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4.95 KB
- 文档页数:4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语 1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
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板书)请同学们将必修四翻到页,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板书)二、初读诗文,感知情感1、自由诵读 2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这首词,大家先利用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停顿、语气;稍后请同学来朗读。
2、指导诵读 3好,就读到这。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仔细,相信大家也读懂了一些东西,读出了一些情感。
现在请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朗读这首词,要求:要读出情感。
读得太精彩了,(两位同学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3、译读 3现在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给的资料再次读这首词,要求读懂文中字词的意思。
除所给资料外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和同学或老师探讨。
多媒体显示遥岑远目:目,看;注意句把吴钩看了:看了又看忧愁风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形势倩何人唤取:倩,请;注意停顿揾英雄泪:擦拭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通过读,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我们开始鉴赏分析这首词。
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辛弃疾的情况。
请前面的同学为大家读一读投影的内容,注意掌握老师特殊标记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四、研读诗词,鉴赏手法,体会情感读得很清楚,由资料可知词人本想登亭览景,消愁解闷,结果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那么词人登赏心亭见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看上片。
(多媒体显示上片)(一)分析上片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了哪些景? 2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分别写了“江天”、“山”“落日、断鸿、游子”(板书)这些景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写作背景。
2、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3、把握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师生互评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
——梁衡
二、写作小序
课前作业,ppt展示学生写作的小序。
三、朗诵词作
1、学生诵读
2、教师诵读
四、文本赏析
1、本词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明确: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借景抒情)
3、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动作传情)
4、把词的上片扩写成散文化的语言文字。
5、用典明志,完成下面两个表格的填写。
五、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
六、写作训练
请你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为本词写一副对联。
示例:上联:报国欲死无战场
下联:栏杆拍遍悲断肠
横批:赤胆忠心
七、拓展延伸
辛弃疾《摸鱼儿》。
八、推荐书目
1、梁衡《把栏杆拍遍》
2、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作《雨霖铃》和苏轼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本课的学习不仅为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更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李清照的婉约词作后,能在互相对比中,进一步领悟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做铺垫。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
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模仿北京学习工作坊的模式,让学生吟咏诗词,写出自己想从这首词中学习什么,认为的疑难点是什么等,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分组探讨完成学习目标。
以此为主导,将课堂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全班分享。
然后,适当拓展,加深对辛弃疾爱国情的理解。
教师主要对学生做适时的引导启发,及时点播,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好想象,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透过字句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1、诵读全词,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赤城一中李霞一、说教材(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三)、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
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三个板块,领会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传承经典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体会爱国情怀,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创意】1.课前运用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自古至今,心系天下、矢志报国的人们,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只有心系祖国、矢志报国的人才能受人敬仰!(详见视频第6秒到第1分6秒)2.在“赏读思考”环节,进行比较鉴赏,设计问题是“惊涛拍岸”和“把阑干拍遍”两处“拍”一样吗?设计意图为在问题的设计和追问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加深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详见视频第30分20秒到第31分55秒)3.类比联想,联想跟辛弃疾相同命运的矢志报国的历史人物:岳飞、文天祥等,2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
课堂结束与学生齐读卢新宁的话:“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3 在诵读中体悟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精忠报国之人,实现了育人价值。
(详见视频第39分48秒到第41分48秒)4.板书呈现一个“国”字,用爱心图形标画“志”字,通过板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次体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心存天下、精忠报国的有志青年,实现了育人价值。
(详见教学设计后附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语句,把握诗歌抒情方式。
2.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虽壮志未酬,仍矢志报国之情。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讨论探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区区50几人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义军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本来他可以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但是有心杀贼,无路请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课文简介本篇教材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作者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全诗共五十句,以咏景为主,通过对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美自然和千年古迹的感慨之情。
教学目标1.熟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的结构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3.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建康城和赏心亭的图片;2.教师准备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学成就等;2.向学生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包括了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理解诗歌的寓意、韵律等;3.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景观;4.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5.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至少十句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认知。
第二课时1.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唐代诗歌,将诗歌阅读作为阅读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向;2.教师要求学生使用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作为阅读素材,运用课前教授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代诗歌的感受和体会;4.教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想,并提交作业。
课后作业1.完成所阅读的唐代古诗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以交流方式提交;2.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完成课文阅读理解题。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唐代文化的风貌,理解到古代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同时能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感性认知和理解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
同时,本次教学也注重学生的思维开放,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感受和思考过程,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对比阅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
(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
(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
“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
“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
“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高二语文必修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
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
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高海芳
【教学理念】
树立教学方式新理念,使学生学中有趣;树立整体阅读观,使学生能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想】
以“英雄泪”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于“英雄”和“泪”所构成的张力中深刻体会作者极化的情感。
整个课堂,基于文本,以读贯穿,删繁就简,以主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涵泳意象、典故的深层内涵,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壮怀难酬的英雄泪、报国志。
【教学难点】挖掘典故的深层内涵并掌握用典这一手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以读贯之:问题引导法、诵读涵泳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以武起事,以文为终,他心中有着对军营深深的渴望,却最终把一腔热血都化作了一支羊毫软笔;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心中有着收复失地的血气方刚,却最终带着武路政途的阻塞把栏杆拍遍;辛弃疾是这样一位英雄,他曾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也曾跃马
横刀、生擒叛将,他心中翻滚着铮铮男儿的热血,却最终蘸着血和墨,留下了眼泪,他为什么会落下英雄泪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理解他的泪,感悟他的情。
二、初读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你认为诵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预设:悲凉,悲伤,愁恨
(2)师介绍作者及背景,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
三、赏读
英“雄”在何方?泪洒在何处?
(一)英“雄”在何方?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2.明确:
雄在气势恢宏(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分析)
雄在反思自省(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句分析)雄在雄心依在(从“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分析。
理解用典,需关注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意义,即彼时彼境彼情;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即此时此境此情。
)雄在意志坚定、志向高远(从“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分析)
3.师总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无疑,辛弃疾是一位英雄,“雄”在肩负着抗金复国的历史重任,“雄”在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的深情,这样的英雄却洒下了喟叹之泪,那么,英雄泪洒在何处?
(二)泪洒在何处?
1.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示。
2.明确:
泪洒清秋。
(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分析)
泪洒山河。
(从“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分析)
泪洒游子。
(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句分析)
泪洒知音。
(从“无人会,登临意”句分析)
泪洒壮志。
(从“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句分析)
泪洒知己。
(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句分析)
3.师总结:辛弃疾是为国家而流泪。
他流下的是游子泪,是思乡泪,更是爱国泪,是报国泪,是英雄泪。
他的泪水是丢弃了儿女情长的泪,这泪蕴含的是一种深沉的大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是身处困境依然不屈的执着!
(三)完成表格:
四、悟读
读了本词,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1.生谈看法。
2.师谈看法:读了本词,我收获最深的是“家国情怀”这四个字。
在国家,重文轻武、偏安一隅之时,在同僚都茶食雅集、瓦舍勾栏之时,在稼轩身份尴尬,不得重用之时,他毅然决然,为国辗转,为国落泪,他把自己的骨血和祖国的命运
融于一体。
国家风雨飘摇,便是抽干了他的骨血,他因祖国从他的骨血中分离出来而泪流满面!这种时时刻刻的牵挂、这种壮志未酬的愤懑,这种收复中原的渴望都来自他的家国情怀!国家有难,揭竿而起,视国家命运为己任,这是一种大境界、大情怀!
3.展示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对他的看法。
五、作业
微写作:辛弃疾,我想对你说(200字左右,用上至少两种修辞)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