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产生史
- 格式:ppt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16
1840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腐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3年,第一种化学肥料——过磷酸钙在英国诞生.1861年,德国首次开采钾盐矿。
1907年,意大利生产了石灰氮。
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全世界已生产和使用了数十种含有单一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化肥,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使用化肥的历史始于1901年,台湾省从日本引进了肥田粉(硫酸铵即氮肥)用在甘蔗田里,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就世界范围讲,德国的“哈伯——博施”开发的合成氨工艺于1913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工业进入了新的纪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合成氨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氮肥。
氮肥在化肥领域中所占比重最大,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也最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50年-1970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面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78%。
在提高的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附) 中外施肥量比较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施肥量每千克化肥产谷物量(公顷) (千克/公顷) (千克)英国0.104 275.5 23.4德国0.144 197.2 29.0法国0.316 305.4 91.5中国0.174 154.0 20.2化肥增产效果作物试验数增产率每kg有效元素增产kg数(公顷) (%)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水稻 829 40.8 9.1—13.4 4.7—9.7 1.6-4.9小麦 1260 56.6 9.1—13.4 4.7—9.7 1.6-4.9玉米 629 46.1 9.1—13.4 4.7—9.7 1.6-4.9皮棉 62 48.6 1.2 0.56 0.9油菜 64 64.4 4.0 6.3 0.63我国化肥生产量与消耗量(万吨)年总量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N:P2o5:K2o化肥生产量(有效成分)1980 12321 9993 2308 20 1:0.23:0.0021990 18799 14637 4116 46 1:0.28:0.0032000 31857 23981 6630 1246 1:0.28:0.052化肥消耗量(有效成分)1980 12694 9425 2882 387 1:0.31:0.0411990 25903 17480 6452 1971 1:0.37:0.1132000 4140 25145 9729 6590 1:0.39:0.262来源:氮肥工业协会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
项目十化学肥料的生产知识目标(1) 了解化学肥料的品种和发展历史。
(2)掌握湿法磷酸的生产原理,化学反应特点:磷酸浓缩的基本原理,设备结构。
(3)了解湿法磷酸生产中的结晶、杂质、腐蚀等因素对反应设备、反应条件的影响。
(4) 掌握S—NPK的生产的原理、主要设备和基本操作要求。
能力目标(1)能结合湿法磷酸生产中的腐蚀、晶核生长、颗粒大小、水合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分析磷酸生产中工艺流程组织要求和设备设计上的要求。
(2)能结合S—NPK复合肥形成的物理化学特点分析管道反应器、喷浆造粒干燥机的结构要求。
(3)能依据S—NPK复合肥的组成和颗粒包覆要求设计复合肥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
任务一化肥工业认识一、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1840年,德国科学家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用稀硫酸处理骨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比骨粉好。
1842年Murray和Lawes提出了生产过磷酸钙的专利。
1854年,世界上第一个过磷酸钙厂在英国Ipswich建立,不久即推广到许多国家,但是在丰富的磷矿资源被发现之前,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兽骨。
大约在1867~1868年美国Baltimore厂才开始改用磷矿。
1861年,德国在Stassfurtga开始利用光卤石生产氯化钾。
1913年9月,第一个合成氨工厂在德国Ludwigshafcn 建成投产,从而分别揭开了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工业发展的序幕。
为此,人们将Liebig誉为现代农业化学和化肥工业的奠基人。
最初的化肥工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以生产单元肥料为主。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农业生产出现新的需要和化肥工业本身的需要,复合肥料开始起来。
从60年代开始,复合肥料发展速度极快,现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化肥的消费结构中有35%~45%的氮、80%~85%的磷和85%~95%的钾是由复合肥料提供的。
(完整版)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概述•氮肥•磷肥•钾肥目•复混肥料•化学肥料的生产与使用注意事项录定义与分类定义化学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多种植物营养元素的无机或有机物质,用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生长条件。
分类根据所含营养元素的种类,化学肥料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化学肥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从最初的单一肥料到后来的复合肥,化学肥料的生产技术和种类不断丰富和完善。
现状目前,全球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量巨大,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
作用与意义提高土壤肥力化学肥料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促进植物生长通过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化学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推动农业现代化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作农业肥料,也可用于制药、染料等工业。
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
适用于各种作物,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030201无色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易溶于水。
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硝酸铵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
适用于中性或碱性土壤,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硝酸钠白色结晶,易溶于水。
适用于酸性土壤,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硝酸钙酰胺态氮肥尿素白色结晶,易溶于水。
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氮肥品种之一。
碳酸氢铵与尿素的混合物呈灰白色颗粒状,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使用。
其肥效比单独使用碳酸氢铵或尿素要好。
化肥的发展历程化肥是一种用于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的化学品。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化肥的使用也逐渐普及,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化肥的发展历程。
化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人们发现一种叫作纯钾的矿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这种发现奠定了化肥发展的基础,并催生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很快,在人们的努力下,人工合成了可溶性的钾盐肥料,被广泛用于农业中。
接下来,人们开始研究其他重要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氮、磷和钾被发现是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随着对这些元素的研究,人们开发出了含有氮、磷和钾的肥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NPK肥料。
到20世纪初,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增加。
作为化肥行业的关键里程碑,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了人工合成氨的方法。
这项发明使得氮肥的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氮肥,并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对化肥的理解也不断深化。
新型的肥料配方被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的需求。
例如,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随着化肥的广泛应用,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
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酸碱度失衡,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化肥的过度施用也会导致水体污染,如水中氮和磷的过量浓度会导致水华现象等。
因此,人们开始寻求环保和可持续的肥料替代品。
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有机肥料作为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选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机肥料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和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天然材料制成,无化学成分,不会污染环境。
有机肥料的应用可以修复土壤健康,提高土壤质量,并不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总之,化肥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单一元素肥料到多元素综合肥料的演变,以及从化学合成到有机农业的转变。
化肥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标题磷和磷肥的发现关键词磷/磷肥/化学史内容在化学史上最早发现磷元素的人,是17世纪德国汉堡商人波兰特(Brand.H.)。
他信仰炼金术。
由于他曾听传说从尿里可以制得金属之王的黄金,于是抱着图谋发财的目的,便用尿做了大量的实验。
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跟尿混合,加热蒸馏。
虽然没有得到黄金,即意外地得到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
这种物质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波兰特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冷光。
他所发现的物质,就是瑞我们所说的白磷。
波兰特对制磷的方法,起初严守秘密,但这个新发现的消息仍然很快传遍了德国。
德国化学家孔克尔(Kunckel,J.1630-1703),用尽种种方法打听这个秘密,终于探知这种发光的物质是从尿里提取出来的。
于是他也开始用尿做实验,经过苦心探素,在1678年也试验成功。
他蒸馏新鲜尿,待蒸到水分快干时,取出黑色残渣,放置在地窑里让其腐烂。
经过几天之后,将黑色残渣取出,与2倍于尿渣重的细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颈瓶中加热蒸馏,瓶颈与盛水的收容器相连。
起初用微火加热,后来改用旺火,及致尿中的挥发性物质完全蒸发后,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结成白色的腊状固体。
继孔克尔之后,波义耳是独立制出磷的化学家。
1680年和1682年波义耳发表了两篇论文:《空气发光》和《一种观察到的冷光的新实验》,描述了他对于磷的研究。
除了发现磷能发现冷光以外,还发现磷在燃烧后生成白烟,白烟与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磷与碱在一起加热能制得一种气体(即磷化氢),这种气体与空气接触能产生缕缕白烟。
因此,波义耳可以算是最早研究磷性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家。
以后制造的磷则多从骨灰中提取。
道尔顿著的《化学新统系》卷2中,曾详细记载了这种制取方法:“磷……是常从动物骨用很烦难的程序制取的。
骨中含一种磷的化合物,磷酸钙。
先将骨露在空中烬烧;研成粉末后,加稀硫酸;这酸与一部分的石灰化合,成一不溶的化合物,但将过磷酸石灰析出后,它就溶解于水,将这溶液蒸发,则得冰凌似的盐类。
中国化肥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本文将从中国化肥的起源开始,梳理出中国化肥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化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有机肥料已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农业需求。
因此,中国开始探索化学肥料的制造和应用。
最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化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了化肥厂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中国逐渐掌握了化肥生产的核心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化肥,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三、迅速发展与技术进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化肥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
中国化肥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肥料选择。
此时,中国化肥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输出。
在技术方面,中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化肥生产技术,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中国化肥产业在生产工艺、设备改进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化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肥产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国外化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竞争。
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化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
他们积极引进和研发环保型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国化肥企业还加大了研发投入,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特种化肥产品。
五、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化肥产业逐渐向绿色化肥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中国化肥企业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加安全、环保的肥料产品。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推行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资源生产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的发明与应用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但是,在20世纪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氮肥,来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19世纪初,在智利的沙漠地区,人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硝酸纳矿,于是,很快得到了开采。
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上所使用的氮肥就主要来自智利的这一矿床。
但是,由于天然硝石的产量毕竟极其有限。
智利的这个矿也只够开采几十年,所以,当时在世界上十分珍稀。
除了稀少之外,从美洲到欧洲遥远的距离也是一个不利的重要原因。
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炼焦工业在欧洲各国的逐渐兴起,人们又发现,用练焦的副产产品氨为原料,可以制成硫酸铵,作为氮肥来使用,这样,廉价的炼焦副产品又逐步成为氮肥的另一个来源。
但是,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当时农业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比如:人和畜的粪便、花生饼、豆饼、臭鱼烂虾及动物的下脚料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极少量的氮素来自雷雨放电而形成的氮氧化物。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天然氮化合物的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世界各国越来越迫切要求建立规模巨大的生产氮化合物的工业。
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最先意识到化肥对人类的重要性,他在布里斯特召开的大英科学协会上发表演说,在列举了大量事实之后警告人们说:“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变得狭窄了,长此下去,粮食不足的时代就会到来,解决的办法是必须找到新的氮肥。
”向空气要氮肥新的氮肥从哪里寻找?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空气。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约为79%,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虽然空气中有大量的游离氮,但氮的化学性质却很不活泼,要直接利用它还是很困难的。
科学家发现,在自然界常温状态下,游离氮只能被一种在豆科植物上生长的细菌所直接利用,这种菌叫做根瘤菌。
根瘤菌有一种绝妙的本事,即它具有固氮的功能,它能够在常温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自身所需要的氮肥。
于是,向空气要氮肥成了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化学肥料的发现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它是含有经人工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制成的对植物生长有促进和增产作用的肥料。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克里斯首先发现的。
赫克里斯是众神之主宙斯之子,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曾创下12项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把伊昨斯国王奥吉阿斯养有300头牛的牛栅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把艾尔菲厄斯河改道,用河水冲走牛粪,沉积在附近的土地上,使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当然这是神话,但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粪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
古希腊人还发现旧战场上生长的作物特别茂盛,从而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尸体是很有效的肥料。
在《圣经》中也提到把动物血液淋在地上施肥方法。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
进入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
化学家们从13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
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
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借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
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
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
从而否定了“腐殖质”和“生活力”学说,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钾肥──1845年,李比希开始从事化肥研究,但田间实验连遭失败。
直到1850年,他受英国农业化学家T·韦的启发,把制作肥料的不溶性钾盐改为水溶性钾盐,才获得成功。
当时德国北部多是沙地,一般人认为那里根本不能种植作物。
但李比希把钾肥撒进沙土地,并种上作物,很多人认为:“沙里掺盐种庄稼,简直地骗人”,并把李比希看作是疯子。
化学肥料历史引言:化学肥料是指以化学合成的方式生产的肥料,它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肥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伴随着人类对于植物养分需求的认识逐渐加深,化学肥料的生产和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早期的肥料使用在人类农耕活动刚刚开始的时期,农民主要使用的是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粪便、植物残渣等。
这些有机肥料虽然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但其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其他肥料的使用方法。
二、化学肥料的发展1. 硝酸铵的发现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贝尔塔隆发现了硝酸铵的合成方法。
硝酸铵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氮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
贝尔塔隆的发现为化学肥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 化学肥料的商业化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肥料需求的增加,化学肥料的商业化生产也逐渐兴起。
1842年,英国化学家约翰·贝克曼发现了硝酸铵和磷酸二铵的合成方法,并开始商业化生产这些化学肥料。
此后,化学肥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也逐渐增多。
3. 化学肥料的种类和应用随着对植物养分需求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植物需要的不仅仅是氮、磷、钾等主要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如锌、铜等。
因此,化学肥料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这些化学肥料的应用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化学肥料的优缺点1. 优点化学肥料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与有机肥料相比,化学肥料的养分含量更高,使用方便,能够快速满足植物的需求。
此外,化学肥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大规模生产,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2. 缺点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过量的氮肥会被冲刷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此外,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还会导致土壤酸化、微生物丧失等问题,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
因此,合理使用化学肥料,结合有机肥料的使用,是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作物品质的重要措施。
化肥、生物有机肥与粮源仓盛一、化肥的发展与使用1.化肥的起源与发展1.1化肥的起源化肥的应用是在以天然物料作为肥料的基础上发站起来的。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在前提出矿质营养学说以后才有了化肥工业。
1842年英国人劳斯建成了第一个化肥厂——酸法生产过磷酸钙;1861年德国开始兴建钾肥工业并开始生产钾肥;1898年德国发明氰氨法制造氨化钙(即石灰氮),建立了世界第一座人工合成氮肥的工厂。
二十世纪初,德国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与氢化合直接生产氨,1913年德国奥堡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厂并大量投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硝酸铵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氮肥。
1.2化肥在中国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化肥的使用与欧美不同。
1901年首先从日本输入化肥,品种是硫酸铵也称肥田粉。
1933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满洲还行工业株式会社(后改为大连化学厂)和鞍山、抚顺的两个炼焦副产车间,生产硫酸铵。
1934年我国建立永利宁化学公司硫酸铵厂,后改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
1949年以后,在改建老厂的同时,建成几十个大中型氮肥厂和一千多个小型氮肥厂。
氮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53年利用国产磷矿石小规模研制生产了过磷酸钙。
1957年在南京建成了年产40万吨过磷酸钙的磷肥厂;1949年前我国没有专业性钾肥生产,1950年仅在青海察尔汗形成年产20万吨氯化钾的生产能力,我国自产的钾肥只能满足需要量的10%左右,大部分仍需要进口。
2.化肥的利与弊2.1利肥料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肥料在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品种改良只占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化学肥料大量应用于国内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的40%以上是靠施用化肥获得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家与化学肥料的发展摘要化学肥料对粮食生产乃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顾李比希、哈伯、维勒以及侯德榜等化学家在整个化学肥料的发展史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对于人们了解化学肥料的历史,认识化学这门中心学科的重要性,消除化学的负面影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肥料化学史合成氨工业氨碱法侯氏制碱法据世界人口年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5年6月,世界人口已达64.77亿。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90亿至100亿[1]。
由于全球人口分布不均匀以及尚未实现温饱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使得大力提高粮食产量迫在眉睫,而化学肥料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1/3的粮食产量直接来源于施用化学肥料所导致的增产。
在化学肥料的整个发展史中,一些著名的化学家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他们开创、完善和发展了化学肥料。
1 李比希:农业化学之父,建立了化学肥料理论李比希,德国化学家,由于他创立了有机化学以及发现了氮、磷、钾等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第一个主张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施肥,因此被称为“农业化学之父”。
当时德国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
李比希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十分焦急,决心要用化学知识去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于是开始了对土壤的肥力及其物质构成的研究。
李比希自1840年,直至去世前,他的研究重点转到了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上。
他用化学方法创造出人造化学肥料——钾盐和磷酸盐,并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等无机物;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化为碳酸、氨等才能为植物所吸收,这些观点构成了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
后来,李比希把他的实验成果写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他科学地论证了土壤的肥力问题,强调无机质肥料——人造化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的研究表明,除碳、氢、氧、氮之外,植物还需要硫、钾、磷、钙、铁、锰、硅等许多元素。
他把植物燃烧剩下的灰作详细分析,证明了他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