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大家平时会关注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吗?关于当代国学大师排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学术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术范围: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先秦诸子、清代学术、书法、目录学主要任职: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人物评价: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王国维(1877.12.3~1927.6.2)学术地位: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学术范围:文学、考古学、教育、哲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翻译、儒学、理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词学、戏曲史、甲骨学、西北地理、金石学、简牍学、敦煌学、红学主要任职: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人所熟知,被誉为当代教育领域的先锋和领袖人物。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深刻的革新。
本文将对顾明远关于教育的理念进行详细阐述,探讨他的观点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顾明远在教育领域的最著名的言论之一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直接揭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爱,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而学习的关键则在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一观点贯穿了顾明远的整个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顾明远认为爱是教育的核心。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只有在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自由地成长,才能够真正地接受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他主张教师应该以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爱的激励和鼓励下,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在道德、智慧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提出了“爱是教育的灵魂”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怀,为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顾明远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他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他提出了“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的观点,强调了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为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顾明远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爱和兴趣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教育家和教师应该秉持和传递的精神和情感。
【名人故事】名人励志故事:余秋雨_1200字余秋雨,原名杨家慰,195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被誉为“文化大家”,著有《文化苦旅》、《许三观卖血记》等多部作品。
余秋雨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他由母亲和姥姥抚养长大。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外界优势,但是他对文学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很艰苦,只有一些旧书和杂志可以供他阅读。
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余秋雨非常热爱文学,他在读初中时就开始写小说,并且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由于家庭的贫困,他无法继续上高中,只能辍学到工地上做临时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他仍然坚持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通过自学,余秋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在1980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期间,他负责了苏州大学的学生文学刊物,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开始撰写散文,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84年,余秋雨的散文首次发表在《花城》杂志上,随后在《作家文摘》、《炎黄春秋》等杂志上连载。
他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感人至深,而且语言简洁明快,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余秋雨的作品大多以家庭和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普遍生活境况。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谬性。
他的作品洋溢着人文关怀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常常被他深情、真实的描绘所感动。
除了写作,余秋雨还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他的《文化苦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批评三部曲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文本的梳理和阐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余秋雨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当代十六位着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着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着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着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陶行知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教育家兼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家之父,他长期以来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理论影响深远,给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和贡献。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涉及教育原则、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等方面。
其主要教育原则是“推进教育,让学生们有所成就,实用教育,培养思想和素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公民,应该培养学生的健全的思想和道德,不能偏离实际,应通过实践实验来树立理论。
他强调把学生融入实践,让他们对生活有认识和正确认识。
其次,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的平等性。
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不应受性别、宗教信仰和出身的影响,教育家应该把每个学生看作是特殊的,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受到专业的教育。
此外,陶行知先生以人的素质为核心理念,他认为,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素质和服务素质,同时教育应结合社会实践,把知识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让学生朝着发展和成就的方向前进。
最后,陶行知先生倡导“有用教育”,他认为教育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是要注重实效和素质培养,他把教育定为“实践的科学”,他的奉行有用教育的理论,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迈出了步伐,为下一代指明了道路。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他能够深刻洞察社会实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实践,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用的公民。
同时,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把教育看作是一门科学,要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做出评价,以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成长。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对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高震东--中国当代真正的教育家2009年01月13日上午 04:01━━━━━━━━━━━━━━━━━━━━━━━━━━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奉行为始终不渝的教育理念,更是学校全体教师的座右铭。
因为他们相信:离开了“教育爱”就是没有“爱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教育充其量只是一种训练。
高震东先生虽然7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情绪饱满,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深感染着在场听众。
高震东先生1930年出生于山东潍坊书香门第,1948年旅居台湾,1970年在台湾新竹创办了“忠信”学校,他创办的“忠信教育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不少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借鉴推广。
从1990年起,他应邀至祖国大陆各地教育部门、特别是大中专院校义务讲授中华文化与中国教育及素质教育,至今已遍及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演讲达300余场。
1994年11月,高震东先生首次来到河南师范大学讲学,并被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成人教育学院名誉院长。
自1999年开始在河南师范大学设立了在大陆首个也是大陆唯一的忠信德育奖学金,每年评选一届,用于奖励该校品德优良、学业突出的学生,至今忠信德育奖已评选了八届,该校有360名学生先后获得该奖项。
他的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教育精髓,以孔子、老子等古圣先贤的教育理论为教学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
高震东创办的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享誉台湾,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 "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这是所极其特别的私立学校,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
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
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
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
然而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
“忠信学校”每年一千多名毕业生,居然在台湾顺利就业;每天晚上,又有成千人来上夜校,“忠信学校”又成为继续教育的场所。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当代十六位着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着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着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着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朱永新与新教育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
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新教育之思》《写在新教育的边上》和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数十种学术著作,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一、朱永新的教育理想对朱永新的了解很多人是从他的那篇《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开始的,至今我仍然保存着《读者》上的这篇文章。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是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他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当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当是一个非常尊重同事、尊重领导,非常善于帮助他人成长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朱永新认为以下六条不妨可作参照:一是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短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无效参与)。
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度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
学生的参与是激活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不能少于十分之一。
二是亲合度。
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1897-1946)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和散文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以生为本、以教为辅”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并倡导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生为本,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生活为出发点。
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建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其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教为辅,这意味着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他强调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教为辅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启示,即要重视教育者的素质和角色定位,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沟通,致力于营造和谐、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更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生活的过程中。
他主张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也主张通过生活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感悟。
这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提醒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与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验。
我所敬佩的五位语文名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中国语文教育大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奖项,并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现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
2.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当代语文教育名家,四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
自1982年从教以来,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3.张化万.浙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这位语文教育名人已发表论文60多篇,编写学生及教师教育教材10多本。
他在1981年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把玩进行到底”:在书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他还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弹性的差异作业。
4.李希贵.语文教育名家有哪些,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的局长李希贵,是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他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曾获得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出版了多部教育著作,并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上百篇文章,在中国基础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5.钱梦龙.语文教育名人钱梦龙是Maigoo网编很喜欢的一位老师,他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成绩显著,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
中国当代语⽂教育家1、于漪,⼥,1929年出⽣于江苏镇江,语⽂特级教师、我国著名的语⽂教育家。
著作有《语⽂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于漪语⽂教育论集》、《语⽂教学谈艺录》、《于漪⽂集(6卷)》。
2、魏书⽣,男,1950年出⽣在河北交河县。
语⽂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主要成果有《语⽂教学探索》、《班主任⼯作漫谈》、《家教漫谈》、《魏书⽣教育教学艺术》(1-5卷)等》。
3、李吉林,⼥,1938年5⽉⽣,语⽂特级教师,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改⾰,创⽴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出版了《⼩学语⽂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语⾔与发展智⼒》等⼤量著作。
4、钱梦龙,男,1931年⽣,上海市⼈。
语⽂特级教师, 1982年⾸创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导读法”,其核⼼理念“‘主体─主导’论”,20年来对语⽂教学乃⾄各科教学都产⽣了较⼤的影响。
主要著有《语⽂导读法探索》、《和青年教师谈语⽂教学》、《语⽂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基本课式》、《导读的艺术》等。
钱梦龙名⾔:“在‘创新’的⼝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配⼀切的时候,我致⼒于创新。
”5、李镇西,男,1958年⽣,语⽂特级教师,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他认为“从‘⼼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因为‘民主’本⾝就是对‘⼼灵’――实质上是对‘⼈性’的关怀”。
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100封信》、《爱⼼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记》、《从批判⾛向建设――语⽂教育⼿记》、《⾛进⼼灵――民主教育⼿记》、《教育是⼼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等。
5、程红兵,男,1961年⽣于厦门,语⽂特级教师,现为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学习》“青春书架”栏⽬;2000年1⽉——2000年12⽉,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世界》“创新篇章”栏⽬;2002年1⽉——今,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教学通讯?⾼中版》“红兵茶馆”栏⽬;2003年1⽉起,作为特约编辑主持《中学语⽂教学参考》“语⽂研究性学习”栏⽬。
冯友兰人物简介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
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
1915
年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等
学校教书,不久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
研究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
学校歌曾出其手。
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历任清华
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委员主席,对现
代中国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
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
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著作大半。
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
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著《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数十种。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中,涌现除了一大批教育家,那你知道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是谁吗?下面是为你搜集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希望对你有帮助!(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
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于漪教育思想解读引言于漪老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事迹和言论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档试图系统地解读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供一份参考。
一、于漪教育思想概述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爱学生:于漪老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爱学生:于漪老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启发式教学:于漪老师提倡启发式教学,认为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灌输。
教师应该通过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于漪老师提倡启发式教学,认为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灌输。
教师应该通过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重视基础教育:于漪老师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她认为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重视基础教育:于漪老师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她认为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4. 终身研究: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终身研究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终身学习: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二、于漪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应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鉴于漪老师的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有哪些“国学”,其实可以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各种学术,包含着先秦经典、诸子学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各种学问,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大师”,又极富内涵,在某种领域内或是学问或是艺术达到了至高境界的人,就可以被冠之以这个称号了。
下面是上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九位学者,一位堪称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梁启超出身于士绅家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传统教育,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早年中过举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是主要领袖之一,积极宣传变法。
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他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国内,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是积极反对的,张勋复辟他也不以为然。
梁启超晚年时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主张光大传统文化。
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梁启超不仅是改良维新思想的领路人,也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在目录学、图书馆学、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颇有成就,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章太炎(1869-1936)章太炎,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太炎出身于富裕家庭,早年从师著名朴学大师俞樾,学习八年后走出书斋,于1896年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因支持维新变法为清政府通缉,1899年流亡到日本。
1903年,回到国内的章太炎曾一度被捕入狱。
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再次来到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并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1911年,章太炎回到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1913年,他又因讨袁而被监禁,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才被释放。
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
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
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著有《人生为一大事来》、《我的教育思想》等。
8、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年仅23岁就成为了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
他指导的儿童绘画作品有186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件;指导的儿童美术作品135间参加过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9、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23年来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
教育思想: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
10、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11、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
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著有《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等。
12、康岫岩: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曾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教育思想: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13、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
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委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
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
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
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14、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
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5、李烈:1994年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
现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教师奖章、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著有《我教小学数学》等多本教育专著。
教育思想: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
16、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
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编《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00例》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