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31.66 KB
- 文档页数:2
水光美白联合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徐思思【期刊名称】《中国医疗美容》【年(卷),期】2016(006)005【摘要】目的观察水光美白联合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对黄褐斑的改善效果,探讨水光美白治疗在黄褐斑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40例,临床症状典型,排除合并有其他炎症性皮肤病者.分别根据病因进行诊断治疗。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
治疗组:患者接受水光美白治疗4次,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4次。
治疗方法为:水光美白2个月1次,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于每次水光美白治疗后1个月1次,二种治疗间隔而行。
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8次。
治疗方法为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1个月1次。
疗程前、中及结束后均借助美国Visia皮肤检测仪进行肌肤监测,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见明显副作用。
结论水光美白联合Q开关1064nm Nd:YAG 激光治疗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黄褐斑,皮肤肤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
但水光美白联合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对黄褐斑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次数及术后肌肤修复、维养有关。
【总页数】4页(P48-51)【作者】徐思思【作者单位】广州华美医疗美容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水光注射三联疗法联合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J], 权腾;郭碧蓉2.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J], 王冰倩;吕正涛3.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所致点状色素减退研究进展 [J], 迟晓君;刘华绪4.自拟活血化瘀方辅助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 [J], 陈绍斐; 朱克彬; 邵雅坤5.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珍珠美白散治疗黄褐斑疗效探讨 [J], 苏江维; 杜坤; 柳林; 余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皮肤护理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分布面部,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干扰。
一般认为,其主要是与日晒、内分泌失调、遗传、情绪、化妆品中的光敏物质等有关。
近年来,治疗黄褐斑有射频技术、化学剥脱、强脉冲光、针灸、中药面膜等方法,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高。
2010 年7 月~2012 年6 月,我科运用Medlite C6 Q-1064 nm 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68 例并随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8 例,均为女性,年龄28~42 岁,平均32.4 岁,病程2~14 年。
1.2 治疗方法采用重庆半岛集团的Medlite C6 激光治疗仪Q 一1064 nm 治疗头,光斑直径6 或8 mm,能量密度1.0~2.8 J/cm2,频率5~10 Hz。
每次治疗前清洁面部,10 次为1个疗程,每周1 次,保养期间建议1~2 个月1 次。
治疗后敷保湿面膜约30 rain。
敷面的同时配合面部冷喷10 min,以达到舒缓镇静作用。
术后每日涂擦润肤霜早晚各一次,以缓解皮肤干燥。
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湿、防晒。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自拟中药珍珠化斑汤(由白芍、当归、珍珠母、益母草、茯苓等配方组成)。
1.3 疗效判断标准68 例患者以lO 次治疗后的效果做统计分析。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组2003 年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瀣引:(1)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2)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3)有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4)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 结果本组68 例患者经10 次治疗后,经过半年后随访观察,基本治愈36 例(52.94%),显效17 例(25.00%),有效15 例(22.06%),总有效率为77.94%,复发2 例(o.3%)。
比较光子嫩肤技术、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2-09-22T07:08:25.60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1期作者:刘婷婷王聪敏通讯[导读]比较光子嫩肤技术、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刘婷婷王聪敏通讯(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100700)摘要:目的:比较光子嫩肤技术、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64例黄褐斑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用调Q1064nm激光治疗,对照组用光子嫩肤技术。
结果:观察组VISIA皮肤图像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褐斑用调Q1064nm激光治疗的效果优于光子嫩肤技术,患者皮肤状态良好,皮损程度显著减轻。
关键词:黄褐斑;光子嫩肤技术;调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皮肤色素沉着形成的斑,多见于中年女性人群,属于皮肤科常见疾病。
黄褐斑的发病原因较多,一般包括遗传因素和日晒因素、性激素因素等,患者的病情主要表现为皮肤中黑素代谢障碍、局部炎症反应等,部分患者有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等,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影响较大,尤其是病情反复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黄褐斑目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每种方法的效果有一定差异,本文对64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光子嫩肤技术、调Q1064nm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选择64例黄褐斑患者为对象。
(2)2019年1月-2021年6月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
(3)愿意接受光子嫩肤技术和调Q1064nm激光治疗。
(4)沟通能力正常。
(5)入组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
(2)既往接受过激素治疗。
(3)已确诊内分泌功能紊乱。
(4)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1]。
(5)精神疾病史。
基础资料:(1)根据治疗方法将64例黄褐斑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7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Medlite C6 激光治療仪(美国HOYA-ConBio 公司生产),波长1064nm,光斑大小6mm,能量2.5~3.5J/cm2,治疗70例黄褐斑患者,每周一次,共治疗10次,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7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38例(54.3 %)完全消退,25例(35.7%)明显消退,总有效率为90%。
所有患者均述面部治疗区域皮肤质地较以前更光滑、细腻,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采用MedliteC6 1064nm 大光斑、低能量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少。
标签:黄褐斑;Q-开关1064nm激光;临床疗效黄褐斑,中医称“黎黑斑”[1],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以颜面部位的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斑片为临床特征,按组织学表现分为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2]。
单纯内服药物,或外用剥脱剂以及皮肤磨削术,但效果都不佳。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对采用Q-开关1064nm激光的7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黄褐斑患者,男5例,女65例,年龄26-54岁,平均45岁,病程半年至7年,平均4.1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拟定的黄褐斑的诊断和疗效标准[3]: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后;④病情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大于55岁;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药物过敏史者;④伴严重的内分泌疾病者。
1.3仪器及参数:采用美国悍马公司生产的MedliteC6调Q开关多波长激光治疗系统,选择波长1064nm,6mm光斑,5~10Hz,能量密度1.3~2.2J/cm2治疗。
•皮肤美容• •论 著•Q开关1 064nm Nd:YAG 激光联合纳晶微针治疗黄褐斑疗效分析熊友华,邓 映,杨洪秋,杜 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学美容中心 四川 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探究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笔者科室就诊的86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 =43)和对照组(n =43)。
治疗组:采用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周,4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MASI评分、临床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2周观察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MASI评分降低、有效率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Q开关1064nm 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较单独使用激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褐斑;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纳晶针;氨甲环酸;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7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1)04-0022-04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with Q-switch 1 064nm Nd:YAGLaser and Nanocrystal MicroneedleXIONG You-hua,DENG Ying,YANG Hong-qiu,DU Yu(Medical Cosmetology Center,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646000,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Q-switch 1 064nm Nd:YAG laser combined with nanocrystal microneedle in treatment with melasma.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melasma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43) and control group (n =43).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pplied Q-switch 1 064nm Nd:YAG laser,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pplied Q-switch 1 064nm Nd:YAG laser combined with nanocrystal microneedle. nanocrystals were used to assist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jection. Each treatment interval was 2 weeks, 4 time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applied for 2 courses. The MASI scores, clinical efficacy,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follow up for 12 weeks to observed the recurrence rate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decrease of MASI scores, effective rate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rates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Q-switched 1 064nm Nd:YAG laser combined with nanocrystal microneedle infus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laser treatment only,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higher,and wa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melasma;Q-switch 1064nm Nd:YAG laser;nanoneedle; tranexamic acid; combined therapy通信作者:杜宇,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美容;E-mail:****************第一作者:熊友华,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美容;E-mail:****************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慢性损容性皮肤疾病,具有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边界清楚、面积大小不一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一般对称性分布于前额、面颊、鼻梁及口周等部位,无自觉症状,俗称为“蝴蝶斑”[1]。
Q 开关1 064nm 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杨 娟,梁国雄,陈荣威,阙冬梅,唐渝璐(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中山市陈星海医院皮肤科,广东 中山 528415)【摘要】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片联合Q 开关1 064nm 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某医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实施Q 开关1 064nm 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单独实施Q 开关1 064nm 激光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血清环氧化酶(COX -2)、促黑素(MSH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COX -2均低于治疗前水平,VEGF 高于治疗前水平(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COX -2、MSH 值低于对照组,VEGF 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
结论 Q 开关1 064nm 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黄褐斑患者的面部症状,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治疗风险,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Q 开关1 064nm 激光;氨甲环酸片;黄褐斑;临床效果;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51.05;R758.4+2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21.02.027【收稿日期】2020-04-10 基金项目:中山市医学科研项目(2019A020413)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多发于面部等暴露位置,常表现为淡黄色至黄褐色斑片,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更安全、更有效地治疗黄褐斑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单独使用Q 开关1 064nm 激光治疗及氨甲环酸片联合Q 开关1 064nm 激光治疗,以观察氨甲环酸片联合Q 开关1 064nm 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陈瑞红
【摘要】目的观察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Q-1064nm激光治疗62例黄褐斑,观察并分析疗效及病损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静止期黄褐斑的总有效率为75%,活跃期黄褐斑的总有效率为40%,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且对静止期黄褐斑疗效更佳。
【关键词】激光;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84-2030(2009)01-0021-02
【Abstra ct】O 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Q-1064nm laser o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Methods 62patients with melasma were treated by Q-1064nm laser.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2tween the lesion type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 lts The general effective rate of stable melasma and active melasma was75%and40%respectively,there was obviously different(P<0.05).Con2clussion Q-1064nm laser is effective and safety in treating melasma,especially for stable melasma.
【K ey words】laser;melasma
黄褐斑是一种常发生于颜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损容性皮肤病。
育龄期女性较多。
黄褐斑也曾被称为“肝斑”、“蝴蝶斑”、“醺黑斑”。
紫外线照射、使用含铅汞化妆品、内分泌紊乱、药物(如避孕药等)、微量元素失衡等均可引起黄褐斑。
笔者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用Q-1064nm激光治疗并随访面部黄褐斑患者6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2例均为女性,年龄27~46岁,平均35.2岁,病程1~18年。
以色斑状况是否稳定半年以上,将患者分为两组,静止组32例,活跃组30例。
1.2治疗方法采用美国悍马公司的Medlite C6激光治疗仪中的Q-1064nm治疗头,光斑直径6或8mm,能量密度
2.0~
3.5J/cm2,频率10Hz。
每次治疗前清洁面部后先敷20min保湿面膜,激光治疗后即予离子导入微脂囊左旋维生素C。
每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湿、防晒,口服维生素C、E,禁止使用美白祛斑类化妆品。
年龄大于35岁者,建议同时口服大豆异黄酮。
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
作者单位:518008广东深圳,深圳阳光医院皮肤美容科2疗效判断标准及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62例患者以10次治疗后的效果做统计分析。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1999年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分为:(1)基本治愈:肉眼视面部黄褐斑面积消退超过90%,基本恢复正常肤色;(2)显效:肉眼视面部黄褐斑面积消退60%~89%,与周围正常皮肤无明显界线;(3)有效:肉眼视面部黄褐斑面积消退30%~59%,与周围正常皮肤仍存模糊界线;(4)无效:肉眼视面部黄褐斑面积消退小于30%,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2.2 结果62例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
静止组总有效率75%,活跃组总有效率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患者无1例发生水疱、色沉、疤痕等副作用。
随访1个月后静止组无1例复发,活跃组复发1例。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静止组328167175
活跃组3021013540
3讨论
目前,医学界在黄褐斑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等方面还未有统一确定的理论,一般认为可能是由多种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对黑色素细胞的直接刺激引起,或角质形成细胞或其他(如成纤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间接刺激引起[2]。
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也是种类繁多,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等,且以往的治疗方法疗效不够理想,可重复性差。
我科采用大光斑、低能量、高频率的Q-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且对静止期的黄褐斑疗效更令人满意。
Q-1064nm 激光照射病变部位皮肤后,能被病变部位黑色素颗粒选择性吸收,由光能转化为热能,使黑色素颗粒迅速膨胀、破裂,形成小碎片,继而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后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3,4];同时,大光斑、低能量激光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激光对病变部位组织的刺激,有效防止了治疗同时新的黑色素颗粒的形成。
静止期的黄褐斑色素细胞代谢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激光治疗时不易引起治疗部位新的黑色素颗粒增生;活跃期的黄褐斑色素细胞代谢还处在一个失衡或紊乱的状态,此时用激光治疗可能引起色素细胞代偿性地分泌黑色素,影响治疗效果且易于复发,因此对于活跃期的黄褐斑,笔者认为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先内治或内外结合治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刘艳,肖生祥,王永贤,等.黄褐斑治疗现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9):566-568.
3朱箐.激光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8-189.
4温泉.Q开关Nd:YAG双波长脉冲激光治疗黄褐斑72例近期疗效观察.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13):254-255.
(编辑:齐永)
痛风性关节炎12例临床分析
司冬梅,杜浦
【摘要】目的增强对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方法采集近半年来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史、合并疾病、误诊情况、每次发作的诱发因素及临床表现等资料。
结果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0±16)岁。
有家族史者1例(占8.3%),平素常有高嘌呤饮食者9例(占75%),以足第一跖趾、跗骨、踝和膝关节炎为首发表现者分别为7例(占58.3%)、2例(占16.7%)、2例(占16.7%)和1例(占8.3%);有手部掌关节指关节受累者3例(占25%);有痛风石者5例(占41.6%,含2例肾结石);有3例患者(占25.0%)曾误诊为其他疾病。
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年男性、以单关节急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受累,其发病可以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并常合并代谢综合征。
【关键词】关节炎;痛风性;诊断;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84-2030(2009)01-0022-03
痛风性关节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浓度增高而导致关节炎发作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日渐增高。
现就我院近半年以来门诊及住院的12例痛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255100山东淄博,淄博市淄川区医院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标准共确诊12例痛风性关节炎。
全部为男性,年龄30~7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0±16)岁;病程3天~18年,平均病程(9±16)年。
有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