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原则引言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水文地质单元的定义水文地质单元是指在地质背景、水文动态和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地区单位。
通过划分水文地质单元,可以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以更好地研究地下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划分原则地质背景原则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应考虑区域内的地质背景。
地质背景决定了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
因此,根据不同的地质背景,可以将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
水文动态原则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应考虑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
同一地区的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水文动态和水文响应特征。
因此,在划分水文地质单元时,应充分考虑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运移等动态过程,以划定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
水文地质特征原则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应考虑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地下水类型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特征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之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运移规律等方面存在差异。
划分方法在进行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1. 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探测:通过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获取地质背景和地下水系统的相关数据,以辅助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2. 地下水位观测和水化学分析: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化学分析,了解地下水的运动和水质变化情况,并针对不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
3. 数值模拟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和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和分析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和地下水动态变化,从而辅助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4. 综合评价和专家判断:综合考虑地质背景、水文动态和水文地质特征等因素,借助专家经验和判断力,进行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结论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基础。
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1.1.1 一水平生产建设概况矿井由原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7年12月破土兴建,原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施工,1959年8月简易投产,1964年进行了调整配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生产期26年。
一对立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开采范围,北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以43勘探线东470m平行线人为划界与五矿相接。
主要开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四3、四2(戊8、戊9-10)两个煤层,开采标高-50m,开采深度55m~240m。
该水平于1985年3月全部回采结束。
1.1.2二水平生产建设情况1972年由原平顶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
1973年11月10日动工,在一水平井筒延伸的基础上,新开一立井,井底标高-160m。
仍以主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1978年进行环节改造,井下主要运输系统由矿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增加600t井底缓冲煤仓及上仓皮带巷和集中皮带运输巷,1980年7月15日竣工。
1984年10月,矿井又进行了扩建,新增采区一个,自此,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由90万t提高到120万,1987年底建成投产,先期主要开发二(己)煤段煤层;2002年5月开始开发一(庚)煤段煤层,2003年7月,完成庚二采区上山石门、轨道与运输上山及运输和通风系统,2003年11月首采工作面(庚20-22110)回采,开采一5(庚20)煤层。
截止2009年底,二2、二1(己15、己16-17)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主采区集中开采一5(庚20)煤层。
开采范围,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部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人为边界与五矿相接。
二叠系山西组二2和二(己15和己16-17)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开采深度165~530m。
1.2位置及交通1.2.1位置矿井位于平顶山矿区西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3°13′31.5″至113°16′56.5″,北纬33°44′30″至33°45′25″。
水文地质条件依据水文地质区分原则,将工作区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岩溶水水文地质区。
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指平原区,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是指西部山区,①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a.包气带及岩性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包气带厚度则主要受潜水水位影响。
全淡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中沙、粗砂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包气带厚度20-50没,有咸水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砂、细砂为主,包气带厚度:10-15m,中部在6m左右b.含水层的划分平原区含水层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含水层,全淡水浅层为第一水组合第二水组,深层为第三水组,有咸水区浅层为第一含水组,深层指咸水界面以下的含水组。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趋势为自西向东。
7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
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回归入渗,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度小,侧向径流微弱,排泄方式:全淡水区和浅层淡水开采区以人工开采为主,由于浅、深层水位较大,浅层水位向下部越流也是一种排泄方式。
深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深层地下水因被超量开采,致使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地下水流场,水位大部分区域向漏斗区径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②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总面积3843km2 ,其中西部变质岩和石英砂岩面积2204.4km,灰岩裸露区面积338.6km,灰岩覆盖区面积1300km2,是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a.包气带及岩性分部于西部的灰岩裸露区和灰岩浅埋区,面积700km左右,包气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主要岩性为寒武岩、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形态有溶孔、溶隙和溶洞,溶洞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岩溶水创造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2。
b.含水岩组及其特征岩溶地下水是一个非匀质、各向异性的复杂含水体。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1主要含水层1.1.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由砂质粘土夹细砂或卵砾石组成,厚度15m左右,水位埋深小于15m。
呈带状分布于沁河及其支流河谷两岸。
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1~5.0L/sm。
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及基岩风化带含水层排泄。
水质类型属HCO3-Ca.Mg型水。
1.1.2碎屑岩浅层裂隙水含水岩组(裂隙水)风化带厚度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据钻孔资料综合分析一般为60~90m,最深可达100余米,富水性取决于风化裂隙发育程度。
该含水层一般呈潜水性质,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浅部富水性较强,下部较差,据井检孔的3次抽水试验,降深9.47~62.37m,单位涌水量0.0052~0.1655L/sm,平均为0.0075L/sm,渗透系数为0.0109~0.8974m/d,平均为0.3747m/d,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1.1.3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组(裂隙水)该含水岩组主要指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其中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三段地层矿区内普遍出露。
含水层为巨厚层粗砂岩及中细粒砂岩。
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地形相宜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地层深埋地下,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粒砂岩,是3号煤的主要充水来源。
钻进中的冲洗液消耗量及水位变化不大,岩芯裂隙不发育,据ZK3-1孔的抽水试验,降深36.12m,单位涌水量0.00108L/sm,渗透系数为0.00063m/d,水位标高694.04m,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水。
1.1.4碎屑岩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裂隙岩溶水)矿区内该地层埋藏较深,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灰岩,其间夹数层泥岩、砂质泥岩等隔水层,裂隙不发育,相对减弱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据井检孔的2次抽水试验,降深66.18~79.28m,单位涌水量0.00078~0.0012L/sm,平均为0.00099L/sm,渗透系数为0.0039~0.0059m/d,平均为0.0049m/d,弱富水性,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一、含水层与隔水层(一)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基本概念地壳浅表部的岩石,大都呈层状分布,所有的松散岩层和固结的沉积岩都基本如此,部分变质岩和岩浆岩也属此种情况。
松散岩层中,同一岩性单元其孔隙分布均匀、彼此连通;固结的坚硬岩层,如果发育的裂隙或溶隙在整层说来,密集和均匀的程度比较一致,连通性也好,宏观地看上述岩层整体上具有透水性,因此,它们首先是透水层,能够接受水的渗入;然而,岩层的透水性强弱也是不同的,例如,松散的透水层的下部为透水性极弱的另一岩性单元或者坚硬岩石的深部裂隙较上部十分微弱。
于是,渗入上部岩层的水在下部受到阻止而在上部透水层中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并出现地下水面,水面下岩石空隙被水饱和,这部分透水层即可成为含水层;另一方面,作为含水层,其所赋存的水量在生产上要有一定意义,所以含水层的确切定义应该是位于地下水面以下,能够透过和给出相当数量地下水的岩层。
而厢水层则是不能透过和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的水量甚少,对实际目的意义不大的岩层。
在理解含水层和隔水层基本概念时,首先应明确它们的区分不在于含不含水,而在于水的存在形式。
帖土层虽然含水但几乎都是结合水,不受重力支配,常温常压下不能透水,因而是隔水层;空隙大的岩层中,主要是重力水,故为含水层。
其次,在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时,要注意其相对性和用于实际目的的针对性,以供水为例,对能够给出和透过十分有限水量的岩层,若在水源充沛、需水量很大的地区,可不划归含水层,但是,如果该岩层是在水源极其区乏、需水量不大的地区,就可以列入含水层,可资利用。
再例如,粗砂层中的泥质粉砂夹层,显然可视为隔水层,但如果泥质粉砂是夹在粘土层中,就可将其视为含水层,这就是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的相对性。
僵化地规定出绝对的定量界限井据此加以划分,则往往脱离实际,不利于生产。
是不可取的。
最后,还应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条件的改变,隔水层向含水层的转化,如通常情况下,粘土层为隔水层,但在较大水头差的条件下,部分结合水也要发生运动,从而可以透过和给出水量,故应视为含水层或透水层了,对这种兼具隔水、含水性能在条件变化时又能转化的岩层,可称作半含水层或半隔水层。
开篇中国水文地质发展史及水文地质分区一、中国水文地质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参考文献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形地貌一、中国地形特征二、地貌类型划分三、河谷地貌形态类型四、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五、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型六、冰川地貌形态类型七、岩溶地貌形态类型第二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分期二、第四纪喾物的岩性分类和命名三、第四纪喾物的成因分类与标志四、黄土五、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六、新构造运动第三节矿物和岩石一、矿物二、沉积岩三、火成岩四、变质岩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劈理二、裂隙(节理)三、褶皱四、断层五、区域断裂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与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的有关数据第二节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一、气象资料二、水文资料本节参考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的释义及探讨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二、松散岩石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三、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特征二、泉的主要类型及时性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物质组分与水质指标二、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三、地址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四、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五、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查六、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七、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第六节地下水运动一、地下水渗流的形态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决定方法第七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二、地下水的排泄三、地下水径流四、三水转化及其关系第八节地下水系统一、地下水系统的含义二、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三、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与边界四、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第二篇水文地质调查第三章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要求一、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准则二、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三、调查区地质地貌类型四、水文地质条件分级五、不同分级条件的工作重点第二节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阶段与步聚一、阶段划分二、目的方法三、调查工作步聚第三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二、弋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六、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七、海岩带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第四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第五节找水工作程序与途径一、找水工作程序二、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三、基岩山区找水途径四、民谚与地下水五、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六、岩溶地区洞穴调查第四章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地下水污染区域调查评价一、目的与任务二、基本要求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五、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要求六、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与要求第二节污染场地调查、一、目的二、任务三、一般要求四、工作内容及要求第三节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污染调查一、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调查二、垃圾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方法三、垃圾场对地表水的污染调查方法第四节饮水型地方病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第五节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一、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类二、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三典型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第六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灾害调查一、主要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三、技术要求四、地质灾害评价第五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矿山水文地质分类二、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分类三、地面水文地质调查四、井下水文地质调查五、矿山充水条件调查六、矿山水文地质环境灾害调查七、矿区排水、供水现状调查八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一、矿山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二、矿山水文地质动态观测三、试验方法四、矿山水文地质勘探新技术方法第三节矿山水文地质评价一、在建和生产矿山二、关闭矿山(尾矿)三、矿山排水、供水综合水文地质评价第六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二、缺水区人畜饮用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三、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第二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技术要求一、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二、主要技术指标三、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四、专门水文地质试验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二、土壤水的利用技术三、节水技术的推广四、与农业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第七章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一、地热资源调查珠主要目的、任务二、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三、地热资源调查方法四、地热资源评价五、地热能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第二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一、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三、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四、浅层地热资源环境评价第三节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一、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二、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三、天然矿泉水资源评价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三篇技术方法与测试第八章水文地质遥感第一节水文地质遥感方法第二节遥感数据类型及特征第三节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第四节水文地质遥感解译第五节水文地质遥感制图第六节遥感调查仪器设备与软件本章参考资料第九章水文地质物探第一节部署原则与工作流程第二节地面物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三节测井方法原理与应用第四节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方案第十章水文地质钻探第一节水文地质钻孔类型与结构第二节钻进方法及常用钻探设备第三节水文地质钻探及成井管材第四节成井工艺第五节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岩心编录第十一章水文地质试验第一节抽水试验第二节压水试验第三节钻孔注水试验第四节渗水试验第五节地下水流速测定、连通试验第六节地下水野外弥散试验第十二章环境同位素技术第一节环境同位素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同位素方法的采样与测试第三节同位素数据处理及解释本章参考资料第十三章榈采集与测试第一节水样采集与保管、运输第二节样品测试第十四章地下水动态监测第一节地下水动态的一般概念第二节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第三节专门性地下水监测网第四节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第五节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六节观测仪器与设备第十五章地下水模拟技术和管理模型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数理统计方法第三节地质统计学方法第四节数值模拟方法第五节现代新技术方法简介第六节地下水管理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第十六章水文地质计算第一节地下水计算的解析解第二节地下水计算的数值方法第三节地下水溶质运移与热量运移计算第十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第一节利用室内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二节利用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三节利用冲击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四节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第五节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数值第十八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原则与要求第二节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流程。
【专业知识】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学员问题】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解答】1、依据矿体及围岩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出现层位,将矿区工程地质勘探分为四类:第一类、松散、软弱岩类:以第四系砂、砂砾石及粘性土,或第三系弱胶结的砂质,粘土质岩石为主的岩类。
岩体稳定性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和饱水情况,稳定性差。
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第二类、块状岩类:以火成岩、结晶变质岩为主的岩类。
块状结构,岩体稳定性取决于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及风化带的发育程度,一般岩体稳定性好。
勘探中应着重查明Ⅱ、Ⅲ级结构面、(附录D)、的分布、产状,延伸情况、充填物、粗糙度及其组合关系;蚀变带的宽度、破碎程度;风化带深度及风化程度。
第三类、层状岩类:以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岩类。
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大。
岩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软弱面、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及岩体风化程度。
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层组合特征;软弱夹层分布位置、数量、粘土矿物成分,厚度及其水理、物理力学性质。
第四类、可溶盐岩类: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硫酸盐岩、盐岩等岩类。
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复杂。
勘探中应着重查明岩溶和蚀变带在空间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可溶岩的溶解性,第四系松散层和软弱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
2、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及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厚度、地下水静水压力等因素,将工程地质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简单型: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溶不发育,岩体结构以整块或厚层状结构为主,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中等型: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风化及岩溶作用中等或有软弱夹层及局部破碎带和饱水砂层影响岩体稳定,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复杂型: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岩溶作用强,构造破碎带发育,岩石破碎,新构造活动强烈或松散软弱层厚、含水砂层多、分布广,地下水具有较大的静水压力,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比较普遍和经常。
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保德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泉域面积约13921.5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及半裸路面积9607.9km2,碎屑岩分布面积3410.4km2,变质岩分布面积903.2km2,天桥泉域又分成老牛湾岩溶子系统和天桥岩溶子系统,老牛湾岩溶子系统面积为2185.3km2,天桥岩溶子系统面积为11736.2km2。
二、区域含水层及其特征依据岩性特性和含水空隙的性质,将区内地下含水层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前寒武系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天桥泉域的南部,含水层为前寒武系花岗片麻岩、片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风化—Ca·Mg型为主,裂隙和构造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水化学类型以HCO3为中等富水~弱富水。
当地入渗补给,就近排泄,多以散泉形式流出。
2.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本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分布较广。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总厚度770~885m,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和泥灰岩为主。
地下水的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岩性、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岩溶裂隙水的富水性一般较强。
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石炭系地层中的砂岩及石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分布于西部地区。
地下水往往沿砂岩、—Ca·Mg型。
石灰岩与下伏页岩的接触面流出,形成下降泉,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HCO3 4.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在区内西部,该含水层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山区及丘陵区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含水层地层为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砂岩,单层厚度5~15m,层间分布的页岩、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与泥页岩接触带有泉水出露。
为弱富水性岩组,水质类型以HCO—Ca·Mg型3和HCO—Ca·Na型为主。
35.松散岩类孔隙水层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河漫滩及阶地内,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5~30m,水位埋深0~5m,黄河谷地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
XXX煤矿地质说明书编制人;杨正明编制日期;2013年1月2日一,概况XXX县X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位于川南古叙煤田XXX 井田北中部,距XXX县城北东方向约60余公里,行政区划隶属XXX 县太平镇所辖。
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次为水路。
从XXX县城沿古(蔺)叙(永)公路(309省道)西行41公里至震东接大(方)纳(溪)公路(321国道), 55公里至叙永,169公里至泸州接长江航运和隆(昌)泸(州)铁路;以XXX县城为中心,有公路通往各乡镇。
交通较为方便。
XXX煤矿原为小窑开采,原小窑主运输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中,主井口标高为359.366米,巷道方位175度左右,矿井开采范围走向长为2700米。
原小窑已做茅口运输大巷1500米左右,矿井开采范围走向长为2700米。
剩余工程量为1200米左右。
二、岩煤层特征矿井主运输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中,矿井开采煤层为Y1Y2Y3Y4Y5Y6Y7Y8煤层,采区巷道顺煤层布置。
主运大巷与采区巷道用采区石门联通,需穿过煤层。
1、Y8煤层位于煤系底部,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其下距茅口组灰岩0.40~8.80m,平均4.05m,一般3~5m。
煤厚0.21~2.09m,平均0.93m。
煤层结构简单,个别点含夹矸1层,夹矸厚0.02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该煤层基本全区可采,煤厚有一定变化,属较稳定~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主要为高岭石粘土岩,富含黄铁矿。
煤层瓦斯低,不具有突出危险。
2、Y7煤层位于Y8煤层之上1.40~14.50m,平均5.63m,煤厚0.12~4.31m,平均1.94m,井田内大部可采,可采区内煤厚0.60~4.31m,平均 1.96m。
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矸1~2层,单层矸石厚0.03~2.69m,一般<1m。
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偶有粉砂岩。
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
煤层瓦斯较高,具有突出危险。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第一章、概况一、位置范围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临汾天煜恒昇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井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一坪垣乡前坡河村南,与蒲县交界处,行政区划属一平垣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7′59″-111°19′16″,北纬:36°17′04″-36°19′07″。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2月31日为该矿换发了C1400002009121220052481号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2~11号煤层,井田面积5.6883km2。
二、交通条件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临(汾)~大(宁)二级公路从井田南部经过,临(汾)~克(城)公路从井田东北部穿过,距临汾市区44km。
交通运输较为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井田位于吕梁山南部西翼,为中山区,地表多为植被覆盖,灌木丛生,区内地形复杂,沟谷纵横,侵蚀冲刷剧烈,区内山梁及沟谷多呈近北东-南西向,贯穿全区。
井田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化里介,标高1514.1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木炭沟中,标高1314m,最大相对高差200.1m。
四、水系井田处于汾河流域与昕水河流域分水岭地带,该分水岭呈近南北向展布。
井田位于分水岭西坡,区内沟谷发育,多为“V”字形,地表径流条件较好。
较大的沟谷有坡河沟、木炭沟、界平沟等,其中木炭沟、界平沟基本常年无水,只有在雨季大雨后才能汇水成流,因汇水面积不大洪水往往一泻而过,雨停沟干。
坡河沟常年有水流,其水源主要来自沟中泉水及周围煤矿的排水,日常流量为0.2-0.4m3/s。
据调查,历史上最高水位可过膝,最大流量约3.2m3/s。
坡河沟水流向北汇入张川河,在尚店村附近转向北西流入昕水河,界平沟水流向西南,于黑龙关折向西北也汇入昕水河,昕水河在大宁县注入黄河。
五、气象本区属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雨量集中,春季多风少雨,秋季阴雨连绵。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水文地质单元是指区域内具有相似水文地质特征的一块地质单元,一般由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地区组成。
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区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根据区域的不同,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方法。
1.地下水分区法地下水分区法是根据地下水系统的地质和水文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几个相对均匀的地下水单元。
该方法通过分析地下水水位、水质、补给和补给方式等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多个水文地质单元。
这种方法适合于地下水补给和补给方式相对稳定、地下水分布均匀的区域。
2.水系分区法水系分区法是以水系为基础,根据河流、湖泊、湿地、河谷地形等水文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几个水系单元。
该方法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下水和地表水关系密切的区域。
通过分析水系的形态、出露特点、补给和排泄条件等特征,确定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3.地貌分区法地貌分区法主要以地貌单位为基础,根据地表形态发育程度和地貌特征的相似性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地貌特征包括坡度、地表植被、地表覆盖物等。
该方法适合于地貌特征明显的区域,通过分析地貌单位的特征,确定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4.地质构造分区法地质构造分区法是以地质构造为基础,根据区域内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将区域划分为几个构造单元。
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裂、褶皱、岩性等。
该方法适合于构造活跃的地区,通过分析构造特征的相似性,确定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5.综合分区法综合分区法是将多种划分方法综合起来,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综合分区法往往涉及到地形、地质、气候、邻近水文地质单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分析,以确定各个水文地质单元的范围和特征。
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更为适用。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有地下水分区法、水系分区法、地貌分区法、地质构造分区法和综合分区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区域和研究目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划分方法。
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及其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摘要:矿井水文地质单元是以煤矿为工作对象,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对防治目的的研究划分出各分区。
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需要根据其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将煤矿水为基本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了矿井供水、排水以及其他相关内容,阐述区域水质情况及其污染程度然后提出矿井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法、确定防治区范围的依据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矿井水文地质;单元划分;防治水工作一、引言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及其对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是整个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复杂、重要环节之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止矿井水灾害发生,确保生产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矿井水文地质单元是煤矿生产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水灾害发生原因以及防治特点、划分矿井水体分区和确定相应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建议以供参考借鉴,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可为勘探开发工作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概述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繁杂但又有密切关系的工程,其涉及到多种学科,包括地质学、物化化学以及环境学等多个领域,而防治水工作则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并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特点[1]。
(一)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目的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是为了确定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组成、划分防治对象和分区,以及其对不同区域造成影响,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其赋存的性质、类型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使矿山开采过程中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在确定开采区域范围时需要结合不同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方式选择的因素来综合考虑其危害性及其组合类型,同时也要注意矿区内地下水资源状况,合理利用地下水。
(二)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报告的编制情况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工作是以防治水为目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水资源利用方式和要求进行分析与研究。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目录前言------------------------------------------------------1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依据-------------------------1 (二)、(报告编制依据)------------------------------------2一、矿井及井田概况----------------------------------------31、矿井及井田基本概况-------------------------------------32、位置、交通---------------------------------------------43、地形、地貌---------------------------------------------64、气象、水文---------------------------------------------65、地震---------------------------------------------------7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状况-----------------------------------7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101、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102、矿区勘探工作评述--------------------------------------133、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综合评述--------------------------15三、地质概况---------------------------------------------121、地层--------------------------------------------------182、构造--------------------------------------------------22四、区域水文地质-----------------------------------------24五、矿井水文地质-----------------------------------------261、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262、含水层------------------------------------------------263、隔水层------------------------------------------------315、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34六、矿井未3年采掘和防治水规划、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41 (一)、矿井未3年采掘和防治水规划------------------------41 (二)、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42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46附图目录1、水文地质图(1:5000)2、充水性图(1:2000)3、涌水量曲线图4、水文地质剖面(1:2000)5、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前言《煤矿防治水细则》已经2018年5月2日国家煤矿安监局第16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 124•价值工程西南某岩溶隧道水文地质单元划分The Hydrogeologic Unit of a Karst Tunnel in Southwest China周冀淤Z H O U J i;郭家忠®®G U O J i a-z h o n g;王永辉于W A N G Y o n g-h u i (①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②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650051)(①Faculty^of L a nd Resource E n g in e e rin g,K u n m in g U 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 e c h n o lo g y,K u n m in g650093 ,C h in a;②K u n m in g E n g in e e rin g C orporation L im ite d,K u n m in g650051, C hina)摘要:从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影响因素出发,确定各评价指标,搭建Geo3D G IS三维可视化水文地质分析平台,以Geoeye-1卫星影 像、多光谱Landsat8 O L I/T R S影像为D O M数据,以区域地质信息及零散的数字信息化地质资料为素材,结合比例尺为1:5万的D E M 数据、搭建G e o G IS三维地质动态信息数据库平台,统一坐标系统为B e ijin g54,3度带大地坐标系。
结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及地下水出露特征,可将研究区分为两个大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
Abstract:S tartin g fro m the hyd roge olog ica l u n it p a rtitio n in flu e n ce factors,th is pa per determ ines the eva lu a tio n inde xes,b u ild s Geo3DG IS hydrogeological analysis p la tfo rm, 3 d visu a liza tio n w ith Geoeye-1 sa te llite im ages and m u lti-s p e c tra l La ndsat8 O LI/T R S images fo r D O M data,w ith regiona l geological in fo rm a tio n and scattered in fo rm a tio n d ig ita l geological data as the m a te ria l,com bined w ith the scale of 1:50000 D E M data,b u ild s GeoGIS th re e-d im e n s io n a l geological dyn am ic in fo rm a tio n database p la tfo rm,and u n ifie s coordinate system fo r B e ijin g54, 3 degrees w ith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Based on the cha racte ristics of strata lith o lo g y,geological stru ctu re,topography and groundw ater,the study area can be d iv id e d in to two large karst hydrogeologic u n its.关键词:岩溶隧道;水文地质单元;Geo3D G IS分析平台Key words:karst tu n n e ls;H ydro geo logic u n it;Geo3DG IS analysis p la tfo rm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124-02〇引言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中,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是很重要的一步。
1、首先,水文地质单元是指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2、那么,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实质上就是水文地质单元边界的确定。
一般应以自然边界为界限。
这些边界所围限构成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系统)应具有统一的地下水补、径、排,统一的渗流场和水化学场。
而边界内、外没有或很少(仅局部可能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地貌、地质构造、地表水系是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主要依据,当然,大的水文地质单元还应考虑气候分区。
但这几个方面又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些构成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可以是:
(1)地表或地下分水岭;
(2)阻水的断层、岩体、隔水岩层(体);
(3)可构成定水头补给的河流等地表水体。
等等。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是水文地质中一项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涉及到所谓“水文地质条件”的方方面面,要通过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多方面的分析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