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积冰
- 格式:xls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华山电线积冰观测及其气象条件分析摘要:本文利用1990年10月至2019年4月的气象资料,分析华山电线积冰的时间分布特征,类型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表明:(1)华山6月至9月无电线积冰,1-3月、11-12月积冰日数最多,4-5月和10月次之。
(2)华山电线积冰以雾凇型为主,同一测站最大积冰直径、厚度和重量均是南北方向大于或等于东西方向的居多。
(3)30年资料分析得出:华山电线积冰常出现在气温<0℃,相对湿度>70%,风向多为偏西风,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伴随有降水或雾的气象组合条件下。
一.概述1.电线积冰的概念及测量雨凇、雾凇凝附在导线上,或湿雪冻结在导线上的现象称为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是一种气象灾害,对电力输送、通讯线路等方面的设施危害极大,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从积冰架上的导线开始形成积冰起,至积冰消失止,称为一次积冰过程。
有电线积冰观测任务的气象站,须视机测定每一次积冰过程的最大直径和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整数。
当所测的直径达到规定数值时,尚须测定一次积冰最大重量,以克/米(g/m)为单位,取整数[1]。
2.华山气象站电线积冰资料华山气象站位于海拔2082米的华山西峰之巅,积冰架位于观测场西南角,南部濒临悬崖,分为东西向与南北向两组。
本文对华山气象站1990年10月至2019年4月的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1.年分布特征据统计分析可得,华山电线积冰的年际变化较大,30年间,电线积冰日数达30天及其以上的有5年,其中2004年最多,有37天,其次是1996年,有34天;电线积冰日数仅为10天及其以下的有2年,分别为2017年的9天,和2013年的10天;年平均电线积冰出现日数有近22天。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4年起,华山电线积冰出现次数大致呈下降趋势。
图1:华山电线积冰年分布特征图2.月分布特征从30年数据可以看出,电线积冰最早出现在10月,最晚出现在5月。
中国电线积冰灾难探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迅速进步,电线积冰灾难问题日益突出,给电力生产和供应带来了很大的恐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电线积冰灾难的探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起首,探究人员在电线积冰灾难的成因和进步机理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探究。
他们发现,电线积冰主要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和电线自身特性的影响。
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是导致电线积冰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电线的导电材料、绝缘材料以及线径等特性也会对电线积冰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猜测和控制电线积冰灾难的发生。
同时,探究人员还对电线积冰灾难的监测和预警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电线积冰监测方法往往依靠于传感器的安装和人工巡查,效果有限且耗费人力物力。
因此,科学家们开展了基于遥感技术的电线积冰监测探究,利用卫星、无人机等设备从空中对电线积冰状况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全面监测。
此外,探究人员还在智能物联网技术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网络毗连各种传感器,实现对电线积冰状况的实时追踪和数据收集,并通过预警系统准时提示电力公司进行相应的措施。
另外,中国科学家们还乐观探究电线积冰灾难的防治技术。
传统的防冰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融雪剂对电线进行处理,但这种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和成本振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究人员开展了基于物理原理的电线积冰防护技术探究,包括电热融雪、气体吹扫等方法。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地解决电线积冰问题,还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防冰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绝缘性能,可以有效防止电线积冰。
此外,探究人员还在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们认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环境能力是预防电线积冰灾难的重要途径。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优化电力系统布局、加强维护和巡检、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等措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抗冰能力和灾难应对能力。
电线积冰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电力输配电格网设备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而输配电线路是格网中最为关键和复杂的网络之一。
由于电线架空于自然环境之中,其表面往往会积累一定厚度的积冰,这不仅会影响输配电的安全性能,还会对电力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电线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电线材料在输配电领域使用,但是冰覆盖对于新型电线材料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对电线积冰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数值模拟技术,尤其是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已成为分析电力输配电系统性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电线的物理过程施加CFD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和分析冰覆盖的影响。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试验成本,还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冰覆盖在电线上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防冰措施,从而为输配电线路的安全性能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1. 电力输配电线路积冰现象的基本机理和物理特性研究2. 基于CFD模拟电力输配电线路积冰物理过程3. 分析不同型号电线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冰覆盖对于输配电线路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法:研究电力输配电线路的积冰机理和物理特性,建立相应的冰覆盖模型。
2. 数值模拟法: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电线表面积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冰覆盖的形态、厚度等数据。
3. 结果分析法: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出不同工况下电线表面的冰覆盖形态和厚度,并探讨冰覆盖对于输配电线路性能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电力输配电线路的安全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对于确定不同型号电线材料的技术参数、优化输配电线路布置、制定冰覆盖预警预报、防冰措施及设备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文研究也将为CFD模拟技术在电力输配电系统性能分析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意义。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大雪天气如何应对电线积冰大雪天气是严寒季节的代表,也是电线积冰的高发期。
电线积冰会对电力供应造成严重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因此,有效应对大雪天气中的电线积冰问题,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应对大雪天气下电线积冰的情况。
1. 加强预警和检查工作在大雪天气到来之前,相关部门需加强预警工作,提前告知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做好蓄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确保各类设备在大雪来临之前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电线积冰问题。
2. 定期除冰和防冻涂覆对于高压线路、变电站等重要部位,需要定期进行除冰作业。
采取人工或机械手段,清除电线上的积冰,保证电线的通畅。
同时,在设备安装上使用防冻涂覆剂,可以降低电线结冰的风险。
3. 增加维修保障力量大雪天气下,电力设施容易受到破坏,为了迅速处理电线积冰等问题,应提前增加维修保障力量。
成立专门的维修队伍,准备充足的设备和人员,随时待命,保障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
4. 加强通信和应急措施大雪天气会导致电线破坏,进而影响通信信号的传输。
因此,在容易发生电线积冰的地区,应建立备用通信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及时调取物资和人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电线积冰带来的突发情况。
5. 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在大雪天气下,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遇到电线积冰等问题时,不要擅自接近,更不能触碰电线,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应及时向电力部门报告,并按照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处理。
总之,在大雪天气中应对电线积冰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措施的落实。
只有通过科学的预警、定期除冰、增加维修保障力量、加强通信和应急措施以及增强群众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运行,确保人们的生活正常进行。
这样一来,即便是严寒的大雪天气,也能应对电线积冰,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电线积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卡钳和米尺直接测量积冰的直径和厚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使用外卡钳,将两脚尖张开,对着冰层选定的部位。
2. 慢慢收拢卡钳,使两脚尖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冰层的直径。
3. 将卡钳放在米尺上,读取两脚尖的距离,准确到1mm。
4. 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冰层的厚度。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时应小心,不要触落冰层。
冰层的表面往往不整齐,因此导线上各点的冰层切面可能不完全相同,测量时应区别对待。
一般情况下,应在导线的中央部分测量。
当冰层上有较大的降突部分时,如果隆突部分数量很少且分布稀疏,测量时可不予考虑;若隆突部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密,测量时应按隆突的大小适当地加以平均。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行波传输时差的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出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通过时间差可以计算输电导线在正常运行以及覆冰期间的实际长度。
由于导线覆冰时,随着覆冰厚度的增加,导线的弧垂会增大,线路长度也会伸长,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线路长度与冰厚的关系来计算导线覆冰厚度。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专
业知识和设备,但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得到可靠的积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