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 蔡焦生
- 格式:pdf
- 大小:44.05 KB
- 文档页数:1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以及对肝肾阴虚等各类疾病的临床作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对服用量进行酌情增减,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后,13例糖尿病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6.7%;14例高血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12例慢性肾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0%,14例慢性肝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六味地黄丸对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加强临床推廣应用。
标签:六味地黄丸;药物作用机理;肝肾阴虚;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由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演化而来,配方最早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成分为熟地黄、泽泻、牡丹皮、山茱萸、山药、茯苓六种[1]。
六味地黄丸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确认其在治疗由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盗汗遗精、小便淋沥、手足心发热、腰酸膝软等症状上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意义。
我院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的过程中,采取了服用六味地黄丸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
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6±2.3)岁。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临床表现为”消渴”症状,例如体重下降、多食、多饮、小便频繁等,空腹平均血糖指数为(9.4±2.7)mmol/L,餐后平均血糖指数为(13.6±1.9)mmol/L。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121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符艳丽(儋州市妇幼保健院,海南 儋州 571700)0 引言六味地黄丸属于中成药,其以显著的滋阴补肾和健脾益胃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肝肾阴虚治疗中,有效改善了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和五心烦热等症状。
本文选取了83例肝肾阴虚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六味地黄丸治疗,分析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的83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肝肾阴虚患者,并将之分为了三组,Ⅰ组为慢性肾炎患者25例,Ⅱ组为糖尿病患者30例,Ⅲ组为高血压患者28例。
患者年龄均在30-79岁,平均(48.62±5.42)岁,病程在1-20年,平均(7.95±3.56)年。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六味地黄丸治疗,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包括牡丹皮60 g 、山药80 g 、熟地黄160 g 、泽泻60 g 、山茱萸80 g 和茯苓60 g [1]。
根据各组患者的病症指数加减调配使用量,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一个疗程。
2 结果2.1 Ⅰ组治疗结果。
Ⅰ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尿检显示存在红白细胞,其他患者尿检均显示无异常,16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临床疗效较高。
2.2 Ⅱ组治疗结果。
Ⅱ组患者中在治疗后,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3±1.54)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为(6.11±1.09)%,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值为(8.78±2.17)mmol/L ,2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临床疗效较高。
2.3 Ⅲ组治疗结果。
Ⅲ组患者在治疗后,收缩压平均值为(122.49±5.38)mmHg ,舒张压平均值(78.93±8.69)mmHg ,21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临床疗效较高。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李彬【期刊名称】《智慧健康》【年(卷),期】2022(8)33【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的具体药理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领域和效果。
方法选择从2021年1~6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的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法进行分组,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
西药组的病患依旧使用常规的西药方法进行肝肾阴虚类疾病的治疗,而中药组则需要在常规西药组在基础治疗方法上配合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病患在研究过程中的疾病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价分数以及症状缓解、治愈时间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对比。
结果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方法的中药组总体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普通组的76.7%,患者的治疾病愈率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在经过治疗之后,中药组的病患单项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要明显好于西药组(P<0.05)。
中药小组在临床症状表现缓解时间以及致病治愈时间方面明显小于西药组(P<0.05)。
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六味地黄丸的应用可以在肝肾阴虚类疾病的治疗中明显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有效率,病患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值得在今后肝肾阴虚疾病治疗逐渐推广。
【总页数】5页(P186-190)【作者】李彬【作者单位】北京市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六味地黄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2.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3.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4.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5.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味地黄丸》临床40种新用途你眼中不一样的六味地黄丸,了解一下很受益!导读: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
传统上应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
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具体有哪些作用呢?1、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有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60例,效果满意。
每次1丸(9克),每日2次。
治疗时间最短者35天,最长者90天,平均为61.6天,据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患儿免疫功能和体内的微量元素影响明显,疗效显著。
2、慢性鼻炎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早晚各服一次,连服2~3个月,可有明显疗效。
3、过敏性鼻炎六味地黄丸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又能抑制抗体的生成,抑制过敏反应,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用六味地黄丸加色甘酸钠治疗过敏性鼻炎,停药后疗效维持时间长,复发少。
4、矽肺据报道,用汉防己甲素(100mg3次/日)和六味地黄丸每周同服6天,连用2个月,可使矽肺患者咳嗽、咯痰、胸痛及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感冒和支气管肺部感染率下降52.94%。
5、牙周脓肿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5天可减轻症状。
6、复发性口疮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一般3~5天可见效,且愈后很少复发。
如复发再服本药仍有效。
7、五更泄泻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一般服一个月可痊愈。
8、口干症中老年人患口干症若无其他原发病症,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效果好。
每次服六味地黄丸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1疗程。
9、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每日晨起服1—2丸(每丸9克)连服1年,治疗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30例,结果转为正常和好转的有26例,稳定3例,好转率达86.7%。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简介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药方剂,由逐味味薄荷、徐福启、贺丰强等医药专家研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桑椹、牛磺和陈皮等药材。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疾病。
功能主治六味地黄丸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补益肾阴:六味地黄丸能够补充肾脏的阴精,改善肾虚所致的症状,如头晕、腰痛、耳鸣等。
它也可以增强肾脏对体内水分的吸收和代谢功能,从而调节水液代谢平衡。
2.降低血压: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茱萸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改善视力:六味地黄丸对眼部有一定的滋养作用,能够改善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等眼病症状。
它对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增强免疫力:六味地黄丸中的牛磺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能够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肾虚所致的症状: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小便频繁等症状。
2.高血压: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茱萸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作为降压药物的辅助治疗。
3.老年性黄斑变性:六味地黄丸能够改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延缓病情进展。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六味地黄丸可以改善糖尿病所致的视力下降和视网膜病变。
5.免疫力低下:六味地黄丸中的牛磺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用法用量六味地黄丸一般以每次6-9g的剂量服用,每天2-3次,口服。
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意事项使用六味地黄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不宜使用六味地黄丸,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忌烟酒刺激:在使用六味地黄丸期间,需要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以免影响药效。
3.饮食禁忌:在服用六味地黄丸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药效和加重病情。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dihuang pill/Shuang Wang【摘要】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位幼科补肾专药。
方名中可知该方中有中药六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原为丸剂笔者应用该方辩证论治。
治疗甲亢,糖尿病收效甚好。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 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dihuang pill.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位幼科补肾专药。
方名﹑中可知该方中有中药六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原为丸剂,也可作为汤剂。
六味地黄丸用途非常广泛,但主要以"滋补肾阴"为主。
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神疲倦怠,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潮热骨蒸,口燥咽干等症状。
笔者应用该方辩证论治。
治疗甲亢,糖尿病收效甚好现将临床病例总结如下。
病案一:李某,女,68岁,于2007年11月5日就诊患者诊断糖尿病3年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不佳,近半年服用二甲双呱0.25g 早晚各一次,空腹血糖11.3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4.5mmol/L 尿糖(+),经人介绍中医治疗效果较佳,故来求诊。
来时神疲乏力、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舌红苔少脉细数。
诊为肾阴虚消渴证。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g ﹑山萸肉20g 、山药25g 、泽泻15g 、茯苓15g 、牡丹皮15g 知母15g 10剂,水煎服。
原降糖药继续服用。
二诊:11月15日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耳鸣症状减轻,舌质淡红脉细,前方中知母减为10g 。
三诊:12月5日前方服后,颇觉舒适,症状全无。
改为六味地黄丸,继服。
服用历时半年,血糖测定正常,尿糖正常。
嘱其饮食注意节制,适当运动,杜其复发。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广泛应用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的组成:熟地黄、高硒山萸肉、准山药、丹皮、茯苓、泽泻。
本组方严谨,以熟地黄滋肾补精为主,辅以山茱萸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肾而固精,又配以泽泻泻肾浊以防熟地之滋腻,牡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滋补而不留邪,降泄又不伤正。
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及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适应证: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
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呜,耳聋,遗精咽于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1 药理研究1.1 免疫调节作用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力,临床研究也显示六昧能显著提高肝肾阴虚症病人红细胞C3b受体的免疫粘附活性,有效地促进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并改善临床症状⋯。
1.2 防肿瘤的作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是六味防治肿瘤的原因之一。
人体缺硒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有人应用荧光光度法则定出六味煎剂中有较高的硒含量,六味汤剂中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能抑制绣法肺癌和肠癌的发生率。
1.3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的正常血压有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其心肌收缩力及心率无明显影响,因此,推测其降压作用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产生的。
动物实验表明,六味能明显缩小心肌缺血的梗死面积。
临床研究证实,六味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用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普遍降低。
l.4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六昧对肾具有可靠的药理作用。
经观察六味对健康老年人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发现健康老年人服用六味后夜尿次数及尿量显著减少,且服药后尿低分子量蛋白和尿溶酶的排泄量呈显著性降低,提示该方可以改善人体肾功能。
1.5 对糖代谢的作用该方可能通过胰岛素分泌和增强机体对的利用而发挥糖代谢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摘要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
方法:对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进行中医学研究,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功能。
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經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和创新,被广泛应用临床各科。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临床应用机制六味地黄丸的中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医家钱乙创制的,原名为“地黄圆”,是根据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钱乙将原方中干地黄改为熟地黄,将具有益火助阳作用的附子、肉桂去掉,变补肾阳之药为滋肾阴之品。
阴虚之证,虽五脏俱有,但一般以肝肾为主,其他三脏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也多累及肝肾。
因此,临床上以肝肾阴虚为多见。
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精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钱氏在滋阴补肾设计上的精思熟虑,正是六味地黄丸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原因。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
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
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
诸药相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
钱乙创六味地黄丸用以治肾怯,但处方却以并补肝、脾、肾之阴,重在补肾脏之阴而立法,意在补肾之阴的同时养肝健脾,以达先、后天同补之功。
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治肾阴虚证,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阴虚证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及形态异常的全身性疾病。
研究发现,阴虚患者有肾上腺皮质或多个内分泌腺的不同程度萎缩或退行性改变。
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及胰腺等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多,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血流动力学、微循环异常。
社区用药指导
社区用药指导
CH I N ESE C O MMUN I TY DOCT ORS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第7期(第10卷总第184期)5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
蔡焦生 杨树明 张爱萍
45400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肿瘤科
摘 要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
方法:对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进行中医学研究,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功能。
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和创新,被广泛应用临床各科。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肾阴虚证 临床应用机制
六味地黄丸的中医学研究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医家钱乙创制的,原名为“地黄圆”,是根据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钱乙将原方中干地黄改为熟地黄,将具有益火助阳作用的附子、肉桂去掉,变补肾阳之药为滋肾阴之品。
阴虚之证,虽五脏俱有,但一般以肝肾为主,其他三脏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也多累及肝肾。
因此,临床上以肝肾阴虚为多见。
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精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钱氏在滋阴补肾设计上的精思熟虑,正是六味地黄丸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原因。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养肾而涩精的山萸肉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
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的作用,称为三阴并补,故为“三补”。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故称“三泻”。
全方为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
诸药相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
钱乙创六味地黄丸用以治肾怯,但处方却以并补肝、脾、肾之阴,重在补肾脏之阴而立法,意在补肾之阴的同时养肝健脾,以达先、后天同补之功。
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
治肾阴虚证,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阴虚证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及形态异常的全身性疾病。
研究发现,阴虚患者有肾上腺皮质或多个内分泌腺的不同程度萎缩或退行性改变。
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及胰腺等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多,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血流动力学、微循环异常。
补阴药通过对上述多系统、多器官及不同解剖层次的影响而改善阴虚证状[1]。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功能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按8∶4∶4∶3∶3∶3比例配伍而成,三补三泻、开阖兼顾、动静结合、寒燥不偏、功专肾肝、六经备治,为滋补肾阴的通用方。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主要化学成分有环烯醚萜及其他糖苷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对免疫、血液、内分泌、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方面都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山萸肉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雷公炮炙论》曰:“壮元气,秘精”。
主要化学成分有苷类、有机酸类、鞣质类、糖类及肌醇、生物碱、维生素、氨基酸、矿物元素、磷酯等。
实验证明前三类是山萸肉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反应、保肝、镇痛和镇静、抑菌、抗氧化和胰岛素样保护作用[2]。
山药原名薯蓣,味甘性平,归肺脾肾。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淮山药含有皂苷、黏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质、鞣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 、多巴胺、山药碱、止权素及钙、磷、铁等,能诱生干扰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循环的血流,有镇咳、祛痰、平喘等药理作用。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化学成分牡丹根及根皮中含有丹皮酚、丹皮酚苷类、甲氧基苯乙酮类、挥发油及植物甾醇类、没食子酸、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等。
此外牡丹皮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心肌缺血、抗炎、保肝、降血糖、调节免疫细胞作用,还有镇痛、镇静、解
痉、退热等中枢作用[3]。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菌核含有Β-茯苓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脂肪、腺嘌呤等,具有利尿、抗炎、调节胃肠功能及降血糖作用。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块茎中分出五种三萜类化合物,另有挥发油、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甾醇、脂肪酸、蛋白质等。
具利尿、影响脂质代谢及轻微降压、降血糖作用。
讨 论
药理学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有广泛的药理功能,如抗肿瘤、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硬化,并有滋补强壮作用等,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等功用,广泛运用于老年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慢性肝炎、脑血栓、脑溢血等见有阴虚症状者。
但此方虽性平,毕竟偏于补益肾阴,阳虚气虚及内热偏盛之人若久服不但无益反增其害,不可以一方治百病。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晏士慧.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中
医研究,2000,13(6):51-52.2 楚晋,李林.山萸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1(1)1:
46-48.
3 李方军.牡丹皮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安徽医药,2004,8(1):9-10.
病毒自保机制令冬季感冒多发
新华网: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流感病毒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会用脂肪物质把自己包裹起来作为保护。
这项发现可能解释为什么冬季是流感多发季节。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小组发现,包裹病毒的类似黄油的保护层会在呼吸道融解,令病毒具有感染性。
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在冬季传播更广泛。
冬季人们更多呆在室内或者夏季的太阳辐射对病毒有杀伤作用等说法都不能充分解释。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杜安・亚历山大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流感开辟新途径。
他在一项声明中说:“既然我们了解了流感病毒保护自己并进行扩散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设法破坏这种保护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