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精神文化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106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医院文化传播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与员工凝集力,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员工与相关合作机构。
第三条医院文化传播以科学、健康、人文、服务为核心理念,提倡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文化传播载体第四条医院文化传播的载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医院官方网站:通过官方网站向广阔群众传递医院最新动态、医疗技术、科研成绩等信息。
2.医院宣传栏:在医院内设立宣传栏,呈现医院文化、医疗实力、患者感谢信等信息。
3.内部通讯:定期发布医院内部通讯,介绍医院最新动态、员工风采、科研成绩等。
4.社交媒体平台:医院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医疗健康知识、患者故事、医生专家共享等内容。
5.外部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传播医院形象和优秀的医疗资源。
第五条医院文化传播载体的设计和内容应当与医院整体形象全都,重视科普、宣传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乐观正面向社会传递正确的医疗健康观念。
第三章文化宣传内容第六条医院文化宣传内容应当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知识宣传: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就医安全、用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患者关怀宣传:宣传医院关怀患者的理念和行为,推介医院为患者供应的特色服务。
3.医疗技术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介绍医院的领先技术、设备和专家团队,让患者和公众了解医院的医疗实力。
4.科研成绩宣传:宣传医院的科研成绩,提升医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实力。
5.患者感谢宣传:向社会呈现患者对医院的感谢和认可,加强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和好感。
第七条医院文化宣传内容应当重视真实性、专业性和正面性,避开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
第四章文化传播责任第八条医院管理层是医院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方,具体责任如下:1.订立医院文化传播策略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督和检查文化传播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矫正不足和问题。
文化传播学一、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中国人看文化2、西方人看文化3、文化的要素4、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文化的分类1、中国人看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论语·八佾》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
”“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叉”。
“文”的引申义:(1)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各种象征符号。
《尚书·序》:“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 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与“质”、“实”对称。
“经纬天地曰文。
”——《尚书·舜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礼减两进,以进为文”——《礼记·乐记》“文犹美也,善也”。
(郑玄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尚书·大禹谟》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素问》“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礼记·中庸》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连用:“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文”由“纹理”演化而来。
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自然规律)。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即“人文”(人伦社会规律)。
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关系构成复杂网络。
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止其所当止。
“文治和教化”:“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
文化传播业文化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第1章文化内容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2)1.1 文化内容创新的重要性 (2)1.2 文化内容创新的现状分析 (3)1.3 文化内容创新的发展趋势 (3)第2章文化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 (4)2.1 文化创新的理论框架 (4)2.1.1 文化创新的内涵 (4)2.1.2 文化创新的类型 (4)2.1.3 文化创新的理论体系 (4)2.2 文化内容创新的关键要素 (4)2.2.1 创新主体 (4)2.2.2 创新资源 (5)2.2.3 创新环境 (5)2.2.4 创新机制 (5)2.3 文化内容创新的动力机制 (5)2.3.1 内在动力 (5)2.3.2 外部压力 (5)2.3.3 互动动力 (5)2.3.4 政策支持 (5)第三章文化内容创新的实践路径 (5)3.1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5)3.2 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 (6)3.3 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 (6)第四章文化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 (7)4.1 文化内容创新的传播机制 (7)4.2 创新传播渠道与手段 (7)4.3 文化内容创新与市场推广 (7)第五章文化内容创新与品牌建设 (7)5.1 文化内容创新与品牌价值 (7)5.2 文化内容创新与品牌传播 (8)5.3 文化内容创新与品牌战略 (8)第6章文化内容创新与人才培养 (8)6.1 文化内容创新人才需求分析 (9)6.1.1 专业知识与技能 (9)6.1.2 创新意识与能力 (9)6.1.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9)6.2 文化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6.2.1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9)6.2.2 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模式 (9)6.2.3 政策扶持与引导模式 (9)6.3 文化内容创新与人才激励机制 (9)6.3.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0)6.3.2 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与资源 (10)6.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0)第7章文化内容创新与政策环境 (10)7.1 文化内容创新的政策支持 (10)7.1.1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10)7.1.2 政策支持的主要内容 (10)7.1.3 政策支持的实施效果 (10)7.2 文化内容创新与政策法规 (11)7.2.1 政策法规对文化内容创新的影响 (11)7.2.2 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1)7.2.3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优化 (11)7.3 文化内容创新与政策引导 (11)7.3.1 政策引导的作用 (11)7.3.2 政策引导的主要手段 (11)7.3.3 政策引导的实施策略 (11)第8章文化内容创新与国际化 (12)8.1 文化内容创新的国际化趋势 (12)8.2 文化内容创新与国际交流 (12)8.3 文化内容创新与国际市场 (12)第9章文化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 (13)9.1 文化内容创新成功案例 (13)9.1.1 《哪吒之魔童降世》 (13)9.1.2 《长安十二时辰》 (13)9.2 文化内容创新失败案例 (14)9.2.1 《封神传奇》 (14)9.2.2 《红楼梦》新编 (14)9.3 文化内容创新案例启示 (14)9.3.1 尊重原著,合理改编 (14)9.3.2 注重角色塑造,提升观众认同感 (14)9.3.3 提高制作水平,提升观众体验 (15)9.3.4 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传递正能量 (15)第十章文化内容创新与未来展望 (15)10.1 文化内容创新的发展前景 (15)10.2 文化内容创新面临的挑战 (15)10.3 文化内容创新的战略布局 (15)第1章文化内容创新的背景与意义1.1 文化内容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内容创新是文化传播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关乎整个行业的繁荣与衰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章第三节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创新教案[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新课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1.认识文化多样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民族节日各具特色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文化传播整理整理人:朱天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施拉姆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文化传播的定义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播的特征(1)社会性(2)目的性(3)创造性(4)互动性(5)永恒性(6)开放性(7)多元性(8)融合性4.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关系(1)物质文化:前提、基础,最活跃,最易变动(2)制度文化:协调、保证,中介环节,最敏感最具弹性(3)精神文化:核心与根本,最核心最稳定、最不易变动5.文化的属性(1)整体性(社会生活模式)(2)阶级性(阶层)(3)民族性(4)区域性:大河、海岸、森林(5)稳定性(6)流动性(7)历史连续性6.文化传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特点(1)人为性(2)时间性(3)延续性(4)继承性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8.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1、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2.西方文化传统:十字架、锋芒毕露、刚劲有力、发散型(基督教救世文化)9.世界媒介体制的三大类型(一)媒介文化的外部力量1、政治力量(官方控制)(1)商业经济型(2)政治宣传型(3)社会公益型2、经济力量(广告、媚俗)3、文化力量(主流、《南方周末》)(二)媒介文化的内部力量1、传播者:采、编、录、播2、媒介本身的特性:画面(大众)文字(精英)3、传播受众10.媒介文化有哪几种表现形态1、塑造媒介形象:政治、商业、文化明星2、协调社会生活:缓解焦虑3、形成舆论热点4、快乐的使者:游戏、娱乐、愉悦、KTV、MTV、卡拉OK、CD、DVD、VCD、电子游戏机11.比较文化的特点12.媒介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作用13.物质文化的定义1.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成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