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0
苏教版诗歌赏析复习一、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能阅读教材上的古代诗歌,能了解古诗的一般常识、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能对古诗作简要的赏析。
(约5分)二、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题眼为“思”,由此可推知本诗表现游子思乡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运用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6、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
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三、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内容预览:38首古诗鉴赏村居⑴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鸢:老鹰。
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八(上)诗词赏析1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w ēi 迤y í腾细浪,乌蒙磅p áng 礴b 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 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题内容: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名句赏析:1.颔联是写山,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极大和极小对比显出了红军长征之难;也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2.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2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 āo 更短,浑欲不胜簪z ān。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也包含了在战争中思乡思亲的情感。
名句赏析:1.首联写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对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2.颔联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字点出了京城长安的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破”字点出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占领、劫掠后的破败凄惨景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七(上)诗词赏析(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清晨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这首诗歌咏历史上面重大题材――赤壁之战,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触物生情,抒发感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
这是由小到大的艺术手法。
名句赏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富有情致,令人回味。
(三)浣溪沙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
词的上阕描写眼前生机勃勃、境界清远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阕就溪水西流抒发感慨。
名句赏析:1.上阕之景可描绘为: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2.下阕引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四)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诗歌鉴赏复习材料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试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运用比偶、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景致的优美寂静;同时以飞鸟比性情,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以止水比心境,表明万事皆空,忘却世俗的情怀。
3、尾联的表达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精的手法。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并表现了诗人万事皆空、忘却世俗的情怀)二、《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多难、壮志难酬的无限伤心。
2、试对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进行描绘、赏析、联想。
①从楼上看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间分开;水天相接,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②运用对偶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坼一浮,吧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③其气势只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与之媲美。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反应的诗人怎样的处境?又什么作用?表现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处境,引出下文对国家灾难的伤感。
三、《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向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品格高尚的人,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2、“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怎样的形象?“居高声自远”中的“高”如何理解?身份显贵,品格高尚;“高”即指梧桐树高,又指品格高尚四、《孤雁》(杜甫)第 1 页共4 页。
(苏教版)中考专题复习:诗词赏析doc初中语文诗词赏析【考点解讲】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和审美乐趣。
〞为贯彻这一精神,诗词赏析成为2018年许多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1.诗意明白得。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明白得,这是我们观赏诗歌的基础。
诗意明白得,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制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域。
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提咨询方式一样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如何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画了如何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样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要紧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要紧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能够分析其语言技巧。
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明白得中给它给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如何讲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明白得。
常见的提咨询方式是:这首诗用了如何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成效?或:诗人是如何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样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什么缘故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如何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通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常见的提咨询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什么缘故?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1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答――――题――――线――――――――――――――――――――――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1.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主题内容:这首诗描写破山寺禅院清晨的幽静景致,意境幽深,别具神韵。
名句赏析: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一条隐藏于竹林之间的曲折小路,一直通向幽深隐秘之处,写出了一幅山深林密,花木森森的幽邃的深山古寺图。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曲折美、摇曳美的审美观。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禅房依山临水,飞鸟归栖,似觉愉情悦性;潭水清澈,人游此境,顿感杂念全消。
3.诗的最后两句写在这“万籁俱寂”之中,唯有钟磬之音传出,悠悠扬扬,不绝如缕,以唯此一“音”衬托静境,以动写静,渲染出了破山寺的幽寂氛围。
2.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名句赏析: 1.颔联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
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这一句说,洞庭湖水势浩淼激荡,将吴楚分为东南两域,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2.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3.末联仍写登楼时所感,由个人命运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3.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注释: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七(上)诗词赏析(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清晨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这首诗歌咏历史上面重大题材――赤壁之战,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触物生情,抒发感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
这是由小到大的艺术手法。
名句赏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富有情致,令人回味。
(三)浣溪沙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
词的上阕描写眼前生机勃勃、境界清远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阕就溪水西流抒发感慨。
名句赏析:1.上阕之景可描绘为: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2.下阕引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四)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
名句赏析:结尾两句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蕴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
(五)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名句赏析: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富含哲理,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说明人月无常,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2.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表达词人对人类最真挚的美好祝愿。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主题内容:诗的重点是写早春之景,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
名句赏析:1.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是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2.“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色。
(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主题内容:本篇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名句赏析: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用“ 明月” “ 清风”与“别枝惊鹊” 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农村特有的景色,也抒发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巧以数量词对仗,写出了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情景。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倒装句式样表现了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时的惊喜之情。
(八)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题内容:《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他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情景理结合,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胸襟。
名句赏析: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表现了诗人高扬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
(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主题内容:这是一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意境新颖,感情真挚。
名句赏析:1.诗的一二句以“杨花飘落”和“子规悲啼”融情于景,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了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
2.诗的三、四两句抒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诗人要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表达了诗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十)迢迢牵牛星迢(tiáo)迢牵牛星,皎(jiǎo)皎河汉女。
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主题内容:《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名句赏析:诗中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七(下)诗词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主题内容:这首诗描写破山寺禅院清晨的幽静景致,意境幽深,别具神韵。
名句赏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一条隐藏于竹林之间的曲折小路,一直通向幽深隐秘之处,写出了一幅山深林密,花木森森的幽邃的深山古寺图。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曲折美、摇曳美的审美观。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禅房依山临水,飞鸟归栖,似觉愉情悦性;潭水清澈,人游此境,顿感杂念全消。
3.诗的最后两句写在这“万籁俱寂”之中,唯有钟磬之音传出,悠悠扬扬,不绝如缕,以唯此一“音”衬托静境,以动写静,渲染出了破山寺的幽寂氛围。
(二)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名句赏析:1.颔联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
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这一句说,洞庭湖水势浩淼激荡,将吴楚分为东南两域,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2.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3.末联仍写登楼时所感,由个人命运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三)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题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名句赏析:1.开头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写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4.“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四)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主题内容:毛泽东这首诗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名句赏析:1.上阕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这个“俏”字包含了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含义。
2.下阕,诗人写梅花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梅花,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五)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讽喻诗。
诗歌一开头四句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