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论第五章陶瓷成型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47
陶瓷成型原理
陶瓷成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准备: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陶瓷材料,通常是通过将粉末状的原料混合、研磨和筛分等工艺处理得到。
材料的选择考虑方面包括了陶瓷的成分、颗粒大小和分布、粉末的流动性等。
2. 成型方法:常见的陶瓷成型方法有压制成型、注塑成型和挤出成型等。
通过施加外力,将材料填充到模具或者模具的一部分内,使其呈现出所需的形状。
压制成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在模具内施加压力,使陶瓷材料紧密地填充到模具的每一个角落。
3. 烧结过程: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烧结过程才能得到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烧结是通过在高温下将陶瓷材料加热,使其发生颗粒间结合,同时排出空气和水分。
烧结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影响着最终陶瓷制品的密度、强度和晶体结构等性能。
4. 补充工艺处理:有些陶瓷产品在成型和烧结过程之后,还需要经过其他工艺处理,如抛光、涂装和装饰等。
这些工艺可以使陶瓷制品获得更好的外观和性能,并提升其附加值。
总的来说,陶瓷成型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适当的成型方法以及经过烧结等工艺处理,最终获得具有所需形状和性能的陶瓷制品。
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瓷成型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陶瓷成型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陶瓷成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陶瓷成型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教学准备:1. 陶瓷成型工具:模具、滚筒、刮刀等。
2. 陶瓷原料:高岭土、水等。
3.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陶瓷艺术品,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2. 提问:陶瓷是如何制成的?让学生思考陶瓷成型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1. 介绍陶瓷成型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讲解陶瓷成型的基本方法,如:手捏成型、模具成型、滚筒成型等。
3. 展示不同成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三、演示操作1. 教师演示陶瓷成型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2. 强调成型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如:模具的选择、泥料的湿度等。
四、学生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用一种成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陶瓷成型技术的理解。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拓展延伸1. 介绍陶瓷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如:青花瓷、彩瓷等。
2. 让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陶瓷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陶瓷成型方法进行创作。
2.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点评。
四、总结评价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强调陶瓷成型技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陶瓷成型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