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1一、说教材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审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难点: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二、说教法1、引导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2、谈话法在师生对话、问答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1、通过接触身边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
2、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3、手脑结合,自主探究。
四、教学流程设计1、情景导入课前展示背景为悉尼歌剧院的倒影的图片(目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全等三角形和歌剧院有什么联系?)展示我国某地一幅风景图片,通过学生对湖光山色的描绘(描绘的倒影是景致之一),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们认识到全等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全等三角形的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为“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必修二的重点知识之一。
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建筑、制图、测量等领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2)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特征;(2)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3)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2)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如何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演绎法: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具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直尺、量角器、图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出“相似”和“全等”概念(1)通过展示两个相似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相似的含义。
(2)通过展示两个全等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全等的含义。
2. 新课讲解:全等三角形(1)定义: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判定方法:① SSS 判定法: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它们是全等的。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图形性质的基础,也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以及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全等图形的感性经验,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积累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探究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能够准确地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教学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并且掌握使用全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依据;•掌握使用全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运用全等理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兴趣:小明有一块金属板,上面画了一个三角形ABC,他想知道,如果他将这个三角形旋转、翻转或者放大缩小,是否可以得到与原始三角形全等的新三角形?通过引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
2. 概念讲解首先,我们来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完全相同的三边和三角内角的两个三角形。
其中,边对边对应相等,角对角对应相等。
接下来,我们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依据:•SSS判定依据: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判定依据: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判定依据: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夹边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实例演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我将通过几个实例来演示。
实例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能否判断它们是全等三角形?根据SSS判定依据,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因此,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就可以判断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实例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为30°和60°,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45°和45°,能否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根据ASA判定依据,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夹边分别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因此,可以通过角度和边长的信息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4. 讲解示意图和定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我们将使用示意图和定理来讲解。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11篇全等三角形说课稿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等三角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
本节课中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的最后一个判定,在学习新知识中我们复习前面所学的SSS,ASA,AAS,也为后面的尺规作图打好基础。
另外也对后面的三角形的相似等知识学习提供了保障。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用两角一边进行画图和验证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中,探索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角边”,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还对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进行探索。
(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有关数学题的答题规范化的培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
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要学全等三角形。
在咱们的生活中啊,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可多啦!就说上次我去家具城买椅子,我发现那些椅子腿的形状和长度都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全等三角形的体现嘛!这让椅子更加稳定,坐起来也更舒服。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全等三角形可不是只存在于书本里的抽象概念,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接下来,咱们看看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先有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技能上,学生要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过程方法上,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也很明确。
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判定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全等三角形。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打算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肯定少不了,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
小组合作探究法也很重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还有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部分,我会先展示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比如两张一模一样的邮票,两个相同的三角板,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特点,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是新课讲授环节。
先给学生讲讲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以及怎么表示。
接着,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剪纸、拼图等,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比如,让他们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看看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篇1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
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
(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五、教法与学法: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通用4篇)《全等三角形》篇1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
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类型,已经知道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这一特殊的三角形却还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对于研究它的全等的判定有着足够的感知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困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学生所接触的逻辑判断中直观多余抽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于用数学语言表述。
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认知和操作方面的经验,为掌握规范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服务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全等判定(sss)说课稿第一篇:三角形全等判定(sss)说课稿《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课,主要讲的是如何利用“边边边”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展开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
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很好的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它,才能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又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做好了准备。
学生只要对“边边边”的判定条件掌握好了,并能运用它进行推理论证,那么再学习其它的判定条件就不困难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实际,依据教学大纲,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思想目标。
⒈知识目标: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⒉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思想目标: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新课阶段以启发谈话法为主,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全等三角形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
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
(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
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
(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
(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
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六)板书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