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报广提案16652275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56
新闻专业实习总结•相关推荐新闻专业实习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专业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专业实习总结1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及教务处《关于2007-2008学年本科生专业实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新闻专业教学计划,新闻系2005级的61名同学于2007年2—6月份进行了专业实习。
经过这120天的实习,同学们重回校园时带回了如下成果:署名文章237篇,广播报道132个,编辑版面88个,电视节目31期,网络专题33个,参与编辑的稿件万余篇。
更令人可喜的是,同学们在专业技能、新闻素养、社会经验和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现将集体实习经验汇报、总结如下:五条举措是实习的前提早在去年年底,我们就召开会议,成立了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副院长兼系主任宋建武老师挂帅担任实习指导小组组长,班主任做策应,细化任务,分工明确。
同时,科学设计实习目标,提出标志性媒体概念,合理安排实习单位、流程和日程。
具体来说,是做好了以下五条举措:一、责任细化2007年11月,人文学院新闻系组成了由新闻教研室副主任刘徐州老师牵头、2005级两个班主任王永亮、王佳航老师参加的实习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实习指导工作。
根据2005级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依据2006年制定的《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专业2005级本科生实习计划》、《新闻专业实习的标志性媒体》等实习制度及标准,实习指导小组明确了本届学生总体的实习原则、实习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任务、注意事项等。
2005级学生的实习指导本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以学生为本两个原则,要求从实习工作启动到实习表彰总结,各实习指导老师严格要求,细化指导工作,帮助每位同学完成既增长才干,又体现个人专业兴趣的实习计划。
《申报》广告里无奇不有的浮世绘在图书馆翻阅卷帙浩繁的《申报》影印本时,每当我爬梳史料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把目光暂时地从精英话语转向《申报》上令人目眩神迷的广告,以作为一种自我调节。
相对于今天报纸广告的制作精美,民国《申报》广告却有着更多的社会内涵,它以简陋而传神的图像、直接明快的文字塑造了一幅民国日常生活的画卷。
或许正因为对于《申报》广告史料价值的这种感性认识,当拿到王儒年依据博士论文出版的《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时,我就有“一见钟情”甚至“相见恨晚”的感受。
这些年社会文化史成为史学界一个学术兴奋点,《中国的城市生活》(李孝悌主编,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提供了研究的一些典范。
但是,如果我们留心细读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社会文化史成为资料的罗列而丧失了自身的叙述节奏与线条,更要命的是这种研究模式经常遭受没有深度的指责,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停留在“表象的叙述”。
《欲望的想象》首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学术著作,其文字流畅细腻,插图精挑细选,融合了作者在阅读广告时的诸多感觉。
杨念群先生在今年第4期的《读书》上撰文《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指出:“一个历史学家悟性的高低之分,恰在于其对史料细微之处进行敏感把握时具有层次之分,这种区分和一位历史学家在解释能力上的差异性处于完全不同的层面上。
我们以往过于重视在解释能力的提高上如何建立所谓的‘问题意识’,而没有充分给史料解读中‘感觉意识’的培养以足够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欲望的想象》就是一种“感觉意识”的产物,它关注的是浓缩在这些已成历史的广告文本里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日常生活是被宏大叙事的历史所经常删减和省略的,所以,作者首先做的工作是以“无我之我”漫游进《申报》广告的浩如烟海之中,在对纷繁复杂而异彩纷呈的广告的阅读与想象中,感觉民国上海的市民阶层是如何感受与理解这些广告的。
在我看来,作者倾注心血最多的是对于广告中的衣食住行的分析,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消费主义社会。
邵飘萍天赋聪明,少年时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学子。
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读书期间,他遍览《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报刊,并被梁启超一篇篇清新可诵、文笔犀利、鼓动性很强的政论文深深感染,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8年春,杭州各高校举行联合运动会,在此期间,邵飘萍与同学陈布雷、张任天办《一日报》,这是邵飘萍初次尝试办报。
第一幕杭州办《汉民日报》人物:邵飘萍,杭辛斋1909年夏,邵飘萍大学毕业后在浙江金华中学执教。
他虽然人在学校,但主要工作是为上海报纸写通讯,并且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投寄有关杭州和金华的地方通讯。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立志以报纸作为报效国家的武器,辞去教职到杭州寻找办报机会,在此期间邵飘萍碰到了正在筹备办报的杭辛斋。
邵飘萍:先生之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可惜一直不得相见,今日有幸见到先生,也算圆我一个心愿了。
(笑)杭辛斋:(笑着说)你这名头可是也不小啊,我早就听说金华有个邵飘萍,人虽在金华,作品却刊登在申报和上海各大报纸上了。
邵飘萍:先生莫要笑话我了。
杭辛斋:我如今受命办《汉民日报》我知你善写地方通讯,如今我这报纸正要寻一个主笔,你可有兴趣?邵飘萍:(大喜道)如此我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旁白: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
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
杭辛斋:飘萍啊,我走后,这汉民日报就交给你了。
你千万莫忘了我们办报的目的,要坚定立场,莫被权贵左右。
邵飘萍:先生放心,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我们没有权利去阻止他,却也要在报纸上好好地声讨他一番,让民众知道他丑陋的目的。
旁白:此后邵飘萍撰写了大量的论说、时评和随笔,大张旗鼓地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袁世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为此,邵飘萍常常受到亲袁势力的威吓与迫害。
《申报》与南洋劝业会何家伟中国近代史2006.11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是晚清举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博览会。
关于此次博览会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但是,在这次博览会中,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申报》所起的作用以及《申报》为什么给予此次博览会如此大力度的支持的问题,学术界的论述较少,本文试做探讨。
《申报》对南洋劝业会的报道特点《申报》对南洋劝业会的报道特点是全面、丰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劝业会报道的时间跨度长。
南洋劝业会是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在南京开幕的。
而《申报》早在1910年1月3日“译论”中就开始为此次博览会宣传。
当时翻译刊登了日本《太平洋》杂志的《论英德两国实业竞争之真相》一文。
1月7日和9日,《申报》在“论说”一栏中刊登《劝业会与立宪》。
文章将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
作者认为:“国民之政治责任心必后于经济竞争心。
唯因经济竞争心之发达而政治责任心常不知不觉之间增进而未有已。
故在今13欲引起国民之政治责任心,必不可不先引起国民之经济竞争心。
劝业会之作用在招致全国之物品萃以一堂,以比较优劣。
因比较之故而竞争之心乃生。
”(1910年1月7日)同天报纸报道了来参加南洋劝业会的物品要求火车减半价的事。
南洋劝业会事物所开所仪式,3月9日的《申报》进行了报道。
3月的《申报》还报道了南洋劝业会董事会禀报北京军机处,请求朝廷派“亲贵大臣”来参加开幕仪式一事。
南洋劝业会原计划定于宣统二年四月初一(1910年5月9日)开幕,因运输不便,外省的参展物品还未完全到齐,故展期推迟。
有意思的是,5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篇“论说”《论日英博览会与南洋劝业会》,文中提到,举行博览会有助于加强国际关系。
6月3日,在南洋劝业会开幕前夕,《申报》刊登《预定南洋劝业会开幕秩序》,较详细地报道了开幕的预定过程,提请世人注意。
6月5日,南洋劝业会开幕,《申报》除在“论说”一栏发表“南洋劝业会开幕贡言”外,还刊登了中国商业研究会的来稿《南洋劝业会开会祝辞》。
1911年—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中文摘要本文就近代中国出版历时最久(1827年—1949年)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所刊登的广告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的范围为1911年—1919年《申报》上的各种广告。
这些广告涉及文化教育出版、交通运输、金融、服装纺织、工矿机械、日常休闲、医药等各种行业。
辛亥革命作为对近代中国发展走向的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动,封建体制的瓦解,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无—不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将1911年作为研究《申报》广告的起始年代。
而从1911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故——第—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蔓延。
外国资本因故减轻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而1919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将1911年—1919年这—时期作为研究《申报》各种广告的时间线段。
《申报》—直以来以刊登各品种广告而有名,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所记录反映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十分丰满。
小到—般民众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般民众的兴趣趋向、业余爱好、生活时尚,大到有关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如铁路修建、募集资金,开设矿山等.这—时期的《申报》上所刊登的广告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愧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称呼。
本文将这—时期《申报》上所刊登的广告根据其内容和功用划分为以下七类:1、文化教育出版;2、交通运输;3、金融;4、服装纺织;5、工矿机械;6、日用休闲;7、医药。
据此分门别类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当时具体的史料和经济史数据统计。
通过对这些类别的广告进行分析,阐释在广告背后所存在着的—些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国际问题,希望通过对具体广告的数量变化,解读出这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和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中—般市民的生活情况。
书阁对话让思想的光照进现实——《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新书分享会纪要时间:2023年8月27日(周日)10:00—11:30地点: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主持人主持人::高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嘉宾:张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陈军(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部主任)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海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怡(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黄晓峰(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记者)孟刚(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王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员)陈思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读者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前来参加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教授所著的《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的新书分享会暨复旦人文·“大观”书系作者联谊会。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与会031书阁对话嘉宾,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部主任陈军,以及“大观”书系的作者、媒体和嘉宾们。
首先,请东道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张霞副馆长致辞。
张霞张霞::得知张仲民教授新著《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分享会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非常高兴。
大家把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作为新书发布或者分享的场所,这对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在学术方面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目前,我们馆藏数量超60万件。
在本馆一楼,我们把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旧藏作为一个单体的文物用透明书库展示出来,创新性地复原、展示了中华书局的旧有图书馆。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做一些数字化的工作,希望今后得到各位学者的支持。
主持人主持人::《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大观”书系的首部出版著作,也因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认定今年为“大观元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那么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XX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