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8
一、前言森林病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对于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森林病理学实训,旨在通过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加深对森林病害的认识,提高诊断与防治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实训目的-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森林病理学理论知识。
- 提高对森林病害的诊断能力。
- 学习和掌握森林病害的防治技术。
- 增强环保意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
2. 实训内容- 森林病害基础知识学习:包括病害的分类、病原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
- 实地考察:参观不同类型的森林,观察和记录病害症状,识别病原生物。
- 实验操作: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等实验操作。
- 防治措施学习:了解和掌握森林病害的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听讲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森林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 重点学习了病原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特性,以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2. 实地考察- 参观了不同类型的森林,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观察和记录了多种病害症状。
-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病害的发生与森林环境、树种、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关系。
3. 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等实验操作。
- 通过实验,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以及形态特征观察、培养、鉴定等基本技能。
4. 防治措施学习- 学习了森林病害的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
- 了解和掌握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效果和注意事项。
四、实训成果与体会1. 实训成果- 通过本次实训,掌握了森林病害的基本知识和诊断技能。
- 学会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等实验操作。
- 了解了森林病害的防治方法,为今后从事森林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实训体会- 森林病害的发生与森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防治。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病虫害防治能力,我校林学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林木病理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掌握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1. 使学生掌握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增强学生对林木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为今后从事林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xx年8月8日至8月10日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四、实习内容1. 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采集:在实习期间,我们跟随指导老师到林场实地观察,采集了多种林木病害标本,包括枝枯病、叶斑病、腐烂病等。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病害的发生部位、症状、病原物等,并按要求填写采集记录表。
(2)制作:将采集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按照制作要求进行压制、干燥、整理。
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合适的标本夹,将标本平铺在夹子上;②用草纸包裹标本,防止污染;③将标本夹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标本干燥;④标本干燥后,进行整理、编号、存放。
2. 林木病害的诊断与防治(1)诊断:通过观察标本的症状、病原物等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采集到的林木病害进行诊断。
(2)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林木病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①加强林木检疫,防止病害传入;②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③合理修剪,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④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防治;⑤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有益微生物防治。
3. 交流与讨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共同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等,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林木病理学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2.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增强了对林木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林木病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生长和生态安全。
为了提高我对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培养我从事林业病害防治工作的能力,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我对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监测和防治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实习的第一部分是对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填写采集记录,包括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病害症状等。
在采集过程中,我注意到要收集足够数量的标本,并确保具有明显的病状和病征。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制作蜡叶标本和玻片标本,以便于后续的观察和鉴定。
2. 病害症状观察与鉴定通过对采集的病害标本进行观察,我学会了如何描述病害的症状,并掌握了观察病害症状的方法。
在导师的帮助下,我识别了多种常见的林木病害,如立枯病、叶斑病、白粉病等,并了解了它们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3. 病害病原生物学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如何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害病原菌。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并了解了它们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此外,我还掌握了病原菌检测技术,如PCR、DNA提取等,为后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病害监测与防治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
通过实地调查,我掌握了监测病害的方法,包括病害发生面积、病株率等指标的调查。
此外,我还了解了多种病害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并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监测和防治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林木病理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领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林业病害防治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这次植物病理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让我对植物病理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一、实习目的植物病理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具体时间实习地点:具体地点三、实习内容(一)病害症状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多种植物病害的症状。
例如,小麦的锈病,叶片上出现了黄色、橙色的锈孢子堆;水稻的稻瘟病,在叶片上形成了褐色的病斑;果树的炭疽病,果实上出现了黑色的凹陷斑点等。
通过仔细观察病害的症状,我们能够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病原物形态观察为了确定病害的病原物,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形态观察。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病原真菌的孢子、菌丝,病原细菌的形态,以及病毒的粒体等。
例如,在观察小麦锈病的病原物时,我们看到了锈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病害的准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害调查与统计我们还参与了病害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在田间,我们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选取了不同的地块和植株,对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记录。
通过统计病害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指标,我们能够了解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分布规律,为病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四)病害防治措施在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后,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物理防治如清除病株残体、高温消毒等;化学防治则是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如使用芽孢杆菌防治土传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王慧敏学院班级:林学院07级林学二班四组组员:赵赣龙(20070135),王毅敏(20070124),王金路(20070123),吴敏(20070125),施琼(20070121),谭杨新(20070122),张峰(20070132),张舟(20070134),徐罗(20070127),原野(20070131),徐倩(20070128),虞澜(20070130),周铁(20070138)。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为了学习调查方法和了解生态环境,我们于2010年6月到攸县林科所开展了一次教学实习活动,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的教学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1)湖南省攸县林科所(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实习时间:2010年6月三.内容及方法本次实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病害调查方法主要分为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
我们在此次实习中以线路调查为主。
1.野外调查(1)调查地点:湖南省攸县林科所附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周边。
(2)调查方法线路调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表二。
2.室内整理室内整理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结果及分析表一:攸县林科所林木病害一览表表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木病害一览表相关病害图片示例图一:杉木赤枯病图二:杉木炭疽病图三:松烟煤病图四:桃穿孔病图五:桃褐腐病图六:桃灰霉病图七:樟树灰霉病图八:紫薇白粉病图九:大叶黄杨炭疽病图十:毛竹基腐病图十一:雀舌黄杨毛根病图十二:山茶炭疽病图十三:灯台树穿孔病图十四:月季黑斑病图十五叶腐病图十六褐斑病五.严重病害描述1.杉木炭疽病:分布于我国杉木栽培区,尤以华东、中雨低山丘陵地区幼林感病普遍而严重。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201X年6月地点:攸县林科所三、实习方法1、外业调查本次外业调查方法包括踏查法和标准地法。
A.踏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
B.标准地用打标准地的方法调查杉木纯林的病情指数。
在杉木纯林中选5个点,每个点调查20株杉木。
调查时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即每隔一行进行调查。
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调查的每株树进行分级,记录每一级的株数,最后根据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标准地的病情指数。
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二。
分级标准:病情指数 = 各级的株数该级的代表数100 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2、内业内业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条件有限,所以该步骤省略。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1、结果表二病情指数= 31 045 1 10 212 3 2 4 100100 4=27.252、重要病害的描述1. 杉木炭疽病症状: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
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
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
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
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姓名:袁宜成年级专业:11林学二班学号:11102872实习日期:2014年8月8日至8月10日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一、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1.实习目的:掌握优良标本的识别和采集,以及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方法。
2.实习方法与内容:A.标本的采集a.必须详细填写野外采集记录,随时采集随时填写,并同在标本上挂标签,注明采集号,采集时间,采集人等。
b.采集病害标本时必须收集足够数量的标本。
应力求具有明显的子实体,以利鉴定及保存。
c.力求寄主植物各部位器官要完整,应采集到花,果实等d.病害种类应力求单纯而不混杂e.应再采集筒彼此易污染混杂的标本,应先用草纸包裹,然后放到塑料袋中,凡压过黑粉菌,锈菌的草纸不能再用。
B.标本的制作蜡叶标本:将所采的植物叶片,嫩枝,果实等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中加以选择,除去其不合需要的部分,然后平铺在草纸上加以整形,力求保持植物体的原来形状,再加草纸数层(每一层标本放三到四张草纸),然后用标本夹压紧(以三寸左右厚为宜),置于室内通风干燥处。
压制过程中需经常换纸,以防标本因潮湿而腐烂变色,在夏季通常前三到四天每天换一到两次,以后每隔两到三天换一次,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
待干燥后换装纸袋保存,即成蜡叶标本。
标本干燥愈快,愈能较好保持原有色泽。
3.实习结果完成了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具体实习结果见病理学标本。
4.结果与讨论通过林木病害的采集与制作已基本掌握蜡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植物的完整,病害种类的单一。
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勤换纸,防止标本因潮湿而腐烂变色。
二、林木病害的诊断1.实习目的掌握林木病害快速诊断的方法,正确判断引起病害的原因。
2.实习内容与方法A.野外病因分析通过对林间树木上有无患病症状,症状特点以及林间周围环境,气象因素等,仔细观察和判断,初步确定发病原因。
症状观察:林木感染病害后常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林木病理学实习心得体会特别实学习了国外疑难切片病理诊断的思路及方法、免疫组化质控标准、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细胞病理学诊断,两年多来我科先后开展了四项新技术:林木病理学实习心得体会全科上下心往一处使,使科室管理医疗质量、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区内病理学科专业的龙头科室。
一. 加强管理,细化职责,确实开创医疗质量新局面病理科重视思想政治学习,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并完成医院开展各项工作及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及病理工作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环节重新强化科主任、医师、技术员岗位职责,做到了制度健全、管理有章可循、职责落实到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xx-xx年度市卫生局组织的检查评比中排名第一,XX 年本人被银川市政府授予“十佳医生”,病理科在xx-xx年度、xx-xx年度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本人也被评为“优秀科主任”。
二. 拓新工作,健全制度,努力发掘病理诊断新亮点病理科能较好地完成所签定的“五大责任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认真完成半年及年终“五大责任书”的自查工作,始终把医院开展的“医疗质量服务年”等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转变服务观念,一切工作围绕临床转,临床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积极创造人力、物力条件,大力引进、应用和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先后有5人外派到长春、内蒙、北京、上海等地学习,特别实学习了国外疑难切片病理诊断的思路及方法、免疫组化质控标准、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细胞病理学诊断,两年多来我科先后开展了四项新技术:1.持笔式针吸细胞学穿刺;2.多药耐药基因检测;3.原位杂交检测HPV感染;4.液基细胞检查应用于宫颈病变筛查。
解决了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临床医生的好评和认可,并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综合竞争实力。
积极开展科研立项两项,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了科研能力及水平。
XX年主持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位杂交检测HPV和P16INK4a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XX年主持自治区卫生厅科技重点计划项目“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浸润的关系”;XX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多药耐药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XX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HPV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XX 年主持院级科研项目“显色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分析”。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的学科。
通过本次实习,旨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提高我们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诊断能力,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具体时间实习地点:详细地点三、实习内容1、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各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生长状况,寻找并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的标本。
采集时,注意记录标本的采集地点、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病害症状等信息。
采集回来的标本经过整理、压制、干燥等处理后,制作成永久性的病害标本,以便后续的观察和研究。
2、病害症状的观察与描述我们在实验室里对采集到的病害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通过肉眼观察和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我们认真观察了病害的症状特点,包括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边缘特征等,以及病部是否有霉层、粉层、菌脓等病原物的存在。
同时,我们还注意观察了病害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
3、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了确定病害的病原,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工作。
首先,对采集的病组织进行表面消毒处理,然后将其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并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原物形态结构,参考相关的分类资料,对病原物进行鉴定。
4、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统计分析我们分组对实习地点的农田和果园进行了病害的田间调查。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植株进行调查,记录每株植物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部位、病斑数量、病斑大小等。
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了解病害的发生程度和流行趋势。
5、病害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病原物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
第1篇一、实习背景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的专业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植物病理学实习。
本次实习为期两周,主要在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和田间进行。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验室实习(1)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包括病害症状、病原菌等。
同时,掌握了标本的制作方法,如切片、染色等。
(2)病原菌分离与纯化通过实验,我了解了病原菌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 采集病样:选择典型病样,去除杂质,进行表面消毒。
② 制备病组织悬浮液:将病组织研磨成匀浆,加入一定比例的无菌水。
③ 涂布分离:将病组织悬浮液涂布于琼脂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④ 挑取单菌落: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3)病原菌鉴定在实习中,我学习了病原菌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2. 田间实习(1)病害调查在田间,我参与了病害调查工作,学习了如何观察病害症状、调查病害发生程度等。
(2)病害诊断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特征,我对一些常见病害进行了诊断。
(3)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病害,我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加深: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实习背景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的学科。
为了提高我的专业素养,了解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在本学期参加了林木病理实习。
实习期间,我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林木病害的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
2. 掌握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化对林木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标本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采集林木病害标本。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观察病害症状,判断病害种类。
然后,根据病害种类,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确保标本具有代表性。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病害症状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2. 标本制作标本制作是林木病理学实习的重要环节。
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蜡叶标本。
首先,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嫩枝、果实等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选择、整形。
然后,将标本平铺在草纸上,加几层草纸,用标本夹压紧。
在压制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草纸,防止标本因潮湿而腐烂变色。
3. 标本保存标本保存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
我们学习了如何保存标本。
将压制好的标本置于室内通风干燥处,定期检查,防止标本发霉、变质。
4. 病害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病害鉴定。
首先,观察病害症状,了解病害种类。
然后,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特征,进行病害鉴定。
在鉴定过程中,要结合理论知识,提高鉴定准确率。
5. 防治方法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通过学习,了解了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实习心得1.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采集、制作和保存标本,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垂丝海棠桑寄生枝条被寄生处肿大丛生桑寄生植株桑寄生属Loranthumsp、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Koehne图1-33图2-3334醉鱼草叶斑病病部失绿黑色点状物真菌醉鱼草Buddlejalindleyana Fortune无无35 山玉兰叶斑病病斑不规则,失绿黑色点状物小球腔菌Leptosphariasp、山玉兰Magnoliadelavayi Franch、无无36 三角枫角斑病叶片失绿叶上有黑色点状物尾孢属Cercospora三角枫Acerbuergerianum图1-36 图2—3637 云南油杉癌肿病树干上有肿瘤状物,畸形不明显细菌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图1-37无38 剑兰炭疽病有黑褐色病斑,褪绿病斑上有黑色颗粒物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sp、剑兰Vaniot houtt 图1-38图2-3839 麦冬炭疽病叶部有黄褐色病斑病斑上有黑点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图1-39图2-3840 常春藤炭疽病失绿,褐色病斑病斑上有黑色颗粒状物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sp、常春藤Hedera helix图1—40图1-3841桉树紫斑病叶上有紫色斑纹无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eucalyptiHansf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图1—41图1-41附图:图1-1 禾草黑痣病图2-1 黑痣菌属图2—2:禾草锈病(冬孢子与夏孢子)图1-3:滇青冈白粉病图1-4:大叶黄杨白粉病图2-3 白粉菌属图1-5:竹叶锈病图2-5栅锈属图2-6:巴西木叶缘枯图1—7冷水花叶枯病图2-7 枝孢属图1-8 竹枝枯病图2-8黑痣菌属图1—9栎褐斑病图2-9盘多毛孢属图1—10 剑麻炭疽病图2—10炭疽菌属图2-11旱冬瓜锈病图1—12:华东山茶花叶病(病毒引起)图1-13山茶炭疽病图2-13 炭疽菌属图1-14小红果叶尖枯图2-14盘单毛孢属图2-15大叶黄杨煤污病图1—16金沙槭白粉病图2-16 钩丝壳属图2-17 龙血树叶尖枯大茎点霉属图1—18苏铁煤污病图2-18小煤炱属图1—19油橄榄孔雀斑病图2-19 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图图1—20常春藤白粉病图2-20粉孢属图1-21 花椒锈病图2-21鞘锈属图1-22 木芙蓉膏药病图1—23柠檬缩叶病(病毒引起)图2—24 刚竹叶锈病柄锈属(冬孢子)图1—25杜鹃白粉病图2-25白粉菌属图1—26密脉鹅掌柴炭疽病图1-30 槭树漆斑病图1-29油杉木腐病辐射状针孔菌Inontus radiatus图1、2-31木荷桑寄生图1、2-33垂丝海棠桑寄生(寄主及桑寄生)图1—36 三角枫角斑病图1-37 云南油杉癌肿病图1-38 剑兰炭疽病图1—39麦冬炭疽病图1-40常春藤炭疽病图2-38 炭疽菌属图1—41 桉树紫斑病图2-41桉壳褐针孢森林病理学实习报告第五组组员:日期:2016、1、2。
一、实习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自身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在XXX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植物病理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加深对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物鉴定和防治方法。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与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植物病害症状的基本类型,如斑点、腐烂、萎蔫等。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前往田间观察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病害症状,如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大豆根腐病等。
通过观察,我们掌握了病害症状的识别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病原物采集与鉴定在采集病原物环节,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采集病原物,如挑取病斑、剪取菌丝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病原物的鉴定方法,包括镜检、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病原物鉴定的基本技能。
3. 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我们学习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4. 田间调查与病害监测在田间调查环节,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病害调查,包括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记录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病害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病害监测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掌握了植物病害症状识别、病原物采集与鉴定、防治方法等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了对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植物病理学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林木病理学实习是我本科生涯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类型和传播途径,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本报告旨在总结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实习内容1. 病害调查与诊断:我们在实习期间参与了多次林木病害的调查和诊断工作。
通过观察病木的病状和病征,我们学会了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程度,并进一步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最终确诊病害类型。
2. 病原菌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常见的重要病原菌的鉴定方法。
例如,通过分离纯菌、培养观察菌丝的形态和孢子的类型,我们能够确定导致某种林木病害的具体病原菌,并给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3. 病害预防与治理:在实习期间,我们参与了多次病害的防治工作。
我们了解了不同病害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并学会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修剪病树、病害防治剂的施用等,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4. 实验室技能培训:我们还接受了一系列实验室技能培训,包括菌种分离与培养、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石蜡切片制备等。
通过这些培训,我们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收获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收获:1. 知识掌握:我深入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林木病害,学会了观察病害的症状和征兆,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
2. 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我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学会了病害的调查、诊断和防治方法,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3. 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中,我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团队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心得体会在实习期间,我进一步认识到林木病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也更加明白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林业专业的学生,我将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森林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实习题目:林木病害调查年级专业:08林学(2)班学号:08108066姓名:沈震实习时间:20xx.08.30~20xx.09.24实验小组:第二组林木病害调查调查地马宗林林场基本慨况:马宗岭林场始建于1958年3月,1998年建立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马宗岭位于金寨县西南部,其地理位置于北纬31°10”~31°20”和东经115°30”~115°50”之间,周围与花石乡、古碑镇、燕子河镇、天堂寨镇、吴家店镇、果子园乡6个乡镇接壤。
林场总面积5501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4587亩,活立木蓄积43万m3,公益林面积51855亩,蓄积39万m3,商品林面积2555亩,蓄积4万m3。
森林覆被率96.4%。
林场下设二股一室、2个检查站、5个营林林区、一个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辖千坪村。
现有职工172人,离退休47人。
在岗125人,建场以来,实行封、造、育、管的营林政策,营造并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森林资源,为金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宗岭林场地处于大别山北麓,淮河水系的源头,是我国东部北带温暖、湿润的南北过渡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5℃,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月亮坳海拔1671米。
土壤为山地黄棕壤,PH值5~6,生态系统结构完整。
生态关系协调稳定,天然植被繁茂。
这里有高等植物1700余种,动物170余种。
1.调查目的1.1首先是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对于一些常规的病害我们不光是有感官的认识,更应该有切身的体会,实地考察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病害的特征,以及看到植株在受病害感染后的生长状况。
1.2森林作为木材资源的主要输出地,它的健康生长状况就设计到了木材经济效益这块,因此对森林的病害做一个调查整理可以很好地去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从而提供正确而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森林达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省XX市XX森林公园实习目的:通过本次森林病理学实习,旨在加深对森林病害的理解,掌握森林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认识,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实习内容:一、森林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 标本采集:在实习期间,我们跟随指导老师深入森林公园,对各种树木进行实地考察。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记录:详细记录每棵树的种类、生长状况、发病部位、病害症状等。
(2)采集:根据病害症状,采集典型的病害标本,包括病叶、病枝、病果等。
(3)保存:将采集到的标本用塑料袋密封,放入冷藏箱中保存,以备后续制作。
2. 标本制作:(1)整理: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初步整理,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部分。
(2)压制:将整理好的标本放入标本夹中,用木板压实,使标本保持原有形态。
(3)干燥:将压制的标本置于通风干燥处,使其自然干燥。
(4)封存:将干燥后的标本放入标本盒中,标注种类、采集时间、地点等信息。
二、森林病害的诊断与防治1. 病害诊断:通过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观察和比较,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对以下病害进行了诊断:(1)真菌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腐烂病等。
(2)细菌病害:如溃疡病、腐烂病等。
(3)病毒病害:如花叶病、萎缩病等。
2. 病害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1)真菌病害:加强林分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树木抗病能力;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2)细菌病害:加强林分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树木抗病能力;使用抗生素和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病毒病害:加强林分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树木抗病能力;使用抗病毒药剂进行防治。
三、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森林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了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认识。
2.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制作和保存病害标本,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1篇一、引言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 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植物病理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病害诊断能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高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实践内容1. 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标本。
学生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病样,初步了解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
随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害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病害鉴定方法。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学生学习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为后续的病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等。
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了病害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4. 病害调查与监测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
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病害监测的基本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
姓名:袁宜成年级专业:11林学二班学号:11102872
实习日期:2014年8月8日至8月10日
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
一、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1.实习目的:掌握优良标本的识别和采集,以及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方法。
2.实习方法与内容:
A.标本的采集
a.必须详细填写野外采集记录,随时采集随时填写,并同在标本上挂标签,注明采集号,采集时间,采集人等。
b.采集病害标本时必须收集足够数量的标本。
应力求具有明显的子实体,以利鉴定及保存。
c.力求寄主植物各部位器官要完整,应采集到花,果实等
d.病害种类应力求单纯而不混杂
e.应再采集筒彼此易污染混杂的标本,应先用草纸包裹,然后放到塑料袋中,凡压过黑粉菌,锈菌的草纸不能再用。
B.标本的制作
蜡叶标本:将所采的植物叶片,嫩枝,果实等病害标本带回实验室中加以选择,除去其不合需要的部分,然后平铺在草纸上加以整形,力求保持植物体的原来形状,再加草纸数层(每一层标本放三到四张草纸),然后用标本夹压紧(以三寸左右厚为宜),置于室内通风干燥
处。
压制过程中需经常换纸,以防标本因潮湿而腐烂变色,在夏季通常前三到四天每天换一到两次,以后每隔两到三天换一次,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
待干燥后换装纸袋保存,即成蜡叶标本。
标本干燥愈快,愈能较好保持原有色泽。
3.实习结果
完成了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具体实习结果见病理学标本。
4.结果与讨论
通过林木病害的采集与制作已基本掌握蜡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植物的完整,病害种类的单一。
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勤换纸,防止标本因潮湿而腐烂变色。
二、林木病害的诊断
1.实习目的
掌握林木病害快速诊断的方法,正确判断引起病害的原因。
2.实习内容与方法
A.野外病因分析
通过对林间树木上有无患病症状,症状特点以及林间周围环境,气象因素等,仔细观察和判断,初步确定发病原因。
症状观察:林木感染病害后常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病树林间分布判断: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等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树种上表现的病状相同,病状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
一致。
B.病害诊断
林木病害的识别和诊断,主要是通过对症状和病害在林间分布特点的观察,以及对病原的直接鉴定,和人工诱发试验等方法进行。
在调查过程中,面对一种病害,因注意观察下列问题:
1.发病树种
2.发病部位,其中特别注意有些表现于叶部或枝条的病害,其实是由于根部受病引起的。
3.被害植株及发病部位症状特点
4.被害植株在林间分布情况
5.病害的发展进程等等
为了检验野外诊断是否正确,一种方法是,进一步做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主要是确定受害部分有无病原物存在,并鉴定病原物的种类,另一种方法是,把病原物自病组织分离出来,野外调查中,必须注意采集带有病原体的标本。
3.实习结果
初步鉴定所采集的林木病害标本
三、林木病害的调查
1.实习目的:
通过典型病害的实地调查,了解病害调查的一般程序和病害分级原则。
2.实习内容与方法:
林木病害调查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种。
普查是以一个地区(省,市,地区或县),林区,风景区,果园或苗圃为范围,对林木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进行普遍的调查。
普查时调查面要广,但对病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的估计不一定要求十分精确。
专题调查是专门对某种树种的病害或某一种病害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往往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专题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索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一般要求较高的精确度。
调查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病害的盛行或末期。
任何一种林木病害调查都需要经过,外业和内业三个阶段。
准备工作首先是搜集调查地区的有关资料,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理,自
然和经济状况。
其次是拟定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并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和用具。
外业包括踏查和标准地调查。
普查时一般不能进行标准地调查,专题调查则应先踏查然后进行标准地调查。
在病害调查时,一般要采集病害标本,以便鉴定和研究。
内业包括鉴定病原,汇总外业资料,计算发病率,感染指数和损失程度,分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编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包括下列各项:1,调查目的;2,调查方法3,调查结果4,结论与讨论。
(一)踏查
先对实习林场地形及林分分布进行了解,确定踏查路线。
幼,成林病害的踏查通常是沿着小班线,林分中大小道路边走边调查。
调查项目包括林分状况(林龄,郁闭度,平均高,平均直径等),立地条件(如地形,母岩,土壤等),抚育管理状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如种类,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等)。
(二)标准地调查
1,幼,成林病害调查
(1)标准地的设置
设置标准地的关键是要有代表性。
在获得踏查资料之后,根据发病程度不同或林型、立地条件不同,在相应的林分中分别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大小根据林龄和林木密度而定,常为
2~4亩,所含林木株数不少于50~100株。
(二)病害损失估计
在标准地上通常以植物为单位,进行每木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株数,计算植发病和死亡率。
发病率=调查病株(叶,果)数/调查总株数(叶,果)数×100% 感染指数=∑(病级株数×代表数值)/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级的代表值×100%
2,苗圃病害调查
(1)标准地的设置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在发病程度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或栽培管理方法存在差别的圃地中分别设置标准地。
对每块圃地,须查明并记载地形地势、土壤、前作物、种子来源、播种日期和方法、出苗日期和整齐度、抚育经过和往年发病情况等。
选定标准地的方法常有对角线式、棋盘式、隔行式、Z字形式等。
对每块圃地上一般设立5 ~ 10个标准地。
每木调查记录表
(2)病害调查
将标准地中苗木逐株检查,计算植株感病率,或按病害严重程度分级统计株数计算感病指数。
四、实习感想
实习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在每个人心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实习让我们在工作中学到很多书本上不能学习到的东西,实习,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是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
理论应该与时间相结合。
通过本次林木病理学实习基本了解林木的基本病害,更是区别了虫害与病害的区别。
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与同学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