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必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5
学号: G2******* 天津商业大学论文浅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Talking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ism and marketeconomy学院:商学院教学系:管理系专业班级:企业管理12-01班学生姓名:田爱云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0 日目录内容摘要 (I)Abstract: .................................................................................................................................................... I I 1概述 (1)1.1 本文工作的意义 (1)1.2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前瞻 (2)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将不断完善 (3)5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内容摘要: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产生,而是为了完成计划而生产,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以产品经济为特征而构造起来的运行机制。
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后,则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经济运行的新体制,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这一目标模式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法人主体化,产权关系商品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济管理间接化,市场体系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化,市场秩序法制化,交易行为国际化。
这一目标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充满生机。
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理解通过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有机结合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not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nd produce, bu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thus forming a complete set of product economy is a fea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ving mechanism.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organic union, it needs the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market economy, to reshape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new system, which constituted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arget mode. Mode of this one target is: to realize resource configuration commercializes, a corporate body, the relationship of property right of commercialization, ownership structure diversity, economic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ed indirect, market system, perfect market order of social security, legal, trade behavior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 of this one target to build and perfect, will make the socialist economy more vibr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combination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the advantage of the advantage of market economy closely, can mak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is developed adequately, make China appeared really big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soc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Key Words: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public ownership organic combination1概述1.1 本文工作的意义研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有重大的意义。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首先,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变动,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益最高的领域。
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调控宏观经济。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可以
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实现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政府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计划经济也能够保障基本民生,保证全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公平分配。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缺点。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市场可能出现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现象,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同时,市场经济也容易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等问题,给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而计划经济的缺点主要在于刚性过强,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和供给,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大量的僵化和过剩。
此外,计划经济也容易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各有其优劣势,没有一种经济体制是完美的。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公平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改革经济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论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十分稚嫩的时期,再加上世界上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要保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十分不易。
因此,我国为了不重蹈苏联的覆辙,更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保持我国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良和革新。
社会改革是在社会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部分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是社会变化中的量变,或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力量、社会集团自上而下地发动和展开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更是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所进行的改革,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为了使无产阶级的国家朝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阶段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改革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增进为目的,在现阶段也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思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计划调控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
在这个模式下,经济计划与市场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并探讨这种经济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一、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计划是国家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通过制定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经济计划来引导市场经济的运行,确保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
首先,经济计划可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规划。
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计划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例如,在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家可以制定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计划可以调控经济周期的波动。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固有特征,会导致经济的起伏不定和不稳定性。
通过经济计划,国家可以采取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例如,在经济增长过快时,国家可以通过适度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最后,经济计划可以调整和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
通过经济计划,国家可以引导市场行为,加强监管和调控,提高市场的效率和公平。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计划制定价格政策,防止垄断行为和市场操纵,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能够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持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机制,又避免了市场失灵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献给毛概考试的小盆友(未整理1500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逐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今天,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未来也必须为我们所坚持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情况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不断凸显,我国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急需有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来的实践证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过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阶段,而商品经济是不能超越的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市场经济。
可见,实行市场经济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却是有秩序的,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中参与活动的人,都力图追求个人的利益,但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促进社会利益。
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采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总结,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市场的作用和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
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一次理论升华;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经济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两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
现在,实际上有一种误解,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邓小平说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两种经济手段均有其利弊。
市场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微观利用效率;加速资本的形成;使风险分流;可以培养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把市场、价值规律看成是培养人才的实践的大学校。
市场经济同时也有它的弱点: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如风险大的新项目、高科技项目,个别企业无法承担也不敢承担;无法解决分配上的过分悬殊。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第一篇: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地说,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同一个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相似的经济体制。
当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
这种经济体制,一部分是参照原苏联的做法,一部分是在总结解放区管理经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有: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等,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特点之一。
这一结合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上,还在于我国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优化利用。
本文将就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进行浅析。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这一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我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把握国家大局和整体利益,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我国既保留了计划经济的传统优势,也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
2.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允许、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推动:我国政府在及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市场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化利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断优化利用。
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
1.创新发展模式:我国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和经济的创新能力。
2.推动服务业发展:我国积极发展服务业,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浅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的束缚,优化配置资源。
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者中选择必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面对二者进行客观分析。
一、关于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传统的排斥市场机制的认识和做法占主导地位。
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排斥市场机制的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在社会经济仍然落后的国家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为此,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邓小平分析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评价。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宝贵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其表现主要有: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09电气5班陈健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成了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后来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党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历史时刻作出的重大抉择关键字:市场经济必要性当时的可能性现实意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代替,逐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今天,市场经济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创造性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而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就应深刻了解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它的现实意义。
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法政学院07政本1班张晓婷 2007644152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度,回顾和总结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历程,对比两种经济体制的优劣,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
要探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必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劣比较入手,分析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劣比较(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劣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只是依赖于上级政府的非经济实体,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经济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已经是既定的了,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工作,失业率极低,不会出现市场经济中的失业率问题;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是计划好的,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象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人们的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但是,实行公有制就要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
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办事效率低。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这样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这样的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劣分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摘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
随着生产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病日益严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其优势。
关键词: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缺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对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形式,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形成计划经济模式的国家。
由于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击败了法西斯德国,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实行计划经济。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种传统观念,那就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我国在建国初期,一方面受此观点影响,另一方面受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发展的制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这种计划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能够在对新中国迅速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所有制结构单一,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其二:经济决策权过于集中,企业成为行政部门的下属单位,缺乏自主权;其三:靠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市场机制被完全排斥在外,难以产生激励。
我国虽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不具备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
二、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经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缓慢,计划经济中运行动力不足,结构僵化,经济效益的弊病日益明显。
诠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性质与意义毛主席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要亲口尝尝才知道它好吃还是不好吃。
同样对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谁好不好也只有亲身去体验,去了解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去分析它的作用的含义是什么?只有全面搞清楚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二者的性质区别才知道它们的作用的意义。
我先讲一下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人类社会上的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物质的相互交换市场经济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渐转化成以一种以货币为中介杠杆作用物质相互的交易市场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简称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是由无数个客观外界实体组合而形成旳品种繁多的交易市场。
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自由的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市场经济。
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使用意义,再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它与市场经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计划经济它是由整体市场经济的现状而通过人们精心归纳将它整理筛选出人们自身急于需求和后备需求进行不同程次的规划设计去实施,如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作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去实施的方案就是计划经济。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规划设计,一个国家也有一个国家的规划设计,如我国的各个时期的五年规划就是有明确目标的去发展社会经济,这就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好处就是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努力发展:实现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样它可以避免人们不合实际的盲目的单项去发展,造成过剩的浪费和条件不充分而努成为空忙而失败。
如果我们办事心中沒有规划:既容易造成了人力的浪费,也会造成了物造质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时间的浪费与士地资源的浪费。
所以说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必须要选择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
为了减少社会矛盾的阻力障碍与彼此的伤害,就必须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样才能让人们集中精力謀发展,集中优势办大事。
这样才能让人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形成和谐共生,长期稳定和平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几个理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学界正在热烈讨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㊂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㊂我们认为,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实质,就在于有条不紊地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市场性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承认和尊重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作用㊂在我们看来,那种只看到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否认计划性要与市场性相结合,否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那种离开计划性来谈社会主义经济,甚至要求取消计划性,让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片面强调市场调节的意见,也是不对的㊂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规律的调节作用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是统一的革命导师早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只有在社会或国家有计划地调节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全社会范围的计划经济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生产社会化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就产生并且起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㊂这是毫无疑义的㊂但是,有的同志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有计划发展规律,他们说,有计划是人为的,是主观因素,不能说成是客观经济规律㊂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㊂我们认为,只要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发展就是一种客观必然性㊂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当然是要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支配和使用社会劳动,自觉地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㊂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愈来愈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每一个资本家企业有严密的产销计划,而且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搞种种经济计划和预测,推行 计划指导 ,并收到一定的效果㊂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却不可能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把各个企业的严密的计划推广到全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㊂尽管社会主义经济计划要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和公有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程度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但是重要之点在于,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能做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计划发展,从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㊂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㊂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者㊂但只是这样说还不够完全,因为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在有计划规律对它起调节作用的同时,价值规律也必然对它起调节作用㊂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㊂但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都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是不可避免的㊂这种客观必然性不能只由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来解释,从根本上说,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包括各个生产者集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还存在经济利害关系决定的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72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几个理论问题82孙尚清集式是这种利害关系的比较明显的表现,即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还存在严格的经济界限㊂在两种公有制经济之间,那种决定商品交换存在的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是很明显的,人们也往往从此说明现阶段保留商品生产的原因㊂但是,即使把两种公有制并存的因素抽掉,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在承认各个人的不同能力是 天然特权 的条件下,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社会主义社会分配问题时所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从而各个生产者集体之间的物质利害关系,还要按照等价交换或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来调节,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保留以等价交换为基本特征的商品货币关系㊂我们知道,商品生产者之间在互相交换商品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吃亏㊂这种经济利益的对立,要求相互之间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㊂等价交换,既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发明创造,也不是偶然的协议或契约,而是商品生产者彼此之间经济利害矛盾的产物㊂等价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建立广泛社会联系的准则㊂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以等价交换原则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害关系,它依然是建立经济联系的一个准则,也就是需要保留商品关系,当然这种商品关系的社会性质与旧社会的商品关系已经根本不同了㊂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企业,不管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既是公有制的一个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仍然是商品;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计划发展规律起着调节作用,价值规律也起着调节作用㊂否认这一点,就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来认识和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就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㊂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性和商品性统一的经济,而商品经济是同市场连在一起的,正如列宁所说,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刘国光赵人伟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必然性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是不相容的。
尽管后来逐渐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存在,但仍然把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同计划的作用置于绝对排斥的地位,似乎计划起作用的地方,市场机制就不起作用,或者反过来说,计划作用到不了的地方,市场机制才起作用。
这样一种把市场视为同社会主义经济的本性不相容的观点,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例如:生产与需要脱节。
由于片面强调计划和忽视市场,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主要按照从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而不能很好地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安排。
这样,按上面布置下来的计划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货不对路,造成积压,而社会上需要的东西又供应不足。
再加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是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企业所需生产资料大部分又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计划调拨的,生产企业同消费者之间缺乏横的联系,不能直接见面,以致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也不能对生产施加影响,计划指标不符合实际需要的缺陷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灵活地反映出来,并得到及时的纠正,使产供销脱节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计划价格脱离实际。
由于在制定价格时忽视价值律规的客观要求,使得许多产品的计划价格长期地、大幅度地同价值相背离。
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企业在产值、利润等指标上表现出来的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好坏;由不合理的价格因素而引起的亏本和盈利,也无法据以辨别企业经营的优劣。
计划价格很少考虑供求的变化,长期固定不变。
当出现商品不足、供不应求的时候,往往不采用调整价格的办法来促使增加供给和控制需求,而是采用票证来限额供应,使票证起了补充货币的作用,造成价值尺度的多元化。
人们还把凭票限额供应叫做“计划供应”,似乎它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质的一种体现,殊不知,这是任何一个被围困的城防司令都会想出来的办法,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毫无本质联系。
作者: 陈应中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市场调节;必要性;必然性;生产计划;国民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摘要: <正> 一、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计划经济的必要性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
这就是说,我国经济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经济。
这也即是陈云同志提出的:“大计划,小自由”的方针。
经过这样划分,就不至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了。
很明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供销,如果不用计划严格地统一地管起来,在生产则产生大利大产,小利小产,无利不产;在流通,则产生大利大买卖,小利小买卖,无利不买卖了。
计划就是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不能让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
美国不是到一九八二年九月倒闭了一万七千多家企业,日本倒闭了二万多家企业吗?我国如果让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就粮食来说,粮价就要提高一倍。
这样,整个工资以及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也要相应地提高;或者用国家增加补贴办法,导致国家计划内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困难。
二者必居其一,别的出路是没有的。
但这两种办法现阶段都行不通,提高粮价,影响全局,提高粮。
班级:姓名:学号:2012年5 月21 日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听了老师最近几节课的讲解,我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敢兴趣,于是上网找了一些资料,也去图书馆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目,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了一些了解,也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些亲身体验,所以就想谈谈中国目前发展模式的特点,并说说自己对市场与计划结合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区别么?我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种解释说市场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制度,甚为不解。
后来深入了解了一下,为何可以把市场经济认为是一种经济制度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必须要先有明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然后才能按照所有制的内容及其规则进行商品交换或者产权交换。
如果没有明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内容,那么进行经济行为的主体双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随意进行物品交换,势必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并激化。
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从社会的基本制度中体现。
故市场经济是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依附于社会基本制度而存在的。
由于最早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大部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直到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以后,人们才发现市场经济还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起来。
好了回到正题,据我所了解的市场经济一词在不同场合有三种不同的涵义:○1指商品经济,就是把生产的产品用为商品的交换;○2指市场机制,就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3指一种经济制度,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涵义的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中,这种讲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联合国也曾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以区别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当时联合国把所有国家分成三类: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其中第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三类是资本主义国家。
总的概括一下就是:市场经济是指以商品经济为背景的、用以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和维护某种社会制度下的强势群体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
上面提到市场经济是依附于社会基本制度而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基本制度其本身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
这种本质区别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两种市场经济所依附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那么它们所维护的群体就不同,即强势群体不同。
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其维护的是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几乎没有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维护的是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家。
这也是两种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
其次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较大区别。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其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导,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相对较为薄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故其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为主导,相应的其市场机制则相对被束缚。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偏向于自由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更偏向于具有约束力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
两者各有所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其自由更容易产生新事物、新观念,当然也会更频繁地导致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其有约束故能较好地避免经济危机,或者说使得经济危机的周期变得更长,但是它产生新事物、新观念的周期也会变得更长。
还有就是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分配额度有所区别。
这是社会基本制度不同或者说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鼓励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市场的创新,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然而当一部分市场难以跟上创新并逐渐脱离其余市场,由此也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的现象,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直接目的就是转嫁经济危机。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一方面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缓和甚至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的部分较少,难以产生较多的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最后就是两种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同,这是上面几种区别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其能兼顾公平与效率,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少甚至没有,但是伴随的是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其容易形成两极分化,需求不足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但难以实现共同富裕。
再加上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配置资源方式下更容易形成无政府主义,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和严重的失业,故周期性的失业,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需要快速发展的国家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算是当年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清王朝也无法避免衰落下去的结局。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尚不够强大,无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震慑其他国家不敢来犯,所以中国只能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组织上,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目前的大部分问题以求得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于内部环境,中国必须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防止两极分化所带来的仇视甚至敌对的现象产生,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避免这种现象产生,故中国应坚持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
当然,市场经济固然能带来经济发展的活力,能快速的发展经济,却无法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魔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只能尽可能的延长经济危机的周期,却也无法避免经济危机,因为任由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势必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协调,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随后出现社会矛盾并愈演愈深,导致经济危机。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周期性的政府宏观调控,即计划经济。
说到计划经济就不得不说,现在有些人把过去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出现的所有失误的根源就是因为实行了计划经济,甚至把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比如国企巨大利润和垄断腐败等等也说成是计划经济导致的结果。
因此,我觉得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过去计划经济的得失问题。
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苏联、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运用计划配置资源来发展经济,虽然带来不少弊病和消极作用,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生产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大跃进,却是毋庸置疑的。
那种完全否定过去计划经济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完全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必要性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实凭实据。
计划经济是前苏联先搞起来的,那就先说说计划经济对前苏联的影响吧。
在前苏联刚刚建立的时期,计划经济的实施使得落后的沙俄在半个世纪内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能与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平起平坐,重工业、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如果再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顶住了法西斯疯狂侵略的历史功勋和遭受战争的巨大损失,而美国却成了战争的受益者,即苏联在战争中损失,美国在战争中得利的因素,可见计划经济威力的巨大。
只是后来,赫鲁晓夫时期没有对计划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高度集中的计划相对于庞大的实体经济落后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变化,导致前苏联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后来却把这种不适应性归咎于计划经济,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至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经济。
还有计划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依靠计划体制,迅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进行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由694个限额以上的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基本建设(数据来自百度)。
并且这些项目的大多数是配置在我国工业交通一向不发达的经济落后的内地。
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发展了两弹一星的工程项目。
总的概括一下就是:○1缩小了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避免贫富差距扩大化;○2改变了旧中国畸形的产业结构布局,使得经济发展更合理;○3建立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和国家安全体系,有效防止了外国的挑衅。
当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有它的缺陷。
我国过去经济计划的主要缺陷:○1过于强调计划的作用,却忽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2计划缺乏科学性、准确性,由于经济统计工作薄弱,手段落后,统计数据不够准确;○3计划过于集中,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4计划安排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
然而,这一切缺陷都是由于经验不足,在运用经济计划规律的实际操作中发生的问题,而不是计划要求本身有什么过错。
所以计划经济改革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作用。
修正了计划经济的两面性后,回到市场经济需要和计划经济结合的问题上来。
上面我们提到市场经济需要计划经济的支持。
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确实需要计划经济的支持,但是仍然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配置资源的方式,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计划经济只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让其发挥补充的作用,从而把市场凌驾于计划之上,这同样是根本否认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这样就会使国家在运用计划调控的作用上甚至比不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
其实我们需要重新明确一下市场和计划的概念。
市场调节是从个体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它是为微观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而计划调节是从总的经济利益出发,为宏观经济利益服务。
仅仅使用市场调节只能使微观的经济利益达到最优化,无法是的宏观经济利益最优,同样仅仅使用计划调节也只能使宏观经济达到最优化,却不一定照顾到微观的经济利益。
在现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论其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必须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合理地配置资源,任何偏废都是不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的。
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一个统一整体,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宏观上的计划机制与微观上的市场机制必须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地使用,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