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4 KB
- 文档页数:2
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海啸的警示海啸,一种自然界中的极端灾害,它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
然而,正是这种灾难,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海啸的威力无法估量。
它是一种巨大的海浪,可以瞬间摧毁沿海城市,造成无数生命损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夺去了近30万人的生命,震惊了世界。
这场灾难警示我们,大自然的威力无穷,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海啸的发生往往与地震有关。
当海底发生地震时,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海底地形的变化,从而引发海啸。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地震监测,提高预警能力。
同时,海啸还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台风、风暴潮等,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气象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面对海啸,人类应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海啸的成因、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
海啸作为一种跨国界的自然灾害,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共同提高预警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再次,加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沿海城市的抗灾能力,如建设防洪堤、加固海岸线等。
最后,关注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啸的破坏力。
我们要关注气候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海啸的发生。
海啸,这一大自然中的极端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生命,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1. 请简要概括海啸的成因。
(2分)2. 请列举文章中提到的应对海啸的措施。
(4分)3. 请谈谈你对海啸带给我们的警示的理解。
(4分)二、作文题目:面对海啸,我们该怎么办?要求: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海啸的认识。
2.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应对海啸的具体措施。
3. 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500字。
(满分50分)【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海啸的成因:海底地震、气象条件(如台风、风暴潮)等。
2. 应对海啸的措施:(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海啸的成因、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理解
嘿,朋友!你知道地震和海啸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吗?
就好像一个是凶猛的老虎,突然嗷的一声蹦出来,这就是地震;而另一个像是老虎引发的巨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那就是海啸。
比如说,2011
年日本那场大地震,那动静,就跟天要塌了似的,紧接着海啸就跟疯了一样冲上岸,把好多东西都给毁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地震引发了海啸呀!
你想想看,地震不就是地球在那发脾气嘛,猛地一抖动。
这一抖动可不得了,要是在海里发生,那海水能不跟着晃荡起来嘛?这晃荡着晃荡着,不就变成了那巨大的水墙,向我们冲过来啦。
你说可怕不可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地震和海啸,我朋友瞪大了眼睛说:“哎呀妈呀,那可太吓人了!”可不是吓人嘛!就像有只大手,随时能把一切都给搅乱。
地震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点着,海啸这个“大炸弹”就可能被引爆。
咱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它们呀,不然啥时候危险来了都不知道。
你说是不是?
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可真的是好渺小好渺小呀。
但咱也不能干等着呀,得学习怎么应对呀!
那到底怎么应对呢?首先,得了解地震和海啸的知识吧,知道它们啥时候可能来。
然后呢,要是感觉到地震了,赶紧找安全的地方躲好,可别傻乎乎地还在那晃悠。
等危险过去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得时刻警惕着海啸会不会来。
总之,我们得重视地震和海啸,不能轻视它们。
它们虽然可怕,但我们也有办法去应对,只要我们准备好了,就不怕它们来袭!。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关于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关系阅读答案篇以及阅读部分答案14.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注意分析作者描写的“左公柳”“民勤人”的特点,虽然作者描写的一个是植物、一个是民勤的人,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相同的精神品格:左公柳夕阳下默默伫立、身上刻着斑驳的伤痕、有顽强的生命力;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向命运抗争、顽强、生命力强。
对比二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左公柳还是民勤人都是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思考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的作用,要分析内容所在的位置、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注意分析语句“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啊,总想为你唱支歌”等。
左公柳、民勤人都生活在大西北,是大西北特征的体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对大西北的赞美,展现大西北的精神实质。
15. (1)大西北的环境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一段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这悲壮特征,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
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一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的有着高阔的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就没有了这种粗犷。
16.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想像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阳关古道苍凉美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答: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海啸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小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海啸分为和两类。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小题3:指出下列加点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海啸》阅读及答案《海啸》阅读及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最新《海啸》阅读答案最新《海啸》阅读原文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最新《海啸》阅读题目小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小题3:指出下列加点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初中记叙文阅读】《海啸》阅读答案海啸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以分成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以分成气象变化引发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表示海底滑坡)引发的海啸。
海啸大多源自海底地震,存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超过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可以导致一种人为的海啸。
例如二战完结没多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已经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核爆试验引起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低的大浪完胜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推倒;海啸浪传至几百公里以外,狂浪仍在5米以上,导致沿岸不少小船沉没。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就是世界上出现海啸最少的地区,占到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分散出现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就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存有清楚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海啸》阅读答案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够无法换成?为什么?(3分后)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2016中考语文阅读50篇精选: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地震与海啸的关系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说明文阅读训练八⑷ 2011.4.15震与海啸的关系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海啸》阅读及答案《海啸》阅读及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初中语文-《海啸》阅读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答: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答: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
海啸说明文的阅读答案海啸说明文的阅读答案说到海啸产生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深海地震所引发的。
如果海床有一块断裂下沉——地质学上叫做“潜没”——那么,海水就会倒灌进去。
可是,水却有一种恢复平衡的脾气,就像我们在海滩上游泳,海浪冲过来,又会退回去,这就是海水在做恢复平衡原状的表演。
于是,水的更替就造成了波浪,这就是海啸。
发生海啸这一区域的海水不干别的,只一味以波动形式把能量传播出去。
这种海水波动为地震所催生,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海浪一般只在海面上起伏,没有深度,波幅也会随水变浅而很快衰减。
而地震造成的波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巨块水体的波动,当然能量就大得多了。
这巨大能量真要命,一路所向披靡,要靠冲刷人烟稠密的海岸才能消磨干净。
这次印度洋海啸后,俄罗斯科学家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发现那海底地震达到里氏九级的地方,正紧靠在印度尼西亚旁边,是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连接的地方。
海啸从那里出发,右边就近冲向千岛之国的海岸,左边则像千万根巨无霸箭头一样,朝着隔海相望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射去。
所以,这几个国家所受到的灾害也特别巨大。
海啸波浪速度很快,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却很小,所以破坏力特别巨大。
海啸在外海时往往对船只的'威胁不大,一般也不容易引起注意,只有当它到达岸边浅水处遇到阻碍时,才一举爬升,高达三四十米,就像岸边突然立起的水墙。
远离海岸时“水何澹澹”,靠近海岸却洪波涌起。
这些就是这头海上巨兽特别可怕的地方。
世界上遭受海啸损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日本。
日本地球物理学家兼文人寺田寅彦是一位具有自然忧患意识的科学家,在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他总结道:“关东大地震本身危害其实不大,但是,东京市民对地震表现恐怖和无知,却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他还留下了这样的警句:“天灾总是在人们淡忘它时降临!”真发人深省。
科学素养使他脑筋非常清晰,常常向世人发出居安思危的警告。
在《海啸和人类》里他就说,把地震海啸等的预防放到学校中进行,对于培育爱国精神教育来讲,是最具体和最有成效的方法。
《海啸》阅读题与阅读答案《海啸》阅读题与阅读答案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地震与海啸的关系①2011年3月11日下昼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千米范围内引起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常常都能引起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而每当这个地区呈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周密监测,以肯定是不是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不是必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损坏力也越大吗?②海啸是一种拥有极强损坏力的海浪。
海水激烈的起伏构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动。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类“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损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构成的波澜,就冲击了全部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起。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缘由,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沿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沿地带呈现裂痕。
这时候部份海底会骤然上升或降落。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如同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同样会发生“圆形波纹”,故而引起海啸。
④另外,地震海啸的发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前提、震级、震源深度等前提影响。
譬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容易发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发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无非,海底地震未必必定就会引起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起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千米之内。
⑥但即使是强烈地震也不必定就会致使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左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起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由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对比深,所以尽管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对比小,因而没有构成海啸。
《海啸》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2004年12月26日早上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猎岛北部发生强烈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迅速席卷了周边国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这是40年来亚洲遭受的最大灾难。
②A.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大浪称为海啸。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级时发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张国明先生说,我国测定这次印尼地震震级为级,这是非常罕见的。
③张国明介绍说,地震海啸通常是在地震几小时后发生的。
环太平洋地震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这里地质构造强烈,地表高低悬殊,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于此,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④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正好处于地层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非常频繁。
1883年8月27日印尼冀巽他海峡因火山喷发引起海啸,最大波高35米,造成万人死亡。
有人形容这次大爆发是“声震一万里,灰撒三大洋”。
1992年,印尼还发生过一次里氏7级的地震,结果在东南部的福洛里斯岛附近引发海啸,造成2500人死亡。
⑤专家介绍说,B.地震产生的水体波动的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还快。
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海湾和岸边;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冲击。
⑥张国明先生认为,这次海啸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死亡,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的海沟里,震级又非常高,造成了极强的上下搓动力,与1960年5月23日发生在智利的大海啸非常相似。
C.那次地震最大震级为里氏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场,造成900多人丧生。
同时,海啸波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在太平洋传播。
在美国夏威夷,海啸波把堤坝十几吨重的玄武岩抛出百米以外,一座钢质铁路桥被推离桥墩200多米,毁坏建筑物500多座,造成61人死亡。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括什么是“海啸”?
答: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句中加点“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
答: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
答:
参考答案:
1、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意近即可)
3、不能删去(1分)。
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
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意近即可)
4、举例子、列数字。
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
5、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