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04.53 KB
- 文档页数:17
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界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而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则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个性化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研究内容1. “三新”理念的概念和内涵- 详细介绍“三新”理念的含义,即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法和新评价方式。
2. 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 探讨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则和特点,如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3. 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其优势和不足。
4. 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教师培训和支持措施。
5. 教学方法改革的评价与反思- 探讨如何评价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改进。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际教学案例的观察,来验证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揭示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教育界提供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0). The Three "News" in Teaching Methods. Journal of Education, 25(2), 45-60.- Johnson, L. (2015). Implementing the "Thre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Today, 40(3), 78-92.---以上是对“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的简要描述。
“三新”理论下教学策略的改革与提升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策略需要进行改革与提升。
本文将探讨在“三新”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改革和提升教学策略。
1. “三新”理论概述“三新”理论是指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新技术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新媒体指的是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形式;新教育观念则强调个性化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
2. 改革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在“三新”理论的背景下,改革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必要性:- 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因此教学策略需要与之相适应。
-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策略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改革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改革教学策略的具体举措为了改革和提升教学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利用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方式。
- 引入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注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使教师能够掌握新技术和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 教学策略改革的效果评估针对教学策略改革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评估方式:-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测和对比,评估教学策略改革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教学策略改革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 学生反馈和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策略改革的反馈和评价,了解他们对改革效果的认知和感受。
现代教育技术标准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三种学习理论是:、、;三种教学理论、、。
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
3、系统科学理论包括新三论和旧三论,旧三论包括论、论、论,它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方法论。
4、彩色电视的制式有:、、。
我国采用的电视制式为。
5、电视的行扫描可分为和。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教育技术是()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A、开发、应用、购置、建构、设计B、组织、设计、实验、管理、辅导C、开发、应用、管理、设计、组织D.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2、传播模式有好多种,提出SMCR模式的是()。
A.拉斯威尔B.商农C.施拉姆D.贝罗3、下面的教学媒体中,( )很有利于个别指导教学使用。
A.计算机教学系统B.电视 C.幻灯 D.投影4、录像教学媒体的主要特点是:()A. 提供视、听结合的感性资料。
B. 有利于个别教学。
C. 具有交互性D.便于检索5、()也称作为后置式评价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答案,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用录像机射频输出(RF OUT)与电视机相联接时,则联接电缆的另一端应插入电视机( )插孔。
A.天线B. VIDEO INC. VIDEO OUTD. AUDIO IN2、下列属于现代人才观的理念的是()A.全面+个性B.人脑+电脑C.智商+情商D.创造+模仿3、常见的教学评价方法有()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绝对评价4、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A.提高教学质量B.提高教学效率C.扩大教育规模D.促进教育改革5、媒体的功能与作用是()A.呈现与传送功能B.重现与可控功能C.参与功能D.教育功能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微格教学2、计算机辅助教学3、教学设计4、现代教育技术5、教学媒体五、简述题(共16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简述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 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2009.10(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月)【摘要】:本文在分析“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就“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支持、如何运用“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当前学术界在运用“新三论”建构新一代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等三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混沌教学设计;系统方法特征;新三论;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一.引言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将系统科学(它包含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称“老三论”)的系统方法首次运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从而创建了“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这一新理论,并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的蓬勃发展。
教育技术学从其本质来说,是一门研究如何“教”的学科——怎样使学习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课中阶段(教学过程通常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而其重点则是在课中,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这一个阶段)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所包含的若干实施步骤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而系统科学所倡导的系统方法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当然,这样的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正是“教学设计”这一新理论得以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也是“教学设计”之所以被称之为桥梁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的缘由所在。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系统科学本身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已由原来的“老三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发展到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为代表的“新三论”;相应地,系统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拓展。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AECT’94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and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EACE’05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3、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相对比较科学的表述: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理论和实践。
4、ATI研究:是“能力——处理——交互作用”(Aptitude Treatment Interaction)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此类研究从媒体的物理特征转移到媒体对人类学习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人的学习和教学干预之间的关系。
5、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评价。
6、教育技术的元方法: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就是教育技术的元方法。
7、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学科。
8、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能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则成为正反馈,它可以使教学系统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使系统发展变化。
9、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则称为负反馈,它是使教学系统保持稳定的因素,使其表现出合乎教学目标的行为,是可控过程。
10、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式,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1、信息技术的定义是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内容传感技术(sensing technology)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
通信技术(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computer technology)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缩微技术(microfilm technology)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
国外的缩微技术发展很快,美国是缩微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1、信息素养的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2、信息素养的内容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研究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中,“三新”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本文档将对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三新”理念概述“三新”理念是指新课程、学和新评价。
其中:-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关联。
- 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新评价:多元化、过程化、动态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
3. 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3.1 课程设计-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 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教学策略- 教师应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教学评价- 实施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持续成长。
4. 实施与推广为了确保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理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环境。
- 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改革。
5. 总结基于“三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相信这种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编写过程中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以“三新”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创新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三新”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创新,即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基础,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以“三新”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的策略实施。
重要性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
引入新技术和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策略实施
1. 采用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应用新方法:借助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运用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结论
以“三新”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策略,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 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2009.10(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月)【摘要】:本文在分析“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就“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支持、如何运用“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当前学术界在运用“新三论”建构新一代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等三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混沌教学设计;系统方法特征;新三论;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一.引言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将系统科学(它包含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称“老三论”)的系统方法首次运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从而创建了“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这一新理论,并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的蓬勃发展。
教育技术学从其本质来说,是一门研究如何“教”的学科——怎样使学习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课中阶段(教学过程通常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而其重点则是在课中,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这一个阶段)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所包含的若干实施步骤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而系统科学所倡导的系统方法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当然,这样的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正是“教学设计”这一新理论得以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也是“教学设计”之所以被称之为桥梁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的缘由所在。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系统科学本身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已由原来的“老三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发展到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为代表的“新三论”;相应地,系统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拓展。
那么,拓展后的新系统方法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拓展后的新系统方法又如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这都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能对这些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需要先对“新三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与“老三论”的系统方法有哪些不同的主要特征),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老三论”如何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支持、以及“新三论”如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二.“新三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体现系统科学新发展的“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状态的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由于这种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取决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涉及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因而“新三论”也可统称之为“自组织理论”。
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这三种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体现系统科学的新发展、新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系统方法(即“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如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1][2][3][4][5]耗散结构理论最早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I.P r i g o g i n e)在1969年的“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
在这次会议上普里高津发表了题为“结构、耗散和生命”的著名论文,在该文中首次阐述了耗散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因涨落而形成的宏观稳定有序结构。
普里高津把系统运动的不同状态区分为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平衡态三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耗散结构理论[1]。
平衡态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一个孤立系统所发生的实际过程;这种过程总是不可逆地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并沿着退化方向从有序走向无序,所以平衡态系统的结构是静态的死结构。
这种平衡态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是线性方程),也称为熵增加原理(关于“熵”,在热力学中是专门用来表示不能做功的热能这一能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数值大小用热能的变化量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来表示)。
近平衡态服从最小熵产生原理。
对孤立系统来说,若产生的熵为d s,则熵产生率为d s/d t。
如上所述,在系统运动的平衡态,系统熵值会增大即d s/d t>0,而在系统运动的近平衡态则有d s/d t<0,但是当熵值随时间增加而减少,最后达到熵值不随时间变化,即d s/d t=0时,该熵值即为最小熵;对于近平衡态来说,涨落虽然也会造成系统状态的短暂偏离,但这种偏离会自行衰减以至于消失,即系统经过微小的扰动仍能回到平衡状态(如钟摆和荡秋千运动)。
当系统运动达到远平衡态时,将打破线性关系(不再遵循线性方程规律),而形成非线性关系;并且不再服从最小熵产生原理,这时系统的熵值可正、可负,亦可以使系统出现振荡。
原来的平衡、近平衡规律将不再适用,于是系统将朝着无序—>有序—>自组织方向进化,并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结构——耗散结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全新结构,是因为对于远离平衡态且遵循非线性关系的系统来说,外界扰动或涨落的作用已完全不同[2]:这时系统处于一种新的动态平衡之中,某种随机的扰动或涨落将会通过相干的效应被迅速放大,从而在宏观上、整体上形成“巨涨落”,并使系统由不稳定的无序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这就是耗散结构。
由普里高津所界定的上述耗散结构内涵——“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因涨落而形成的宏观稳定有序结构”可知,一个系统要想形成耗散结构,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还要有某种随机的扰动或涨落作为杠杆——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2、协同学的基本内容[1][2]协同学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H.哈肯于1976年创立。
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一样都是研究系统如何实现自组织,所以应同属自组织理论范畴,都被看作是系统科学的新发展。
协同学与耗散结构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耗散结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一个远离平衡态、处在非线性区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可以因涨落而形成宏观的有序结构——从无序转变为有序”;而协同学理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使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协同现象。
协同学不仅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协同现象的形成机制及作用模式,还对“涨落如何导致有序”的具体过程作出了科学的量化分析,从而发展出协同学的重要原理之一“涨落原理”(协同学的另外几个重要原理是:协同原理、支配原理、模式原理、广义进化原理)。
简而言之,耗散结构理论是基于“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有涨落”等原则,提出了系统自组织的外部条件;协同学则是通过“协同原理、支配原理、涨落原理、模式原理和广义进化原理”揭示出系统自组织的内在依据。
可见,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二者研究的对象、目标完全一致;只是前者的研究内容更微观、研究方法侧重定量分析、而且更关注内在依据,后者的研究内容则较宏观、研究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并且侧重外部条件,二者正好具有互补性。
3、超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1][2]德国的物理化学家M.艾根于1977年发表了“超循环——自然界的一个自组织原理”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由此掀起研究“超循环”的热潮。
艾根在该文中把宇宙生命起源和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前生物的化学进化阶段;第二个是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阶段;第三个是生物进化阶段。
艾根着重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其中的第二到第三个阶段,即从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到原生细胞的进化阶段。
为揭示这一进化过程的规律,艾根提出了“超循环”概念及与超循环相关的三条原理:“自然选择原理”、“结构优化原理”、和“信息增殖原理”。
所谓“超循环”是指由生物学上的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发展而成的新循环,这种循环具有很强的自复制与自催化能力。
超循环理论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艾根提出三阶段论的目的是要说明,在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分子的自组织阶段——正是通过这一阶段中所发生的、生物大分子按超循环方式进行自组织的过程,才使具有统一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得以形成,从而使生命能够永续。
如上所述,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主要研究物理世界的自组织现象,然后再把其结论推广至社会领域乃至生物领域,以便说明这些领域的自组织现象及其发展、进化规律;而超循环理论则是直接从生物领域来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并具体阐明了生命如何进化、如何永续的机制问题。
可见,超循环理论不仅对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也从新的领域、新的角度为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4、系统方法的主要特征[1][2]从上述关于“新三论”基本内容的介绍不难看出,“新三论”仍属系统科学范畴(因为其研究对象仍和“老三论”一样,都是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中的某种系统——包括生物领域、自然领域或社会领域中的某种系统,而不是局限于研究某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技术科学中的某种具体对象或现象),它与“老三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不同之处在于:“新三论”研究的侧重点是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状态的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即涉及系统的“自组织”问题。
下面我们就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来分析、探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对“老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作一回顾。
(1)“老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众所周知,原来基于“老三论”的系统方法是指[2],“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去考察系统时,要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去考察对象,以便最有效地处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
按照这样的系统方法去处理、解决问题时强调应符合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几方面的要求。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核心。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不是简单、机械的堆积或偶然、随意的组合,它是由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而且事物的这种整体性只存在于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换句话说,各个组成部分特性的总和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整体特性并不等如各组成部分特性的简单相加)。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新质(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例如,众所周知,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苏联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制造出的飞机零部件性能都不如美国,但他们生产的米格25,其整体性能(如飞行速度和爬高能力)却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原因就在于他们特别关注飞机整体性能的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