2012,47(2):77—90.[3] Yang C, Zhang L, Zhu P,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tic disorders for children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95(30): 4354.[4] 陈芯莹,杜淑娟,翁泽林,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居家隔离期间抽动障碍病儿病情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医药, 2021,25(6):1150-1153.[5] 马红霞,庞斯靖,章小雷, 等.抽动障碍儿童沙盘游戏分析评估表的编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3):280-283.[6] 翟倩,丰雷,张国富.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1):66-72.[7] Hamamoto Y, Fujio M, Nonaka M,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pharmacotherapy for tic disorders in Japan. Brain Dev, 2019,41(6):501-506.[8] 赵兴友. 强志定恐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肾志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9] 张晓慧, 马融, 戎萍, 等. 马融教授运用银翘散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邪犯肺证30例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3): 92-94.[10] 冯鹏, 史政刚, 孙治前, 等. 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医儿科杂志, 2021, 17(3):103-108.[11] 李楠, 白晓红. 中西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研究概况[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 11(1):36-40.[12] 邹天雨, 赵宇, 马莉, 等. 电针百会及神庭穴对抑郁小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20, 37(3): 59-62.[13] 谢晨, 赵娜, 杨文佳, 等. 针刺对失眠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8):94-97.[14] 田志伟, 李晓霞, 高树彬, 等. 高树彬调气解痉法针刺治疗发声性短暂抽动障碍(肝亢风动型)疗效观察[J]. 中医药通报, 2018, 17(1):55-57.[15] 卞菊, 郑波, 孙小迪. 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9, 26(3):434-435.[16] 张会英, 杨红梅. 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J].系统医学, 2019, 4(1):185-185.[17] 张晓月, 郭岚敏, 张秋, 等. 抽动障碍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1, 36(2):232-236.[18] 李玉辉, 赵开, 赵国栋, 等.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