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1)
- 格式:pdf
- 大小:679.07 KB
- 文档页数:8
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象知识点是指关于大气环境、气象现象和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常见的气象知识点:
一、大气环境
1. 大气成分:大气由氮气、氧气、氩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左右。
2. 大气分层:大气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热层等多层,每层之间特点不同。
3. 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气体对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气压随
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还受气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气象现象
1. 云:云是由水气凝结形成的白色气团,常出现在天空中。
根据云的
高度和形状可分为层云、卷云、积云等多种类型。
2. 雾:雾是由大气中水气凝结形成的悬浮微粒,可影响能见度。
根据
产生原因可分为辐射雾、对流雾、平流雾等多种类型。
3. 雷电:雷电是由大气中电荷积聚形成的高能放电现象,常伴随着雷
声和闪电。
4. 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由持续的低气压和旋转的气流组成。
常伴随着强风、暴雨、海浪等灾害性天气。
三、天气预报
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多种因素。
2. 天气预报技术:天气预报常用的技术包括数值模拟、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还需要结合经验和实测数据等多种方法。
3. 天气预报精度:天气预报精度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精度的提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
以上是常见的气象知识点,了解气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和自然环境。
气象知识大全气象知识大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它包括气象要素、天气、天气现象、气候和气象预报等内容。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气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还可以指导农田经营、城市规划、飞行航行等方面的活动。
下面是一个气象知识的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程度,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温度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如高温会导致高空气压,低温会导致低空气压。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以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
3. 气压:气压是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可以通过气压计来测量,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或毫巴(hPa)。
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1013.25 hPa。
4. 风:风是指大气中气压差所致的气流运动,具有方向和速度。
风的方向根据它吹向的位置命名,如北风、东风等;风的速度可以用米/秒(m/s)或公里/小时(km/h)表示。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以形式下降到地面。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露、霜、雾、冰雹等。
6. 云:云是由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形成的可见物体。
云的形状和颜色可以给人们提供天气信息,如乌云表示可能有暴雨,白云表示天气晴朗。
7.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可见的自然现象,如雷电、彩虹、雾霾等。
天气现象不仅是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自然现象。
8.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的统计资料。
气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因素。
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9.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分析,预测未来天气情况的科学活动。
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决策,如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旅游行程等。
10.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天气现象引起的,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和损失的自然灾害。
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2011年气象知识竞赛题一、判断题。
1、气象上把风的来向确定为风向。
(对)2、下雨天,不要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躲雨。
(对)3、云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
(对)4、冷空气会造成气压下降。
(错)5、霜降意味着霜是从空中降下来的(错)。
6、“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
撑伞困难,高的草不时倾伏于地”目测风力等级为6级。
(对)7、云层越厚越暗,预示大雨即将来临(对)。
8、出现台风暴雨天气时,最好呆在家中,关好门窗。
(对)9、雪深是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
(对)10、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
如果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应立即过河。
(错)11、城市里不会发生干旱灾害。
(错)12、降水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未经蒸发、渗漏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错)13、天气预报中的“气温10-22℃”,其中,10℃表示一天中的最低温度。
(对)14、一年中平分白天黑夜(昼夜长短一样)的节气是春分、冬至。
(错)15、天越蓝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错)16、在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不要打电话、看电视,并把电视天线插头及电源线插头拔下。
(对)17、温度越低,湿度越大,人越感觉冷。
(对)18、气温越高,湿度小,风速大,森林火险等级越高。
(对)19、冬天不会打雷。
(错)20、雷雨天气时,躲到大型金属广告牌下避雨。
(错)21、气象上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对)22、你面北而站,风从你背后吹来,使你感觉被往前推,由此判断当时是吹北风。
(错)23、打雷的时候往往伴有闪电,我们会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对)24、赤道地区是全球气温最高的地区(对)。
25、“神舟”飞船选在晚上发射的原因,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人员和设备的观测。
(对)26、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对)2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红色气象灾害代表特别严重。
气象知识常识
1.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2.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等)各气象要素长年的平均值。
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
3.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4.小气候: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5.城市气候: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
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气象小知识幼儿一、气象小知识概述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时期正是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对于气象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天气现象1.晴天:指天空无云或只有极少数云彩,阳光充足,温度适宜。
2.阴天:指天空被云层覆盖,日光较弱,温度较低。
3.雨天:指降水量较大的一种天气现象,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等级。
4.雪天:指降水形式为雪花的一种天气现象,可以分为小雪、中雪、大雪等级。
5.雷电:指在雷暴云中产生闪电和雷声的一种自然现象。
三、影响天气因素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会使得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而地球公转则会使得季节变化。
2.水汽和降水:水汽是形成云彩和降水的重要物质,水汽的多少和分布会影响降水量和雨季的长度。
3.气压:气压高低决定了空气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影响天气形成。
4.地形:地形对风向、湿度、温度等有着直接影响,从而对天气产生影响。
四、常见天气仪器1.温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仪器,常见的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气压计:用于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常见的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水银气压计。
3.风速仪:用于测量风速大小及风向的仪器,常见的有旗型风速仪和电子式风速仪。
4.雨量计:用于测量降雨量的仪器,常见的有漏斗式雨量计和梅兹式雨量计。
五、如何观察天气1.观察云彩:不同类型、形状、颜色等云彩预示着不同天气变化。
例如高积云多为晴朗天气前兆,乌云多为大雨天气前兆。
2.观察气温:通过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了解天气变化。
3.观察风向和风力:通过旗型风速仪或电子式风速仪测量风向和风力,了解天气变化。
4.观察降水情况:通过雨量计等测量降水量,了解天气变化。
六、如何保护自己1.晴天:注意防晒,避免中暑;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2.阴天: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
3.雨天:注意防雨,穿着合适的雨衣或使用伞具等;避免走在积水区域或洪涝区域;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关于气象的知识内容
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自然现象。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运动和演变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台风、干旱、暴雨、暴雪、冰雹、霜冻、寒潮、雷电、高温等。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量的天气现象,暴雨来势迅猛,能引起江河泛滥,常常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田野,也能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百科知识】气象知识大全一.气象现象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
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2月3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气象专家聚集曼谷,研讨对厄尔尼诺的良策。
“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是本次研讨会发出的最重要信息。
专家们认为,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将延续到今年4月份,在这之前气候异常将更加明显。
城市热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最为突出。
城市人口密集,高楼密集,高速公路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除造成大气污染外,还释放出废热进入大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1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
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进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台风与热带风暴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12级以上的通称为台风;10-11级的是强热带风暴;8-9级的是热带风暴;小于8级的是热带低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引发风暴潮。
随着它的移动和登陆,给所经洋面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农田、房屋等造成极大的破坏。
霜与霜冻本市入秋后,一次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过后,往往会出现霜冻的危害。
气象的科普知识气象的科普知识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2.太阳黑子: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
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3.气候异常: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4.气候因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5.气候预报: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
制作方法与“长期天气预报”相似。
它是从气候演变规律出发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6.生物气候学:研究生命有机体与气候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属于应用气候学范畴。
7.季风与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
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8.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
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学知识点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和气象现象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概念和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气象要素1. 温度:气象学中的温度是指空气的热量状态。
温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气候研究的基础参数之一。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湿度的大小会影响气象现象的发生和演变,例如降水过程和云的形成等。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强。
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气象系统的移动和气候的变化。
4. 风速和风向:风是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空气运动。
风速和风向是描述风的两个重要参数,对气象预测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形式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二、气象现象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系统中不断进行的各种尺度和形式的运动。
其中包括纬向环流、横向环流和垂直环流等不同形式。
2. 暖锋和冷锋:暖锋和冷锋是气象学中描述冷暖空气交汇带的概念,暖锋往往伴随着雨雪天气,冷锋会引发气温骤降和风暴等现象。
3. 切变线和高空急流:切变线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风速和风向有明显变化的界面,常常伴随着天气变化剧烈的现象。
高空急流是指大气高空中高速的水平气流。
4.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的涡旋运动,反气旋则是指旋转方向相反的气旋,它们会引发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
三、气象预警1. 暴雨、大风和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根据大气环流及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发布暴雨、大风和雷电等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2. 雾霾和霜冻预警:雾霾和霜冻是大气污染和低温天气造成的重要气象现象,气象部门会发布相应的预警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台风、龙卷风和地震预警:台风、龙卷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地区进行防范和救援工作。
四、气象数据1. 气象站数据:气象站是用来收集各种气象要素数据的设施,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指标,这些数据对气象预测和科研具有重要价值。
气象科普知识资料大全气象科普知识资料大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预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对我们的出行、衣着和农作物生长等都有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气象的基本知识,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气象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1. 大气层结构大气层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大部分天气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发生地,平流层是其中的上一层,在这里飞机和风筝可以自由飞行。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能够有效阻止过多的紫外线射入地球,保护生物免受伤害。
热层是大气的最外层,温度逐渐升高,因此也被称为“热层”。
2. 气温和气压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量,通常以摄氏度(℃)表示。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垂直于该面积的力,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
气温和气压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特征。
3. 湿度和降水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通常以相对湿度(RH)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所含湿气与该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最大湿气量的比值。
当空气饱和时,相对湿度达到100%。
降水是指水分从大气中凝结为水滴或固体形式(如雨、雪、雾等)并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4. 云和天气现象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主要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三类。
低云通常在海拔0-2千米之间形成,中云在2-7千米之间,高云在7-13千米之间。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与云的类型和气压分布密切相关。
5. 风和风力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产生风的原因有两个主要因素:温度差异和气压梯度。
风的强度一般用风速来描述,单位是米每秒(m/s)。
气象学中常用的风力等级是根据风速范围确定的,从0级(无风)到12级(飓风)。
通过了解以上的基本概念和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
同时,掌握这些气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希望这些科普知识对您有所帮助!。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气象科普知识竞赛参考试题onsoon)正是由于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那么他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如何运动(B)。
A、夏季风由暖洋面吹向冷大陆;冬季风由暖大陆吹向冷洋面。
B、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风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
C、夏季风由暖大陆吹向冷洋面;冬季风由暖洋面吹向冷大陆。
我市年平均降水量为多少毫米(B)A、588.2B、1088.2C、2088.2我市年平均雨日为多少天(B)A、47B、117C、207我市年平均雷暴日为多少天(A)A、27B、87C、157预警信号级别中级别最高的是(A)A、红色B橙色C蓝色在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后,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B)A、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B、举办大型集会C、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在发布寒潮预警信号后,除了气温会明显下降以外,还常常伴有(B)天气。
A、雷电B、大风C、冰雹发布大雾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能见度分别低于(A)。
A、200—500米,50—200米,小于50米B、500—1000米,200—500米,小于200米C、400—800米,100—200米,小于100米雷电橙色预警是指(B)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A、12小时B、6小时C、三小时暴雨的预警信号共分为(A)A、蓝色、黄色、橙色、红色B、黄色、橙色、红色C、黄色、红色天气预报中的6级风是指风速达到(A)A、10.8—13.8米/秒B、8—10.7米/秒C、13.9—17.1米/秒冰雹最常出现在(B)A、冬季B、夏季C、秋季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是指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A)毫米以上。
A、100B、50C、200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已经达到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时,气象部门应该发布(B)预警信号。
A、暴雪蓝色B、暴雪黄色C、暴雪橙色热岛效应发生在(B)A、沙漠B、城市C、乡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B)月份,由于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因此在这一地区称之为梅雨A、5月份B、6、7月份C、8月份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在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规定是指(C)A、两天内B、五天以内C、三天以内郑和下西洋是利用了(A)A、季风B、台风C、海风气旋是大气中水平气流旋转而形成的大型涡旋,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
气象知识
1、什么叫气象?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
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
2、什么叫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干旱、冰雹、暴雨(雪)、雷电、大风、沙尘暴、大雾、高温、低温、霜冻、冰冻、倒春寒、干热风等所造成的灾害。
3、影响我县的灾害有哪些?
有旱、涝、低温冷害、早霜冻、暴雨(雪)、雹灾、大风、虫灾
4、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5、防御办法:
暴雨:。
关于气象科普知识
1.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式预测未来天气的一种服务。
它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信息,帮助我们做出相应的生活和工作安排。
2.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通过各种仪器和方法来测量和记录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
这些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基础。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系统性变化。
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森林砍伐,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带来许多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4.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或气候异常引起的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飓风、龙卷风、雷电、暴风雪等。
这些灾害可能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5.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的大规模气流运动,它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赤道附近的信风带和极地附近的极地东风带是控制全球气候的重要环流系统。
6. 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
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和气候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了解气象科普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小知识
1、常见的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暴雪、冰雹、大风、雷电、高温等。
2、预警信号分为四级,颜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3、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
4、大风,风力达到6级或以上的风称为大风。
5、高温:35度以上的天气现象,达到或超过37度以上称酷暑。
6、为什么有露水一般是晴天
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散热很快,田野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含水汽凝结遇冷凝结成露水。
多云的夜间,地面上好像盖了一层大棉被,热量散发不出去,气温不下降,水汽不易凝结成露水。
7、先看到闪,后听到雷?光的传播速度快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8、花与气温,花卉生长的适宜气温10-25度
9、风向指风的来向。
10、四季的划分:根据侯温(五天的平均温度)上半年候温达到10℃以上,作为春季的开始;候温达到22℃以上,夏季开始。
夏季的候温下降到达到22℃时,就是秋季,候温下降到达到10℃以下时,冬季开始了。
11、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
-52.3℃
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盆地,48.9℃
12、夏天为什么常有阵雨?
雷阵雨是因为夏天执,空气在局部地方出现强烈对流,使大量湿热空气猛烈上升,形成积雨云造成雷阵雨。
产生积雨云的强烈的热力对流只在夏季易于出现,所以雷阵雨也常常出现在夏季。
13、瑞雪兆丰年?
冬季天气冷,下发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松软,内有空气,空气不传热,就好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的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很低。
雪化时,水留在土壤里,对春耕播种以庄稼的生产发育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