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
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含义: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试图找出事物观念背后真正的含义和内涵。
在生活娱乐方面,矛盾分析法也可以派上用场。
比如,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一位烹饪高手只有在拥有充足原
料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他们的才华。
从另一方面来看,拥有原料并不能保证烹饪的成功,其中的技巧和灵活运用同样重要,这被称为“缺肉而腊”,也就是说原料不完善也是不能演好美味佳肴的关键。
矛盾分析法不仅可以协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洞见。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除了拥有上等原料外,还需要多一些技巧和灵活应用,这就有助于我们实现自身的烹饪潜能。
此外,矛盾分析法,在生活娱乐中也可以灵活运用。
比如,可以让你了解娱乐
活动本身并不能带来乐趣,而是靠精神和各种感受的共鸣才能令人着迷。
比如,一个朋友参加宴会,他性情侃侃,与众不同的风趣故事和夸张的动作,使得大家共同拥有一个温馨而快乐的宴会。
这也体现了:“娱乐原本无味,它需要精神来取味”。
综上所述,矛盾分析法在生活娱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可以帮助我们
做出合理的选择外,还能让我们更多发现生活的精彩。
矛盾分析法暗含的秘密正是我们追求的真相,它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和成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1)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一、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从而把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只有透过事物现象抓住其本质,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正把握.而每一事物的本质都是由它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就要对它自身内部的特殊矛盾进行分析.同时,在把握决定事物本质的特殊矛盾时,还要进一步对这个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更确切地讲,事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任何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是处于被支配的、服从地位的次要方面.认识事物的性质就是要通过对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结的分析,找出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大体,识大局,抓本质,看主流”.这是达到对事物性质的正确认识之关键.二、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表现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推动这个过程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自我的运动过程,即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分析考察它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原因.例如,众所周知的“方仲永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岁虽然还能作诗,但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20岁就变成了平庸无奇之人.就其从神童到庸者变化过程看,固然与其父“日板仲永还谒于邑人,不使学”有极大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放弃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三、要认识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规定了事物的特征和面貌.然而,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正是事物本身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统一体中存在和运动的.它们必须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同一性就是事物或矛盾存在的条件.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统一体中又不是和平共处的,而是永远处于相互排斥、互相斗争之中的.斗争的结果,必然造成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的地位和特征发生变化,于是逐步显示出事物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认识事物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结.四、要认识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关系,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事物的属性往往就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同时考察它同其他事物的各种关系.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矛盾关系.因此,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就要认识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认识事物间由于各自内部矛盾斗争的推动而互相转化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总之,要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性质、过程、条件、趋势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认识深化的程度正是取决于对诸种矛盾及其双方分析的程度.如果离开了矛盾分析法,人们就无法观察事物、理解事物、把握事物.因此,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问题不但要抓“主要矛盾”,还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十分科学而又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那么,要认识中国的具体实际,就必须抓住决定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因素。
中国的具体实际,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社会的实际(即社会性质)和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则主要表现为:1、中国社会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以上两点又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反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变化又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
其本质都在阐述认识事物的存在、性质和发展过程,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一、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从而把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只有透过事物现象抓住其本质,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正把握.而每一事物的本质都是由它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就要对它自身内部的特殊矛盾进行分析.同时,在把握决定事物本质的特殊矛盾时,还要进一步对这个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更确切地讲,事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任何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是处于被支配的、服从地位的次要方面.认识事物的性质就是要通过对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结的分析,找出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大体,识大局,抓本质,看主流”.这是达到对事物性质的正确认识之关键.二、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表现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推动这个过程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自我的运动过程,即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分析考察它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原因.例如,众所周知的“方仲永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岁虽然还能作诗,但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20岁就变成了平庸无奇之人.就其从神童到庸者变化过程看,固然与其父“日板仲永还谒于邑人,不使学”有极大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放弃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三、要认识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规定了事物的特征和面貌.然而,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正是事物本身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统一体中存在和运动的.它们必须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同一性就是事物或矛盾存在的条件.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统一体中又不是和平共处的,而是永远处于相互排斥、互相斗争之中的.斗争的结果,必然造成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的地位和特征发生变化,于是逐步显示出事物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认识事物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结.四、要认识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关系,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事物的属性往往就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同时考察它同其他事物的各种关系.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矛盾关系.因此,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就要认识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认识事物间由于各自内部矛盾斗争的推动而互相转化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总之,要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性质、过程、条件、趋势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认识深化的程度正是取决于对诸种矛盾及其双方分析的程度.如果离开了矛盾分析法,人们就无法观察事物、理解事物、把握事物.因此,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
它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1。
浅析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田莉莉 51122903033摘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思想理论的基石,它是包含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在政治经济学中来,马克思首创唯物辩证法。
“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解决不同的矛盾我们必然要正确认识事物间的矛盾,并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矛盾,特性,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贯穿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始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开始着手分析,商品的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们由创造商品的两重性决定。
商品内在发展的矛盾引起了交换,在商品交换时产生了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此后,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因而又产生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资本剥削剩余劳动,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揭示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必须先要把矛盾的内涵和特性搞清楚。
一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在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叙述的自相矛盾,即在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对象,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两个相悖的判断,它是人们的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中的矛盾律造成的。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便是逻辑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然而我们讲的矛盾是辩证的矛盾,它指的是对立统一,是说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专题一、研究的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一)单选题(略)(二)主观题【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一、矛盾分析法原理(一)什么是矛盾?所谓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关于事物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叫做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二)什么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解决问题就是就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包含的方法论概括起来,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包含5大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但4大关系又具体表现为7大原理及其衍生出的7种方法论。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1.原理内容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既看到对立又看到同一,既看到问题的一面,又要看问题的另一面,切忌片面看问题。
(二)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依据;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认清事物的内部矛盾,抓住内因;也要分析事物的外部矛盾,把握它的外因;还要高度重视内外因之间的转化。
(三)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2000字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方法论意义,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本身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们提供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诸如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以及结构和功能、系统与要素等范畴,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和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的矛盾分析方法,当然也就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明,作家们正是主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为“细胞”,对“细胞”的矛盾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
马克思所采用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一般辩证法。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分析,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
依据实际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分析其产生的新矛盾,创造解决新矛盾的新方式,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得以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创造性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前进的关键。
那么,作为—种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基本点呢?1、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认识和解决问题不但要抓“主要矛盾”,还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十分科学而又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那么,要认识中国的具体实际,就必须抓住决定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因素。
中国的具体实际,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社会的实际(即社会性质)和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则主要表现为:1、中国社会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以上两点又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反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变化又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
其本质都在阐述认识事物的存在、性质和发展过程,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一、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从而把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只有透过事物现象抓住其本质,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正把握.而每一事物的本质都是由它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就要对它自身内部的特殊矛盾进行分析.同时,在把握决定事物本质的特殊矛盾时,还要进一步对这个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更确切地讲,事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主
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任何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是处于被支配的、服从地位的次要方面.认识事物的性质就是要通过对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结的分析,找出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大体,识大局,抓本质,看主流”.这是达到对事物性质的正确认识之关键.
二、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表现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推动这个过程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自我的运动过程,即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分析考察它的内在矛盾,找出其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原因.例如,众所周知的“方仲永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岁虽然还能作诗,但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20岁就变成了平庸无奇之人.就其从神童到庸者变化过程看,固然与其父“日板仲永还谒于邑人,不使学”有极大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放弃了自己的主观努力.
三、要认识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事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规定了事物的特征和面貌.然而,事
物的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正是事物本身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统一体中存在和运动的.它们必须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同一性就是事物或矛盾存在的条件.一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统一体中又不是和平共处的,而是永远处于相互排斥、互相斗争之中的.斗争的结果,必然造成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的地位和特征发生变化,于是逐步显示出事物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认识事物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势,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结.
四、要认识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关系,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事物的属性往往就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同时考察它同其他事物的各种关系.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矛盾关系.因此,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就要认识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认识事物间由于各自内部矛盾斗争的推动而互相转化的各种趋势和可能.
总之,要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性质、过程、条件、趋势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认识深化的程度正是取决于对诸种矛盾及其双方分析的程度.如果离开了矛盾分析法,人们就无法观察事物、理解事物、把握事物.因此,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