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江苏大学842T课程网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江苏大学课程教课设计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学时:
学时分派 :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讲课时间:~学年第学期讲课班级:
学生人数 :人
开课学院:
任课教师 :
采用教材
第一章
主要知识
点及教课
用时安排
备注(实
验、上机、
课外学习
等安排)
本章教课目的:
本章教课内容纲要:
本章教课要点、难点及相应的教课方法、手段:教课反应(作业、测试、答疑、沟通等状况):
第二章
主要知识
点及教课
用时安排
备注(实
验、上机、
课外学习
等安排)
本章教课目的:
本章教课内容纲要:
本章教课要点、难点及相应的教课方法、手段:教课反应(作业、测试、答疑、沟通等状况):
课程教课小结:
课程查核及教课目的完成状况:
教课反省(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良方案:
系(教研室)审查建议:
系(教研室)主任:。
Petri网原理(The Theory of Petri Net)学分数3 周学时 3课程性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选修课预修课程: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数理逻辑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Petri网原理的基本内容,并对采用Petri网进行系统模拟以及在描述同步和拓扑等方面的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和体会,初步培养学生通过Petri网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内容:Petri网系统和通用网论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Petri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采用Petri网进行系统模拟以及在描述同步和拓扑等方面的思想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Petri网来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书:《Petri网原理》,袁崇义,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参考书:[1]T. Murata. Petri Nets: Propert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V ol. 77, No 4, April, 1989, pp. 541-580.[2] W. Reisig, Petri Nets, An Introduction. EATCS, Monographs o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W.Brauer, G. Rozenberg, A. Salomaa (Eds.), Springer V erlag, Berlin, 1985.[3] C. Girault, R. Valk. Petri Nets for Systems Engineering: A Guide to Modeling,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2002, ISBN: 3-540-41217-4.[4] Petri Nets World. Available: http://www.daimi.au.dk/PetriNets/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基础算法一、网和网系统(学时数:3)教学内容1.实例2.基本定义教学要求1.理解Petri网的概念。
〔项目名称〕网络学习平台用户使用手册编制人员:彭良莉编制部门:协同应用部门审核确认金智教育〔此处键入用户名称〕〔此处键入第三方名称〕签字:日期:签字:日期:签字:日期:修改记录表目录1关于本手册 (5)2系统介绍 (5)3客户端安装 (5)3.1课件制作工具 (5)4操作约定 (8)5系统使用 (8)5.1系统功能框架 (8)5.2教师 (8)5.2.1用户登录 (8)5.2.2学习平台首页 (9)5.2.3我的课程 (11)5.2.4课程网站 (17)5.2.5作业管理 (35)5.2.6自测管理 (43)5.2.7考试管理 (48)5.2.8课程评价 (57)5.2.9学习统计 (58)5.2.10教学答疑 (59)5.2.11教学笔记 (59)5.2.12作业库 (60)5.2.13试题库 (61)5.2.14试卷库 (63)5.3学生 (64)5.3.1用户登录 (64)5.3.2学习平台首页 (65)5.3.3申请学习课程 (67)5.3.4我的课程 (68)5.3.5作业 (71)5.3.6自测 (72)5.3.7考试 (72)5.3.8评价 (73)5.3.9个人学习统计 (74)5.3.10我的提问 (75)5.3.11我的笔记 (76)5.4公用模块 (77)5.4.1修改资料 (77)5.4.2消息中心 (79)6常见问题处理 (84)7附录 (84)7.1Word试卷包样列 (84)1关于本手册本手册面向的用户是教师、学生。
该手册简单地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情况和具备的功能,并对所有功能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2系统介绍学习平台是一个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平台。
老师可以设置课程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考试、自测,学生允许学习课程后,可以浏览课程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此外系统还提供了课程论坛,供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入了课程评价体系,老师可以查看学生反馈的课程评价意见。
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是一本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料,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能力。
本教材的编写团队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使学习者在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
下面将从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材结构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由教材和配套练习册两部分组成。
教材部分涵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模块,由基础课程和进阶课程构成。
基础课程适合初学者,通过各种实用的场景对基本词汇和语法进行介绍,帮助学习者初步掌握英语基本技能。
进阶课程则更加深入,涉及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材内容该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教材中的文章涉及科技、文化、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习者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外,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也包含了真实生活中的对话和讲座,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
三、教材特点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有以下几个特点:1. 突出交际能力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丰富的交际活动和口语练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
2. 注重语境教学:教材中的例句和练习都注重语境,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和语法的用法,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3. 强调学习策略:教材中特别关注学习策略的训练,引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 引入互联网资源:教材提供了一些互联网资源的引导,鼓励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扩展学习,提高信息获取和交流技能。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教材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和使用。
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高效的学习平台,促进学习者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江苏大学英语教材第四版是一本经典且实用的英语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语言技能训练。
高纲1349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942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南京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为江苏省自学考试“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或相关专业专科段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不进行理论考试而仅参加实践考核的课程。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网页设计和制作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动手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并能熟练使用相关工具软件。
二、课程目标网页是互联网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
本课程从实际应用出发,培养学生了解网页设计和制作基础知识,学习和初步掌握:网页设计和制作、网页编写语言及网站规划和管理的实际能力。
通过课程实践考核,要求学生能上机实验验证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制作、修改或完善指定内容的网页,初步掌握网站建设和开发流程、熟悉站点的上传和维护并能独立解决网页编辑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布常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Fireworks和Dreamweaver软件界面,并能熟练独立进行操作;2.重点掌握Fireworks画布、图层、修饰位图、绘制矢量图形、文本特效的操作;3.重点掌握Fireworks图像切片、元件与实例的操作,并灵活运用;4.重点掌握Dreamweaver基础网页制作、链接的使用、插入多媒体元素的操作;5.重点掌握Dreamweaver表格、框架、模板的灵活应用。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程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因此,要以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作为先导课程。
在学习完毕本课程后,将来可以为“网络信息编辑”、“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或进行本科段的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Fireworks CS4网页高级应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在第二章中,已经了解了Fireworks中使用选取框、缩放、裁剪、钢笔、橡皮图章、文本等工具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操作,以及运用滤镜、阴影和光晕等来设置对象效果。
《网络组态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612026课程中文名称:网络组态控制技术课程英文名称:Network Configu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课程类型: 通识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专业实践课 专业方向课 公共选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学分/学时:1.5学分/32学时(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与PLC控制技术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践、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自动化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其功能是通过典性的项目任务教学方式,采取情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项目任务的设计分析能力、对设计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气与PLC控制技术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较完备的计算机组态软件和触摸屏技术知识、较强的设计能力、拓展能力;与后续课程生产过程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较好的自动化技术设计和实践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课堂理论教学四、考核方式及要求1.《网络组态控制技术》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考查。
课程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2. 《网络组态控制技术》课程成绩考核分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应百分制总评成绩中的 100-90、89-80、79-70、69-60 和 60 分以下)。
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例题的讲解及适当的思考题,保证讲课进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的气氛。
2.课程讲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线上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实行互动研究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网络组态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要求课前必须阅读教材的相关部分和参考文献;课上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积极进行教学互动交流。
(二)课程实施与保障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教材:《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应用教程》,孙亚灿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9年。
江苏大学优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江苏大学优秀课程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以教材为主,系统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实践操作: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讨论与交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课程知识,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目,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保证实践操作环节的顺利进行。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628课程中文名称:交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eIeCOmInterchangeTechnique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2.5学分课程学时数:40学时(32+8)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一、课程简介随着通信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标准不断出现,交换系统从单一的链路接续变为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信息数据可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
自80年代以来,各类交换设备层出不穷,如程控数字电路交换设备、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设备、为适应宽带业务需求的帧中继和异步转移模式的交换设备、适应基于TCP/IP的网络的路由交换设备及处于初级阶段的光交换设备等。
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类交换技术已经成为相应专业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各类交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交换的定义、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交换网络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类接口电路的租用、交换系统的存储程序控制、呼叫处理过程、交换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信令的基础知识和NO.7信令系统、ATM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ATM交换的呼叫控制所涉及的协议过程和实现的机理、IP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技术以及光交换元件、光交换技术及发展前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交换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教学内容: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交换技术分类;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理解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了解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重点:交换技术分类和交换技术的发展。
难点:步进制和纵横制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电路交换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核心;电路交换接口;电路交换机的软件控制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交换网络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电路交换软件组成和特点,呼叫处理程序和程序的执行管理的工作原理。
空间解析几何
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空间解析几何
英文名称:Space Analytic Geometry
学分:3
学时:45 (其中: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内容:《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和非师范)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包括:空间直角坐标,向量代数,直线和平面,常见空间曲线和曲面,坐标变换,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用代数的方法研究空间几何的一些问题,而坐标法、向量法是其基本方法。
选课对象:数学各专业1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平面解析几何
教材:蔡国梁等主编,解析几何教程,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解析几何课一直是数学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之一。
解析几何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是由于遇到难以用初等几何、初等代数等常量数学来解决的问题后,人们就相继转而研究变量数学,因此,作为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产物——解析几何就问世了。
解析几何的创立者是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两位法国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和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他们把以往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数”与“形”统一起来了,并在数学中引入了变量的概念,从而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
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平面推广到空间,表示方法上是从两个坐标推广到三个坐标,因而从研究平面图形的问题中很自然地跨入到研究空间图形的问题中。
到了十九世纪后,该学科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但作为二维和三维解析几何所研究问题的代数推广,人们又开始讨论四维解析几何和n维甚至无穷维的解析几何。
正当解析几何蓬勃发展的时候,以光滑曲线、曲面为其研究对象,且以数学分析和微分方程为研究工具的一门几何学的新学科——微分几何诞生了。
虽然微分几何的研究手段不同于解析几何,但是微分几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解析几何的成果,这就使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常常交织在一起。
到了二十世纪,迅速发展的两个新的宽广的数学分支——泛函分析和代数几何,也都可以看作是古典解析几何的直接延续。
因为前者是综合应用函数论、几何学、代数学的观点来研究无穷维向量空间及其上的函数,它的重要分支——希尔伯特空间及其中的自共轭算子谱分析理论可以看作是无限维向量空间的解析
几何学;后者是研究以空间坐标的一个或多个代数方程所确定的点的轨迹(称为代数流形),研究三次以上的代数曲线和代数曲面的几何性质。
由此可知,数学的许多分支在吸收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并在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解析几何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发展史上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数学专业或与数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解析几何,也就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主修课,即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解析几何是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两部分,大学课程主要是阐述空间解析几何。
通过在几何空间中建立坐标系,将空间中的点用数组即坐标表出,从而图形的几何性质可以表为图形上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代数关系。
17世纪初,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scarts R)和费马(Fermat)利用这种关系研究几何图形,创立了解析几何。
从此变量被引进数学,成为数学发展的转折点,为微积分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伟大的哲人恩格斯,对此做出了高度评价:“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了,因而它们也就立刻产生了,并且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大体上完成的.”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
掌握解析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师范性质的学生,由于以后将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对初等几何有透彻的理解,而这个理解是与提高和扩大视野分不开的,解析几何可以帮助达到这一要求。
由以往的经验,几何,尤其立体几何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难点,空间概念的形成比较困难。
解析几何以数为工具,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数学分析、物理中常用的几何图形,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空间图形的明确形状,研究其主要性质。
同时,解析几何的许多知识,又是学习数学分析(如重积分)、高等代数(如线性变换、欧氏定理、二次型)等课程的基础。
解析几何是数学本科专业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江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目标定位在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决不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所追求的。
针对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如下几点:
1 具应用背景的几何问题的教学:回顾几何的发展史。
几何学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这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建立几何模型的思想和方法;
2 我们一直强调几何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代数学的知识确实能为解析几何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便利而丧失几何学的特点,为此,我们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部分命题和定理的几何方法证明;
3 了解历史才能掌握未来:几何学的发展史是数学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十分有益。
我们精选了几何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介绍,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很有益处。
解析几何课开设一个学期,总教学课时为45学时,在数学学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理学院以及数学系的历届领导对这门课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对本课程制定了详实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系领导也十分重视本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本课程师资结构的优化和课程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系领导的重视及任课教师的努力下,这门课已经成为数学系各专业最有影响,最被教师和学生重视,教学质量最稳定的课程之一。
系领导格外重视这门课的教学,这门课成为系领导直接监控的课程。
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定、课时的分配、任课教师的选派、到教学的实施以及考试等,都在系领导的具体指导和直接监控之下进行。
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个重教学的良好风气。
任课教师教学认真扎实,注重课堂教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教学中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的教学;注重习题课教学,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治学严谨、敬业重教成为解析几何教研组为人们称道的良好传统。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作风为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起到了示范和熏陶的作用。
老一辈教师为解析几何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他们的敬业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007年,我们承担了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与改革》,现在已经顺利完成结题。
2010年,《空间解析几何》课程获得江苏大学842课程建设立项项目,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
2011年,获得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NO.2011JGZD016):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发掘培养学生能力,空间解析几何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年,获得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蔡国梁教授等主编,江苏大学、许昌学院、盐城师范学院联合编写的教材《解析几何教程》,由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目标,我们对本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精品”课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