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和解剂凡用和解法解除病邪的一类方剂,统称和解剂。
用于治疗少阳病或表里俱病,肝脾不和,以及寒热互见、虚实夹杂之肠胃不和及疟疾。
和解剂本为足太阳胆经病设。
然肝胆相表里,互可影响,又涉脾胃,故疏理肝脾之剂,也归入本类方剂。
后世又将治表里证及俱寒热阵作特点之治疟诸方,归入和剂范畴。
故本章分类如下。
一、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少阳的半表半里证。
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目眩,脉弦等。
常用柴胡、黄芩、青蒿等药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
二、表里双解: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实,表里俱虚之证。
常用解表药与清里药,或温里药组合成方。
代表方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积散等。
三、疏理肝脾:适用于肝气郁结,影响脾胃所致之肝脾失调证。
如胸胁胀满,或两胁疼痛,泄利腹痛,嗳气吞酸,或往来寒热,或女子月经不调,脉弦而缓等。
常用柴胡、白芍、白术、甘草等药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四、调和肠胃:适用于邪在肠胃致升降失常,寒热互见,虚实夹杂之肠胃不和证。
如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或腹痛肠鸣,泄泻等。
常用辛开苦降、平调肠胃寒热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等药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五、截疟:适用于感染疟邪,寒热阵作,胸闷欲呕等。
常用透邪截疟之常山、草果、槟榔等药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截疟七宝饮、达原饮(见化湿解表剂)、何人饮等。
注意事项:凡邪在表末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邪在表误用和解,易引邪入里;若病已入里误用和解,则会延误病情。
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两虚而症见寒热者,忌用。
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12-24克(半斤)黄芩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半夏9克(洗,半升)生姜(切)9克(各三两)大枣7枚(十二枚,擘)水煎服。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选择题型】【A11.以病证分类的最早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太平圣惠方》C.《普济方》D.《小品方》E.《五十二病方》2.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张仲景B.孙思邈C.成无己 D.张景岳 E.汪昂3.明确提出“十剂”之名的医家是:A.王焘B.徐之才C.张景岳D.刘完素E.成无己4.下列哪项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A.病证分类B.病因分类C.脏腑分类D.组成分类E.治法分类5.“七方”的名称首见于哪本方书:A.《伤寒论》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五十二病方》D.《集验方》E.《普济方》6.“十剂”的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A.《五十二病方》B.《本草纲目》C.《药对》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成方切用》7.“七方”中的急方是指:A.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疗邪气方盛的方剂B.药性峻猛,以治疗病势急重意欲快速取效的方剂C.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邪微病浅或病位在上的方剂D.两方或数方合成的方剂E.组成药物合乎单数的方剂8.“十二剂”是在“十剂”的基础再加下列何项而成:A.寒.热B.升、降C.调、和D.解、利E.淡、清【B型】A.病证B.病因C.脏腑D.组成E.综合9.《伤寒杂病论》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0.《医学纲目》方剂分类的依据是:11.《医方集解》方剂分类的依据是:A.《五十二病方》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普济方》D.《医方集解》E.《成方切用》12.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13.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14.率先提出“十剂”之名的医书是:【X型】115.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包括: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16.《黄帝内经》提出的“七方”包括:A.大、小B.缓、急C.寒、热D.奇、偶E.重1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率先提出:A.七方B.十剂C.十二剂D.十四剂E.古方八阵二、名词解释18.病证分类法19.大方20.急方21.复方三、填空题22.方剂分类法中的病因分类和脏腑分类,均隶属于的范畴。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从单味药物治病,逐渐发展到方剂治病,这一过程是初级向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循序渐进的,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起来的。
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开始,经过汉朝《伤寒杂病论》,唐朝《千金要方》,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明清时期的《普济方》、《医方集解》等方剂代表著作的出现,方剂学已经发展成熟。
尤其是方剂的数量急剧增加,当时《普济方》中已记载了61739首方剂。
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剂,如果不能科学地分类,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将无法记忆、无法掌握。
特别是给后来人学习方剂带来了困难。
因此,方剂必须分类。
在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剂分类法。
其中主要有“七方”说、按病证(脏腑、病因)分类、按主方(祖方)分类、按治法(功效)分类、综合分类等。
一、“七方”之说
“七方”之说,源于《黄帝内经》。
其记载“七方”虽早,但并无具体的分类内容,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这时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方”改为“复方”,后世又引申其义,将“七方”称为方剂的分类法之一。
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病邪较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用量小,以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气味较薄,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需长期服用治疗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猛峻,气味较厚,用于病势危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
由此可见,“七方”应当是古代的一种组方理论。
虽然迄今尚未见到按“七方”分类的方书,但“七方”这种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方法,对后世的方剂分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病证分类法
以病证分类方剂要首推《五十二病方》。
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可辨认的由药物组成的医方197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的《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著作。
以病证分类方剂,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病因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故亦可归属病证分类,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的《张氏医通》中都包含了病因分类的内容。
由于现代临床分科的细化,按照科别及病名对方剂进行分类更为普遍,如《临床方剂丛书》、《专科专病实用方系列》等。
按照科别及病名对方剂进行分类是病证分类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快捷选用方剂。
三、主方(祖方)分类
以主方(祖方)归纳分类方剂,首见于明·施沛的《祖剂》。
该书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及后世医家的部分基础方剂,冠以祖方,用于归纳其他同类方剂。
即“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
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除按病因、病证列方外,另编一卷“祖方”,选古方36首为主,各附衍化方391首。
现代此类方书有《方剂类方辞典》、《中医十大类方》等等。
这种分类方法,对病机、治法共性的类方研究具有较好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证治,并推其演变,求其法度,掌握类方的配伍变化规律。
但若主方(祖方)的成方年代较近,则有时不能推原所自,始末欠清。
四、治法(功效)分类
方剂的功效与其所体现的治法是一致的,故以治法分类方剂的方法是早期功效分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的。
以治法(功效)分类,始于唐代陈藏器的“十种”,原是按功用归纳药物的一种方法。
唐氏提出“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重修政和经义证类本草》)。
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增一“剂”字,如“郁而不散为壅,以宣剂以散之”(《圣济经·审剂篇》),其后金·成无己进一步阐明“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也”(《伤寒明理药方论序》)。
至此“十剂”之说才正式确立。
但运用“十剂”分类,尚不足以全面概括临床常用方剂,所以后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义》在“十剂”外,又增寒、热二剂;《神农本草经疏》又增加升、降二剂;《医学全书》则补充了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而成为“二十四剂”。
方书中除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将所选108首方剂按上述十二剂分类外,其余者尚不多见。
但“十剂”所体现出的按治法(功效)分类方剂的思想,对于后世方剂分类法影响较大。
明·张介宾鉴于“古方之散立于诸家者,既多且杂,或互见于名门,或彼此之重复”,而“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并解释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
将选集的古方1516首,自制新方186首,皆分别于“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分类。
此外为便于专科临证运用,在“八阵”之外又另列有妇人、小儿、痘疹、外科诸方,作为补充。
五、综合分类法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综合分类法,将所选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共22剂。
之后
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都仿其法而略加增删。
这种分类方法,既体现以法统方,又能结合方剂功效和证治病因,并照顾到所有专科。
是治法与方剂内在本质联系的进一步揭示,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制方的一般规律,对于方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本教材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参考汪氏综合分类法,将所辑之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窃、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导、驱虫、涌吐等十八章,每章又分若干小节,使之纲目分明,概念精准,条理清晰,便于学习和应用。