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346.51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地理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理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地球的一门重要学科。
而气候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是地理学中关于气候分布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从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入手,探讨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一、低纬度气候带低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带和热带草原气候带。
1. 热带雨林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充沛。
气温较为稳定,多在摄氏25度左右。
降雨通常分布均匀,全年湿润。
热带雨林气候带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 热带草原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年温差较大,日温差较小,降雨量明显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带。
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气温适宜,气候干燥。
热带草原气候带适合发展农牧业。
二、中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包括地中海型气候带、温带季风气候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带。
1. 地中海型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潮湿、冷凉。
年降水量较为充沛,冬季降水量较大。
地中海型气候带适合种植柑橘类水果、葡萄和橄榄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较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带适合发展农业,如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3. 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较小,日照时间较长。
温带大陆性气候带适合发展作物和畜牧业。
三、高纬度气候带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包括亚寒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1. 亚寒带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寒冷、干燥,年温差大。
降水量较少,多为积雪。
亚寒带气候带适合发展矿产资源。
2. 寒带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极寒、干燥,全年气温极低。
降水量很少,多为冰雹或雪。
寒带气候带的植被稀疏,适合发展林木资源。
以上是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基本介绍。
地理学家通过对气候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初中地理知识点之气候和降水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散布在广阔的国土上。
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限,故而气候和降水也会有所变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知识点之气候和降水,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地理复习:降水和降水的散布1、降水与生活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情势。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样为毫米。
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形。
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⑶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势雨、锋面雨。
3、降水的散布(P56中的图3.21)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势⑷散布特点:①赤道邻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来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初中地理复习:气温顺气温的散布1、气温与生活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显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显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初一地理上册知识梳理天气及气温部分知识点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知识点的认识】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多结合降水分布图以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例: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纬线)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南极洲.
(2)A 地与 B 地都在北回归线(纬线)附近,A 地年平均降水量多(多或少),B 地少(多或少).
(3)C、D、E 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降水较少的是D地,导致三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
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为: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解答:(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南极洲;
(2)A 地与 B 地都在北回归线附近,A 地年平均降水量多,B 地少;
(3)C、D、E 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降水较少的是 D 地,导致三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
故答案为:
(1)赤道;南极;
(2)北回归线;多;少;
(3)东;中;西;D;海陆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读图记忆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三条基本规律.读懂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多变。
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
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1、气温: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⑴、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⑴、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⑵、举例说明。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运动方向转动中心方向转动周期产生的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注:认真看世界地理(上册)。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5、地形、地势的分布: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不相同。
如: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随地势升高,气温降低。
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
【知识点的认识】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 1000 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 1500﹣2000 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 6558 毫米.东到大兴安岭西止中尼边境的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 400 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 200 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 25﹣50 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 5.9 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分析: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解答: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 10%.
故答案为:东南;西北;东南沿海;西北内陆.
点评:考查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1/ 1。
全球降水分布知识的总结
1.纬度影响:
-赤道地区:由于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强度高,蒸发旺盛,水汽丰富,加上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对流雨,因此,赤道附近的年平均降水量最为丰富。
-两极地区: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温度低,空气下沉,降雨稀少,因此,极地地区的降水量最少。
2.中纬度地区:
-沿海地区: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尤其是在西风带控制下,海洋暖气流与陆地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因此降水量较为充沛。
-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不足,加上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内陆地区特别是内陆盆地、高原等地降水量明显减少。
3.季风气候区: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由于季风的影响,夏半年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冬半年则变为干冷的陆地季风,降水减少,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性降水分布特点。
4.地形因素:
-迎风坡与背风坡:山脉的迎风坡一侧由于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背风坡则因为空气下沉,降水相对较少。
-山脉的存在还可影响海洋水汽的输送,形成雨影效应,如西侧山脉对内陆降水的影响。
5.洋流影响:
-暖流可增加沿途地区的大气湿度和温度,促使降水量增多,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下的欧洲西北部地区;反之,寒流则可能导致沿岸地区降水减少。
6.局部气候系统:
-包括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如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控制下的内陆地区,往往形成干旱气候。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一、降水的形成1. 蒸发和空气的饱和:地表水体和植被会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饱和状态。
2. 水汽凝结: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中水滴或冰晶之间会发生碰撞,合并成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水。
3. 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雹等。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降水的规律性1. 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2. 地理位置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降水多,而沙漠地区降水很少。
3. 海陆分布规律:海洋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 气候带规律: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比如,赤道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降水多,而两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降水少。
三、降水的预测1. 数值预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环流等因素进行模拟,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降水预测。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和云图像进行观测,从而对降水现象进行预测。
3. 大气探测:利用气象雷达、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进行大气和降水的观测,从而对降水进行预测。
四、降水的影响1. 生态影响:降水对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洪涝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 农业生产: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利用: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生活影响:降水对人类的出行、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暴雨、大雪等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甚至带来灾害。
五、降水预警和应对1. 暴雨预警:通过监测大气环流和云图等数据,对即将发生的暴雨进行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